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巴中人的时空相握
——《晏阳初》与苗勇

2023-09-01 16:50赵剑锋
四川文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巴河晏阳初巴中

□文/赵剑锋

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延长线的交汇处褶皱带呈弧形包围圈,在巴河映衬下,一朵酷似莲花的城郭矗立其间。因东有巴东,西有巴西,其居“二巴”之中,故名巴中。

巴河,古称北水,唐宋以迄于清,称巴水、巴江,民国始称巴河,系巴中人的母亲河,沿着米仓山余脉流入渠江,后汇入嘉陵江,并入长江。

夕阳下,安宁、静谧的巴河,不与世争、不与人说,不急不缓地流淌着,在一个名叫“晏家沟”的地方回旋着。无数年前,晏氏先祖便在这里繁衍生息,至今,仍有晏氏子孙在此安居乐业。

出了晏家沟,巴河蜿蜒而下,折向东南,进入巴城。

清光绪十六年九月十七日(1890年10月26日),一个小生命在巴河边呱呱坠地。据说,那日三江口晏家沟喜鹊盈门、秋阳艳丽,漫天霞光给村庄镶了一道金边。于是,其父美堂先生便寓情于名,给这个小生命取字为“阳初”。

出了巴城,巴河一路小跑,再往下十数里后在一处大拐弯的地方慢了下来。它把一路的劳顿在此做了个安身,一条三四百米宽的河面躺在一个名叫“曾溪口”的腹地,微风吹过,波光粼粼,像美人脸上荡漾的幸福的小酒窝。《晏阳初》一书的作者苗勇,其故乡就在这里。

同生巴河畔,共饮巴河水,两个跨越时空的巴中人,因同一条巴河,从地理意义上勾连在一起了。

1

得益于近水楼台,晏阳初4岁便进入晏父私塾习诵“四书五经”,在巴河边接受儒家传统文化熏陶。

巴河荡荡,流水滔滔。谙习时势的晏父深知“书香之外另有世界,西学乃潮流所趋”。于是,1903年,13岁的晏阳初过了巴河,出了巴山,赴阆中的天道学堂学习西学。

天道学堂毕业后,晏阳初进入成都华美高等学校学习。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学习。再后来,又远渡重洋,先后毕业于美国耶鲁和普林斯顿大学双料常青藤大学。

从耶鲁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天,这位从巴河走出的年轻人便登上海轮,去一战欧洲战场为中国劳工服务,从此萌生了为劳苦大众脱贫治愚的理想。

1920年,晏阳初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回到中国,誓志“不做官、不发财、将终身献给劳苦大众”。从此,这位从巴河走出的平民子弟,以他自己特有的方式,在中国和世界开始了他长达七十余年的平民教育运动。

他开创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理念影响了全世界。二十世四十年代,他与爱因斯坦等十人共同获得“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还被联合国聘为终生特别顾问,被国际社会尊崇为“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是20世纪中国教育家中最具国际影响的世界性人物。

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巴河,孕育出一位享誉世界的伟人……

2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时光来到新中国,同样出生于巴河畔的苗勇却是命运曲折。本来父母都是教师,父亲还是当地学校校长,可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挨整”下放到了农村。在生存下来的五兄妹中,他排行老二,自幼聪慧,小学毕业就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城中学火箭班,一切看上去是那么的美好。

但命运却偏偏在这个时候拐了个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子,读书的最大目标就是“脱农”,而考中师、中专就是“脱农”的最佳途径,也是当年中学优等生的不二之选。于是,初中毕业时本可直上高中考大学的苗勇,便在父母“软硬兼施”下,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巴中师范。

幸运的是,在缺衣少粮的年代,苗勇父亲的最大爱好是喜欢收集报纸杂志。苗勇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偶然间在父亲收集的一本已记不得名字的杂志上,看到晏阳初是世界平民教育家,当时懵懂的他对什么是平民教育家还搞不清楚,只知道这是个“大人物”,还注意到晏阳初的籍贯是四川巴中,当即为家乡有这么一位大人物而自豪,为巴河边有这么一位大人物而沾沾自喜。

进入巴中师范读书的苗勇,得知巴城有一个晏阳初旧居,便怀着“朝圣”的心情去拜谒。却发现所谓的晏阳初旧居不过是一间紧锁的破旧瓦屋,门前挂着一个一尺来长的木牌,上面写着“晏阳初旧居”几个字而已。

槫檩相危倾、夕阳染幽草,眼前这般景象能撑起一个世界伟人的卓越名号?苗勇脑子里自然而然地生出了一个大大的“?”

