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修以立世,持久作佳士
——青年篆刻家周世佳印象

2023-08-28 09:33向敬之长沙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3年3期
关键词:画院篆刻长沙

◆向敬之(长沙)

而立之年,对于年轻的长沙妹子周世佳而言,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铭记。今年进入而立芳华的周世佳,作为长沙画院艺术家,虽然大学时读的是金融专业,却在去年已连续在篆刻领域展露光华——作品八次入展全国性的展览!

其中不乏业界颇具影响力的,如“传承与弘扬”——首届《十钟山房印举》国际临创大展、万印楼当代国际篆刻精英收藏工程展、“走向复兴”——中国国家画院喜迎二十大召开美术作品展等。

我更惊讶的是,她还有五首写长沙名胜风物的五律,被刊入著名的《嘤鸣》诗刊。作品合乎格律,贴近生活,语言时代感好。

书画名家、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曾来德专门来信,洋洋洒洒写了几大张,高度肯定世佳“在书法学习上的长足进步”“凭着您的聪慧、真诚和刻苦精神,一定会超乎寻常”。

篆刻、诗词、书画……让世佳的成长变得更加成熟。

曾来德与世佳,曾有5年同事之缘。2016年6月,已在长沙创办世典画楼多年的世佳,声名鹊起,多次参与承办执行艺术大展,连续受到湖南省文化厅嘉奖,接之突发奇想,闯荡京城,修学储能,被中国国家画院招入国画院担任学术秘书。

年轻的女老板成了精通各般武艺的勤务兵,忙里忙外地担起了国家画院的主题性展览、画册编辑出版的细节要务,和颜悦色地忙碌于联络评审会议、学术研究、外出写生等一系列常规性工作和公众号运营的繁琐重任。

十多场国家画院连续多届、多类型的大型展览,硬是把秀雅的湘妹子锤炼成一个精干的多面手。

曾来德也感叹:“你为我鼎力所做之事,让我感动。”

紧张有序的工作之余,曾来德同世佳建立了持久的师生之情。

世佳在长沙时,就随曾入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书法名家刘建军习书。进京后,她把闲暇基本安排在出租屋里练字读帖。她读点画,读结构,读同字不同写法,从中领悟各种用笔的风格、笔画使用的变化、运笔的趣味、行气的流动、气息的节奏和篇章的气象情怀,直到揣摩透了再临,坚持笔到、墨到、意到。

杜甫《戏为六绝句》云:“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金农更是以书画心得说精粹,艺术创作更要广博拜师,虔诚地师事古今。年轻的世佳,虽然读书时代没有接受过书法科班的技艺训练,但在平时积极向先贤学习,向今人求教,点竖横勾,自然合体,习得俊雅格调和焕然神采,悟得其中劲健雄浑与质朴清刚。她在用笔、用墨、笔画、结体、布局乃至整体观感上颇著心力。融会贯通,取精用宏,寓新意于点画之中,得风神于笔墨之外,渐具风貌,自开一格。

国家画院常年开设书画高研班,世佳在同事的帮助下,获得旁听机会。曾来德得知她在画院工作,又爱好书法,当即表示欢迎,还免除了她每期三万元的学费。只要课程安排在周末,她都去参加,不辞风霜雪雨,近水楼台地连续读了两届书法高研班。尽管上课地点大都设在宋庄,离画院很远,需要当日往返4个小时,但学有所得的领悟,让她甘之如饴,乐此不疲。

五年下来,世佳的书法技艺进步很快,她将内外兼修落在实处,即便写信,也坚持用毛笔。中锋走笔,侧锋兼济,起笔曲进,收笔自如。一笔一画、一点一捺、一招一式、一折一弯,以及枯涩浓淡的墨色,让紧实隽永的笔致、疏空清朗的结体、错落有致的章法,跃然纸上、赏心悦目。她连续三次以书法作品,参加国家画院职工迎新春作品展。

