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3-08-31 09:01郭芮希
北方经济 2023年7期
关键词:数字鸿沟老年人

郭芮希

摘  要: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智能手机和各类智慧生态产品已经遍布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数字化技术在为智慧化生活添砖加瓦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代际数字鸿沟。在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让遭受数字化隔离的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成为我们急需破解的难题。本文以老龄化、数字化双重趋势为背景,旨在了解当下老年人面临的科技窘境,做出贴近实际的分析研究,并提出适合的政策建议和优化路径。

关键词:数字鸿沟     数字融入     数字弱势群体     老年人

2020年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0%。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①。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增长,整个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老年群体受身体机能退化的影响对快速更替的智能产品难以适应,缺乏相关产品的使用经验。物质渠道和知识结构的断裂为老年人群体关上了进入数字社会的大门。除此之外,已有的智能科技产品多以迎合年轻人的口味为主,忽视了老年群体的需求。老年人口所面临的科技窘境和数字鸿沟问题逐渐凸显,特别是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引发的种种信息不对称问题无形之中形成一道数字鸿沟,剥夺了老年群体参与数字生活的权利。数字社会融合的失败必然会对老年人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造成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②为此,我们有必要在厘清当前老年人遭遇的数字困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优化其融入数字社会的路径。

一、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的困境呈现

网络团购、在线诊疗、扫码点餐等数字化服务场景成为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相比于年轻一代,老年人对数字技术的掌握较差,在数字化社会中生存也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阻碍而面临种种困境,本文以接入沟、使用沟和权利沟三个维度探究数字化社会中老年群体在融入过程中呈现的困境。

(一)接入沟:设备接入失败,认知发展停滞

根据《2022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10.47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③。由此可见,智能手机已成为个体与数字化社会接轨的必备工具。然而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双重制约,老年人无法顺利地接入智能手机或连接网络。

客观经济条件不充分,老年人无法接入智能手机。由笔者调查数据可得调查样本中仍有12.5%的老年群体未使用智能手机,其中22.22%的样本表示自己不使用智能手机的理由是“智能手机价格高” ,无法负担宽带上网移动流量的费用,也是其不能接入互联网的重要因素。在样本调查过程中选择“不需要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是给年轻人用的”这两点作为不使用智能手机的理由的人分别占据断联群体的22.22%。老年人缺乏对智能手机的正确认识而拒绝使用。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手机之前会将需要付出的经济成本和收益纳入考量范围之内,通过成本和利益的衡量来决定是否要购买并使用智能手机。因此,与经济条件占据优势、从小接受数字教育的年轻一代相比,物质经济水平低下和主观认知缺乏的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手机方面的意愿不高,接入沟由此产生。

(二)使用沟:知识能力欠缺,技能发展失衡

身体机能退化会进一步制约老年人学习和使用智能手机。在样本调查的过程中,57.78%的人表示由于自己的身体状况限制不能长时间使用手机。智能手机的隐藏式按键和屏幕设计令视觉衰退和肢体功能退化的老年人束手无策。35.56%的人表示自己看不懂或不理解软件的提示语,功能和符号含义。“记不住手机或软件的功能,操作不熟练”,62.22%的样本都为此困扰不已。有1/3的老人表示自己不会打字,打字速度慢无法流畅地使用智能手机。各项基础性操作成为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拦路虎。知识水平的匮乏导致老年人难以理解许多新生事物。老年人难以正确的区分“健康码”“场所码”。老年人只知道“要扫码才能进”,不知道扫的是什么码,不清楚为什么要扫码,不了解扫码能有什么用,老年人对扫码的概念是模糊的。互动交流、方便日常生活、丰富娱乐生活成为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三大触发动机,然而调查其在数字化生活适应状况中发现疫情防控出行、网上挂号就医、乘坐交通工具出行成为出现频率前三位的生活困境。对单一功能的使用依赖,导致老年人在面临其他生活场景时一筹莫展。