以后的经历似乎更加印证了他的疑问。他每每与人谈及,说巴中有一位享誉世界的平民教育家,听的人大多摇头,说没有听说过,对晏阳初的贡献更是一无所知。

巴中以外的人不知道晏阳初也就罢了,更让苗勇惊讶的是,连巴中都有很多人不知道晏阳初。有一次,他与一名在巴中小有名气的文人摆龙门阵提起晏阳初,好半天那老乡才惊讶道:“闹了半天,晏阳初是教书的啊,我一直以为是哪里一个比较出名的木匠。”弄得苗勇哭笑不得。

也是从那时起,苗勇便开始收集有关晏阳初的资料。日积月累,苗勇对这位老乡越生敬意,拿他自己的话说:“真是不了解不知道,知道真相吓一跳,越深入了解,越令人感动,越令人仰望。”

一衣带水,渐渐地,苗勇在巴河的流水里照见一个世界伟人高大的身影。

3

写过《红星照耀中国》的埃德加·斯诺说:“晏阳初是一位有才干的学者,一位有独创的教育家、一位勤奋的作家、一位能激励人心的中英文演说家,也是一位有生气的知识分子,在保守的亚洲是很少见的。他有敏捷的思路,有创造力,有发明才能和想象力。他还是个组织者,是个实干的思想家,活跃的执行者。”

在资料的刺激下,苗勇一头扎进了晏阳初的世界,最终动了书写晏阳初的心思。

有人说,“百年以来,中国知识界对于农村改造的热情投入与远见卓识,没有人超过晏阳初。”

“中国人在世界上最有名的,一个是孔子,一个就是晏阳初”。

要写这么一个人物,着实不易。于是苗勇开始寻找关于晏阳初的所有线索,民间的、官方的、国内的、国外的,从湖南到上海到香港,从河南到河北到北京,从泰国到菲律宾到印度。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苗勇遇到了很多预想不到的麻烦,由于晏阳初在国内走了20多个省份和世界上50多个国家,足迹遍地,涉及的人和物几乎难以找到,大多数都是通过史料辨识和取舍的。这些史料过去由于一些政治因素,分散又不详,并且还得在有效的、能够使用的材料里避开敏感话题和有学术争议的部分,这就需要写作者能够打通人物史实和艺术加工的任督二脉,才能真正还原一个立体饱满有血有肉的晏阳初。

为了避免种种麻烦和问题,苗勇最终选择以小说手法来完成这部传记文学《晏阳初》的使命。

传记文学是虚构和非虚构相结合的一种文体,史料部分的绝对真实性让写作者必须将手头的已知信息粘牢坐实,这就需要苗勇能够尽量进行实地调查。利用休息时间,他把资料室、图书馆、史志办跑了个遍。

晏大慧,是晏阳初的族辖后辈,他不仅对晏阳初一生有一定了解掌握,还进行了收集整理和深入研究。为此,“文革”时期晏大慧挨了不少批斗。苗勇与他成了忘年交,很多关于晏阳初的资料和信息均出自他手。晏阳初的亲侄孙、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名誉院长、晏阳初博物馆名誉馆长晏鸿国等也给予了他很大帮助。此外,苗勇还采访了很多学术界的名人,如研究者温铁军、潘家恩、张艺英、扈远仁、李行之等近100人。

2005年,在搜集到的丰厚翔实的资料基础上,苗勇开始了《晏阳初》的写作。

晏阳初,苗勇,两个巴中人,在一条河流的牵引下正式相关联,开始了长达10年的时空对话。

4

晏阳初跌宕辉煌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初步研讨时期、盛行推广时期、批判沉寂时期、艰难复兴时期、快速发展时期。

书写晏阳初,有几个关键词:

爱国:在《晏阳初》一书中,“爱国”成为一个具有不竭动力的固化热词而贯穿始终。这里的爱国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晏阳初的爱国,二是知识分子群体的爱国,三是史文轩的爱国。

