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鼢鼠综合防治技术在华池林区的应用研究*

2023-09-02 08:29许兴成高孝华冯家祥马文艳
中国科技纵横 2023年11期
关键词:华池鼢鼠毒饵

许兴成 王 珺 高孝华 冯家祥 马文艳

(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华池分局,甘肃华池 745600)

0 引言

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 Milne-Edwards)俗名瞎老、瞎瞎、瞎老鼠、瞎狯等,属啮齿目(Rodentia)仓鼠科(Cricetidae)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广泛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四川、湖南等省区,是甘肃省最主要的森林害鼠[1]。华池林区中华鼢鼠分布数量多、范围广,对油松人工林的危害十分严重。随着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持续推进,油松林面积也在不断增加,中华鼢鼠危害的范围、面积亦在扩大。据调查,华池林区每年中华鼢鼠危害面积达15 多万亩,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50 多万元,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造成极大威胁。近年来,虽然采取措施加强防治,但由于预防措施跟不上,防治技术欠缺,防治效果不佳,危害程度得不到有效控制。为此,开展华池林区中华鼢鼠防治技术研究,推广森林鼠害防治经验,对加快生态工程建设、保护森林资源安全有重要意义。

1 试验区概况

华池林区位于庆阳市北端,地貌为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在长期的侵蚀下,水土流失严重,地形支离破碎,海拔1110m ~1782m,相对高差200m ~400m,坡度一般在15°~35°。该区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4℃,10℃以上的积温为2896.7℃,年均无霜期165d,年均降水量480mm,降水集中在7 ~9 月,年均蒸发量1500mm。该区土壤类型以黄绵土为主。土壤贫瘠,pH 值在7.5 ~8.1。该区人工林主要以油松、侧柏、刺槐、山杏为主,油松为最适宜树种,造林成活率高。

2 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

2.1 中华鼢鼠的取食及危害规律

通过开挖鼠洞及对被危害树木的观察,中华鼢鼠在林区食性广而复杂,主要有农作物根、马铃薯块茎、杂草及蔬菜的根和叶,在有林地内主要取食油松、樟子松、华山松等树木的根及幼苗,尤其喜欢幼树的根,对未成林造林地危害极大。常常将油松、樟子松等幼树的毛细根、侧根吃完,啃食主根根皮达70%以上,因而导致幼苗幼树死亡。危害持续时间长,从3 月土壤解冻开始,到11 月封冻停止。

经调查,中华鼢鼠在一年内有两个取食高峰:一是3月初至6 月初,在这段时间内华池林区气温逐渐升高,中华鼢鼠进入繁殖季节,活动频繁,取食量大,雌鼠的食量约为雄鼠的3 倍。二是秋季的9 月至10 月,中华鼢鼠开始为越冬储存食物,对幼苗幼树的危害极大。观测其24h 的活动可以发现,下午5 点以后至次日上午10 点的活动较为频繁。

在华池林区,油松荒山造林一般自造林后第二年开始发生危害,且危害逐年加重,常常造成整块损失。树龄达到10 年以上,树高达到5m 的油松会被啃食树根皮层,致使树木死亡。当林分完全郁闭后,危害逐渐减少,直至不再危害。原有的鼠害分布地块,往往一边栽植,一边就会有鼢鼠将整株苗木拉入鼠洞或是半截拉入鼠洞咬断吃尽。据观察,中华鼢鼠无冬眠现象,只是随着气温降低活动量减少,冬季在避风向阳的地方,中华鼢鼠在洞内活动较为频繁。

2.2 繁殖规律

采用人工捕打的方法,共计获得中华鼢鼠3183 只,观察其性别,发现雌鼠1736 只,雄鼠1447 只,雌雄比例约为1.2:1。中华鼢鼠每年繁殖2 胎,3 ~4 月一般为第一胎,5 ~7 月一般为第二胎,8 月份仍有生殖现象。对捕获的雌鼠进行解剖,共计解剖雌鼠584 只,依据解剖情况(见表1),发现每胎产仔鼠1 ~4 只,个别达8 只,每胎产1 只仔鼠的占总数的15.6%;每胎产2 只仔鼠的占总数的42%;每胎产3 只仔鼠的占总数的23.3%;每胎4 只仔鼠的占总数的19.1%,因此中华鼢鼠大多数每胎2仔,幼鼠无生育能力。

