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

2023-08-26 21:33刘慧芳王挺许慧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5期
关键词:困境与出路三农乡村振兴

刘慧芳 王挺 许慧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业、林业的生产方式、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林专业人才是推动农林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当前高职院校农林专业人才培养面临诸多的困境和问题,下一阶段要不断推动农林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三农”人才培养策略、提升农林校整体教学水平,积极寻求社会教育资源的支持,为农林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我国现代农业、林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培养和输送专业化的“三农”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 乡村振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困境与出路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5-026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5.064

The Dilemma and Outlet of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Rural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houghts on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Professional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U Hui-fang, WANG Ting, XU Hui

(Hunan Polytechnic of Environment and Biology, Hengyang, Hunan 421000)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new requirements have been put forward for the production mode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and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professionals are the important support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industries. At present,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n the next stage, we should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education, improve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nnovate the “three rural” talent cultivation strategy, improve the overall teaching level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hools, actively seek the support of social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provide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caree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Cultivate and transport professional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alents fo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in China, and ensure talent suppor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alent training;Dilemma and outlet

現阶段,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为推动和落实“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在这个过程中,农林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保障,而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农林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能够在服务农业、农村、农民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此,需要不断推动高职院校开展农林专业教学改革,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造一支专业化、现代化的“三农”人才队伍。因此,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础,以“三农”人才培养为方向,在院校内构建完善的农林校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在短时间内为乡村振兴培养大量的爱农村、爱农业、懂农业的“三农”人才,使“三农”人才队伍不断扩大,才能真正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1]。

1 当前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

1.1 人才培养理念相对滞后

在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人才培养理念相对滞后的问题。人才培养理念是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的核心,高职农林校各项活动的开展都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但在传统的农林校人才培养理念模式中,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度强调单一性的学科内容,并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与教学精力放在学科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而没有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技能水平等方面的培养,导致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尤其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智能化、精准化特点也越来越明显,并不断向集约化、产业化趋势发展,而传统人才培养理念已经不再符合现代农业的实际需求与发展方向,无法为社会培养专业化的农林专业人才。第一,高职院校在推动农林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度坚持学科本位人才培养思想,导致学科的独立性较强,很难实现多种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导致学生只能了解和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内容,无法有效联系其他学科知识,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相对单一,无法实现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第二,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提升,而没有注重对学生“三农”情怀价值理念的引导。在传统的农林校人才培养环节,将学生的就业方向与企业需求放在首位,尤其在社会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更是将完成就业作为唯一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种片面的人才培养理念,无法为乡村振兴发展培养具有“爱农、爱林”的“三农”人才。

1.2 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不匹配

在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不匹配的问题。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的宗旨在于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专业化人才,使农林专业人才能够熟悉现阶段存在的“三农”问题,并具备分析、解决“三农”问题的专业化能力,同时还需要农林专业人才能够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能够带动农林产业探求新的发展路径,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但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农林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较大的不足:第一,课程内容相对单一,主要以教学大纲为主,而没有与产业需求相联系,导致课程设置目标偏离农林产业发展,无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提供“三农”人才。第二,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农林产业实践的机会较少,导致学生对农林产业的了解不足,只能局限在教材之中,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第三,课程设置过程中缺乏对农业、林业文化的挖掘。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以及专业技能的强化,而忽视对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创新,导致农林专业中普遍出现学生“学农不爱农”“学农不知农”“学农不为农”的现象,这些学生很难真正为乡村振兴贡献自身的力量[3]。

1.3 教学设计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在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学设计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问题。现阶段高职农林专业在开展教学时主要采取课堂授课的模式,尽管在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了理论与实训并重的要求,但大部分教师仍习惯于采取传统“填鸭式”授课方式,而很少采取“问题导入式”授课模式,以至于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被忽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程度不足。在实际组织与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参与的课堂实训严重不足,并且许多的实训课程都是在班级内部开展,很少能够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如果高职农林专业教学设计问题无法有效地调整与改善,所培养出的学生则不能真正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挥价值[4]。

1.4 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不完善

在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不完善的问题。实践教学是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也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教学路径。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的提升,不断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工作,许多高职院校将实践教学完全转移到企业之中,而自身实践平台建设步伐却逐渐的停滞,这种现状也使得学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逐渐出现了分离,学生只能够在院校内学习理论知识,但无法在第一时间通过实践教学平台进行验证,无法有效实现理论知识的迁移。同时,由于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搭建不完善,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之间的时间跨度较长,很难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而且还会降低学生真正参与实践活动时的体验感,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真正地了解和掌握农林专业知识内容,严重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5]。