晏阳初的爱国:当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港大的时候,索特校长看着呆呆的晏阳初笑了笑说:“晏先生,要领取这笔1600美元的奖学金,还有一项规定,得奖的人必须是英国公民,请问,你愿意加入英国国籍吗?”晏阳初断然拒绝改变国籍,从而放弃了1600美元奖学金的巨款。20世纪50年代后,晏阳初虽然一直在美国生活,但终生未放弃中国国籍。1985年、1987年晏阳初两度应邀回国访问时,他已经是95岁和97岁高龄了,但仍然向党和国家表示:“我真诚地希望能对新中国的建设力尽绵薄,作一点贡献”,并在菲律宾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为中国培育了大量的乡村改革建设人才。在他为平教会奔走、演讲、募捐等系列事业的时候,他摈弃党争,只一心为国、为平民和苦力效劳。在他年老时,还多次对侍奉在身边的儿女说,坚持自己的一半骨灰一定要运回祖国安葬。如今,他的一半骨灰安葬在巴中塔子山晏阳初博物馆。

知识分子群体的爱国:晏阳初凭着他卓越的口才、执着的精神、高尚的人格,让这些优秀的高级知识分子,心甘情愿地加入平民教育运动中来,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高知群。这不光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奇迹,就是在全世界,也是一个奇迹,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让人感叹不已。从1924年10月傅葆琛赶到北平平民教育总会出任乡村教育部主任之职算起,先后有孙伏园辞去了《北京晨报》副刊主编的职务,到平民教育总会,创办了《农民报》,并亲自出任主编;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博士、原南京东南大学教授兼乡村生活研究所主任冯锐出任平民教育总会研究调查部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行政博士、原北京法政大学教授冯茂如出任城市教育部主任兼总务主任,以及平民文学部主任陈筑山、平民教育科干事瞿世英、视听教育部主任郑锦等等一大群优秀的人物。他们都是在晏阳初的感召和鼓动、邀请下,齐聚在平民教育会,为后来平民教育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人才储备。这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淳朴:晏阳初在《九十自述》说:“‘三C’影响了我一生。”“三C”就是指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这里的苦力,就是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就是匍匐在大地上耕种的老百姓。晏阳初倾其毕生精力服务于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这笔丰富厚重的遗产,是具有极大理论支撑的世界财富。他从淳朴的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反哺于淳朴的平民世界。

公平:在一个时局动乱、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有公平和正义的。当晏阳初拒绝改变学籍领取奖学金时,香港大学担心失去这么一位优秀的学子,1913年9月,专程派香港大学的副校长艾里厄爵士约见晏阳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晏阳初成了港大的一名新生。虽然港大有那么奇葩的规定,但为了人才,他们还是秉持公心,接受了晏阳初。在耶鲁大学勤工俭学,晏阳初在唱诗班得到了一份价值不菲的工作,在他之前,还从来没有一个东方学生进入过耶大的唱诗班。在晏阳初眼里,耶鲁大学的确是一个没有种族歧视和民族偏见的十分公正的学府。也许也正是基于自身受到的这些公平对待,晏阳初毕生在所倡导和推行的平民教育中,也恪守公平信条,将公平贯穿始终。他说“平民教育”的“平”字,就是“公平”“平等”“道德人格平等”“社会机会平等”的意思。他的平民教育中,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贩夫走卒,不论年龄,不分长幼职业,只要愿意学习,都可以平等获得免费学习的机会。从1918年算起,晏阳初一生为劳苦大众服务70余年。他重申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让平民百姓公平地享受教育,让社会公正地善待每位百姓,以期用教育的公平求得社会的公平。

5

联合国称晏阳初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晏阳初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平民教育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鲜明地展现中国平民教育的世界意义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普世价值”。

应该说晏阳初人生的成功,有大部分的力量来自他精彩的演讲。晏阳初自13岁起便开始接触西学,研习英语,晏阳初的英语功底深厚,英语写作、英语口语驾轻就熟。

晏阳初主张平民教育要达到六个目标(劳动者的体力、专门家的智能、教育者的态度、科学家的头脑、创造者的气魄、宗教家的精神)。为让平民教育理念取得更大范围内的世界影响,他一路行走,一路演讲,走到哪里,就演讲到哪里。《农民报》刊文出事后,宪兵队大肆抓人,晏阳初靠精彩的演讲和说理,迫使当局(陈兴亚,任国务院咨议兼京师宪兵司令)放人。与少帅张学良的几次对话,不卑不亢,通过精彩的演讲阐明自己的想法。

