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项目式学习路径与方法

2023-08-25 05:20鹿淑豪
中国教师 2023年8期
关键词:学为中心项目式学习

【摘 要】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课标强调素养导向、知行合一,特别强调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七小学“七彩生活”项目式学习课程体系,在学科整合、基于生活、学用结合中努力将生活、教材、教学、评价融为一体,将“做与学”“学与用”融为一体,逐渐在项目统筹下实现课程一体化;探索出了以学习为中心、弱化学科边界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路径与方法,努力从“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激发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形成了持久的学习动机,与传统课堂适时互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地。

【关键词】素养导向 项目式学习 学为中心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本质还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22年版义务教育新课标强调素养导向、知行合一,特别强调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倡导通过主题、项目、任务等整合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突出实践育人,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用、用中创。

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七小学实践六年的“七彩生活”项目式学习,与新课标理念契合,努力将生活、教材、教学、评价融为一体,将“做与学”“学与用”融为一体,在项目统筹下逐渐实现课程一体化,构建以学习为中心、弱化学科边界的跨学科、研究性项目式学习路径与方法。

一、课程构建的缘起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培养的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高效率问题解决者。

1. 思考,怎样培育未来之人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终身发展—“育人”。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下简称“核心素养”)发布,进一步明确育人目标和要求。如何创造条件来很好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改面临的问题。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教师和教材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传统的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立足当下,要培养出综合素养高、能直面未来的人,必须要有与之相符的学习方式—能够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活学活用、沟通合作、探究创新。这样,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发现,项目学习提升综合素养

核心素养是结果,是目标,是方向。放眼当下,教育系统课程多元,百花齐放,无一不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实践。如何才能培养出综合素养高的问题解决者?项目式学习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积极调动资源、收集信息、探寻方案,从而促使自己更好地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课堂之外,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项目式学习的核心之处在于在问题驱动下实现跨学科融合、学用结合。这种开放、自由的方式,可以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养。

3. 依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教育就是在种种生活中进行,是伴随人生始终的终身教育。“社會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只有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才能让社会成为学校,让学生在社会上接受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培育素养。

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长”,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无论是“项目式学习”,还是“教学做合一”,都突出了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突出了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实践的重要性,凸显了以学习为中心的重要性。

从这些教育思想出发,我们开始构建基于生活的、以学习为中心的项目式学习课程,以期让学习与生活高度关联,与真实世界发生联系,与未来做好链接。

二、课程构建的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回到教育初心、教育本质来观察,项目式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回到生活原点进行自我教育。

思想破冰,行动才能突破重围。六年来,我们走过了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聚焦问题,破解“唯分数”难题

2017年年初,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开始了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项目式学习尝试。以学习为中心,引导学生进入真正的学习状态,主要关注“学习在场”,关注学生的思想和精神状态。我们进行一系列校本研修活动,实现了三个转变。

(1)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习是内化的过程,不是灌输的过程。教学要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教师开始了“以问题为驱动,以小组合作为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变,打破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普遍局面。

(2)学习场所的灵变

世界即教材,教育与生活、学生与社会本就联系紧密。我们尝试以学生生活为背景,打破学校围墙,让学生运用工具,在协作中解决现实问题,在探究、发现、质疑、思考、创造中产生有价值的成果。学习的场域,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3)指向素养的应变

从育“分”到育“人”,跟随“核心素养”的发布,我们将教学的重点指向“尊重并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习从储备性走向应用性。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用结合以及独立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2. 第二阶段:基于整合,化解学科本位思想

教学中,我们发现分科教学学科之间彼此孤立,存在教学内容重复、耗费课时的现象。只有科学地将各学科知识融合,才能很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三个转变”为核心素养的落地、项目式学习的开展打好了“思想基础”。第二阶段的实践重点是“学科内纵通,学科间横贯,结合生活,分段整合”,不同学科教师合作上课,把不同学科的内容聚焦于同一教学主题,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弱化学科界限,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例如,“风筝飞上天”这个项目围绕“风筝”将四年级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多学科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实现了跨学科融合、学用结合的目标。

教师经过教研、梳理、整合,发现原来各科教材在这个教学节点竟然都有相关的学习内容(见表1)。

第1~2课时:了解风筝的概况。语文在学习了本单元几篇科学小品文、说明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中关于“风筝”的话题,查阅资料,了解风筝的构造、原理、历史和文化。

第3~5课时:设计风筝的形状、大小。数学指向图形分类,体会四边形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稳定性,探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第6~8课时:探索风筝飞行的秘密。制作、彩绘、试飞,科学、美术等学科交融。

①工程设计—通过调查资料、观察实物了解风筝结构,借助表格、草图等说明自己的设计思路。

②材料选择—根据物体的轻重、薄厚、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选择合适的材料。

③制作关键—三角形稳定性、材料轻盈柔韧性、制作过程复杂性、小组合作互补性、坚持到底持久性。

④外形美化—巧用对称、图案设计、色彩搭配,或水墨,或水彩,或油画……让学生的创意在风筝上飞。

能否飞上天,是否飞得高,试飞正是对“作品”的考验。成功的愉悦、失败的沮丧、一遍遍修改调整的耐心、不放弃的决心……学生的体验丰富得多。

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制作、试飞等过程,完成本单元习作“我的奇思妙想”。学生先把自己设计的风筝样子、功能用思维导图展示出来或者画出来,然后再将作文写出来(见图1)。

