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土族文化发展研究

2023-09-01 23:46
大众文艺 2023年12期
关键词:土族价值观民族

李 璐

(青海警官职业学院,青海西宁 810000)

青海互助县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土族自治县,是土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民族构成,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土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对土族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与改造,实现该地区文化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对进一步继承与发展土族文化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新时代视域下土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化、中国化,重振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伴随着社会变革与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文化同样适从生活条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地审视与批判、创造与改造的过程,使其在“扬弃”的基础上更好地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先进文化[2]。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土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潜移默化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为土族社会成员所掌握。不仅注重从形式与内容上对土族传统文化进行辩证扬弃,更重要的是从现实的实践角度出发,对土族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审视与改造。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之处,因此,始终坚持人民本位思想,体现土族社会整体的价值诉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凝聚土族人民强大精神动力的根本途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与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与发展无缝对接的有力保障。

(二)土族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继承中华源远文明与探索当代先进文化的基础之上凝练出来的符合时代发展特征与新时代下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同样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

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不断作用下,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前进[4]。作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然伴随价值观念的转变。首先,在全球化进程中,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不可避免影响甚至改变着土族社会成员的文化价值观,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之间的断裂,因此亟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引领,助推落后的思想观念同步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使不符合时代特征的传统文化通过扬弃的手段与当代价值观念充分融合[5];其次,在网络文化与外来文化等多种文化共同洗刷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的过程中,需要清醒地意识到土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传统文化当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当代文化传统化的过程,在这样一种多元的文化氛围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联系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间的精神纽带,是土族社会群体能够恰如其分的传承其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断有所创新的力量源泉;最后,不断形塑优良文化基因,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输出,使其成为土族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蓬勃发展的重要篇章,成为土族社会成员践行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力量。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以汉族与土族人口为主,但仍与藏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共同聚居。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民族构成,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语言,民俗,宗教,伦理等差异化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独特性与包容性。在民族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中,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演进中,土族社会实践个体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均不同程度发生转变,在此基础上对土族社会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需要深入探究土族文化的历史起源与发展现状,以及青海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情况,使土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符合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二、土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契机与方向

(一)传统家风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自媒体的普遍应用,各种外来文化在土族社会内广泛传播,其中有社会主义所倡导的先进文化思想,同时也存在诸多的腐朽落后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消极腐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使土族社会传统家风受到冲击。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土族青壮年劳动力为给家中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而选择外出打工,留下年迈的父母照看子女,网络时代下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青年们所接收到的各种思想文化对其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已远远超越家庭,因而对土族社会当中的诸多传统观念的认同感降低,部分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也不再认可家中权利由老年人掌握的传统家风,因此,在新时代下对土族传统家风进行合理重塑是土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契机之一。

(二)有形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土族服饰按照性别与年龄可大致划分为四种类型。妇女身着由红、橙、蓝、白、黄、绿、黑七种颜色组成的七彩袖长袍,寓意着土族社会对自然世界的敬仰与尊崇。长袍下穿褶裙或裤子,并在膝盖以下套上蓝色或黑色的裤筒,以标志其已婚身份。头巾与腰带均为彩色,盘发簪、戴耳环,足登绣花布鞋;未婚女子梳三股麻花辫子,并将其用红色头绳绑在一起,膝盖以下套红色裤筒,以标志其未婚身份,额前戴白布绣花额带;青年男子头戴锦边毡帽,身着长衫,长衫上绣有正方形彩色图案,腰系蓝布或黑布腰带,下身穿黑色或蓝色裤子,扎绑腿带,脚踏双棱子靴;老年男子从毡帽、长袍到腰带、裤子均为黑色。互助土族传统服装的质料受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丝绸、皮、褐子、布、毡等[6]。新中国成立之前,上述服饰是土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当中的日常着装,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对的确良、尼龙布料的争相追捧,以及中山装的流行,到改革开放后多种文化的日益密切交流融合,土族传统服饰不再被土族青年所青睐,取而代之的是与汉族相同的日常着装。因此,如今只有在纳顿节和其他传统节日庆典中能够一瞥土族传统服饰的魅力。

在对互助县哈拉直沟乡、五峰镇和林川乡进行调研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如今土族的房屋建筑多是以砖混结构为主的二层楼房,外墙贴有瓷砖,屋内摆放日常需要的家居、家电设施;在乡间街道的两旁停靠着各式汽车、电动车、摩托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而最早的土族社会因以游牧业为生,居所多为随地搭建的帐篷,随着土族生产生活方式向农耕定居的转变,四合院成为土族成员的主要居所。传统的土族庭院以土木搭建为主,以平房居多,院内结构主要包括正方、东房、西房、角房与茅房,由此不难看出,土族社会进入农耕文明后其生产生活方式均向农耕文明发展较为充分的汉族学习,因而其房屋结构也与汉族极为相似;新中国成立之前,土族成员的出行方式主要依靠马、驴等牲畜代步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合作化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使得农村经济社会得到一定发展,20世纪60年代后,手扶拖拉机逐渐在土族社会普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族成员的出行速度与效率。如今,大巴车、出租车与各式私家车以成为土族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出行方式的现代化进一步深化了土族传统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与碰撞。

