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口面汤,与老城居民一起解锁市井生活

2023-08-30 13:49唐瑞遥
现代苏州 2023年15期
关键词:寒山寺苏式漫步

唐瑞遥

在这个城市,每一处都是文化的瑰宝,每一处都有历史的痕迹。漫步于铺满岁月痕迹的古老街巷,时光仿佛穿越回到千年前的那座苏州城。作为00后,我格外期待这次旅程,探索、享受城市漫步中的独特韵味,感受岁月留下的痕迹。

缱绻岁月:吃苏式面,赏怡园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苏州古城的街巷中,藏着许多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苏州人早上惯爱吃一碗苏式面,只有起早,才能感受这座城市的地道早餐文化。来到苏州三年多,都快毕业了,我还未吃过一碗正宗的苏式面,实在是惭愧,想到即将要试试这碗面了,小激动竟然一直从前一晚持续到了清早,直到踏入装潢古雅的同得兴面馆。醒目的招牌上赫然写着的“枫镇大面”,此时正值时令,我知道!每一碗面都是经典的呈现。

坐下等候了一会,面条很快端了上来,但看着面前“清汤寡水”的面条,我陷入了沉思:循着大量好评而来的我,对“枫镇大面”并不了解,着急之下找来了老板。面对像我这样的客人,老板显然经验丰富,耐心地向我介绍了冠绝苏州的“枫镇大面”。原来,这面的精华在汤而不在面,清澄的汤汁才是枫镇大面的最大特色,也因此称其为白汤大面。浓浓的面汤散发着扑鼻的香气,汤清而不油,长时间焖熬后,汤汁依旧澄清透明。上面的白焖肉醇厚而不油腻,入口即化。一把葱花点缀其上,点亮了整碗面的颜色,更添了几分生机。直到慢慢吃完这碗面,才能体会到来苏州怎能不尝试这一碗“最难做、最精细、最鲜美”的苏式汤面。

吃完面,我决定,先去往附近的怡园。还记得,刚到苏州的时候,经常在观前街附近游玩,总是看到车站对面怡园的门牌,门口常有新婚夫妇进出拍婚纱照,但总没有机会进去一探究竟,没想到这次的我竟然有了漫步机会,于是第一站就来到了这里。

怡园位于苏州古城内,取自“颐性养寿”之意,是苏州最具代表性的园林之一。园内小桥流水、山台亭榭,随处可见的精致景观让人流连忘返。终于来到期待已久的园林,这里并不像更大型的古典园林那样人山人海,反而更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宁静和雅致。沿着水池慢慢往里走,流动的倒影被映照着,轻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宛如一幅水墨画,行走在这幅画中,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曲径通幽,古树参天。小桥弯弯,曲水流长,走过假山石桥,桥下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看着旁边小孩向水里投喂食物,池中的锦鲤为之来回争抢着,颇有一番闲趣。桥边的荷花,芳香四溢,花影婆娑,实在也是难得一见的妙境。远处的亭台楼阁隐现在绿意之中,走近发现匾额上写着“小沧浪亭”。

原以为闹市中的园林会很吵闹,却让我享受了静谧时光,园子内部取苏州各名园之长,巧置山水,自成一格。我曾梦想着穿越回盛唐时期的苏州,亲眼看看被文人墨客赞颂的姑苏究竟是何等风貌。而当我漫步在怡园的青石小径上,眼前掠过的那一抹白墙黑瓦、那一片竹林,风吹树动时,我仿佛真的成了千年前来到苏州的游子,穿越在历史和现实之间。

吃苏式面,闲步怡园,是一场我与苏州传统文化梦寐以求的邂逅。

夏日午后:漫步古巷,品味老苏州

午后,离开恬静的怡园,想要为这“偷得浮生”的半日闲寻个阴凉处,顺着地图就一路晃晃悠悠地走到了附近的养育巷。这里绿荫婆娑,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让路途中浮躁的心慢慢沉静下来。旁边的巷子里是一排排传统民居,老苏州人喜欢享受午休闲适的时光呀,经常可以看到打着蒲扇、闭眼在躺椅上休息的老人,偶有微风吹来,过的就是我梦想的躺平般的养老生活。

养育巷的东西支巷有很多咖啡馆,循着小红书上推荐的好评店铺找过去,推门的动作摇响了风铃,寻个僻静处坐下,品尝着浓郁的咖啡香,听着店内悠扬的音乐,侧头看着行人的身影,此刻时光仿佛凝结成了一页页的定格相纸,逐渐缓解了一上午的疲惫。

为了能更深入地感受苏州人的日常生活,短暂的午休后,我要去提前向朋友打听的苏州最具烟火气的街道之一西中市。因为单靠走路要很久,搭乘轨交又会错过沿途的古城景色,于是我选择乘坐公交车。下车的车站离阊门很近,正准备近距离看看这个保留下来的城门遗址,却意外在地图上发现附近还有一个隐藏的园林。上午刚感受完精致的怡园,我也想看看不同的苏州园林,于是沿着民居一路七拐八绕找到第二家园林艺圃。

