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每一个生命的主动发展

2023-08-25 12:26李俊蕾张铭
中国教师 2023年8期
关键词:模样教与学教研

李俊蕾?张铭

编者按: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出台,明确了素养导向,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什么是教学?教学应该是何种模样?在对课程、教材、教学、教师等教育核心领域长期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将自己对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研究的观察与思考整理成了这本《教学的模样》,回应了课程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教师确立教学的立场和信心,叙写教育的理想状态,刻画教学应有的模样。

植物的形成在于栽培,人的发展则在于教育。教师作为“园丁”,在“育苗”的过程中会时常生出困惑,感到迷茫。《教学的模样》讲述了课堂教学应有的品质,闡发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知识与素养、师与生等关系,理念结合实例,成为教师探寻理想教学之路上的指路标,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参考。读完这本书,笔者有共同的感受:最好的教学模样就是师生共同进步,彼此成就,让生命持续向上生长,精彩绽放。

一、回归教学的本质,在“两次倒转”中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每一次教学改革的背后,皆蕴含着教育工作者对优质教学的殷切追求。机械的“填鸭式”教学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摒弃,但披着自主学习的外衣,脱离教师的有效引导,热热闹闹的低质量分享式教学更值得我们警惕。作者提醒我们,探寻理想的教学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变革而变革,需谨记教育初心,不忘教学本质。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相统一的关系。教学不同于自学,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此过程中,有师生彼此情感的交流与碰撞,有学生知识技能的习得,更有思想品德价值观的形成。因此,绝不能将“教”与“学”分开,而是要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促进彼此生命的发展,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那么,教与学究竟该如何统一?作者以“两次倒转”理念精练概括:课堂上,教学内容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即学生的学习目标—“倒过来”;如何让学生有效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转回去”,便是教学应该解决的问题。“‘两次倒转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水平出发。”这就提示我们,要将学情与教学内容合理融合,将外在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学生可以亲自探索、发现的过程,学生才会完成从已有经验到知识,再到能力的跨越。

受此启发,笔者在执教《声声慢》与《虞美人》对比阅读时,首先明确了掌握“意象同意不同象,同象不同意”的特点为学习目标,即本堂课的终点。若按以前的教学思路,直接告诉学生结果,学生也能掌握这一知识点。但是,本书提到:如果教学只是需要通过“强化”去“记住”某个“答案”或“结论”的活动,那么,“原来可以思考的东西,便开始远离思考”。所以,笔者设法引导学生,搭建好他们与所学内容之间的桥梁。先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他们从感性的体悟入手,通读后,整体感知两首词的相同点在何处。接着,带领学生分别看两首词的意象,结合生活情境,分析构成的画面所体现的情感。再聚焦意象,品味意象群及相关意象的特点。学习目标就在这一步步诵读体味中得以实现。教师结合学情和教材特点,做了引导者,学生则充当主人公,于对比分析中同中求异、异中看同。识手法多样,知眼界开阔,方能了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真谛。

二、眼中有学生,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眼中有学生,教学才有温度。这温度自然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关心,更体现在教师对提升学生能力的孜孜追求上。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人学习知识的终极意义,不在于掌握了知识后能如何,而在于在探索知识所以然的过程中,形成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体验理性之美,继而将其内化成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教学的模样》中强调:“评价教学方式优劣好坏的首要指标,是学生是否动手、动脑、动心,是否真正发生了学习。”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一个坏的老师贩卖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脚下有行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对教学内容做出取舍,对教学方法做出改进,促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才能助力学生成为创造美好未来的主人。

笔者所在学校现实行的“以德贯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便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尝试。教师在对学科知识有了全面把握后,针对该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创设相应的现实情境:这里的“先学后教”不是单纯时间顺序上的区分,“先学”部分对应的情境较为简单,学生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就可与新知顺利建立联系,继而解决其中问题;“后教”部分对应的情境的复杂程度有所升级,学生在自主解决部分问题后,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提升,搭好梯子和脚手架,学生借助这些梯子和脚手架进一步消化、理解所学新知的深层内涵。此时,往往还需要与学习小组内的其他同学相互合作、共同探究,才能对新知有更进一步的运用,解决该情境下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之中。正如作者提到的:“深度学习是要激发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原创力,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敏锐的感受力,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信任感。”因此,学生在自我探索、联结经验、小组合作中,获得了更高水平的发展。

三、在实践中反思,在团队中成长

陶行知先生曾说:“要想学生好学,必令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作者在书中同样强调了教师自身学习与反思的重要性,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还要能够在团队中借助教研的力量不断成长。

结合笔者所在学校提倡的录课、磨课、打造代表课来说,录课本身就是倒逼教师反思:当主观的上课印象化作了客观的课堂画面,教师对自身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的反思就有了更直观的抓手。而磨课本就是精益求精的过程,彰显个人能力,也考验团队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常常需要在团队中汲取新的观点,或聚焦最关键的问题,触发优质教学的按钮。尤其是新教师,常常对工作满怀期待,热情满满,备课时极为充分,但在上课时,若出现些许意外情况便慌作一团,这时,前辈指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青蓝工程”的开展下,从师父那里,年轻教师学会了分类备课,学会了上课与管理并重,学会了大环节加小细节,学会了倾听与点拨携行……

日常教研更是进步提升、打磨课堂的重要阵地。《教学的模样》中说:“好课燎原的教研秘密就在于一群人持续的‘好课多磨。”教研活动就是要“以课为本”“有料有趣能提气”,才能让越来越多的好课涌现。笔者组内的教研,通常是想方设法把知识“拉下神坛”,让它们变得“接地气”,大家一起研讨,如何在课堂上创设合适情境,使知识尽可能变得通俗易懂、好上手、易操作。师生角色扮演是常有的事,“学生”答不出来时,便是组内教师新一轮“改课”的触发时。课前如此,每次磨课、录课之后亦如此: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课堂出现的新情况,提供多年教学积累下来的实用经验,新手教师以此为基础,提供创新课堂的新点子。在浓郁的教研氛围中,骨干教师的砥柱被擎起,青年教师的激情被点燃。

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保持空杯心态,个人与团队合力,教学之路才会开阔辽远。

好的教师就是要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好的教育论著也要为教师打开一扇窗。《教学的模样》无疑将会为教师打开一扇蕴含无限风景的窗户。教师透过这扇窗,可以远眺更加广阔的教育原野,呼吸更加清新和自由的空气,从而自心底生发出打磨优质教学的动力与热情,主动借鉴创新教学模型,更全面、更系统地探寻优质教学的模样,进而追问、思考教育的模样、教师的模样、好学校的模样以及好管理的模样,用心助力每一个生命的主动发展和健康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河南省息县一高中原名师工作室)

责任编辑:胡玉敏

猜你喜欢
模样教与学教研
楷书的教与学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教与学
你的模样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2030年的首都啥模样?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冬天的模样
奇异值分解的教与学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