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 Walk:何以为艺术?

2023-08-31 23:50李亚丽
看世界 2023年16期
关键词:漫步旅行

李亚丽

法国印象派画家古斯塔夫·卡耶博特画作《欧洲之桥》

Fl?neur,这个法语词义为“漫步者/闲逛者”。在1909年出版的文学作品《Italian Hours》(意大利时光)中,成为一名Fl?neur,被视为一种艺术。

作者亨利·詹姆斯曾写道,“城市漫步,让我接触到了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作为一个漫步者,詹姆斯每到一个城市,就会漫无目的地闲逛,任由“巧遇”成为他的向导。

我们或许疑惑,这与散步、闲逛、遛弯儿有何区别,竟能称之为“艺术”?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就不得不提到近来在社交媒体上开始霸屏的新型都市旅行方式:City Walk。

在小红书发布的《2022年十大生活趋势》中,City Walk位列第五。另有财经媒体发布《2023旅游调研报告》称,在几类新型旅游方式中,82%的人想尝试City Walk,远远超过其他旅行方式。

这项乍一看稀松平常的活动,到底有什么新奇的魅力?又为何在19世纪的欧洲街头,被冠以“艺术”之名?

注重感官引导

年轻人爱上的City Walk,流行在19世纪的巴黎街头。

虽有传言称,City Walk起源于伦敦,但“漫步者”(Fl?neur)这一名称,实际上最初诞生于19世纪的巴黎,当时巴黎正处在转型现代化都市的风潮中。

在那样一个年代,我们可以听到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将“漫步者”描述为“热情的旁观者”;也可以读到德国哲学家、散文家瓦尔特·本雅明把“漫步者”比为“长着侦探鼻子”的行人;还有法国写实派与印象派之父爱德华·马奈,这位画家本人就是一名漫步者,他甚至在1982年“马奈与现代巴黎”的展览上,被华盛顿国家美术馆描述为一位“时尚的花花公子”—城市的街道、花园和咖啡馆都是他的缪斯。

可见漫步的魅力,足以跨越世纪、距离,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纽约时报》的旅行专栏作家斯蒂芬妮·罗森布卢姆就是城市漫游的拥趸。每到一个城市,她都会首先花几个小时在闲逛中度过。在何时、何地转身,甚至都成了一场“机会游戏”:可能是在听到教堂钟声时,或者发现绿树成荫的广场时,又或者闻到空气中热面包的香味时。

在一座由感官而非目的地引导的城市中行走,某种程度上,这不只是对这座城市的重新解读,也会唤醒隐藏在内心已久的好奇心,又或者发现那些本可能因目的性过强而错过的人事物。

弗朗茨·赫塞尔在《漫步在柏林:都市漫步者》中诠释道:“要正确地扮演都市漫步者,我们可不能目的性太强,也不能一定要发现或得到什么东西。”

关于这样的体验,斯蒂芬妮在她的旅行笔记中就有所记录。在某个10月份的下午,她试图在佛罗伦萨的圣门公墓找一座陵墓,据说里面埋藏着《木偶奇遇记》的作者卡洛·科洛迪的遗骸。

于是,她尽力想要精确定位,而这个过程成了一件苦差事。她头脑中的想法、关注点,都只是在是否找到目的地上,让她难以享受旅途。于是,她索性放弃寻找终点,却收获了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我在墓地里漫步,穿梭在天使和男人半身雕像之间,从圣米尼亚托大殿鸟瞰大教堂,沿着陡峭的山坡来到圣三位一体桥。过桥时,我停下来抬头看着波提切利的画作雕像《春》上的裂缝。二战末期,撤退的德国人炸毁了这座桥,导致画作上的女人失去了她身体的一部分,于是有了这裂缝,而后来了解后我才知道,在1961年,遗失的这个部分在阿诺河的沙洲上被发现了。”

《纽约时报》的旅行专栏作家斯蒂芬妮·羅森布卢姆

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又轻松的方式在城市中漫步,我们自身也可能变得更加开放。

斯蒂芬妮又沿着河流朝乌菲兹美术馆走去。在那里,她停下来,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有人赤脚晒着太阳,有人在咖啡桌边喝着红酒,有人在阿诺河绿草如茵的河岸上惬意地看着报纸,还有坐落一旁的佛罗伦萨赛艇俱乐部,会员们随时溜进船上滑走……

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员埃莉诺·巴伯曾在《意外的旅行与冒险:社会语义学和科学社会学研究》中写道:“当在不确定和缺乏控制的情况下,美好事物出现了,它们将受到双倍的欢迎,那仿佛是上帝在对我们微笑。”

或许这就是城市漫游独具的魅力。看似漫无目的,却在“品味”未知与感受生活的过程中,让人心灵充实。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又轻松的方式在城市中漫步,我们自身也可能变得更加开放,慢慢对生活中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接纳度更高。

