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创业经营的过程?问题及对策

2023-08-26 21:16罗琴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5期
关键词:重庆

摘要 农村家庭创业经营是培养农业人才、吸纳农村就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调查重庆市农村家庭经营主体的农业创业过程,发现农村家庭创业经营存在认识准备不足、政策制度缺失、经营能力较弱、继承乏力等问题,从政策支持方向、政府服务内容、有效的培训等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 农村家庭经营;农村创业;重庆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5-0202-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5.049

The Proces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Family Entrepreneurship—Survey from Chongqing

LUO Qin

(Chongq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ongqing 401329)

Abstract Rural family entrepreneurship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cultivate agricultural talents, absorb rural employment, prosper rural economy,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By investigating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entrepreneurship of rural family operators in Chongqing,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knowledge and preparation, lack of policies and systems, weak management ability and weak inheritance in rural family entrepreneurship,the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rom the policy support direction, government service content, effective training and so on.

Key words Rural family management;Rural entrepreneurship;Chongqing

家庭经营制度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具有普适性,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1],农户家庭始终是农业生产经营的最主要形式[2-3]。在乡村振兴、疫情影响的大背景下,以家庭农场为主的经营形式成为返乡创业、下乡创业的重要载体[4-5],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点对象来源[6-7]。认识到农村家庭经营作为一种具创造性、高风险的创业行为[8],从创业视角调查分析农村家庭经营创业机制和成长路径[9],对于深刻了解农村创业发展的现状和困境具有现实意义。笔者在重庆调查了204个具有家庭经营性质的农业经营主体,其中,传统小农户31个、种养大户93个、家庭农场62个、微型企业57个、加工大户9个、农机大户1个,全面分析农村家庭创业经营的动机、行为决策、管理手段、经营绩效和发展诉求,综合反映农村家庭创业经营的特征、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农村家庭创业经营环境、提升农村家庭创业经营能力的建议。

1 农村家庭创业经营的特征

1.1 农村家庭经营在实践中没有绝对的户籍限制

农村家庭经营性质的经营主体以农业户口为主,也有大量非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中有一部分人曾经是农业户口,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了农转非,但是与自己原有土地或其他家庭成员土地存在紧密联系。61个有效调查的家庭农场主中有44个是农业户口,17个非农业户口,家庭农场主在本地居住的时间平均为11.4个月,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时间平均为9.9个月。中农发〔2019〕16号《关于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鼓励各类人才创办家庭农场”,包括本土能人、外出农民工、优秀农村生源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等。可见,农村家庭经营在坚持农户主体地位的同时,不对户籍设置严格的限制门槛,更注重是否在农村常住从事经营,顾全不随户籍转变而消失的人地关系,强调长期稳定开展农业家庭经营的实质行为。

1.2 农村家庭经营的代际继承意愿较弱

204个家庭经营调查对象中,只有53个认为其退(出)休后,自己子女会从事他现在的事业,继承比例只有26%;其中,家庭农场的继承比例还不到26%。可见,农村家庭经营代际继承情况不容乐观,当上一代家庭农场、大户、专业户、小农户退出自身建立的家庭经营后,其经营组织如何通过法律保障形式实现内部继承或外部转移[10]都是需要全面考虑的问题。从调查来看,家庭经营的平均年龄为38.4岁,家庭经营可以成为终身职业,国家需要在这一代家庭经营者的实践中探索出农村家庭經营的引导、支持、保护政策,保障其继承稳定性的同时,促进家庭经营多元化和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农村家庭经营在保供提质以及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作用。

1.3 农村家庭经营土地规模偏大

农村家庭经营的实际土地面积平均为22.847 hm2,其中平均流转土地18.307 hm2,平均土地流转率超过70%,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期限平均为13.7年,租金8 017.5元/hm2;家庭农场实际经营土地面积14.127 hm2,其中流转土地13.487 hm2,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期限平均为12.6年,年租金8 647.5元/hm2。调查还发现,经营者期望经营的土地面积普遍远远超过了其实际经营的面积,可见农村家庭经营可能存在过度追求规模的倾向,这与“坚持适度规模”的要求相背离。家庭经营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实现形式可以多样,与经营规模无关[11],政策需根据不同的农业产业需求和地理条件引导适度规模的科学评估,实现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释放。