经历了这个过程,学生体验真实,有话可说。当作文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感受紧紧联系在一起时,写作就不空洞、不困难了。

回顾这个项目,教师之间互相配合,学科之间互相整合,学生之间探究融合,既完成了教材中规定的教学任务,又交织互补帮学生提升了能力、延展了素养,这样的学习收获是丰实的。

3. 第三阶段:基于生活,消解学用结合壁垒

聚焦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让学习真正走向生活。教师以学生生活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驱动任务,引导学生探究。在具体实践中,始终以问题为纽带,遵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策略,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实现学用结合,让学习从储备性走向应用性。

例如,“杜绝高空抛物”这个项目,就是来源于真实生活。

五年前,学校旁边的居民楼上常有人往下扔东西。有一天晚上竟扔下个酒瓶,摔在操场上,碎了一地。如果当时那个位置有人,后果不堪设想。大队部的老师带领四年级的学生为了制止这种行为,开始了“杜绝高空抛物”项目的推进。

这个项目为时一个月,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提出问题:知危害,做海报。主要聚焦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以及科学中力学的核心概念。

高空抛物既关乎道德又关乎法规,《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高空抛物坠物责任”有相关规定,海报醒目位置显示法规关于此种行为的处置条例,更要有科学依据—“一个鸡蛋从8楼抛下,可以使人头皮破裂”“一块西瓜皮从15楼坠下,可能让人当场丧命”,更何况一个酒瓶子呢?……运用科学思维进行推理论证,运用证据与逻辑、归纳与演绎、分析与运用等方法,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第二阶段,解决问题:求实效,做宣讲。聚焦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

做好的海报贴在哪里效果最好?学生调查、走访、观察、讨论,将海报贴在每个单元门口最显眼的位置,还去重点楼层重点住户家里做面对面宣讲。物业对此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于是学生制作长条幅、大展板,编排小快板,表演情景剧,在物业门口展开宣讲,努力让效果更好。

这个过程实现了学习、实践与公益服务的紧密结合。

第三阶段,提出新问题:重行动,提倡议。聚焦学生在处理社会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走访中很多住户表示,这种事情应该由教育局、派出所、物业公司、学校等多方联动、齐抓共管,才会更有效。

于是,学生又起草了有理有据的“倡议书”,不仅从公民道德层面讲述了高空抛物的不文明,还列举了法规条款,倡议大家为了他人安全,做文明人,干文明事,共同杜绝高空抛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联系教育局、派出所以及该小区的物业公司,写出文件,盖上各单位公章,与倡议书一起贴在小区醒目的位置和楼层里住户能看到的地方。

此后,校园周边再无高空抛物现象发生。

纵观此项目,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创,每个环节都充满了思考和挑战。“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让学习发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基于生活的项目式学习由此开启。

4. 第四阶段:指向核心素养的“七彩生活”课程体系落地

以“生活”为源泉,以“项目”为支点,立足国家课程,结合学生生活,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进行学科融合,帮助学生在“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实践创新、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六大素养上和谐发展,从学科整合到基于生活,我们构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七彩生活”项目式学习课程体系(见图2)。

“七彩生活”项目式学习课程体系,简称“I-PBL”。“I”是主体,贯穿选项、立项、活动、反馈的全过程。“我的学习我做主”“我的项目我来选”是“I-PBL”的核心。通过自我学习,获得自我发展,是“I-PBL”“以学习为中心”的具体呈现。

从年段特点出发,每个年级开展7个项目,6年螺旋上升,学生共体验“七彩生活”课程体系的42个项目。

目前,我们已经设计完成了系列校本教材,为教师“导”提供丰富资源,为学生“学”创设全景体验。灵活的设计,让学习走向广阔的天地;基于问题的探究,让“学”为中心变成现实。

三、课程实施的方法

经过梳理总结,课程指向“核心素养”的落地,教师导、学生学、学校评,呈现出完整的“七六五”项目式学习操作流程及评价维度。

“七步生彩”教师实施流程:①教师合作定任务→②学生选课成小组→③明确目标列计划→④教师帮助给支架→⑤小组合作齐探究→⑥凝聚智慧出成果→⑦分享交流共提升。

“六步推进”学生活动方法:①提出问题→②制订计划→③研究问题→④实践探究→⑤反思再行→⑥成果推介。

“五维兼顾”动态评价指标:项目设置开放度占10%,课程生活融合度占20%,学生参与有热度占10%,实施过程扎实度占50%,推介展示有效度占10%。

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以项目合伙人身份行走于课程与生活中,从校园生活到社会热点,从家国情怀到人类愿景,那些在傳统教育中被贴上标签的孩子,能够发自内心地去尝试解决问题,沉浸在学习本身所带来的挑战和快乐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找到了合适的施展、成长空间,在品德修养、学业成绩、学科能力等综合素养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探索“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之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教育的使命是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创造美好生活,“七彩生活”项目式学习就是为了实现这样的心智自由,与传统课堂适时互补,为学生素养落地助力。

责任编辑:赵继莹

鹿淑豪

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陕西省学科带头人,西安市卓越型教师,西安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专家,西安市督学,高新区最美教师。

猜你喜欢
学为中心项目式学习
“全过程控制”工程项目式教学法在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PLC项目式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浅谈
项目式学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探究
在初中物理中实施项目式学习
网络信息平台支持下的PBL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学为中心”视角下学生阅读思维的导引
开放教育下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为中心:把学生推向课堂的最前沿
积极构建“学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堂
学为中心 以学定教 优化教学 提高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