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吴中,从曾经的传奇走到诗意的今朝

2023-08-30 00:30陈佳慧
现代苏州 2023年15期
关键词:石湖范成大吴中

陈佳慧

最炎热的大伏天往山里走,能感受到遮蔽了烈日的宁静清凉。同一时刻,若是站在宽阔的水边,也有种极目远眺的舒畅感。但不管是哪种体验,从旺山逛到石湖,从澹台湖走到吴中博物馆,所有的“画风”里都暗藏着道道“沟壑”,那是穿越2500多年的吴地掌纹。这些掌纹又慢慢带着视野,连接至适宜的当下。

山水要用来点缀当下,古人也一样

站在石湖岸边,晴天照得人眯起了眼,但又不想放过连天的碧波。苏州城内外从来不缺少大片的水域,而石湖则以它独特的文化气息与秀丽风景而独树一帜。

且不说它是城市中唯一依山的内湖,这片水域更承载着吴地深厚的历史文化。这个“深”,能一下“深”到两千五百年的春秋争霸时期。

石湖是太湖的支流,上方山东麓形成了约三平方公里的水域,和越溪连接在一起。而何谓越溪,即是有越来溪。溪上有座越城桥。越溪是当年越王勾践率兵攻吴从太湖挖通水道,屯兵士城而得名。

如今越城桥还在,踏上桥面,眺望水面,想象不出吴越两国兵戎相见的场景,倒是能想象传说中,范蠡带着西施从这里泛舟入太湖的时刻。我猜那得是吴国上下尚未睡醒的微光清晨,或者是大家都已睡去的月下深夜。无论哪一刻,这座古桥都见证了绝代佳人与道商鼻祖的浪漫逃离。

但春秋之后,原本作为“要塞”的石湖,气质就变了。改变它的正是吴地“出产”最多的文人。比如干脆住在石湖边的宋代文人范成大。这位既当过高官,又游走过南宋疆土的诗坛名匠,最终在石湖岸边、上方山下度过了长达十年闲适而优裕的晚年生活。他自称“石湖居士”,并为家乡撰写了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方志——《吴郡志》。

范成大认为“凡游吴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则与未始游者无异”。此处的“行春”,正是紧挨着越城桥的古桥——行春桥。行春桥是有名的赏月景点。古时,人们为了看石湖串月的胜景,一过中秋,甚至能把苏州城内外的大小船只租空。还有人远从无锡、常熟、吴江等地赶来。这二三天中,石湖里可以说是灯船、游船往来如梭。清代文人蔡云就曾写诗描写这场景:“行春桥畔画桡停,十里秋光红蓼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几人醉依望湖亭。”

石湖是姑苏城外的山水胜迹。也难怪范成大如此钟情这里,你要是在城外著名景区里造了一间大别墅养老,你也开心。

湖边兜一兜,再转个身走进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找找范成大的影子。

在叔叔阿姨们遛弯的森林公园里,范成大留下的痕迹已找不到了,但明代御史卢雍所建的范公祠就在上方山东崖边。祠内古树葱茏,祠璧还嵌有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咏》60首的石刻,廊上则有《重修石湖范文穆公祠记》《天镜阁记》碑刻等,处处都是这位“石湖居士”的印记。

而关于上方山本身的记忆,可以往前追溯更多。比如范公祠边的治平寺,为南北朝梁天监二年(503)所建,原名楞伽寺,宋代改为今名。相传寺内的越公井是春秋时所凿。再有山上的楞伽塔,也就是“上方塔”,始建于隋,又重建于宋,也是一处珍贵的历史遗迹。至于那条通往绿荫深处的乾隆御道,在一众古迹中太过“年轻”,不提也罢。