1.4 农村家庭经营的雇佣人员偏多

据调查,农村家庭经营组织中,家庭劳动力成员数量平均有4~5人,其中直系亲属2~3人,旁系亲属1~2人,雇佣6个月以上的非家庭劳动力平均5~6人。雇工人数超过了家庭成员劳动力数量,但也符合前文较大的经营规模和重庆山地经营对较多劳动力的需求。所以,农村家庭经营若要控制常年雇工人员规模,则需考虑家庭成员劳动强度对应的产业适度规模及其与家庭追求报酬最大之间的关系,防止盲目扩大生产。

1.5 农村家庭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

调查对象中,连续从事农业经营时间平均为6.1年,家庭农场主平均7.3年,对于农业生产经营周期长、见效慢的行业特性来说,农村家庭经营的连续发展时间较短。调查还显示,在169个有效调查对象中,有38.5%的主体处于稳定经营阶段,大部分主体尚未到投资回收期或正处于投资回收期。在国家鼓励农村创业惠农支农的政策引导下,许多人开始回到农业或进入农业寻求发展机遇,大部分人回到本村开展农业经营创业,也有部分人在到其他村、乡镇等开展异地经营。

2 农村家庭创业过程

2.1 农村创业基本准备

2.1.1 创业形势判断。据调查,农村家庭经营者平均创业时间6年,大部分人认为目前农村创业形势不容乐观。在202个有效调查对象中,只有14.9%的农村经营者认为目前创业形势较好,65.8%的经营者表明创业形势严峻,19.3%的经营者对目前的创业形势无法判断。从政策层面来说,鼓励支持农村创业经营的方向性是积极的,但在实际经营活动中面临往往面临制度、保障、程序等方面的制约,以及农业生产本身的风险,使农村创业难度增加。家人对农村创业的态度以支持为主。在189个有效调查对象中,75.1%的家人支持农村创业,18.5%态度中立,6.3%不支持。足见,虽然农村创业经营风险与机遇并存,但大部分创业者更加看重的是发展机遇,这一点从下面的创业动机分析也可以印证。

2.1.2 初始创业动机。农村创业经营已经不再是以谋生存为主,而主要是谋机遇、谋发展。在163个有效调查对象中,85.9%的人创业初衷是为了能够抓住现在乡村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政策机遇、市场机遇,寻求更好的发展或实现自己“农业”梦;只有14.1%的经营者是为了谋生而选择农村家庭创业经营。

2.1.3 创业前的积累。创业是一项风险行动,为了降低其风险,相应的认知因素包括知识、技巧和能力等对采取创业行动这一决策非常重要。由表1可知,农村家庭经营者为创业活动进行了原始积累,其中,排在经营者积累前3位的依次是学习领域所需技术“调查产品市场和竞争者”“积累一定人脉”;在了解创业经营扶持政策方面,关注度在前3位的依次是“创业技能培训”“创业项目支持”“创业信贷扶持”。

2.1.4 创业资金来源。农村创业经营者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据问卷调查统计,农村家庭经营创业初始资金平均为64.94万元。其中,自有资金占比平均值为48.2%,亲友借款占比平均值为33%;有43个调查对象获得银行贷款,16个调查对象获得政府资金支持。

2.2 农村创业扶持政策

政府提供的技术、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内容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村家庭创业经营者,但是类别及程度与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调查显示,创业经营过程中获得政策支持排在3位的是技术指导培训、项目资金和配套设施建设,但是他们希望得到支持的前3位内容却是创业资金支持、信用担保和土地优惠政策(表2)。

调查还开放式获取了农村家庭创业经营者的政策诉求,结果见表3。比如,土地流转方面,希望土地流转程序规范、统一、合法、保障;土地租金的合理性,降低租金成本;强调政府的服务、宣传作用。产业扶持方面,希望分行业得到产业和项目资金支持,程序简化、提高效率;产业技术、信息和市场服务支持,包括培训和资源共享;强化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等。人才奖励激励方面,希望在保障性、竞争性、资源性激励方面体现具体措施。金融信贷方面,希望条件放宽,降低利息、提高额度,程序简化、及时放贷。另外,还从农业立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社保、医疗、教育、户籍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诉求。