晏阳初在平民教育中,始终保持独立,从不参与任何党争,以保持平民教育的生命力。由此一来,经费困难便成为平民教育运动的家常便饭。1925年的夏天,晏阳初应邀参加在檀香山召开的第一届太平洋国际交往讨论会。在十多个国家一百多个代表的大会上,晏阳初作了题为《中国——建设力量——平民教育》的演讲,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在国际会议上宣扬自己所从事的平民教育事业,引起了轰动,美国国内多家报纸刊载了晏阳初的演讲词。大会主席韦尔伯评价说:“我们了解并懂得了在中国正在进行的一项轰轰烈烈的全民识字运动,中国的平民教育,与太平洋各国的关系至为重要。”并当即决定前往中国平民教育实验区进行考察。会议结束后,晏阳初受当地华人之邀,独自留在檀香山演讲中国的平民教育,当地的华人华侨纷纷捐款,主动要求“对祖国的平民教育运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檀香山停留的两周时间里,晏阳初演讲超过四十次,募集资金两万多美元,有力解决了平教会资金的燃眉之急,并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人民日报》曾这样评价晏阳初:“他一生所倡导的事业,正在使越来越多的贫苦人民走上富裕的道路。他一生有许多机会获得高官厚禄,他都弃如敝屣;他一生经手的钱财无数,却从没将一分用于自己的私利;他一生忙碌地奔走在各国政要之间,却一直轻视唾手可得的名誉。他的心里只装着他的事业,装着全世界苦难的民众,他用一颗悲天悯人的慈悲之心,躬耕力行,至死不渝。”

当年在北京时,张学良以出八百万大洋支持平教为条件邀请晏阳初任东北的行政院长,然而晏阳初拒绝了。1937年,晏阳初接到湖南省政府的邀请,说蒋介石要晏阳初帮助动员三千万民众抗日。随后他被任命为这一行动的首席执行官。晏阳初主持撤销了这个省三分之二的县的腐败领导,召集了五千个学者和科学家任职。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基层政治改造和官场反腐的生动案例。

晏阳初一生经手了无数钱财,募集了大量资金,仅1931年就在美国募捐资金50万美元,这些钱全部用于平民教育,他自己从来没有贪占一分。“小钱不占,大钱不贪”。1948年,晏阳初通过艰辛努力,让美国通过了一个援助法案,杜鲁门称这是他“收到的第一个帮助中国民众的计划”,其资金为27500万美元,晏阳初将这笔钱按照捐赠者的意愿全部交给国民党当局,用于台湾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计划。晏阳初临终时,家中没什么钱财。他说:“我们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多年来一直靠募捐得来的资金维持事业,从来舍不得多花一文钱。”

晏阳初将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连环扣合、整体推进,创造出一大发现、两大发明、三种方式、四大教育、五个结合的平民教育思想,被称作“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真正的哲学家和人道主义者”。1955年,他被《展望》杂志评为“当代世界一百位最主要人物”;1967年,他被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授予最高平民奖章“金心奖章”;1987年,里根总统授予他“消除愚昧饥饿总统终身奖。”

6

《晏阳初》一书,除了传主本身自带光环外,他周遭人物的活灵活现也为本书增色不少,人物的活脱与人物的对话十分相投。

比如史文轩这个人。私见以为,苗勇对史文轩一家人的描写都是十分成功且令人动容的。史文轩一家,史文轩是个中心轴,串起了一家人的喜怒哀乐。他们虽然不是中国人,但都对中国和中国人有很深的情感。他们是基督徒,始终宽容这个世界,更宽容这个世界的所有人。他们骨子里有着一种通透和大爱。书中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几次分别,铺陈十分用心,让人着迷。