表1 中华鼢鼠雌鼠解剖情况

2.3 中华鼢鼠的洞道结构

中华鼢鼠为地下穴居动物,怕光,仅在地下活动。通过解剖鼢鼠洞道,发现中华鼢鼠的洞道错综复杂,但从功能结构上分,鼠洞结构基本可以划为4 个部分,主洞道、觅食洞道、防备洞道和窝巢。

主洞道:鼢鼠往返取食的固定通道,多分布在10cm ~40cm 深土层内,平行向前延伸,直径8cm ~10cm,一般长40m ~60m,洞内无土堆积,洞壁坚硬光滑,靠近窝巢时垂直向下1m ~2m。又水平延伸1 m 左右通往窝巢,主洞道两侧分布许多觅食洞及临时厕所,临时厕所为盲洞。

觅食洞(串洞):距地表5cm ~20cm。呈数条短道分布于主洞道两侧,一端与主洞道相连,一端为取食通道,洞壁粗糙,无虚土堵塞,地表有明显的隆起。

防备洞(逃跑):自窝巢倾斜向上通往地面,在1m左右处,不易寻找,起到逃避防御作用。

窝巢:栖息育仔场所,每洞一个,距地面1m ~2m,直径35cm ~40cm,铺有柔软的根茎或干草,呈馒头状。在其附近还有个厕所,储藏室和防备洞相连。厕所距老窝20cm ~40cm,有1 ~2 个,在防备洞道和老窝中间。

有效洞道指鼢鼠栖息活动的洞道,识别方法有以下4种。在有中华鼢鼠危害的地块,尤其是新危害的幼树附近,观察地表有突起的土丘或表面有裂纹、颜色较新的土壤,在其附近开挖,即可找到鼢鼠洞。同时在鼢鼠取食道的上方,会留下0.5cm ~1cm 小洞,通往地表,可以以此找到鼠洞。切开鼠洞,堵洞即为有效洞道。也可通过洞道壁上留下的爪印和鼻印,判断鼢鼠前进的方向,从而确定有效洞道。

2.4 中华鼢鼠栖息环境及分布规律

中华鼢鼠在华池林区均有分布,按照立地条件,从危害程度及鼠口密度调查分析,中华鼢鼠栖息地多在干燥、疏松、平缓、向阳的地形地貌中,在灌木、草本盖度大的生境中分布数量多,从坡位看,在梁峁、平地、山脚活动频繁,阴坡、陡峭的山地、阳坡分布很少。郁闭度越高,灌木、草本越少,鼠害数量越少。

3 防治指标

根据多年调查和观察鼢鼠的生活习性、危害特点、危害损失程度及范围,将中华鼢鼠危害强度划分为3 个等级,分别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以鼠口密度和致死株率来确定测报指标,当被害株率为5%或分布密度为5 只/hm2以上时,即为防治指标,此时必须进行防治,危害程度分级标准如表2 所示。

表2 中华鼢鼠防治指标

4 综合防治技术应用推广

中华鼢鼠防治技术研究已经开展多年,本项目主要采用甘肃农业大学苏军虎主持的《甘肃省中药材鼠害(鼢鼠)防控技术研发、集成与推广示范》和华池林业总场李华峰主持的《华池林区中华鼢鼠防治技术研究》两个项目的技术成果,开展推广试验。

4.1 人工(器械)捕杀

捕杀所选用的器械为自制的弹力箭(见图1),底座为普通的木板,宽20cm,长40cm,厚1.5cm;钢钎长25cm;顶杆长10cm;挑杆长15cm;橡皮条采用自行车的内胎制成,宽约1cm,长约6cm,也可用弹簧代替。

图1 改进后的自制弹力箭

安箭时先识别有效洞道(如无法识别有效洞道,可在两边同时安置弹力弓箭),然后将中华鼢鼠洞道上方表土铲平,离洞顶留6cm ~10cm 厚土层,弹力弓箭头在距洞口10cm ~12cm 的位置安设,将箭头调整至洞中心位置,用手捏一个土球用来固定弹力弓箭的拉绳并堵住洞口。在春秋季节把洞口封严,在夏季土球堵洞时留一定的缝隙。人工捕打完成防治面积100hm2,共捕获鼢鼠2643只,平均每公顷捕鼠2.6 只。从调查结果看,平均被害株率由防治前的15.05%,下降到2.01%,效果极为显著。

