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数据视域下校园资源创用路径的研学策略

2023-08-26 04:14费辉
电脑迷 2023年4期
关键词:研学信息技术

费辉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成为信息技术课堂的“新宠”。培养初中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为当前教学的重点任务。多年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内容、教法和学法,都在不断改革,然而在核心素养目标下,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却停滞不前。文章结合校园资源,在数据视域的背景下,明确了学生学习实践的主题,利用现有的校园资源,着力改变信息技术课堂知识应用率低、学生应用意识薄弱和评价策略单一的现状,从见证校园变迁的事、人、物、荣誉等四个角度架构复式研学主题;借助数据资源,用丰富的手段引领学生选择研学主题、制订计划、实施活动、形成建议等;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补型评价模式,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并将其根植于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校园情怀。

【关键词】 信息技术;研学;校园资源

一、信息技术数据视域下校园资源创用研学背景

(一)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意义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较强的学科,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无法保证学生操作的主题和时间,构建的实践活动因各种客观原因难以得到开展。大数据背景下,学生在真实生活中的体验以数据为主,在探究、搜集、访谈、调研和分析等过程中,提升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研学的形式开放,其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且融入了多学科的内容,体现了课程综合的特点。学生将各学科的知识融入信息技术的实践内容,能够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该活动富有意义。

(二)校园资源创用的价值体现

学生对校外研学的积极性非常高,一方面,学生走出校门、有目的地去研学基地,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另一方面,这样的学习形式,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虽然校内的资源丰富,是很好的研学基地,但在实践中,学生缺乏主动的研学意识。

1. 校内资源,有待重视

校园拥有丰富的资源,但是已有研究对校园活动利用得少,使学生对校园认知产生了片段化的印象,未能全面深入了解,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文化感知。

2. 校园研学,有待开发

已有研究的校园主题,零散不成体系,不同学科推进的不同研究活动,主题内容存在交叉,且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知识的习得与情感态度的变化,忽视了学生在研学过程中能力的序列性培养。这种片段化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相关能力,但不成体系。

3. 文化意识,有待提升

已有的校园活动,过多地追求认知情感的变化与生成,学生在活动后会有些感触,但由于没有深入了解校园文化,因此活动过后容易遗忘,活动最后的物化展示替代了有深度、促发展的评价,不利于学生校园情怀意识的增强,不利于学生动态的成长。

基于上述现象,着眼于学生能力系列化成长的校内研学活动亟须开展。教师充分地利用校内资源,在校园安全的环境内,可以放心地让学生开展调查研究,这能够减少时间、安全等重要因素的干扰,以信息技术学科牵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精神。

二、数据视域下校园空间与资源创用路径的策略研究

校园内的公共空间,包括文化墙、科技艺术长廊等;公共资源,则包括公开空间的一花一草、展品与布置及其变迁故事等一切资源。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成小组,根据兴趣选择研学主题中同系列的校园景点、事件、人物或荣誉等,借助数据与共享资源,经历发现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的研学过程,这培养了学生的复合能力。复线评价学生获得了积极的价值体验、热爱校园的情感,以及感受并认同了校园文化。

(一)利用校园空间与资源,设计主题内容

教育教学要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以校园中的“人、事、物、荣誉”为主线,架构研学主题,引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并自愿组队,协同开展系列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重温数据的搜集、整合方法,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

1. 了解校园变迁的“那些事”

学生身处校园,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变迁,与学校一同成长。校园的“前世”“今生”“未来”,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见证者。“校训的含义?吉祥物是怎么来的?二十年前的学校是怎样的?”校园生活是离学生最近的资源,教师鼓励学生迈出研究的步伐,通过拍照、走访和调查等方式,能够将交流内容清晰地呈现在数据中,构建出主题线。

2. 寻觅校园发展“那些人”

学生可以访问校园场所设计和建造的决策者的故事;利用行色软件App认识植物,辅助画出园内的植物布局图,并分析生物生存报告;采访养护人及其他校园守卫者等。学生带着好奇设计研究活动,可以对校园发展有贡献的人产生更深的认识,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3. 探寻校园空间“那些景”

校园空间中的丰富“景物”,也是学生研究的好资源。学生可以探究教学楼里不同班级教室的布局、前往各运动场所的最佳路线;组成小组,借助地图、定位软件和测量工具等,绘制出教室、运动场的布局图;发现校园的可改进之处,设计方案,动手制作出校园垃圾房、器材室等。

4. 收集校园闪光“那些物”

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的荣誉或者是值得纪念的精彩时刻,都是闪光“物”,也是学生研究的好資源。例如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校门口的奖牌、大厅里陈列的奖杯,以及校园网站、公众号里的荣誉等能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使学生具备热爱校园的意识。

(二)借助校园空间与资源,架构能力体系

1. 重识“云校园”——线下主题链接线上资源

学生借助校园生活经历和网站的云游览功能,实现了课堂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校园景点进行研学,激发了深入探究的欲望;在协同制订方案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提升了规划力、合作力。

(1)云端欣赏,志趣相投,发展“合作力”

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观察与云上游览校园,能够引发学生的研究需求。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自由寻找同伴,组成合作小组,形成多个主题的系列研学项目。在小组的建设中,学生学会了倾听建议,增强了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学生在线下了解了校园,然后在课堂上借助线上设备,自主进行再次的欣赏回顾,能够锁定感兴趣的话题点。在研学与合作模式下,学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长处;在研究问题与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协商处理突发问题,提升了合作能力。