(三)语言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土族拥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话语体系,但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土族语言的传承与发展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的形式。受藏传佛教与汉文化的影响,在土族语言的传承过程中逐渐涵盖了大量的汉语词汇与藏语词汇,同时,汉字与藏文也是土族成员日常写作时的常用文字。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土族成员主要掌握本民族语言、青海方言和藏语。土族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语言为汉语普通话,而在课后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则以土族语言与青海方言为主。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土族成员离开故乡在外打拼,也受到了除本民族文化以为的诸多文化氛围的影响与熏陶,但土族人对于自己本民族语言的强烈认同感没有减少,土族语言带给土族成员强烈的归属感没有减少。因此,土族语言在传承的过程中既借鉴吸收一部分汉、藏词汇,又将其以土族特有的话语体系进行表述,使土族语言得以较为完好地保存与传承下来,而未被其他民族语言所同化。

土族对于节日的传承与发展同样具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在土族的传统节日中,纳顿节是土族所特有的民俗庆典活动,反映出土族社会对自然界的敬仰与尊崇[7]。在原始社会与封建社会时期,人类普遍认为自然界是被某种神秘力量所支配,因此祭祀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成为一种重要仪式。纳顿节的由来与这种古老宗教仪式密不可分。庙会是庆祝纳顿节的主要场地,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二至九月十五在互助县与民和县轮流举行,在纳顿节上,唱喜讯、面具舞、会手与法拉神舞是必不可少的庆典节目。其意义既是一种对于庄家丰收的喜悦与欢庆,也是一种民族情感的释放与民族生活的展现。在纳顿节的传承过程中,节日的形式与内容均未发生太大变化,并且,随着青海地区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纳顿节已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看,为土族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除了纳顿节之外,土族社会也借鉴吸收了许多汉族传统佳节,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等,只是在庆祝节日的形式与内容上进行了符合本民族传统习俗与文化因素的一些调整,因此也具有土族独特的民族特性,并不断传承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土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价值

(一)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与具体化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新时代土族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既需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有针对性的促进土族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社会生产、生活当中,也需要保留下真正符合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隽拔文化基因,与时俱进,在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中优势互补,积极发挥各民族文化创造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培育社会成员在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规律性与发展目的性的辩证统一基础之上的价值观追求。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亦是实现其合规理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使土族社会文化发展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契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在此过程中,将土族社会物质文化、语言节日、传统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机融合,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融入土族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当中,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与具体化,进一步助推土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实效性进展。

(二)有助于维护地区和谐与稳定

受地理环境、经济、文化、宗教等等因素的影响,青海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于沿海内陆地区,社会资源分布不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该地区持续的动乱与冲突[8]。这种冲突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即文化的冲突,这其中既包括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也包含各民族间不同民俗文化与宗教文化之间的冲突。因此,土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民族观为指导,促进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变,在尊重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语言、服饰、饮食等等方面的交往融合,缩短民族间的文化隔阂,尊重并理解各民族的民族情感。并在良性的文化建设与转型互动的过程中升华民族自豪感,增进民族团结意识,真正构建满足青海民族地区社会实践个体需要的先进文化,在此基础之上方能更好推进青海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高效进展,促进产业创新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该地区社会成员的整体生活水平,从而实现地区持续和谐与稳定。

(三)有助于形成文化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民族工作做出了重要论述,他殷切期盼全国各族人民能够团结一致、繁荣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战略目标,充分表明了国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实现民族文化事业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流传至今而从未中断的人类文明,因而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的今天,在热爱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理解并尊重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土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的重心环节[9];在传承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并通过贸易、迁徙、网络媒介、民俗活动等途径传播土族传统文化,让外来文化走进土族社会,让土族文化走出去,在文化间的相互交融下探索该地区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把握新时代下青海民族地区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新形势与新特点有效路径。以是,土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其中,成为社会共识,以民族共同体建设为核心,以期实现土族社会文化建设符合新时代发展规律与发展目标的转变。

结语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孕育出丰富多样、体系复杂且宗教色彩浓郁的多元民族文化。新时代下,对土族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一方面即推动该地区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则需进一步助力土族社会成员在语言、服饰、饮食等方面与其他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增进民族情感,使土族社会文化建设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与既定目标,切实满足土族社会实践个体的文化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需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土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机结合,对土族社会传统家风、物质文化与语言节日等进行深入研究[10],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重新地审视与批判、创造与改造,使其更好地融入当代文化,实现土族社会文化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在形塑土族社会以及青海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重振中华精神,使中华文化始终永葆先进性。

猜你喜欢
土族价值观民族
我的价值观
我们的民族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浅谈土族刺绣的艺术审美及发展
土族聚集区传统常用野生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的研究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