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式“观”,习题式“研”

2023-08-25 12:26朱伟芬
中国教师 2023年8期
关键词:减速带习题教研

朱伟芬

实施高质量的学前教育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而体现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突破口是对幼儿的观察与识别,即立于“儿童发展优先”的视角,看见幼儿的学习、捕捉幼儿发展的契机。笔者所在园所通过追踪式“观 ”的循环路径、习题式“研”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研模式,促进教师观察与识别能力的提升。

本文以中班幼儿选择骑行区减速带材料的探究故事为例,阐述教师从幼儿萌发的游戏想法(观察),捕捉幼儿在游戏中的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行为表现(调整),分析幼儿发展内在需求(支持)的“习题式”研讨行动,促进师幼双维度的发展。

一、深入实践剖析,直击教研内核

1. 初研:观察,捕捉幼儿的发展契机

骑行游戏开始,幼儿们拿栏杆、锥子摆设“公路”,不一会儿道路就初现雏形。幼儿们通过投票选承承当交警,其他幼儿骑上平衡车在“公路”上飞驰。这时承承说道:“红灯红灯!快停下来!”可是由于平衡车速度快,幼儿们冲过了红灯。承承对当当说:“你的速度太快了,停下来呀!”“我们在比赛呢!我已经是最后一名了,满满他们比我还要快呢!”话音刚落,“砰”的一声,咪萌和当当撞到了一起。当当跟咪萌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赶着跟满满比赛呢,速度有些快了!”

游戏结束后,教师针对交警提出的“闯红灯”、车手们提出的“车速太快,刹都刹不住”问题展开了讨论。

(1)“思”现场,“研”习题

教师并没有带着明确的目的,只是进行无刻意目的的观察或是单纯的兴趣驱动观察。教师的观察大都基于安全保障与秩序维护的被动注意,观察的角度过于片面与微观;游戏中,教师没有任何的介入和指导;游戏结束后,教师在环视扫描的情况下发现,幼儿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所得发现生活中马路上会有减速带,那么幼儿园中可以用相应的辅助材料进行减速,教师决定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由幼儿自己生发问题并解决问题。

习题式教研是理论和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教研模式,它通过日常中普遍的选择、判断、简答、分析等题型,围绕教研中心开展循序渐进的教研过程。

(2)“学”理论,“追”儿童

在本次教研中,教师通过“学”理论去“追”儿童游戏现场,基本掌握了观察的方法:①我想怎么看—选择观察的方法。儿童游戏观察常用三种具体方法:检核表、评分量表及轶事记录法,对其进行前期了解和运用。②我想看什么—明确游戏中想观察的对象或者事件的目标。除偶发性事件外,剩余的常态性(带有目标)观察不是随意定的,而是根据前一次幼儿的游戏来确定;每一次游戏结束后,教师应该在心中基本确定下一次游戏观察的重点。③我借助什么工具记录—选择更加适合本次游戏的工具,文本、视频、照片等。下一阶段,什么样的材料是合适的呢?减速带有哪些特征?这一系列问题都考验着教师后续游戏评价的能力,让我们再度走进幼儿游戏现场。

2. 追研:识别,追踪幼儿的游戏水平

在第二次骑行游戏结束后,幼儿们对幼儿园里可以当作减速带的材料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投票。

小恩说:“我觉得减速带应该用重一点的东西进行代替,不然就会被我们踢飞的。”

安安说:“那我们拓展营里的长木条就可以啊!很重的我一个人都搬不动。”

小宝说:“建构区的长木条板子也行啊!”……   幼儿们对于减速带这一事物有很多想法,想到了许多可以替代减速带的材料。幼儿们自主选出最适合当减速带的材料。

(1)“合”背后,“创”习题

本次观察教师是有目的的,并在游戏开始17分钟左右,发现了幼儿们的一些探索行为,重点关注幼儿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次我们以“幼儿”和“教师”两个背点观察和分析游戏中幼儿的能力发展和教师的幕后支持。