这座始建于明嘉靖的园林总面积不过三千多平方米,园以水为主,是一片小而精致的私家园林。一入园,乳鱼亭映入眼帘,亭内四个角都坐了人在拍照,听亭子里的人嘀咕才发现,它的藻井、搭角梁及檐桁、枋上绘有夔龙绘画,在现存苏州宅第园林中极为罕见。亭外一片湖水,旁边有一茶室,大多数来艺圃的游人都要来这里讨一杯茶喝,但当我推门进去的时候发现人都已经坐满,不少人侧目看向了门口的我,作为一个社恐,赶紧进去拍了几张照片就又退了出来,幸好老板太忙没有顾得上招呼我。不仅这一处如此,园子里四处可见穿着汉服的小姐姐在拍照,甚至还有从北京等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原以为捡到了个小众宝藏,没想到还是被其他游客发现了。

园内的植物繁茂丰盈,树荫倚墙,遮挡着炎炎夏日的阳光。碧绿的竹林与鲜花点缀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片清幽幻境。园中的房子皆粉墙黛瓦,辅以鲜绿芭蕉叶等植物装点,每一进之间的过道都很狭窄,让人不由有了“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漫步在曲径通幽的园中,仿佛置身于一幅传世之作,每一处都是如诗如画的景致,这里确实是一处被低估的美丽园林。走出了艺圃,偶遇几位游人热情询问我园子里的人多不多时,想到这“小众”园林真不小众,再一次被“创”到。

回到西中市,古老街道上仿佛是一幅充满了烟火气的风俗画卷,吸引着我走进其中。根据朋友的介绍,这里有一家非常出名的阊门豆浆店,老苏州人常常在这里喝一碗热腾腾的豆浆,搭配着当地的特色小吃萝卜丝饼等等吃。本着体验当地生活就一次体验个够的想法,我也照单来了一份萝卜丝饼,一口咬下去不禁连连感叹“不愧是甜甜的苏州”。阿婆们坐在店内吃着下午点心闲聊家常,老友们提着菜篮子相携回家从门口经过,阿公们则在卤鹅店门口排起长队以一口苏州话点单……这里没有高新区、园区的“工业风”,也没有大学城的来去匆匆,只有本地人的平静生活。虽然听不太懂苏州话,但对八卦的感知往往能够跨越语言。我就坐在苏州的老街坊里,看着阿公阿婆在街道上、小铺里繁忙而热闹的生活,氛围一下把我拉回了从前在故乡贵阳和姥姥去买菜的时光,菜市场的嬢嬢也没事就喜欢找人聊天,聊得尽兴了还会给光顾的客人送些小菜。沉浸于回忆中的我,顿时对苏州又多了一分归属感。

寺庙怀古:撸猫,再会张继

这一天,我要循着古人的足迹,去西园寺品尝素面,去寒山寺感受枫桥夜泊的隽永韵味,体验历史的厚重,感受文化苏州的魅力。

清晨,已经在大一时来过西园寺一次的我,熟门熟路地走过门前洒满阳光的小巷,步入西园寺。这里的猫咪随处可见,还会在角落里躲懒,上次来时就发现它们从来只顾着睡,不会在意旁人的碰触,于是趁着它们不注意薅了一把软乎乎的猫毛。还有人在庙里喂喂鸽子、抄抄佛经,当然,怎少得了吃那一碗素面。西园寺素面,据说是苏州素食的代表,深受当地人喜爱。之前来就吃过一次,此后常常念着这一口,还跟朋友们安利到苏州一定要来吃。

这一次幸好来得早,两年没来,寺内的素面馆愈加火爆,但还是和从前一样,买完单要自己去打面。站在各道素食浇头前,袅袅香气令人垂涎欲滴。我点了一碗热腾腾的如意面,清爽的汤底、鲜嫩的蔬菜配上西园寺特制浇头,满满一大碗,我身体里所有的细胞都在叫嚣着要“吃掉它”“吃掉它”,在周围不断的吸溜声中,我不禁感慨,有幸在这古老寺院里品尝一碗素面,真是一种别样的滋味,有机会还要和朋友们再来一次。

从西园寺出来,就想去看看张继笔下的寒山寺。两间寺庙隔得不远,顺着客流很快就找到了寒山寺,这里的人比西园寺多很多。没进门就看到很多旅行团在拍照打卡,我也跟着他们一路拍拍拍,顺便蹭了一会导游解说。这是一座历史悠久、庄严肃穆的古寺。古木参天,廊道幽深,寺内有许多历史文物和古迹,最著名的就是“姑蘇城外寒山寺”的石碑。这块石碑记载了寒山寺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碑刻艺术的珍贵遗产,吸引了无数学者和游客前来瞻仰。大一时曾来过这里,只是匆匆掠过,现下知道了价值和意义后,细细观赏石碑上的篆刻和图案,原来命运的齿轮早已转动,在读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时,我与张继就注定会在此处相逢。

猜你喜欢
寒山寺苏式漫步
海边漫步
苏式美酒——惠泉
打开一扇窗,读懂苏式生活
寒山寺:一个诗里的地方
园林美——童眼里的苏式家具
漫步春天
月下漫步
忆中伞
丁酉春日重过寒山寺三首
姑苏情·独于寒山寺感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