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底线

2023-08-30 07:50法人褚晓坤
法人 2023年8期
关键词:数据保护个人信息内容

《法人》特约撰稿 褚晓坤

CFP

未成年人的生活与数字媒介紧密交织,既需要政府部门管控、家长监督,又需要互联网平台企业充分发挥“把关人”作用。只有各方联动不断完善治理方案,才能形成综合、立体、科学的未成年人数据保护生态。

打“擦边球”潜伏隐匿互联网

6月9日,话题“小学生付费阅读曾鹏宇淫秽作品家长报警” 登上微博热搜,阅读次数超2.2亿次,引发网友热议。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曾鹏宇传播淫秽物品一案刑事判决书显示,其因传播淫秽物品罪获刑8个月,自2022年8月28日起至2023年4月26日止。

因犯传播淫秽物品罪获刑,曾鹏宇受到了法律制裁,但网络上仍潜伏着不少隐匿的“曾鹏宇们”,通过打“擦边球”发布涉黄文字、传播淫秽照片等途径牟利,向部分未成年人渗透“软色情”等不良信息,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较2020年的94.9%提升了1.9个百分点。随着人们日常生活与数字媒介紧密交织、相伴成长,未成年人作为新时代“网络原住民”,在延伸课堂学习、便利娱乐生活以及拓宽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未成年人处于成长阶段,身心尚未成熟,认识与辨别事物以及自我保护能力较为薄弱,在使用网络时容易遭受网络暴力与色情信息的不良影响。此外,个人信息尤其是个人隐私数据泄露也是未成年人遭受侵害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守护未成年人上网的清朗空间,成为构筑数据安全的重要课题,也是护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褚晓坤

人民数据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研究方向聚焦数字经济行业研究,擅长互联网、数字经济领域的市场分析及用户调研等。

未成年人数据保护三大问题

近日,人民数据研究院发布《我国未成年人数据保护蓝皮书(2023)》。该报告以中国未成年人数据保护为切口,结合未成年人数据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呈现的新特点、新问题、新趋势等,从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隐私保护和内容安全保护等三个层面展开研究,聚焦未成年人数据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安全,是未成年人数据保护面临的首要问题。其中,一是部分网络运营者超期存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加剧了信息被泄露的风险。人民数据资产服务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安全”话题敏感信息占比25.6%,同比增长201.7%。进一步分析相关热词发现,“存储”“网络运营者”“被罚”等词成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安全相关高频词、强链接词。二是从营销电话骚扰、垃圾短信到电信诈骗,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逐渐成为非法侵害的前置风险。调研数据显示,66.4%的家长收到过与孩子有关的兴趣班/辅导机构等推销广告电话、垃圾信息骚扰;32.6%的家长表示自己或孩子曾收到冒充客服、行政机关的诈骗电话、诈骗邮件等。此外,人民数据研究院梳理2022 年全国报道的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发现,与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案件占比较高。三是监护人同意机制形式化的问题。调研数据显示,上网过程中主动查看或教育孩子主动查看应用程序和服务条款中隐私政策的家长不足六成(占比为50.3%)。

未成年人作为互联网数据的重要生产者之一,随着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不断收集、分析和利用这些数据,引发未成年人数字身份失控、隐私数据被滥用等风险亦在增加,未成年人隐私数据滥用存在于数据的非法收集、非法使用、非法传输以及非法泄露等方面。

如何确保平台运营商妥善保管孩子的数据?虽然国家多次立法保护未成年人隐私安全,可大多数运营商在如何使用数据资源这点上对公众仍不透明,隐私被泄露、出卖的情况频发。调研数据显示,近半数未成年人在使用智能设备时曾被动下载安装垃圾软件或恶意软件,曾出现互联网推送内容与近期聊天、购物、观看等内容相关的情况。

为切实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近年来,国家网信办指导网站平台持续推进青少年模式建设,扩大覆盖范围,优化功能设置,丰富适龄内容。模式自上线以来,普及率稳步提升,在帮助未成年人减少网络沉迷和不良信息影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日,国家网信办研究起草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将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推动模式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商店,实现软硬件三方联动,方便用户一键进入模式,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未成年人上网过程中,可能遭遇各类网络不良或负面信息侵蚀。数据显示,38.3%的未成年网民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不良或消极负面信息。同时,未成年人身份识别尚存漏洞。调研数据显示,96.9%的家长认为现有青少年模式存在不足,大部分认为目前青少年模式的甄别机制不完善、身份识别不够精准、实名认证不够严格,仍具有一定的改进空间。因此,对于未成年人网络内容安全性的监管迫在眉睫。

筑牢“三重防线”推动数据保护

网络具有突破地域限制的性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对开展未成年人数据保护带来更大挑战。防范网络风险对未成年人的危害,织密、织牢未成年人数据保护网,守护未成年人数据安全,还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家庭、学校等多层面协同。人民数据研究院整理分析域外相关制度经验、国内外相关专家观点以及“2023 未成年人数据保护闭门研讨会”的研讨成果,对推动中国未成年人数据保护,筑牢未成年人个人信息、隐私数据、内容安全“三重防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不断完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机制。一是细化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监管细则,同时以合理监管带动企业合规,明确法治边界、监管边界和企业经营红线,由此形成良性生态循环;二是对于未成年个人信息的保护要平衡好“赋权”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实施动态年龄划分机制,将未成年人划分为14周岁以下、14至16周岁、16至18周岁等三个年龄段,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赋予不同权利,采取不同保护措施;三是借鉴 GDPR 和COPPA多元化获取监护人同意的方式,结合不同应用场景中未成年人个人信息面临的风险,对获取监护人同意采用不同的方式。此外,为避免陷入“监护人同意疲劳”,可以对获取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设置负面清单(负面清单事先默认监护人不同意网络运营商获取某些敏感性较高的个人信息)。

不断完善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机制。首先,完善未成年人隐私数据权利规则体系,在借鉴域外被遗忘权制度的基础上细化我国删除权制度,进一步明确删除权的行使主体、时间限制、内容限制等;其次,完善未成年人隐私数据特殊保护制度中的问责与监督机制,明确规定违反未成年人隐私数据特殊保护制度的法律责任,以及适当增加监管主体在处理未成年人隐私数据投诉和对网络运营商进行约谈时需要遵循的程序性规定;最后,指导学校深化家校共建,向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安全教育,同时重视并有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家校互动平台,实现教师、家长、学生三方有效互动。

持续优化相关应用内容安全审核。推进网络信息综合治理,明确未成年人网络内容监管体制,可以考虑在中央网信办的指导下,由共青团维护青少年权益部来履行具体的监督管理职能,同时督促媒体、公安、教育、电信以及文化等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做好市场准入、内容审核、教育引导以及打击犯罪等工作;明晰网络内容分级标准。当前,中国网络信息分级分类的重点,需要着眼于对“不良信息”范围进行精细化规定,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建议采用内容分级与年龄分段相结合的模式;互联网企业以促进算法向上向善为原则,对未成年人进行合理、健康引导与保护,将内容安全审核机制细化在各阶段和环节,不断完善人工智能推荐模式、网络信息审查机制等。

虽然目前低龄化触网使未成年人数据权益保护缺失问题凸显,但是网络对孩子的成长、学习、情感陪伴等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应当统筹发展和安全,既不夸大也不回避问题,既满足未成年人拥抱数字世界的需求,也为他们提供全面的保护,全心关爱他们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数据保护个人信息内容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TPP生物药品数据保护条款研究
主要内容
欧盟数据保护立法改革之发展趋势分析
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新规则评析
药品试验数据保护对完善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的启示
个人信息保护等6项通信行业标准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