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香格里拉(八)

2023-08-29 06:57云南
党史纵览 2023年8期
关键词:王云官兵们迪庆

○孙 国(云南)

第六章:雪域上耸立的丰碑

哈达献给最可爱的人

3 月的桃花如期绽放,料峭的寒冷也无法遏制春的到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丛林,洒在幽静的德钦县云岭乡红坡村时,一群身着迷彩服的“工程队”,早早地就踏上了山村的羊肠小道。这支小小的“工程队”,便是武警迪庆支队直属大队二中队进驻云岭乡的指战员。他们迈着有节奏的步伐,唱着革命经典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来到了红坡村南佐社的简易公路上。简短的任务分工后,官兵们甩开膀子干开了,挖边沟、抬石头、平路面、填深坑,干得热火朝天。听见响动,附近的藏族群众慢慢聚集过来围观,不时三五成群地议论着什么。这时,藏族战士旺堆放下锄头,走向人群并用藏语说明了部队的目的。原来,官兵们进驻后,发现这一段山间公路崎岖难行,便决定利用空余时间为乡亲们修路。就这样,老百姓脸上的疑虑散去,有两个年轻人还主动参与修路,官兵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第二天一大早,部队官兵带着水泥又来到修路地段。这一天,来帮忙的藏族群众更多了。搬水泥、拌砂浆、砸石头,便服“工程队”与迷彩服“工程队”融合在一起,分工细致,配合密切,场面热烈,让人热血沸腾。

休息时,藏族阿妈拉着官兵们的手,看着他们一张张稚嫩的脸,一个劲竖起大拇指称赞,还不时为他们拍打迷彩服上的水泥灰。当新战士小王接过酥油茶时,老阿妈看见他被磨破皮的双手,顿时眼泪在眼眶中闪闪打转。这一工程历时28 天,共出动800 余人次,开挖基槽400 余米,修筑挡墙800 余立方,回填土石方1300余立方,建起一条宽阔的乡村公路。

“全村人都注意了,今天上级来考核驻村部队军事训练,为鼓励部队考个好成绩,大家都去给部队加加油!”村里的大喇叭传来了老村长的声音。全村上至老人下至孩子,立即全部来到村头,在主要路段插上红旗,贴上标语,用高音喇叭播放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考核的最后一个科目是5 公里越野,这个项目一直是该中队的一个弱项。发令枪一响,官兵们离开起跑线,100 多名乡亲组成的“啦啦队”,端着茶拿着汽水为他们呐喊助威,有的还指名道姓喊着号子:“小王快跑!小李加油!”被呼喊的战士信心倍增,斗志昂扬,结果中队考出了多年没有的好成绩。为了庆祝这次考核取得好成绩,村里在广场上举办庆祝晚会,邀请全体官兵一起跳起牧民的锅庄舞,表达对官兵们的祝贺和感激。

部队撤离时,村民们自发来到村口,有的敬献哈达,有的送来水果,有的用自酿的青稞酒为官兵们送行。藏族阿妈哭了,扎西哭了,卓玛哭了,从他们的脸上,官兵们读懂了那份不舍,读懂了那份鱼水情意。洁白的哈达在风中飘舞,格桑花香在空中弥漫,藏族群众沿着新修的道路列队欢送,将官兵们送出了好远、好远……

为了纪念这条来之不易的乡村道路,永远铭记这段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红坡村的全体村民自发在村口竖起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的不是赞誉之言,而是全体修路官兵的名字。

不忘初心 真诚为民

为了更好地帮贫扶困,武警迪庆支队决定同迪庆州周边地区进行结对共建。在专题会上,支队长邹涧华说:“过去赶着小猪到军营拥军,部队扛着铁锹到田里帮助劳动已经过时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要蹚出一条适合时代发展的新路子。”政委尹树林指出:“过去军民共建只限于军爱民民拥军,在过去那个大环境下,这种关系对于密切军民关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时代在发展在变化,过去那种形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迪庆发展不起来,除了地理条件因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观念落伍跟不上时代变化。要想促进迪庆的经济发展,首先要使他们的观念转变。”

经过认真分析研究,迪庆支队决定与县镇村进行三级挂钩共建:支队领导对标县里,由支队领导在县里担任县委副书记;大队对标镇,大队领导在镇里担任镇党委副书记;中队对标村,中队领导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他们的这个想法得到迪庆州领导的赞同。州领导要求挂钩不但要帮助抓工作,还要帮助出思路。

根据协调,武警维西县中队指导员王云除抓好部队正常的工作外,业余时间到维西县康普乡念里米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主要抓脱贫工作。第一次到村里时,王云站在一个名叫扎木的村民家门前,看到四面透风、摇摇欲坠的土房子,心情十分沉重。走进屋内,只见家中除了几件生活用品外,再没有别的东西。村长告诉王云,像扎木这样的困难家庭在念里米村还有16 户。全村几十户人家居住在海拔3780米的高原上,四周被雪山环抱,环境恶劣,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当晚,王云就住在村里,把全村的男劳力召集在一起,在村里的一所空房子里召开座谈会,商谈脱贫大计,会议一直开到天亮。

