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当代中国生态建设的启发

2023-08-29 13:46高晓敏
经济师 2023年8期
关键词:当代中国启发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致力于发展经济的同时切不可忽視生态的发展,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从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就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不断做出新的探讨。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样,马克思主义思想所包含的生态思想更是如此。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困境及未来发展规划作出思考,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然后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进行阐述,最后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发做出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当代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  启发

中图分类号:F0-0;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8-250-02

绪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飞快发展,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人类逐渐意识到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一事尽快提上日程,此事刻不容缓。事实上,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详细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是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并阐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然与社会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和遵循怎样的法则去发展的问题。因此,对当代中国来说,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关系,遵循这种发展法则,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有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概念

生态观,是人们对生态方面以及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总的看法和观点。它是随着人们对生态学和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加深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生态和自然的阐述。这不仅含有马克思、恩格斯两人生前所创作的对于生态和自然的所有理论论述,而且还囊括了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自然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涵

1.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也就是自然辩证法,分析和探讨了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一般规律问题。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是直接地自然存在。作为自然的存在,作为自然的生物,人一方面拥有自然的力量、生命的力量,是一个活跃的自然存在……另一方面,人作为一种自然的、肉欲的、敏感的、有知觉的存在,是一种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存在,就像动物和植物那样,也就是说,他欲望的对象存在于他之外,作为一种独立于他的对象。”[1]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可以看出,人的出现、存在和发展都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界在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后诞生了人类,因此人与自然界中其他事物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的,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都要从自然界中获得,由自然界提供给他们从而能够有效保障他们生活的稳定运行。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消费与被消费,治理与被治理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有机统一。

2.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当人在生产实践中“使自然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以便支配它”时,“不要沉溺于人类在自然方面所取得的胜利的喜悦。因为这些都是短暂的,自然界终将会反过来给予我们以相应的膺惩。的确,在每次胜利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确实都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但后来会有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影响发生,抹去最初的成果。”[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为,刚开始的时候,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是一无所知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开始学会认识规律,对规律的了解越来越多,也开始慢慢学会利用规律和把握规律。所以要想使自然能够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人类就必须了解和把握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做事,否则,自然将会对人类做出相应的处罚。同样,在社会实践中,我们要想取得意想不到的,超出预期的效果,也必须要认识自然是如何运动变化发展的,把握自然的活动轨迹,我们的认识和行动要符合事物的固有矛盾及其导致的发展趋势,按照这种发展趋势科学地处理各种问题。自然之所以能够为人类社会提供各种便利,就是因为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自然活动法则,在尊重这种法则的前提下不违背它,对它能够正确地加以利用。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就是不断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法则的过程,以这种法则为前提,有利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3.社会主义制度可以更好地规避生态风险。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观是马克思主义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阐发的一些观点,论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或盈利,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3];资本积累和殖民掠夺的历史,就“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的人类编年史”[4]。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虽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能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残酷剥削和无限压榨以及疯狂的殖民掠夺对生态方面会带来巨大的危害。资本家在生产最大剩余价值的“绝对规律”的影响下变得极其功利,他们根本不会考虑生态问题而是一味地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各种生态危机的出现,如环境遭到污染、气象变化异常以及资源的虚耗殆尽等频繁发生。然而社会主义制度相比之下却具有极大的优势,它的确立能够弥补资本主义制度的不足,不仅能够使我们学习能吸收到资本主义制度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而且能够使我们学会从整体出发、考虑深远,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规避资本主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各种灾难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当代中国面临的主要生态困境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总面积非常之广,但耕地面积却少之又少。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建筑。此外,在农村的很多地区,已经出现了不少的“弃村”或“村中荒”现象。“弃村”现象主要是由整个村落的迁徙造成的。而“村中荒”主要是由宅基地往外扩造成的,也就是说,虽然村庄的面积越来越大,但村中间的老房子要么倾圮,要么被用来寄存废弃的货品。这些都反映出在推进农村发展的时候,没有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关政策加以指导,再者就是建设基础设施时占用了一部分的耕地面积,如此一来耕地面积也就更少了。