2.3 农村创业運营管理

2.3.1 优劣势分析。调查还对农村家庭创业经营者对自身的经营具备的优势和面临的劣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农村家庭经营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产品具备消费市场并且能够被经营者所掌握,家庭经营的成本可控且较低,家庭经营者掌握生产经营的核心技术,在培育产品竞争力占据独特的产品供应市场也具有一定优势。另一方面,经营面临的劣势主要在资金链脆弱且获取融资困难,经营人才缺乏,市场竞争压力大,缺乏技术,产品知名度低等方面。可以看出,资金、市场、技术、成本、产品、人才在农村生产经营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同时农业生产经营要想取得成功则对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有更高需求。然而,大部分生产经营者只具备这些要素中的部分内容且经营水平不高,农村家庭经营能力的提升空间还很大。

2.3.2 现代管理措施。一是组织成员分工。调查显示,在177个有效调查对象中有65%表示经营组织内成员有分工与协作,剩下的没有明确的分工或没有分工。二是组织财务管理方式。在187个有效调查对象中有84%的组织有经营记账,其中42.2%有专人负责采用会计方式记账,41.7%采用传统方式记账。三是品牌管理。注册商标的家庭经营组织非常少(只有57个),足见农村家庭经营者的产品品牌意识较差。四是技术管理方式。在140个有效调查对象中有72.1%的组织是通过自己学习并掌握核心技术,50%的组织有长期或短期聘请技术顾问。经营者对技术掌握比较重视,采取的方式也更多元。但是,由表5可知,农村家庭经营者新技术采用水平还比较低,机械化作业、良种、精准施肥、灌溉、生物防治、储存保鲜方面的新技术使用均低于30%,储存保鲜甚至低于10%。政府服务,包括技术培训和专家引荐,是经营者获取技术的主要渠道,其次是自求自学,然后是市场化的技术培训。五是销售渠道。调查显示,农村家庭经营农产品销售渠道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商贩上门收购(68人)、自行到就近农贸市场销售(56人)、网络电商销售(44人),其次是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39人)、销售给企业(39人)。六是保险意识不强。调查对象中只有50人参加了农业保险。

2.4 农村家庭创业绩效

2.4.1 经济绩效。调查显示(表6),农村家庭经营年营业额水平10万元以下占45.2%,处于中间水平10萬~20万元比较少,占18.1%,20万以上占36.7%。农村家庭经营年利润水平在10万以下占78.2%,10万~20万元占11.2%,20万以上占10.6%。农村家庭经营整体利润水平较低。

2.4.2 社会绩效。农村家庭经营者可以向周边农户提供服务或者辐射带动农户发展,来体现其经营对农村社会的正向外部溢出效应。一是农村家庭经营者提供的社会服务。调查显示,确有不少农村家庭经营者依据自身经营的相对优势,向周边农户提供有偿或无偿服务,提供服务主要是技术服务(84人)、销售服务(58人)、信息服务(58人);也有提供农资、农机、基建、保险、金融服务的,数量较少。二是农村家庭经营者的辐射带动能力。调查显示,有136个调查对象表示其生产经营对周边农户产生了带动作用。其中,带动农户10户以下44个,11~50户60个,51~100户13个,100户以上19个。

2.4.3 绩效评价及打算。从农村经营者对自己创业成效评价可以看出(表7),55.8%的有效调查对象对自己的经营评价不是很理想,认为自己的经营不成功或难以评价,44.2%的人认为自己的经营是成功的。但当问到为来经营打算时,只有4个人打算放弃,97.8%的人会继续现有的农村家庭经营事业,且多数人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可见,虽然农村家庭经营创业比较艰难,但是或许出于不想错失机遇、情怀梦想、生存发展、生活追求等等原因,让多数农村家庭创业者坚持事业。