念里米村世代沿袭着刀耕火种的古老生产方式,粮食产量上不去。王云来到县农机站,希望站里能帮助研制一些适合在山地使用的农具。经过一番科学攻关,站里最终研制出适合在山地耕种收割的农具。这种农具大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平时需要几个人干的活,现在一两个人就能干了,生产方式落后的问题解决了。

农作物产量上不去的问题一直在王云脑海中萦绕。他专程到省农科所请教,农科所的同志告诉他,农作物产量上不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那里气候太寒冷,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要想产量提高,必须用地膜技术。于是,王云决定在念里米村推广地膜种植青稞技术。可是,无论王云怎么宣传和发动,村民们对地膜种植都不感兴趣。几个村民对他说:“副书记,论军事技能素质能力,没说的,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但论种地,我们一出生就同土疙瘩打交道,对土地比对我们自己身体都熟悉,能给土地把脉会诊,我们就不相信地上蒙块塑料布就增产,那全是唬人的把式。”王云听后哭笑不得,村长安慰他说:“农村人观念落后,很难接受新事物,大家不愿意干就算了,你尽力了,别人也不会说你什么。”

那天晚上,王云听着屋外的风声,一夜未眠。村民不理解情有可原,毕竟传承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不可能凭他三言两语就可以改变。这些村民们心里只认一个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而且他们也害怕承担风险,只有让他们真切地得到实惠才能认同。就这样,一个新想法出现在王云的脑海中。

第二天一大早,王云找来几个村民,递上500 元钱,真挚地对他们说:“请你们带头搞地膜种植,如果不成功,这钱就算赔偿。”看到王云居然拿出自己的钱来担保,这几个村民都被感动了,于是说:“你收着,就凭你这份诚心,我们干,就是赔了我们也愿意。”很快,王云和几个青年一起到县里拉来了地膜,又和他们一起根据说明把地膜铺到地里。在这几家的带动下,村里人终于被说服了,普遍搞起了地膜种植。当年,全村种植的农作物长势喜人,亩产一下子翻了两倍,念里米村终于不为吃饭发愁了。看着村民高兴的样子,王云的心里也美滋滋的。

初战告捷,王云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药材种植和中华蜂养殖很有市场,前景广阔。在他的动员说服下,全村大力发展种植和养殖项目,以点带面提高种植养殖效益。这些项目投产后,使26户贫困户、92人脱贫摘帽。

“城里农村都在变,多为驻地做贡献。”这句话始终挂在迪庆支队后勤保障分队官兵的嘴边。多年来,他们一直为第二故乡的建设默默地奉献着。

2011 年春节过后,一场小雨预示着春耕的开始。七林拉茸老人却看着自己的地发愁,不知道今年该种点什么。支队后勤保障分队的官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帮助老人致富,支队后勤处处长段成万请来专家化验农田土壤、了解当地气候特点,并派人对市场进行了调查。经过调查发现,香格里拉冬季蔬菜价贵,村里距市区较近,种植蔬菜一定是个好出路。可七林拉茸怕担风险不敢种,段成万就与村干部多次上门动员,部队还出动官兵、车辆和技术人员帮他建起了蔬菜大棚。七林拉茸没有种植蔬菜的经验,后勤处的同志就请来了州里种植蔬菜的专家,手把手教他种植蔬菜的技术和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蔬菜收获后,支队的同志又帮助他联系销售单位。在支队的帮助下,种植的第一年,七林拉茸就赚回本钱,净收入近2万元。

迪庆驻军和武警部队帮助藏民收青稞

有了七林拉茸的“先富经”,支队官兵又投入3000 多元,为村里购买了200 多册关于种植、养殖、瓜果蔬菜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操作使用等农业科学书籍,引导6户村民种起了大棚蔬菜。

精准扶贫让人们尝到了甜头,迪庆驻军和武警部队的扶贫帮困就像雪山上流下的泉水,滋润着藏区干渴的土地,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也书写了新时代军民鱼水情的新篇章。(完)

后记

对于迪庆这片神秘的雪域高原,笔者充满了敬仰。我曾无数次亲临那里,探过澜沧江,走过虎跳峡,翻过大雪山,住过东旺河峡谷,访过喇嘛寺,游过高原湖,躺过草原花海,交过藏家朋友,追溯这里厚重的历史,感受这里丰富的文化,探访这里淳朴的人民。迪庆今天有这样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谐的大好局面,除党的政策和各级党委政府所做的大量工作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代代驻军和武警官兵作出的巨大贡献。他们是幕后的无名英雄,是这和谐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是大合唱中的重要乐章,是照耀着这片雪域高原的闪亮红星。今天,这些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仍然在新征程中继续描绘着这幅美丽的画卷,书写着新的辉煌。

猜你喜欢
王云官兵们迪庆
迪庆州喜迎党的二十大 优秀美术作品选登(一)
图像内外:清代王云《休园图》的家族形塑倾向
云南迪庆铜铅锌硫化矿浮选分离研究
迪庆藏族歌舞内容和形式演变初探
没登记也算重婚吗
迪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浅析
异度出轨
双语图片
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