1.5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优化

在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的问题。正所谓“名胜出高徒”,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的实施同样需要具备大量的高素质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养足够的农林专业人才。但现阶段,高职院校农林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较大的问题,尤其在教师数量上存在较大的缺口[6]。第一,高职院校农林专业缺乏完善的教师队伍结构,尤其缺乏高层次的学科骨干教师,同时,青年教师的教研能力、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二,教师培养渠道单一,高职院校农林专业教师平时需要面临较大的教学负担,很少能够抽出时间参与培训活动,限制了教师能力提升的路径。同时,尽管部分高职院校积极聘请和邀请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培训,但教师只能边学习、边教学、边实操,严重影响教学活动质量[7]。

1.6 专业链与产业链未能实现有效对接

在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专业链与产业链无法实现有效对接的问题。现阶段,需要高职院校从产业需求出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形成具有特色的农林校人才培养模式。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农林产业不断地实现转型与升级,并且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同时农林产业链不断得到延伸与拓展,這也使得新农业、新农村、新生态建设对“三农”人才有了新的需求。但高职院校农林专业并没有及时跟随农林产业变化而做出对应的调整,使得农林专业结构滞后于农林产业的发展实际,从而导致高职农林专业结构不再与农林产业需求相匹配,无法为乡村振兴发展培养专业化的人才[8]。

2 提升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的对策性建议

2.1 创新农林校人才育人理念

在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实现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需要不断创新农林校人才育人理念。高职农林专业需要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放在专业核心位置,并将“三农”情怀教育贯穿到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个环节之中,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更好地完善职业发展规划,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同时还能够塑造正确的价值理念,不断提升家国情怀。第一,注重高职农林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高职农林专业需要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理念,将“三农”价值理念与农林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联系,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农林专业知识、农林专业技能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第二,在教学中突破学科本位理念的桎梏,增强农林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尤其在农业4.0的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将农林专业与信息工程专业、新能源专业、新材料专业等进行融合,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9]。

2.2 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在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实现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还需要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首先,优化理论教学。高职院校农林专业可以采取“小班制”教学模式,根据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制定专有的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教师需要保障理论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从而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加深学生对农林专业知识的理解,并能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完善实践教学。第一,加强基础性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掌握农林专业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农林专业的认知。比如,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公益劳动或者带领学生观摩农林产业生产流程等。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师需要适当增加实践课时,积极落实实践教学活动,还需要积极落实以赛促学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比赛,使学生在实际的比赛中提升自身的农林专业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将比赛项目内容引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够发挥案例教学的价值[10]。

2.3 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

在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实现高职农林人才培养,还需要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高职农林专业需要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使农林专业能够与农林产业、农林岗位进行有效的对接,专业课程与农林行业标准建立密切的联系,并将“1+X”证书等级制度融入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之中,从而为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奠定基础。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积极搭建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队伍,为学生技能的提升提供基础保障,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平台,从而在高职院校中真正构建产、学、研、创一体化农林校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三农”人才培养质量[11]。

2.4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实现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还需要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必须进一步地加大农林专业师资的培养工作,让教师进一步的提升自己的课程实施水平,需要引导教师参与学校外的培训,或者亲身地参与到农林产业项目中,通过深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使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使高职院校打造出一支业务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其次,加强农林专业优秀教师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积极引入具备高职称以及创新能力的人才,以聘请的方式引入校外专家,使其能够在校内长期任职授课,不断向“双师型”教师靠拢。同时,鼓励教师走出去,积极到农林行业中挂职锻炼,或者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了解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前沿信息,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专业化的“三农”人才[12-13]。

2.5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在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实现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还需要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高职院校农林专业搭建的实践平台可以划分为学校与社会两个部分。以学校为主的创新创业平台主要围绕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校园创新创业平台上验证专业知识、优化自身实践能力,并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借助校内创新创业平台积极落实实践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模拟创业实践活动,从而真正构建农林校人才培养体系。以社会为主的创新创业平台主要围绕校企合作模式,使学生能够亲身到企业参与实训演练,加强学生对农林产业的了解,并能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积极转化专业知识,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迁移与延伸[14]。

