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视听创新论坛:聚焦大视听内容创新 行业大咖共话产业升级

2023-08-31 07:08薛少林
综艺报 2023年15期
关键词:短剧类节目创作

薛少林

8月3日,2023中国(北京)国际视听大会(CIAC2023)拉开帷幕。3日下午,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办,广科院高科技中心、《综艺报》社承办的北京大视听创新论坛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苏在致辞中指出,今年年初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创立了北京大视听品牌,发布了110部重点文艺精品项目,全面部署了大视听的精品规划,北京局以北京大视听的机制为保证,不断完善规划指导、资源协调、支持奖励、评优宣传推广等全流程精细化的工作体系,全力支持保障首都文艺精品上高原攀高峰。大视听精品创作一是要坚定信心,焕发文艺创作新气象;二是永葆初心,书写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三是戮力同心,开拓视听发展新局面。

怀柔区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王青俊,在专题推介中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怀柔影都的区位优势:以产业项目聚集企业基因,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以产业服务体系激活创作基因,持续深耕影视精品,进一步展示北京形象,讲述中国故事;以影人之家赋能人才基因,将中国影都打造成影视人的机遇之城和创新热土;以“来影都过周末”撬动活力基因,将中国影都建设成充满活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微中心,打造了“茂林修桐、影都雅韵”的秀美生态画卷。

圆桌对话环节,主持人冷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与来自综艺、剧集、微短剧等不同领域的内容创作者及专家学者,围绕综艺节目的文旅融合与文化传承、剧集创作的守正创新与共情共鸣、平台赋能微短剧量质齐飞等行业热门话题,展开深度探讨,为大视听产业的内容创新建言献策。

立足五个着力点 打开文化传承新思路

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之根,也是综艺节目创作的支撑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明品表示,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持续变革、迭代,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表现出五个看点:一是选题的多样化、丰富性,提高了节目的人文知识比重;二是节目普遍强化了精神内涵,增强了价值密度和情感浓度,着力表达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三是丰富了艺术表达方式,不断深化思想与艺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四是全媒体传播得到普遍应用,多屏互动,小屏带大屏效应日益显现;五是融入文化产品和旅游品牌营销,头部文化类综艺节目实现了商业模式创新。

近年来,《登场了!北京中轴线》《2023端午奇妙游》《跟着李白看中国》《我在岛屿读书》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登陆大小荧屏,节目牢牢抓住文化与知识传承,以创新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助力传统文化出圈,进一步增强了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影视作品和文旅的关系十分密切,创作者在做文化综艺节目时,往往是把节目当作文旅产品在策划。”在《登场了!北京中轴线》总制片人何冀兵看来,“中轴线”是个综合体、大文脉,它延续了700多年。节目以“中轴线”破题,穿越时光,看到过去、现在、未来,为文化类节目创作打开了一扇窗。同时,“时空列车”这一载体使得创作者实现了创作自由。此外,以视、听、味、触四种体验组织故事,搜集人物,剧情化再现,形成了节目独特的文化表达。

《2023端午奇妙游》总导演钱林林分享了文化类节目创作心得,“在做‘中国节日‘系列时,团队始终坚持一个创作原则——文化+艺术、思想+科技。同时,让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表达、创造性转化,加强文旅融合,以小屏带动大屏放大传播声量等,都是做好文化类节目,实现文化传承的关键所在。”

在《跟着李白看中国》总制片人白玉清看来,将技术与文化相结合,让传统文化以创新的视听表达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是创作文化类节目的一大爽点,“很多文化人在做一些有情怀的事,正是这份坚守才让文化节目不断创新、发展,希望大家给予更多支持,让‘小树苗茁壮成长。”

让真性情的嘉宾做真的事,实现真正有价值的传播,是《我在岛屿读书》制片人颜小可做这档节目最大的收获。谈及文化类节目在文旅融合中发挥的作用,他表示,“读书是一种立体的文旅。翻开每一本书就是一次旅行,很多读者会在读书的过程中,对书里讲述的世界、作家的家乡产生向往。”

此外,文化类节目也面临诸多创作难点。

在何冀兵看来,找到文化类节目的用户,拓宽文化类节目IP产业链,是很多文化节目创作者面临的难题。钱林林表示,怎样实现文化类节目创新,满足受众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避免审美疲劳,是每个创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守正创新共情共鸣 找准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平衡

影视剧创作如何呈现人物内心的守正与故事表达的创新?如何平衡好影视作品在艺术表达和商业回报之间的关系?拥抱年轻观众还是引领年轻观众?这些都是影视行业前行路上需要从业者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都市情感剧一直是市场中的主流,谈及《温暖的甜蜜的》創作初衷,该剧导演、出品人刘江表示,“生活不是一味地甜,是苦乐并行的,尝到苦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依然能看到光明和希望,是该剧希望传递给观众的人生态度。”同时,他认为,创新既要保持专业性,又要放下身段,跟上年轻人的步伐。

《云襄传》总编剧、总制片人梁振华表示,在《云襄传》中,创作的爽点是“智”和“诗”,即把对智性的追求和戏剧张力融合,从剧作的文化成色和影像美学两个维度呈现中国武侠江湖的诗意美。