基于上次中班段的小教研,本次大教研根据前期对游戏的了解进行了习题的创生。

(2) “相”辩论,“懂”幼儿

这一次研讨群体由中班段教师拓展到了园级大教研。了解情况后,教师们围绕“你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想做些什么”进行习题式的问题研讨。教师A认为,幼儿对材料的选择和尝试很感兴趣,能够在游戏中看到幼儿专注的表情。教师B认为,教师在本次游戏中能够捕捉到幼儿“减速带”这个观察点很有价值,教师也能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判断,已经能看懂幼儿的游戏。教师C所在的组对教研活动进行了整体反思和梳理,形成完整性的“游戏故事”记录。教师C在记录的同时对观察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解读幼儿背后的经验与情感的转变,不但提高了观察与识别的专业性,而且加强了对幼儿发展的深度剖析能力。

幼兒的每一个行为细节都隐藏着发展的秘密,有的是共有的,有的则具有个别特征。理解他们的行为,并进行引导,需要教师科学地观察、专业地解读。

3. 深研:支持,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

为满足幼儿在游戏中的挑战欲望,教师在第二天户外活动时开始了新的探索,对幼儿的行动进行记录。

(1)“享”成果,“共” 参与

幼儿通过探索实验发现不同的材料存在不同的问题。幼儿用不同的材料做减速带,根据材料的特征进行了简单的比较,最后发现,长木板最合适用来当减速带,但是容易移动。

“支持”是观察与识别的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前期班级的三位教师结合幼儿的需求,以讨论、投票、探索等支持幼儿的游戏发展,本次我们将幼儿请进教研现场,看看游戏中的自己,谈谈游戏后的感受,教师也通过该环节对幼儿的发展行为进行更全面、系统的观察和指导,充分发动每一位教师从游戏中来,到游戏中去的培养意识。

(2)“忆”过程,“共”发展

教师A能够根据观察的情况,运用幼儿发展理论,分析与综合幼儿当下的发展水平及行为特点。教师B所在的教师组能够统计与分析观察数据。教师C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准确地解释观察数据。教师D(幼儿所在班级的教师)能够通过观察、评估,调整内容、方式等,支持和指导幼儿的发展与学习,最终能够根据观察实施效果,调整观察策略。

三次教研活动下来,教师已形成“观察—识别—支持”的观察经典范式。

二、多元研讨,提升教师观察力

在幼儿游戏、教师教研中,教师经历了三大转向:从“促进幼儿发展”转向“发现幼儿发展”,从“埋头实践”转向“反思学习性实践”,从“走近游戏现场”转向“走进游戏内核”,促进了教师在游戏中观察、识别、支持的三大能力点发展。

1. 促观察力,准备捕捉幼儿游戏行为

观察评估给教师的工作插上了翅膀,而教研是扇动它有效的方式之一。它让教师从“看见儿童”到“看见儿童的发展”,实现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虽然一开始未必拥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专业经验,但应该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反思的头脑;教师的观察不再是着急干预和引导幼儿,而是静下心来分析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愿意走近幼儿,和幼儿共同生活和游戏,教师也能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工作的乐趣,收获专业成长。

2. 促识别力,深入分析问题行为成因

对于本次游戏的三次跟进,教师的持续性观察不仅仅是发现幼儿的“哇时刻”,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经验、兴趣与需求;教师的观察也不再只停留于“提建议”,而是能真正引发反思与改变现状(支持发展)的愿望,进而尝试把最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付诸实践,最终从看到幼儿的发展轨迹中助力教师的专业识别能力提升。

3. 促支持力,理论结合实践支持幼儿

教研活动的深度参与不仅体现在教师行为上的加入,更体现在教师情感、思想层面的互动、交流上。对幼儿和幼儿的行为进行实践与理论视角的双重解构,最终在一次次的观察、识别的过程中,捕捉契机、多元支持、智慧引领。

一所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高低由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因此,幼儿园必须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这就需要幼儿园不断创新教研活动形式,而“习题式”教研正是我们当下正在尝试的新教研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其更有生命力、吸引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绿都南秀幼儿园)

责任编辑:胡玉敏

猜你喜欢
减速带习题教研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对2021年全国高考甲卷物理卷第11题的深入思考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抓住习题深探索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两种减速带的减速效果研究
“吃软不吃硬”的减速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一种圆弧相切式单向减速带特性仿真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