当然,今天上方山更为苏州市民熟悉的,是绿树成荫、动物聚集的植物园和动物园所在地。从百花馆到植物园,从休闲岛到盆景园,和举家休闲出游相比,访古只是点缀其中的行程。

好山好水承载着回忆,更能“服务”于当下。沿着上方山朝西的旺山也是如此。这里有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的宝华寺,但更多人痴迷的路线,是沿着绿荫蔽日的山道,一路游览自然山村钱家坞,尝尝正宗农家菜饭,再前往藏有幽潭的九龙潭,或者在叆叇岭看看千亩茶园,喝喝泉水泡制的绿茶。古朴的旺山,主打的是对生活的享受。正如网红地“旺山遇见‘卢浮宫”,让你在山麓处、茶园边,看着欧式雕塑喝咖啡吃西餐。时间能在深邃的山坳间流淌千年万年,但端起咖啡杯,我只管品味这惬意的一瞬间。

看一条文化的长河,流淌两千五百年

苏州城外,吴中大地,还有一片水域与文化渊源相关,那就是大运河边的澹台湖。

澹台湖的名字,来自于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作为春秋时的鲁国人,他来到吴国,在这里结庐修学,延续经典的儒家文化与思想。由于地理变迁,当初结庐的地方陷落成了一个湖泊,成为“澹台湖”。如今,人们还在这里建成了一座公园,是一处适合市民休憩游览的好地方。

或许正是因为澹台灭明的原因,尽管公园的建筑风格有些中西合璧,但行走此处总觉得文化气息浓郁。当然,澹台湖边最有名的,倒也不是“虚无”的记忆,而是我国现存最长、保存最完整的连拱石桥,即被称为中国十大古桥之一的宝带橋。

宝带桥很神奇,人们不常去,却都知道它是苏州的标志。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苏州小孩,我早早就知道它是最著名的地标之一。但它不似园林那般精致,也从未被家长带去参观过。宝带桥留给我的印象,唯有“孤零零”的桥身印在略有磨砂质感的明信片上,带着神秘的粗糙感。

直到小学高年级时,在学校的安排下近距离观察了一次。那时候,春游方式是很有水乡传统风格的。学校租了数条游船,一个班级为一个单位,大家“排排坐”在船舱里,听着马达声,沿着运河从盘门一路游览到澹台湖。在距离水面如此之近的新奇感中,抬头看到了真正的宝带桥。这条石制的“带子”卧在看来毫无风景的水运要道上,让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切身感受到历史沧桑。不过大家还是不忘一起大声数了数桥孔,嗯,果然有53个。

今天,这座始建于唐代,又经过多次重建与修葺的宝带桥,由于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展现出了一种生命力。人们行走于桥身,不再为了单纯的通行,而是通过它,见证运河交通为江南带来的繁华。

宝带桥不远处,是近两年的新晋网红地——吴文化博物馆。这是苏州第一座全面展示吴地文化的特色博物馆,就坐落于澹台湖景区,宝带桥西南侧,集中展现吴中历史和文化遗存。

据说吴文化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苏州的街巷和院落。的确,你能在灰白相间的墙面感受到苏式古典的记忆,但别出心裁的玻璃幕墙似乎又在告诉你,“来,我的设施设备很先进”。吴文化博物馆从开馆之时起就备受关注,推出了好几场让参观者大排长龙的展览。甚至开馆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其基本陈列就获得了“第十八届(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荐精品奖”。

扫过预约码进去兜一兜,除了常设的“考古探吴中”“风雅颂吴中”两个展览,“经典与范式——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和·合——中韩民间绘画交流展”“天堂里——工艺的苏州和杭州”三个临时特展都让人将步伐放缓成0.5倍速。一楼非常安静,二楼则是临着落地窗的咖啡厅。暑假里,这里成了“放娃”的好去处。

夏日在吴地的游走,始于春秋澹台灭明的吴地传奇,终于吴文化博物馆美不胜收的展陈。这是一场能够全身沉浸于历史,又能即刻返回今朝的旅程。

猜你喜欢
石湖范成大吴中
Were Dinosaurs Able to Swim?
“生扭吴中之拍”与“真诗只在民间”的深层次自洽——李开先《宝剑记》“不娴度曲”说新读解
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
水鲜宴,舌尖上的石湖之美
文徵明诗咏石湖
“爱石家在线”微信群 石湖雅集记
吴中太湖新城
恣肆雄强,独白古今——简析王铎《自书石湖等五首卷》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