(2)双线交流,制订方案,形成“规划力”

在方案制订初期,学生需要进行小组交流,包括研究什么主题、以何种方法开展、会遇到什么困难等,并在线下课堂进行小组汇总。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选择探究、体验的方式,指导学生按照要求和规范确定方案,并做好准备,使学生逐步具有了规划能力。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研学,通过商讨、构思、展示和交流调整,能够提高自身规划活动的能力。

2. 绘制“学生像”——数字计划联结场地资源

教师借助个人量表,形成学生的能力库,系统地记录每位学生的研学能力与方法技能掌握情况,绘制出学生的个人能力图谱。学生在制订详细的计划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场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这能够实现学生研学能力的个性化、螺旋式成长。

(1)智能辅助,培养“思维力”

学生制订研学计划,需要验证可行性,以确保研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获得积极的研学体验。对此教师可以借助个人智能助手的个性推荐、交流与反思计划,引导学生根据场地、能力及个人数据库的匹配,灵活选择安全、有意义、符合自身能力的方法进行研究。教师借助个人表单,能够精准地了解学情,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给予针对性的引导。学生通过信息设备填写表单与存储个人能力数据,也展现了智能时代的优势。

(2)形成画像,培育“迁移力”

在交流计划后,教师需要借助研究需求量表,筛选学生重点需要其指导的知识点,利用差异资源,促进学生的相互沟通与交流,使学生变通解决问题,这提升了学生的迁移能力。教师要对照学生的个人能力图谱,不断更新课题内容;改变原有的经验主义,尊重学生的能力与需求,借助信息化手段,指导与记录学生的能力成长。

3. 烙上“智慧印”——全景活动联结人文资源

教育面向未来,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信息媒体,包括查阅资料,测量、记录和整理数据,以及展示结果,学生可以利用不同的App实现研学的过程,这也是提升学生数感、增强学生数字思辨能力的过程。

(1)数据挖掘,文化研学,提高“解读力”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小组进行校园研学。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可以登录校园网站,搜索并关注校园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如设计理念和发展故事等,这能够提升学生的解读力;借助百度、知乎等软件了解相关文化,则补充了其知识漏洞。基于文化理解的研究,有别于发现与思考,学生对校园景观内涵的解读,使其在校园生活经历的基础上产生文化认同,提升解读力。

(2)云端计算,探索奥秘,提升“探究力”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采访和体验等方法探究全景活动,并借助拍摄、收集问卷和分析统计结果等更好地参与研究。教师则根据学生研究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不同,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将过程性资源同步记录至学生的个人档案。例如在“学校食堂的浪费现象”调查研究中,教师基于学情,指导学生使用电子表格呈现研究过程与结果。借助智能软件,了解和体会数字技术,学生可以更好地探究校园,实现“数字市民”的启蒙教育。

4. 植下“成长树”——数据收获连接特色资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字信息可以用于研学,研学也可以更新数据。随着学生一个又一个研学过程的结束,将形成成果展示和学生的个人思考,更新了校园云资源,实现了学生个人能力的成长与校园文化不断进步的同频效果。

(三)依托校园空间与资源,搭建评价展厅

学生在真实的校园情境中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够获得综合的知识和探究能力。校内研学评价侧重学习方法的掌握、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和学习态度的优化,在云背景下,学生借助课堂自我评价、师生互评以及课后数据评价反馈等,能够形成热爱校园的情怀,更好地成长。

1. 复式协同研学,共育“文化小学者”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外,可以将校园网站、电子班牌真实的点击量和关注度等数据介入评价,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提炼优势,积累探究经历,并定期评选出最佳小学者和最红校園景点,营造出学生爱校的氛围。

(1)点击率数据,甄选最佳学者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完成研学,提升了探究和实践的能力。具体而言,学生将研学成果上传至网站、电子班牌,能够吸引全校师生的关注,教师可以根据点击率评选出小学者,这丰富了“学生像”。将点击率数据作为评价元素之一,也可以促使学生更简练、更创新地参与研学活动。

(2)关注度数据,挑选最红景点

学生与伙伴研究校园景点,借助网络、校园平台展示项目的研究过程与成果,然后由学校的师生进行阅读,并加以关注。关注度最高的校园项目,将成为校园网红被加以宣传。研学活动在提升学生问题研究能力的同时,还促使学生更关心与热爱校园。

2. 关键能力学习,共享“研学讲堂”

学生在系列校园研学的过程中,收获了点点滴滴,教师可以通过研学手册或手账本记录的形式记录学生的成长,横向关注校园研学内容的丰富性,纵向着眼学生探究能力、技能的有序提升。学生持续参与研学活动、交流研学收获,也形成了“研学大讲堂”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

研学的形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文章将学生熟悉的校园作为研学的主阵地,并将信息技术融入实践和评价,能够让研学的主题更加突出、研学的目标更加清晰、研学的过程更加丰满、研学的成果更加多样,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1] 朱涛. 基于信息技术的户外研学教学的启示[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18):60-62+72.

[2] 周莉萍. 信息技术综合学习中学生研学能力“三段式”评价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9):77-82.

[3] 朱珍. 大数据视野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析[J]. 名师在线,2019(27):92-93.

猜你喜欢
研学信息技术
红色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