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位一体”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3-08-26 21:33谢会强宋尔英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5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人才培养

谢会强 宋尔英

摘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急需大量高素质复合型农经人才,现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国家的人才需求。基于农经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价值引领—创新素养—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从以价值塑造为第一要务的育人模式、多元化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和以学生为主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3个方面,探索新型农经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三位一体;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5-025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5.061

Exploration on the ‘Trinity Training Mod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Talents

XIE Hui-qiang, SONG Er-ying

(School of Economic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compound agricultural and economic talents are urgently needed. The existing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difficult to meet the national talent demand.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undergraduate talents and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value guidance-innovation literacy-practical abil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ew training mod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undergraduate talent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education mode with value shaping as the first priority, the diversified innovation literacy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student-oriented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mode.

Key words Trinity;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Talent training

2018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建立健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农林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和爱农民的一流农林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21年,《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各高校要积极提升改造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农林经济管理(农经)专业直接服务于国家“三农”发展和乡村建设,经过多年发展,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学科发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1]。人才振兴成为乡村振兴的基本保障,需要大批人才涌入农村、建设农村、发展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型主体[2] 。但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经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人才特色不鲜明,就业质量不高,专业自信度低等问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国家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人才市场对农经专业人才培養的非农化、专业融合性要求,以及经济发展阶段变化与结构转型带来的挑战,客观要求对现有的农经专业人才“什么都能干,但什么都不专”的状况进行转型[3]。因此,重塑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笔者在国家“三农”发展、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以及农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探索“价值引领、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农经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 农经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1 思政融入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专业教学,思政教育融入不够。一是专业课授课过程中思政内容融入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侧重讲授专业知识,多数教师忽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融入的思政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多数高等院校主要以设置专门的思政课为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因此,除了完成教学目标所设置的思政内容以外,授课教师较少将专业知识与专业精神、价值观引领相融合,导致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够多元化。对农经本科专业学生而言,受传统观念、收入预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农科专业一直以来都比较冷门[4],学生们普遍存在着对专业的认知度和自信度不够,专业满意度相对较低等现象,学校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职业观和职业精神力度较弱。

1.2 创新素养有待提升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牢固、知识面不够开阔等制约高校各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导致学生的学术思想和学科视野狭窄。二是课程设置中的创新创业课程比较匮乏,教学思维过于传统,学生缺少探索精神、创新理念不强。三是学生思维定式现象严重,缺乏批判精神,敢于“质疑”的意识较薄弱。因此,为了适应国家发展所需,从教学理念、课程设计等方面,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3 实践能力相对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尽管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了实践教学课程,但效果不明显。一是由于经管类专业实践平台较少并且相对分散等原因,实践教学环节很难得到有效落实。二是专业教师和机构相对缺乏。在大多数院校农经专业的实践培养环节都是让学生自主寻找实践平台和实践机会,多数学生的实践培养环节多与农经专业不相关,难以达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校期间缺乏科学、规范、严谨的实践教学训练,难以全面掌握农林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专业实用技能[5],这已成为培养符合“三农”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将“三位一体”人才模式中的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本次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必要条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的本领,为国家、社会和行业输送优秀人才。

2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理念

2.1 价值引领维度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将价值引领放在首位,强调立德树人的第一要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其教育的首要任务,“为谁培养人”是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十分重要,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也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培育新型“三农”人才,培育其正确思想价值观是前提,授课教师在课内、课外分别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对国家方针政策和学科发展的经典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政治认同感、知农爱农情怀以及学术道德精神等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以期培养学生参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进取精神和奋斗精神。

2.2 创新素养维度

基于现代农业发展所需,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创新素养的形成,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夯实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进入到社会工作、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学科前沿研究的了解,拓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知道当前专业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勇于创新,以达到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2.3 实践能力维度

引导学生明确其职业规划,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课内+课外”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三农”接触的时间短,对农业农村问题了解有局限性,很难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发挥应有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能力[7]。课堂上,通过授课教师对专业知识、理论、技能的传授和演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一些数理软件和研究方法;课外实践教学注重鼓励学生走进农村,参与服务乡村建设和农业发展,让学生感知课本以外的知识,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在实践中增强对理论的认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3 “三位一体”的农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 以价值塑造为第一要务的育人模式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合国家政策方针,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课堂内容不仅包括专业基础知识,还可以增加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和“三农”领域时事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专业敏感度,增强学生关心社会、热爱“三农”的情怀。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等都是农经专业学生关注的重点内容,通过授课教师的精心解读,学生领会和掌握国家方针政策。以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为例,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以及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等内容均可嵌入到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组织与推广章节中,增强学生对政策的理解。