即使顺利跨过接入沟,老年人在使用沟层面也面临着障碍。年龄的增长使得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退化和记忆水平下降,限制了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使用。知识的匮乏和使用场景的单一化也导致老年人难以做到全方位的适应数字化生活。

(三)权利沟:线上生存权利被剥夺,线下生活空间被压缩

老年群体迈过使用沟之后,其数字生存权利更加容易被剥夺。数字社会为人们带来自由的表达环境并赋予生活无限可能,同时也为数字诈骗提供了可乘之機。根据《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显示,网络谣言、虚假广告和网络诈骗成为中老年网民使用互联网时面临的主要风险①。网络环境鱼龙混杂,部分自媒体为了追求流量频繁制造夸张的热点内容,目的是为了吸引眼球达成利益转化。老年群体与年轻一代对网络语言的解读存在差异,对网络文化的表达方式较为陌生,因此也成为了数字诈骗和虚假广告青睐的对象。任其发展下去,老年人应有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也会使其丧失融入数字社会的信心和意愿。网络环境创造了新的交流方式。二维码的诞生逐渐覆盖人们所有的现实生活环境。交友不留联系方式要扫二维码,付款不打开钱包也要扫二维码。二维码作为数字社会的重要产物,虽然为多数人的生活创造了便利,但是也在压缩着少数人生存的空间。在本次调查中部分老年人因为不会扫码而被迫改变原有的生活轨迹,多数人在数字社会自由徜徉的同时老年人却在处处碰壁,最终只得“画地为牢”。

老年人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因为接入沟、使用沟和权利沟的存在无法順利与数字社会接轨,最后逐渐发展成为科技的难民,无法享受数字化发展带来的便利。

二、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的优化路径

(一)倡导创新合作,探索商业发展新模式

国务院于2020年11月24日发布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中聚焦消费、医疗、文娱、出行等涉及老年人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了20余项有力举措①。这既是政府破解当前老年人数字鸿沟这一难题的最优解,同时也可以成为优质商企涉足老龄事业的重要突破口。

在发展新型商业生态链的过程中,第一,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完善相关制度设计,优化应用环境的同时释放市场活力,取消机械性的行政手段,破除体制性障碍使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发展银色金融。银行可设立银色金融部,投放银色金融产品既瞄准大型国有企业和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又要兼顾体量较轻的小微企业和初创公司。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也能减轻老龄群体选择数字化生活方式的消费负担。第三,深化产研合作。支持企业与本专科高职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各类中长期项目,建立专业技术研究中心、示范基地等,通过技术研发使适老化改造转变为适老化创造。提高老龄服务领域的科研能力,为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第四增强宣传力度,做好售后服务。投放线上宣传广告,开设线下体验店,通过宣传展示、实景体验等方式提升参与感和丰富体验感,做到宣传教学双轨并行,真正将老龄群体从数字化技术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使用者。建立售后服务队伍帮助数字化产品顺利落地,提升老龄群体对于品牌和产品的信任感,增强用户黏性。

(二)多方协作,提升数字化生活应用能力

提升老年人的数字化生活应用能力不能仅仅依靠一方独撑,需要围绕老年人的社交生活圈开展多方协作才能起到1+1>2的效果。第一,要通过社区服务提升老龄群体的数字化生活应用能力。以社区为单位,建立网络社群,开通社交媒体账号,将社区活动由线下拓展到线上,提高互动频次,固化使用习惯,加深社区内老年人“触网”程度,利用非正式权威帮助老年群体适应虚拟社群生活。第二,建立志愿者队伍。调动社区范围内现有人力资源,建立以党员群体为代表,社会工作者、义工、大学生群体等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组织,对老龄群体开展“数字化扫盲行动”并形成长效机制。第三,要通过家庭反哺,提升老年人利用信息化工具的能力。受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差异化的影响,老年人使用信息化工具的能力参差不齐,而家庭教育可在社会组织集体授课制无法适应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实现个性化教育。人一出生有2/3的时间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中度过,这赋予家庭教育长期性,连锁性和反复性的特征。因此家庭场域内提供的代际反哺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最直接有效的支持。第四,要通过同辈支持,提升老年人信息素养水平。伴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大量核心家庭,空巢家庭涌现。在子女缺席的情况下,以趣缘结成的同辈群体就成了留守老年人和空巢老年人弥补家庭代际内反哺的重要场域。