在《追光的日子》总制片人、完美世界影视副总裁李峥看来,本真的东西最可贵,《追光的日子》在创作中去悬浮化,强化现实性,融合了同学情、师生情、亲子情。真挚的情感、喜剧元素、燃情励志的成长故事,是该剧能与观众实现情感共鸣的重要因素。

《长风渡》总制片人、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蓓认为,《长风渡》作为古装情感剧,面向全年龄层观众,创作中,团队尽力在人物塑造上寻找与Z世代受众的情感共鸣点,在价值观上做引领。

对于上述四部作品,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清点评道,“今天讨论的四部剧集对应四种题材类型:都市情感剧、武侠剧、青春校园剧、古偶剧。《温暖的甜蜜的》对当代都市人的婚恋观与事业初心有着富于新意的思考;《追光的日子》对主人公师者形象的塑造是青少年教育题材剧的崭新收获,有着质朴动人、催人奋进的现实主义力量;《云襄传》的奇谋智性之美与对家国大义的追求,《长风渡》以强情节大落差演绎的纯爱故事、青春成长与社稷豪情,都以各自风采反映了北京大视听精品创造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追求。”

不同题材的作品有各自的创新方法论,怎样平衡好艺术表达与商业回报、专业审美和大众传播间的关系,是创作者面临的共同难题。

在刘江看来,文艺作品需要两把尺子——观众喜好和专业认可。作品既要有一定群众基础,又要在专业上有引领性。从行业良性发展角度来看,作品需要分是非、分高低、分标杆,创作者要有匠人精神。同时,他呼吁,从相关部门到平台,都应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观众的审美能力。

梁振华认为,做任何题材最大的难关都是如何做出差异化;引领潮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回归传统,将经典叙事传统和当下的时兴趣味相结合,是从文本阶段到影像表达甚至宣传营销都要解决的问题。

在戴清看来,“影视作品既是艺术,又是文化,还是产业。头部公司不仅要创新,还要有大情怀、大胸襟,以及开阔的视野,引领电视剧向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向国际传播中国声音,让电视剧更好地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

“内卷”出精品 微短剧成新蓝海

“这几年,随着网络视听平台、短视频平台的发展,短剧又‘复活了,这种‘复活是一种螺旋式上升,跟以前的短剧已经不再是一个本体。”在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国涛看来,当下的微短剧作品呈现丰富性、多样性、探索性、实验性等特征,“微短剧将成为一片新蓝海。”

2023年,是微短剧诞生的第5年。经过2019年—2021年的前期积累、2022年的爆发式增长,微短剧在2023年逐渐“站上潮头”,进入主流视野。

在《大唐来的苏无名》编剧魏风华看来,该剧呈现的“二楼美学”风格,是以真实的历史为土壤,生发出带有中式志怪和奇幻色彩的故事。同时,该剧在抖音平台以免费加付费相结合的模式播出,播放量和商业回报都比较可观。“从播出模式看,短视频平台可以播放带有连续剧情的作品,从内容角度看,微短剧可以向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或传统文学要素材,微短剧的市场空间很大。”

谈及《亲爱的乘客,你好》的创作初衷,导演肖麓西表示,这是个市场上不太多见,但又非常日常的题材。很多人都会坐滴滴(使用滴滴出行APP),在很短的旅程里两个人有气场的交流,这是一次关于人间冷暖的观察,“这次尝试也为行业微短剧的发展打开更多想象空间。”

《花开烂漫时》编剧、导演朱鹏飞希望,通过作品让越来越多年轻人看见绒花,看见非遗,喜欢非遗,认可非遗,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在他看来,非遗系列微短剧的开发很有前景。

《二十九》抖音短剧制片人蒋梦瑶认为,微短剧行业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短视频平台的短剧不是单一的内容作品分发逻辑,而是内容产品和账号经营的复合逻辑。短视频账号是内容的载体,内容是账号变现的基础,好内容带来优质用户,优质用户结构有更多變现的可能性,能实现更to C的变现。

作为“新物种”,微短剧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在张国涛看来,微短剧的样态、商业模式、内容审核等,都需要不断摸索。“精品一定是博弈出来的,微短剧市场亦如此。只有平台、资本、艺术、科技等各环节形成合力,微短剧才能走出更大的一片天空,只有在正向分布的生态中才能寻找到正确的道路。”

对于逐渐“内卷”的微短剧市场,朱鹏飞认为,“内卷”代表这个行业够繁荣,有很多优秀的投资人、创作人、平台愿意加入这个赛道。“用有限的资源制作出精品微短剧,很难。创作者们在面对微短剧这一新品类,以及Z世代的新审美需求时,要学会调整故事节奏、创作方法、创作心态。”

作为编剧,魏风华认为,要写自己熟悉的、相信的、热爱的东西,要坚守文学写作的初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创作的快乐,才能创作出真正有美学高度的作品。对于怎样做好商业和艺术的平衡,肖麓西认为,要在站满观众的“山头”安放更多“卧底”,不断通过优秀的作品影响观众审美,而非另起山头。

猜你喜欢
短剧类节目创作
广电总局: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 构建现代短剧传播格局和市场体系
《一墙之隔》创作谈
巧用英语短剧,提升语用能力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创作随笔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探析电视栏目短剧《吴忠故事》之魅力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如何主持好广播谈话类节目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