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版苏轼

2023-08-30 00:30王国刚
现代苏州 2023年15期
关键词:良渚苏轼书籍

王国刚

建中靖国元年(1101),北归的苏轼于常州孙氏馆,将自己在岭南、“海外”之《易》《书》《论语》三部手写版书稿交于钱世雄,并拜托:“愿勿以示人。三十年后,会有知者。”

北宋,由于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自此,书籍的出版发行大为普及,知识的传播载体出现了巨大变化,全新的学习“工具”将对喜欢书写的苏轼命运影响几何?

欣闻中国国家版本馆相继建成并已陆续对外开放,一中央,三地方,分布四处。北京燕山总馆,名文瀚阁。其余三馆,杭州文润阁是其中之一。熙宁四年(1071)、元祐四年(1089),一生中,苏轼两次“申请”前来。循走苏轼,良渚获知更多。

2023年7月14日,通过微信预约,全家五口,三人在苏,两人于杭,我们“组织”起了一支“小分队”,相约明日,会聚于中国长江下游太湖地区“中华第一城”,如今,长三角地区书籍版本知识学习的最佳场所。

兴奋地将预约成功信息发于韦力先生,他是中国私人藏书第一人。是他,先行教我,激发出了我对古籍版本之爱好和兴趣。先生之藏品,最令我向往乃宋版《苏东坡诗集》。

第二天,周六清晨,我们从吴江出发。天高云淡,一路向南;高速平稳,电网密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空羡苏杭养乐天”,更为滋养,当乃苏夫子。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恰逢书籍出版行业技术革命,苏轼之思想,自将更为高远。

路旁,一条苏轼当年经常往来的水道。时空交错,两道平行。借助着现代交通设施和工具,苏杭之间,最为先进,体现在方便快捷的通信阅读书写交流。距离拉近,速度加快。过德清,转余杭、运溪高架,上杭州莫干山路,全程用时仅一个半小时。我们即已进入美丽的良渚绿道。

左侧青山,先行经过良渚博物院。碳十四测定,良渚文化绝对年代是公元前3300年,五千三百年時光,我们在此重合。前方不远,就是版本馆。于停车场,抬头所见,一座宋式木结构楼阁,昂然耸立于半山腰。原木梁柱,方圆粗重,榫卯相嵌。合卧于阁顶之大片墨色,如已经展开之书籍。中间下方,巨幅匾额,上面镂刻着“文润阁”三个大字,远望清晰。

杭州版本馆整体建筑大气,总体面积达10.31万平方米,既是中国国家版本馆总馆的异地灾备库,又是华东地区版本资源集聚中心,江南特色版本库,少不了苏轼当年之宋版。

年轻人告诉我,此为建筑方面教育家、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的倾心力作。现代宋韵,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如苏轼一样,“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版本,中华文明的印记”,展厅内,一行凹凸有力的宋字迅速把我带入沉浸式体验。如果说,良渚文化的玉璧、玉琮、玉钺是深埋于泥土中的先人遗器,那么,上下数千年之版本典籍则是人类思想文明之锦绣。

“文章千古进谟诰,勋业三朝镂鼎钟。”书籍版本,先秦已有萌芽,甲骨、金石、简册、缣帛等。到了北宋,纸张、雕版、印刷阔步革新,书写之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原来仅在朝廷中文人士大夫之“专业人士”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传阅的诗词文章辞赋,现在,于民间也开始得以广为传播。仿佛“一夜之间”,苏轼的才情传遍了北宋之江山青绿。或许,这才是引发“乌台诗案”之真正原因。

身逢其时,对于全新的书籍出版、发行方式,人们面临着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今的我们,无线、网络;手机、微信,亦乃如昨。以最大善意接受拥抱投入融合,我们所达,是现代人类又一轮创新之高。欣喜地看到,在江南的苏州,《苏州全书》影印版已经发行。书籍出版之数字化事业也正在全面兴起,与纸版,并驾齐驱。

参观结束,回苏途中,恰逢大雨倾盆,旱路已成水道,天河落于人间,千年相通。杭州、苏州;电媒、纸质,关于版本典籍,我们难辨、不分,同往前方、未来。

猜你喜欢
良渚苏轼书籍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鲁迅与“书籍代购”
从善如流
良渚保护大事记
良渚古城
苏轼“吞并六菜”
“玉”见良渚
苏轼吟诗赴宴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