2022年8月11日,法国巴黎,人们在杜伊勒里花园漫步,享受阳光

“置身舞台之外”,去观看这个社会,好像是一个十分舒适的充电方式。

城市漫步:做热情的旁观者

在伦敦、东京等国际都市,City Walk早有流传。在视频网站上,我们可以搜索到很多相关的行程记录:人们通过漫步旅行,了解着当地的建筑、历史、美食和民俗,甚至对城市产生了情感连接。

早期的漫步者通常是走在前沿的学生,他们有自由的时间、创意的想法,且热衷于探索自己所在的城市,而漫步正是一种深度了解当地文化的迷人方式。线索往往无处不在,只需放慢速度,就可以发现很多平常不被注意的标志,或者历史标记:一个建筑细节、一扇门、一个石像等,都能提供通往另一个时间的门。

一位漫步者曾记录道,在伊斯坦布尔旅行时,街上的一切—卖芝麻面包圈的手推车,旧书集市的书桌,博斯普鲁斯海峡,吉汉吉尔咖啡馆之间摇摇欲坠、令人眼花缭乱的台阶,显眼的木制水边房屋,尖塔和祈祷声……所有这些都讲述了这座城市过去和现在的故事。漫步其中,仿佛自己是一位热情的旁观者,来感受这一切记号的温度。

如今,在国内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露营、飞盘、路亚、“特种兵”旅行等新兴活动一样,City Walk也通过社交媒体强大的传播和推荐功能,成为越来越多都市青年体验的项目。在任何一个国内主流社媒,我们都能轻易找到相应的活动信息和社群,还有琳琅满目的分享帖。毫无疑问,大家正宠爱着这项活动。

除了探索和自由,漫步还有一个不能被低估的好处。在大城市,周围有这么多陌生人,有时令人兴奋,有时令人不安,尤其是在无孔不入的社交媒体时代。而独自行于人群中,暂时摆脱朋友、家人对我们的期待,如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所说,“置身舞台之外”,去观看这个社会,好像是一个十分舒适的充电方式。我们可以有自己的空间和节奏,让眼睛和思想尽情地漫游,或许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又或者肆无忌惮地浪费时间。

当然,我们也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或是兴趣,去贴一个City Walk的潮流标签。但我们一定有过在某个不知名的时刻,走在某条叫不出名字的街巷上,感受到生活温度的“高光时刻”,那或许也不失为“旅行”的意义。

影迷打卡电影《爱乐之城》拍摄地

漫无目的也是生活的意义

《爱乐之城》有这样经典一幕:男女主角沿着Mt. Hollywood Drive道路漫步到Cathy's Corner,俯瞰落日后的洛杉矶夜景,边走边聊,并伴随着主题曲《A Lovely Night》欣然起舞,漫无目的,却浪漫至极。

可在某类文化里,“漫无目的”往往被看成无价值、无意义,甚至是浪费时间,与羞耻感相连。仿佛人做什么,都一定要有“目的”(当然,笔者绝不是在否定“目标主义”)。城市漫步,或者说,城市闲逛,有什么意义呢?

想起来斯蒂芬妮的一篇记录:

“一年春天,在波兰克拉科夫,我追随着太陽漫步。那是一个异常温暖的下午,虽然我得了重感冒,但还是被吸引来到了维斯瓦河畔。我看见一个和尚和一个尼姑坐在矮墙上,双腿悬在一边,又看见三个女人聚集在一棵垂柳下,还有狗在草地上互相嗅闻……于是,我停下来休息。

我坐在了墙垣上,看见了五个老人,其中一个光着膀子,他们正在野餐垫上玩纸牌游戏,我又看见他们附近停着几辆自行车和一副拐杖,都靠在一棵树上。这原本是一个不起眼的场景,但当我观察到它时,却具有了一定的意义。可能就是在那一瞬,我体会到和朋友们做‘不重要的事情或者在河边交谈,是多么让人感到幸福的事情。”

或许,生活本身,就是造物主眼中的“意义”。后疫情时代,都市青年们正在越来越“走心”地感受生活。从压抑到敞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快节奏牵着走以至于内心麻木忘记生活的状态,似乎藉着这三年,也被觉察到了。

媒体呈现在我们眼前,一边让我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一边也为我们提供着不同的“选择”:

不管是“特种兵”式的紧凑旅行,还是漫无目的的城市漫游,只要我们拿出了一点点“勇气”,选择成为生活的观察者、体验者、记录者,那些看不见的时光,一定会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留下些独一无二的印记。

责任编辑吴阳煜 wyy@nfcmag.com

猜你喜欢
漫步旅行
海边漫步
漫步三苏祠
漫步春天
月下漫步
忆中伞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