(三)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拓宽老年人生存空间

年轻一代在5G世界自由徜徉,许多老年人却还在因为没有二维码寸步难行。数字化生活在为我们拓宽视野的同时也在一步步侵蚀老年群体的生存空间。我们需要采取可行的措施拓宽老年人的生活空间。第一,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助力老龄群体与数字化生活接轨。按照人员机构统一、设备配置统一、职能责任统一的要求,打造集标准化、规范化于一体的电子信息服务平台。贯通信息网络,落实数据共享,简化办事流程,加强内外监督,促进业务办理进度公开化透明化,形成网购式政务服务。切实解决好老龄群体一公里半径范围内的服务问题,让数据多跑腿,老龄群众少跑腿。第二,要保留零触网群体的生活空间。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老年人与数字化社会接入失败,他们或受身体机能影响无法触网,或受经济文化因素限制不能触网,或基于心理原因不愿触网。针对此类零触网群体,网络运营商要主动营造老龄友好的数字生态环境,开展网络运营服务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主动清理数字陷阱,过滤骚扰电话,拦截诈骗短信。政府也要为其保留人工窗口和咨询热线,提供可替代的人工服务渠道,同时在电子公共服务平台开设亲人代办或监护人授权办理等功能。坚持传统人工服务和信息化服务并行不悖,确保零触网群体获得公平公正的服务。

(四)完善协同治理机制,构建老龄友好型社会

国家卫健委指出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①,为此我们在破解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难题时还需将构建老龄友好型社会纳入考量。第一,要进一步完善协同治理机制。于政府而言,要加强数字化的法治治理。加快对数字诈骗、隐私权利保护等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与补充,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出台有关方案保障老龄群体在数字社会的基本权利。要加强对为老服务企业的监管。提高老年数字产品准入门槛,以优胜劣汰的筛选机制,设立“为老服务黑白名单”。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协调管理作用,使行业内部的监督管理成为协同治理的重要一环。第二,市政管理部门要重视不同年龄段老年人需求,充当老年群体的代言人,畅通老年人进入数字社会的连接渠道。将“适老化”这一概念融入到政府的智慧出行、智慧医疗以及智慧社区的建设当中。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加强老年人智能家居服务与智慧社区建设的数据联动,做到积极主动响应需求,及时准确识别需求,实现线上智能产品与线下养老服务的有机结合,帮助老年人顺利完成虚拟与现实的过渡。在培养社区工作者和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技能考核中还应增添智慧养老服务内容,为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老龄友好型社会储备一批坚实可靠的人才队伍。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②。数字社会化不会自动地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老年人作为数字社会中的重要群体,关注其面临的困境和差异化需求并进行适老化改造能够有效减少代际差距跨越数字鸿沟,使他们更好地融入数字社会,共享数字化成果,有利于构建更加公正的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姚嬉娃. 城市老年群体的数字融入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22.

[2]王震. 农村老年人数字化生活适应与支持对策研究[D].江南大学,2021.

[3]于冬阳. 智能时代代际数字鸿沟的治理困境及其优化路径[D].山东大学,2022.

[4]刘一鸣,李娜.智能化时代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研究[J].档案学刊,2022(02):101-108.

[5]杨斌,金栋昌.老年数字鸿沟:表现形式、动因探寻及弥合路径[J].中州学刊,2021,No.300(12):74-80.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数字鸿沟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老年人噎食的预防、互救和自救
老年人崴脚之后该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数字鸿沟的视角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失衡研究
数字鸿沟的视角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失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