(二)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

中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体现的最为明显,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较差,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缺水,这里的生物很难像其他地区生物那样种类那么多。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采与开发,如砍树和砍伐丛林等,由此导致了生态发展失衡,导致了土壤不够肥沃,质量状况差,最终演变成戈壁沙漠。不断扩大的沙漠化土地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来说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对我国的整体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在世界排名第八。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遭受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这都是由于人们在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丝毫不顾及其他物种的存在和发展,对丛林不加节制的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建设工程等,过度地利用致使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和退化,许多植物和动物都面临着灭绝或遭受威胁的比例不断增加的严峻态势。到目前为止,我国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的总体趋势仍没有得到有效扭转。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当代中国建设的启发

(一)增強生态文明意识

首先,要加强学校的生态文化教育。让我国学生从小就树立起保护生态人人有责的意识,这对我国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历史任务,任重而道远。再者,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生态文化理念。比如,在社区里,可以通过发传单的方式向居民传播生态理念,让他们清楚地了解到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消息,及时关注国家发展动向,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社区生态活动,让人们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中来。比如,在植树节种树等。通过这种让人们能够切身参与到生态保护中的实践活动会更有说服力。

(二)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文化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我们能够看到在经济发展中,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做与自然规律不相适应的事情,要在尊重的前提下学会利用它,从而使自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农村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调节性。因此对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要足够重视。对农村的生态文明来说,要科学地进行规划以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尽最大可能满足人的需求[5]。人、自然与社会三者共处在同一个统一体中,人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同时也存在于社会之中,三者之间是互利共存、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后世治理环境来说,最具研究价值的一点在于它是从现实中来,最终又回到现实中去,也就是说,它是从现实中去发现问题的,最终又会回到现实中去指导解决问题,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为后世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经济

物质文化的需求是否能得到满足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程度,但如果只是过分地、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而不理智地对自然过度消费,资源枯竭的现象早晚会发生,进而造成无法扭转的严重局面。因此,人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抛弃环境被污染之后再采取措施治理环境的错误观念,将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放在同等位置上。发展经济必须要兼顾自然,要着眼于未来,不能以牺牲整个生态平衡为代价去得到眼前的一点点经济利益。对于存在的生态问题,政府要及时地管理和解决。发展绿色经济,转变经济增长点,从根源上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生态建设的发展[5]。

(四)创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政治

法律政策的创设有利于把保护环境落实到行动中,这一举措不仅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所强调,而且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早已明确提出。在建立法律政策的时候,必须做到既要科学立法同时又要具有超前性,从长远出发,把握规律,长于治理、协调推进。同时也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更好地给予人民群众所需要的东西,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同时,建立制度必须要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能随意建立,必须强调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处在平等的地位,违背法律都会受到深究,而且还要切合实际地建立问责深究制度,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谐发展,不能脱离实际情况。

结语

人类能够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平衡。以前很多国家都认为,应该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生态环境,这导致了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发生。虽然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念还不够系统,但马克思、恩格斯在这方面的很多论述对后世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我国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是不断加深的。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要发展生态文明的概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科学论述,指出要牢固树立并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角度规划发展,共同推进减碳、减污染、绿色扩张和增长,争取蓝天、碧水、净土的早日实现。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不容乐观的,我们应该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把生态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就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思想,把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相结合才能够解决中国面临的生态困境问题,才能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呈现出我们理想中的碧水蓝天。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袁记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社会建设[J].求实,2011,(12).

[5] 向珊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对当代中国的现实启示[J].现代工业,2021,42(35):115—116.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6)

[作者简介:高晓敏(1997—),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当代中国启发生态文明建设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性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浅析当代中国中学德育的风险和建设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