3 农村家庭创业经营的问题

3.1 早期创业缺乏规划、忽视资金风险

早期的创业准备缺乏对资金积累的重视,过于依赖信贷和政府。调查显示,在农村家庭创业经营初期遇到的困难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缺乏资金(占67.6%)、缺乏技术(占50.5%)、缺乏政府政策支持(占41.2%)。调查还显示,农村家庭经营者超过50%的创业资金需要靠亲友借款、银行贷款和政府支持来获取,但是实际情况是,金融信贷门槛较高、程序复杂耗时,政府项目竞争性大,只有少数人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更是极少数能获得政府项目支持。调查还显示,农村家庭经营者极少有明显的资金优势,相反,资金链脆弱、融资困难是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首要瓶颈和挑战。农业生产经营周期长、见效慢,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都比较大,加上组织性弱、整体保障水平低,更是需要充足的资金来维系农业的持续经营,特别是前期,很多经营者坚持不过大量投入见效慢和支撑不了技术的失败探索,被迫退出农业生产经营。

3.2 支持保护的政策制度较缺乏

政策供给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政策覆盖人群的数量还不够,特别是竞争性扶持政策。调查显示,家庭经营主体非常重视资金相关方面的政策支持,由于项目资金支持是竞争性的,实际上能够获得资金支持的主体比较少。二是政策扶持覆盖的范围还不够,政策体系还不完善,特别是一些普惠性的制度性政策比较缺失。政府担保的能力建设还很弱,大部分经营者缺乏担保和有效抵押,获取贷款困难;经营主体比较关心的经营者及其雇佣者劳动保障方面政策扶持不足,农村劳动者普遍享受养老、医疗等各方面社会保障的水平低。三是政策扶持的力度、深度还不够。据调查,存在政策扶持针对性不强的情况,或者扶持如蜻蜓点水,政策作用力分散。比如,一个养殖泥鳅的家庭农场,获得的资金扶持只有几千元用于建设养殖棚,资金扶持作用不明显。再比如,虽然经营者可以通过流转获得土地经营权,但是流转还存在很多制度性问题,比如流转权益的保护、道德风险、土地的使用及改造,谁来守护和平衡各方利益,农村土地纠纷依然存在。

3.3 农村家庭经营水平整体较低

农村家庭经营者主要以传统方式开展管理,现代管理水平较弱。农村家庭经营组织虽然只是一个微小的市场主体,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经营者面临着家庭组织成员内部的分工协调、财务、生产、技术、销售的管理决策,同时要密切关注农资市场、消费市场以及其他的竞争者的新动态,还需要主动开拓市场、学习技术、策划营销。同时,这样一个微小组织还非常脆弱,面临的风险高、保障低。所以,这对经营管理水平要求很高,但是就调查情况看,虽然许多经营者在组织成员管理、财务管理方面已经采取现代科学的方式,但是在新技术采用、产品品牌建设、农业保险投入、市场销售方面仍然比较传统。从大一点的范围来看,整个农村家庭经营组织的组织联合管理也很缺乏。农村家庭经营“小而散”的特征只改变了其一,即从小规模经营逐渐过渡到适度规模经营,但是依旧分散,能够真正实现联合家庭经营组织、连接两头市场的合作组织或协会很少。

4 政策建议

4.1 建立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

现在农村家庭创业经营所处的政策环境一方面是普惠性政策不完善,经营者感到政策保障不足;一方面是竞争性政策覆盖对象少,经营者觉得竞争不公平、力度不够。目前来看,相较于竞争性政策而言,普惠性政策更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农村创业环境,激发农村创业经营的热情。①普惠性政策。农村创业经营能够成功的,往往是在创业初期能够靠自身渡过生存期的,建议政府多出一些普惠性的、“授人以渔”的制度性政策,让经营者能真正加强自身建设,合理利用政策条件实现自我成长,提高农村创业生存的概率,而不是依赖政策勉强生存。土地流转制度需规范、具体,地租合理定价,探索更高效的土地流转方式,发挥村集体和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中介服务作用,实现集中流转,避免农户与经营者之间的直接纠纷。探索创新农村金融信贷,放宽申请条件、降低贷款利息、简化信贷程序,解决暂时的资金危机。探索扩大农业保险的种类,加强宣传和补贴,提高农业保险的普及率。提高现代农业从业者社会保障水平,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住房、医疗、教育、退休等保障。加强对农业补贴政策执行的监管,农业补贴应直接补贴到户到人,提高农业补贴效率。②竞争性政策。与普惠性政策不同,竞争性政策主要体现在产业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会筛选重点产业、优势项目进行支持,培育典范。政府在提供产业资金、项目、基础设施支持的时候,需严格监管、科学筛选,公开参与、公平竞争,防止资金被套用和浪费。