2.6 优化与产业对接的专业结构

在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实现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还需要不断优化与产业对接的专业结构。随着农林产业链的拓展与延伸,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无法满足乡村振兴的实际发展需求。对此,需要高职院校农林专业立足于“三农”人才社会需求,并根据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现状,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有序地在农林专业中融入工程、生物等课程内容,增强农林专业的实效性,从而加强农林专业与农林产业的对接。同时,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围绕现代农业模式、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生态产业模式,对农林专业中不再适应农林产业发展的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摒弃掉滞后的专业内容,从而达到优化农林专业结构的目标,真正实现对新型“三农”人才的培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3.1 有利于农业与教育的结合

高职院校积极优化农林校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农业与教育的结合。现阶段,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农林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在生产方式方面愈发智能化、精准化,但也对农林业专业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职院校紧随农林业发展趋势对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与调整。在传统模式下,高职院校只是单方面为农林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但没有实现农林业与教育的结合,而高职院校通过推动农林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使教育能够符合农林业产业的发展需求。农林业的现代化发展趋势也推动着教育模式的升级与转型,进而达到推动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以及新生态发展的目标[15]。

3.2 有利于高职院校农林人才培养的变革

在传统农林人才培养过程中,长期存在着生源结构单一化、教育思想滞后化、职业前景模糊化的问题,使得高职农林专业学生都面临着一个职业发展问题,即“学农不爱农”,许多学生在毕业后不愿意从事农林业工作,更不愿意深入到农村地区开展工作,而是更愿意从事前景好、待遇佳的工作,从而导致农村地区的农林业人才严重不足。而高职院校通过积极推动农林校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有效地将人文情怀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使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具有专业能力突出、价值观念明确的“三农”人才。同时,高职院校农林专业还能够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不断培养新型创新型人才,从而真正为现代化农林产业的发展以及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

3.3 有利于高职院校完成“三农”人才培养的使命

现阶段,高职院校积极优化农林校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完成“三农”人才培养的使命。第一,高职院校能够为“三农”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场所。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大量的服务型、专业型人才,同时,高职院校承接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接单位也以农村产业为主,可以说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乡村振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高职院校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积极培养创新型、技术型人才,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自身的社会价值。第二,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为农业、农村的转型与发展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尤其在培养理念、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农林专业毕业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贡献程度。而高职新型农林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状况,将“三农”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之中,推动高职农林专业教学改革进程,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养和输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从而真正完成高職院校培养“三农”人才的使命[16]。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农林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既有机遇又有挑战,需要高职院校坚持“三农”情怀,并从当前农林校人才培养的困境出发,从创新农林校人才育人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以及优化与产业对接的专业结构等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措施,实现从整体上提升高职农林专业教学质量,为农林产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源源不断的“三农”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乡村产业,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翔宇.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林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框架与现实审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7):155-160.

[2] 饶雄兵.乡村振兴视域下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6):50-51.

[3] 喻彩霞.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农旅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33):44-45.

[4] 甘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7):34-35.

[5] 謝丽娜.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样态与改革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8):104-108.

[6] 李怡,曾新洲.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今日财富,2019(17):163-164.

[7] 李明达,张红萍,赵丽丽,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新型“三农”人才培养探析[J].甘肃农业,2022,18(2):13-16.

[8] 涂雯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路径研究[J].人文之友,2018(20):103.

[9] 陆壹东,王政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时代“三农”发展路径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9,17(5):15-19,92.

[10] 王玉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干部队伍建设研究[J].发展,2019(10):48.

[11] 汪丽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强“三农”工作队伍教育培养研究[J].江西农业,2018(22):135-136.

[12] 屈松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三农”服务技能提升路径[J].乡村科技,2019(23):31-32.

[13] 刘媛.涉农高职院校农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5):280-282.

[14] 李怡,曾新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于乡村需求的职业教育发展对策探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9(27):19-21.

[15] 何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教育适应性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24):327-330.

[16] 瓮巧云,刘瑶,张吉民,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层次农业人才是保证[J].现代农业,2020(2):4-5.

基金项目 2022年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培育衡阳不走的“三农”人才队伍研究”(2022C007);“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农林毕业生返乡创业策略研究”(2022C008)。

作者简介 刘慧芳(1992—),女,湖南郴州人,助教,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通信作者,助教,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2-13

猜你喜欢
困境与出路三农乡村振兴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