剖析经典案例,激发学生知农爱农的情怀。“知农”即掌握农业基本知识、了解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等,“爱农”即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对“三农”发展有责任有担当,做一名有情怀的新农人。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和专业自信,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程内容设計时,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乡村振兴等内容融入其中,实现知农爱农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8],并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新时代“新农人”历史使命的了解。

严谨研学,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学术诚信教育应该贯穿整个教育过程[9],立德树人是高校实现育人目标的第一步,引导学生具备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以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为例,在讲授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分析时,引导学生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获取系统而准确的原始资料,为分析评价经济效果提供可靠的依据。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数据搜集与分析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术规范。

3.2 构建多元化创新素养培育体系

3.2.1 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前,一是通过授课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讲解,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通过学生自己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钻研;三是授课教师定期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学生只有把基础理论学透学扎实,才有能力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3.2.2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问题。学科研究问题随着时代进步在不断拓展,教学过程不再局限于课本,专业领域内的相关期刊及书籍也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平台。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通过“文献分享”教学环节,小组学生寻找1篇农业技术经济学或者农经专业学科前沿文献进行精读,并做读书笔记,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锻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2.3 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及学科竞赛等活动。依托科研项目、学科竞赛以及创新创业课程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指导,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竞赛、“正大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以学生为主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注重课堂实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依托农业大学自身特点,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实行产学研结合,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课堂实践教学是其他實践教学的基础,也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其他实践教学的重要桥梁[10]。增加实操教学环节,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加深理论认知。以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为例,授课教师加入实操教学环节,教授学生使用Excel、DEA、stata等现代分析软件。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指导,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掌握软件使用流程,课后布置任务,让学生体验从资料和数据收集,再到最后的实证分析整个流程,提升学生的课内实践能力。

坚持立足现实,鼓励学生走进田野。所谓实践出真知,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弱,无法将课堂上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严重制约高素质农经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成为打通学生从课堂到职场“最后一公里”的最大瓶颈。学校及教师可以围绕农业现代化、乡村建设行动、乡村治理体系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内容,组织学生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引导学生深入农村、服务农民、献身农业,提高学生服务“三农”的扎实本领以及实践能力。充分依靠政府、产业、科研机构、用人单位等各方力量,发挥各方优势,整合院内与院外、校内与校外、境内与境外等多方面教学资源[11]。因此,培育应用型专业人才需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田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农经专业认知实习为例,由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农村、走进农业企业,走访调研农村产业发展,从田间地头到农产品生产车间,学生真实体验农业生产全生产链环节。通过与农户、村干部和农业企业负责人等人员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红强,邬松涛,杨加猛,等.我国农林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维比较与改革创新[J].林业经济,2014,36(9):123-128.

[2] 高亚文,梅星星.乡村振兴基层人才需求与地方农林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逻辑契合的实现路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0(4):15-24.

[3] 陈强强,杨婕妤,杨清.新农科背景下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J].中国农业教育,2021,22(1):51-58.

[4] 王海成.以“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农林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1(4):15-19.

[5] 郭翔宇,崔宁波,庞金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5):19-21.

[6] 李广瑜,赵明正,何泽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探索:以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1,7(21):10-12,29.

[7] 王芳,傅新红,蓝红星.卓越农林人才“333”金字塔育人模式探索:以四川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41):5-9.

[8] 陈弘,吴波.新发展格局下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教育路径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5):79-85.

[9] 张永利,房健,李学慷.高校学术诚信教育路径优化策略研究:基于四川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观察,2022,11(19):1-4.

[10] 李崇光,关桓达,任宇华,等.农林经济管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40-42.

[11] 罗士美,余康.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1):116-122.

基金项目 教育部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贵州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教育部农经教指委2022年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项目“‘价值引领—创新素养—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农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NJX22133);2022年度贵州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基于‘价值引领-创新素养-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农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XJG2022056);南昌大学创新创业教学改革课题“基于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双螺旋教学模式构建-以《财务管理》为例”(NCUSCJG-2022N36)。

作者简介 谢会强(1984—),男,湖北枣阳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农村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9-06;修回日期 2023-02-16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