2021年初,全国新冠疫情防控升级时,她从北京回到长沙,跟随岳麓印社社长李砺学习篆刻,并问学于西泠印社社员吴贤军等名家。

书法上的感悟,成了世佳近来主攻篆刻的一大助力。如何布局、谋篇,怎样结体、运刀,何为章法、意蕴,她已然纯熟精湛,这同她长时间的苦练不可分割。她从汉印入手打基础,后临习古玺,选定三晋小玺为主攻方向。术业专攻,触类旁通,日迈月征,磨砺出彩。

这样的成长,与她少时受父母爱好书画鉴赏和收藏的深刻影响,是截然分不开的。她11岁时就跟着父亲走近省会著名画家,曾在湖南省政协笔会上为陈白一、杨福音、莫立唐、朱训德、王金石、旷小津等画速写,得到大家真诚的点评题跋。

她不但会画会写,还把接触书画艺术与文化名流的点滴,写成一系列文章,这些文字散见于《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等。如《三个“怪老头”》,把她远观近看的黄永玉、杨福音、莫立唐写得惟妙惟肖。尤其她少时一句“只有闲着才写出好书,只有闲着才能品味好书”,让可爱的复合型“怪老头”杨福音念念不忘并作古正经地援引原话,写了一封书法性质的回信,认真地收进了作品集。

今时艺坛多起浮躁之气,大都是技艺派的苦练者,严重忽视了读书的大道。我和世佳闲聊,聊起读书。她说,她有时间就读杂书,在工作室里专设了一排文史专柜,还潜心拜师学写旧体诗,努力着尝试写艺评。

这是好事,有利于成长。以书画为立业之根本,勤学苦练为练手,厚积薄发则是练心。只有真正重视艺术创作主体内在修养的锤炼,且将充实学养的范围限定在书画思想之内,创作才不至于沦为匠技的境地。

当下艺术创作者,多追求在各类赛事中拿奖,迷恋在诸多展厅中露露脸,殊不知在元代,著名文人郝经就说:“今之为书也,必先熟读六经,知道之所在。尚友论世,学古之人,其学问,其志节,其行义,其功烈,有诸其中矣。而后为秦篆汉隶,玩味大篆及古文,以求皇颉本意。立笔创法,脱去凡俗,然后熟临二王正书……以正为奇,以奇为正,出入二王之间,复汉隶、秦篆、皇颉之初,书法始备矣。”(《移诸生论书法书》)

随遇 篆刻 周世佳往来无白丁 篆刻 周世佳

千钧一发 篆刻 周世佳旅京五载 篆刻 周世佳

艺术不是识得几个字,便能成大器。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方能得心应手、传承创新。古代书家多是文学家、大诗人,多是有诗文传世的学问家。苏轼是大文豪,黄庭坚是位诗人,欧阳询编纂《艺文类聚》一百多卷,王羲之醉酒写出的《兰亭序》本身是一篇散文精品,怀素和尚也有诗歌入选《全唐诗》。

写书治印,亦如作文传道,讲究眼界、心境与手法的内外兼修,诚如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所言:“笔参造化,学究天人……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作文如此,从艺也应深谙精妙,方可在阶前盈尺之地,扬眉吐气,激昂青云。

行文至此,我真诚地期待世佳以而立之年为新起点,继续其业师曾来德所期许的“内外兼修”,把体悟学者向云驹论“当下书界和社会众生,将许多非大家、非名号的书法作品抬到很高的地位,使当代书法史黯然无光,使当代书法家贻笑历史”的真意,当作提升自身创作意味、境界、价值和传播的一种优雅、一种坚持、一种乐趣。大开大合,有弛有张,更能作出不负青春、不负韶华的奇文章。

民为邦本 篆刻 周世佳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篆刻 周世佳

从头越 篆刻 周世佳狂客行 篆刻 周世佳

猜你喜欢
画院篆刻长沙
重拾画院的写意精神
长沙之旅
荣宝斋画院招生简章
浙江画院建院35周年系列海报
我眼中的长沙
篆刻
春睡画院教师美术作品欣赏
庞说篆刻(十一)说临摹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
辛卯考联靓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