4.2 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能力

一支良好的政府服务队伍及其较高水平的服务能力,主动监管、調查,特别是在创业的规划、技术、市场等关键环节提供服务,能极大提高农村创业经营的成功率。一是鼓励政府机构或第三方机构开展创业咨询规划服务。这一点对打算进入或刚起步的农村经营者,特别是对跨领域的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创业者了解行业尤为重要。创业咨询规划服务帮助经营者分析当地此类创业所需的成本、规模、技术条件,有什么政策优惠,市场情况,引导创业者了解经营的行业,为进入行业制订发展计划提出建议,防止资金盲目进入,造成资金亏损和资源浪费。二是利用政府在技术资源、专家资源方面的绝对优势,整合水产、种植、养殖等各领域专家资源库,并开放信息。基层服务人员要重视当地农村创业经营的跟踪调查,及时发现经营者的技术困难,积极主动提供服务,为其联系、引荐专家,同时积极开展新技术推广普及。三是政府的宣传媒介作用。这是打开经营者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的快速通道。前文分析到,经营者在进入行业时候,由于生产周期的原因,对市场存在探索发掘的情况,很少有确定稳定的市场销售渠道。这时候,政府利用电视媒体,展示展销、电商平台,联系相关餐饮协会等产业链需求主体,对产品甚至经营者进行宣传、介绍,打开产品销售渠道。

4.3 开展农村创业经营培训

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重点设置农村创业经营的培训内容,全方位提升创业者经营管理能力。一是将政府组织、市场化组织的教育培训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为创业者提供丰富的学习、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创业经营者参与跨区域的考察、借鉴和学习,鼓励经营者站在产业链的角度开展横向和纵向的交流合作,活跃创业氛围、增强农村创业的积极性。二是针对不同创业阶段的管理需求,设置多层次进阶的培训内容。比如初创时期,经营者首先要解决的是创业生存问题,学习如何进入行业并让经营组织活下来,其中最重要的3个要素是资金、技术、市场,创业者需要学习有限资金与发展规模的阶段性平衡、成本的控制,在生产技术、营销手段等方面如何培养优势。再比如,组织实现生存后需要学习如何稳定发展、开拓业务范围,甚至开展二次创业,经营者对组织架构的设置、人员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品牌管理等企业管理方面的需求会更加迫切。

参考文献

[1] 张海鹏,曲婷婷.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家庭经营模式创新[J].经济学家,2014(8):83-89.

[2] 赵佳,姜长云.兼业小农抑或家庭农场:中国农业家庭经营组织变迁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5,36(3):11-18,110.

[3] 李谷成.论农户家庭经营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地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43-48,175.

[4] 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2):157-159.

[5] 陶自祥.农地流转、生成机制与青年家庭农场经营[J].重庆社会科学,2016(6):84-90.

[6] 张晓山.家庭农场将培养出一批职业农民[J].农村工作通讯,2013(6):45.

[7] 伍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家庭农场发展的问题研究:以南陵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268-270.

[8] 杨学儒,梁强,李军.农村家族创业研究:文献评述与研究展望[J].南方经济,2013(6):70-79.

[9]  段海霞,易朝辉,苏晓华.创业拼凑、商业模式创新与家庭农场创业绩效关系:基于湖南省的典型案例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21(6):26-46.

[10] 王颜齐,班立国,孙瑞遥.农业家庭经营代际传递的继任方式:内部继承还是外部转移?——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21(3):257-265.

[11] 罗必良,李玉勤.农业经营制度:制度底线、性质辨识与创新空间——基于“农村家庭经营制度研讨会”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1):8-18.

基金项目 重庆市科研机构激励引导专项(cqaas2020jxjl09)。

作者简介 罗琴(1989—),女,重庆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产业经济、农业经济与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8-05

猜你喜欢
重庆
重庆客APP
新基建,重庆该怎么干?
2020年重庆成绩单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视觉重庆
重庆非遗
在这里看重庆
TWO DAYS IN CHONGQING 重庆两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