又比如对许雅丽的描写,有几处让人记忆深刻:一处是与许雅丽的第一次见面。某个周末,在许家聚会唱赞美诗,让他转身遇到了爱情,“许雅丽对他莞尔一笑,拿着茶杯走开了,只给他一个美丽的背影。有那么几秒钟,晏阳初沉入了一种莫名的温馨和甜蜜中”。第二处是晏阳初刚回国时,许雅丽与晏阳初再次相见时的情形,“许雅丽一下扔掉手中的讲义,大叫着跑过来,也不顾是在操场上,且还有这么多自己的学生,一下子紧紧地抱紧了他。”充分展现了许雅丽敢爱敢恨的性格。第三处是许雅丽随晏阳初去定县的十年,从车站“带着四个孩子,正和家眷们扎在一堆拉着家常,他们简单的行李,就码放在月台的一角”到与丈夫并肩奉献中国平民教育的点滴,让许雅丽在读者面前立起来了、活起来了。再就是20世纪60年代,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在菲律宾举行落成典礼的那个早晨,“妻子许雅丽也醒了,她见丈夫立在窗前,知道他早就起来了,轻轻地问道:‘早起来了,还早呢!’‘今天可是个大喜的日子,你盼着这个日子的到来,已经很久了,心里肯定很激动的。’……许雅丽披衣起床,两个人站在窗前,默默地感受着黎明前难得的静谧。”让人在生活点滴中清晰看到这对世纪恋人的深厚情谊,看到了作为妻子的许雅丽对丈夫事业一生的支持奉献,让人敬佩。

传记文学的核心要素就是“真”:事件真、环境真、人物真。在《晏阳初》一书里有三个地方的环境营造也让人印象深刻。

一是1903年,晏阳初离开巴中去阆中求学路途中的具体遭遇。特别是遭遇贼人时巧遇“背二哥”的情节,一定是苗勇虚构进去的,但读完这段文字,没有丝毫违和感;二是1918年,晏阳初从耶鲁毕业的第二天就远赴法国普兰教中国劳工识字时的一战欧洲战场的描写;三是1926年,晏阳初在举家搬往定县创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实验室”开始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的十年。为更真切地了解晏阳初,苗勇曾经三次去过定县。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有据可考的晏阳初走过的地方。当地年长的受访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晏阳初是个了不起的好人!”

当然,传记文学,传记是“实”,文学是“虚”,两者之间的度必须统筹考虑。传记文学的“虚构”,绝不是小说般天马行空的虚构,必须确有其事、确有其人,在事件和人物都真实的前提下进行合理虚构想象和细节描写,这其中包括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样的虚构才能使当时的形势、历史的场景等基本符合在场人物的身份和观点,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提高作品的可读性、感染力和厚重感。

7

“我跟晏阳初是巴中老乡,文人都有为家乡人物风情立传的情怀吧”,在谈到《晏阳初》一书的创作主旨时,苗勇说:“本书力图延续一种精神,让人们全方位了解晏阳初的同时,努力将其平民教育、乡村建设思想以及自强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以真诚和感人的文学方式流传下去。”

当然,晏阳初不仅是巴中的,还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晏阳初》一书,以晏阳初一生拼搏奋进为主线,以平民教育运动、乡村建设运动实践探索为副线,以爱国爱家爱平民为辅线,艺术地再现了晏阳初奉献中国和世界劳苦大众的史诗般传奇一生。

为一个平民教育思想家做传,势必涉及对其思想的探析。书写晏阳初,至少包含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成就,哲学思想,社会学思想,宗教思想;二是社会关系方面,晏阳初与平教会、与基督教会,与国民政府,与美国,与菲律宾等;三是心理方面,晏阳初人格魅力和个性心理分析;四是比较研究,晏阳初与陶行知、梁漱溟比较研究等。如何看待、评价晏阳初的这些思想,尤其还有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苗勇的原则是不渲染、不夸张、不回避,对晏阳初取得的成绩和作出的贡献进行客观公正描述,尽可能地实事求是。

百年来,晏阳初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实验室”,到21世纪中国全域“乡村振兴”,沿着“乡村改造—乡村建设—乡村改革—乡村振兴”的演进路径,聚焦“乡村现代化”,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内在逻辑和理论谱系,既有思想的历史传承,又具有明显的历史跨越性。现在,我国已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乡村振兴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和乡村建设经验,主张的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农、科、教结合建设新农村的理念,无疑契合了当下的乡村振兴,契合了教育改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资源。

猜你喜欢
巴河晏阳初巴中
晏阳初拒绝加入英国国籍
巴中:从一案之“改”到一域之“治”
巴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研究
夕别故乡
Famous people who love to read books
读《巴河记忆》感赋
构造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生态巴中的三张名片
散步黄州长孙堤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调研巴中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