4.2 无公害化学防治技术

4.2.1 毒饵诱杀

以前较为广泛使用的毒饵诱杀药物有双杀剂、气体灭鼠灵等,毒性较大,且有二次危害,本项目选用鼢鼠灵进行防治试验。该毒饵的有效成分为第二代抗凝血剂溴敌隆,饵料为中药材党参,中毒反应缓慢,一般中毒鼢鼠均死在洞中,二次危害较小。投药时寻找有效洞口,鼢鼠灵每洞投药3 ~5 粒,投药时可用长柄饵勺,将药饵放入鼠洞,深约20cm ~30cm,或者用手(必须佩戴手套),五指并拢并稍微弯曲成勺子状,将药饵置于手心用力拍入洞中即可。

使用该方法推广防治面积60hm2,均为重度危害区域,投药5d 后,鼢鼠活动情况明显减少,新危害株数也明显下降。

4.2.2 生物灭鼠剂

采用20.02%地芬·硫酸钡饵剂生物灭鼠剂(鼠道难),该制剂由活体微生物和医用造影剂硫酸钡及止泻药地芬制成[2],是一种生物制剂,无二次危害。研究表明,20.02%地芬·硫酸钡饵剂生物灭鼠剂,对中华鼢鼠有灭杀作用,可有效降低鼠口密度,每个鼠洞4 ~6 粒,方法与毒饵投放方式一致。

使用该方法推广防治面积60hm2,均为重度危害区域,投药15d 后,鼢鼠活动情况明显减少,新危害株数也明显下降。

4.2.3 不孕不育剂

使用雷公藤甲素和0.2%莪术醇母粉等不育不孕剂进行生物药剂防治。雷公藤甲素是一种不育剂,对雄鼠的生殖系统有破坏作用[3],市场上销售的雷公藤甲素已经配置好饵料,每个鼠洞投放3 ~5 粒,方法与毒饵投放方式一致。莪术醇是一种植物源农药,作用机理是破坏雌鼠生殖,0.2%莪术醇母粉和饵料进行配置后投放,0.2%莪术醇母粉选用鼢鼠喜食的洋葱、大葱和植物油进行饵料配置,投放时使用饵勺投放。

使用不育不孕剂可以有效控制鼠口密度,但无法降低鼠口密度,仅适用于轻度危害区。必须每年3 ~5 月中华鼢鼠繁殖交配期投放,可有效控制鼠口密度,防止危害程度增加。随着林木的生长,根系也逐渐发达,危害致死率降低,郁闭度不断增高,小环境发生改变,鼠口密度也随着降低。

4.2.4 营林措施

据报道,许多树种为中华鼢鼠的厌食或拒食树种,选择了云杉、刺槐、侧柏、沙棘作为试验树种,分别将这4种树栽植在中华鼢鼠危害程度不同的3 个区域,一年后调查危害情况(详见表3),发现在重度危害区,中华鼢鼠仍然对这些树种进行了危害,且危害程度达到了中度危害,中度危害区域危害相对较轻,达到了轻度危害,在轻度危害区,部分树种没有出现致死株。

表3 华池林区中华鼢鼠不同危害区域内厌食树种的危害情况

鉴于以上情况,在鼠害危害程度达到重度地块,先全面投放一次毒饵或进行一次全面人工捕杀,再使用不孕不育剂控制鼠口密度,然后开展补植补造[4-5],选择云杉、刺槐、侧柏、沙棘等树种进行补植补造,最终将鼢鼠喜食的油松纯林改造成针阔混交林,从而减少鼢鼠危害,促进林木提早郁闭,改变局部小环境,使其变成不适宜中华鼢鼠生存的环境。

5 结语

根据中华鼢鼠生活习性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4 种防治措施综合使用。针对重度和中度危害地块必须先使用物理防治和毒饵灭杀的方法,使其危害程度降低到轻度危害,再使用不孕不育剂控制鼠口密度,最后使用营林措施补植补造,保证造林成效。

猜你喜欢
华池鼢鼠毒饵
封面照片说明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zokor genus Eospalax(Mammalia, Rodentia, Spalacidae) inferred from wholegenome analyses,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endemic to Hengduan Mountains
正宁县中华鼢鼠的为害及有效防治措施
中华鼢鼠的防治方法
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探析
唐多令·荷
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庆阳地区延长组长62-63沉积微相研究
高置式大容量毒饵站对东北农田害鼠的防治效果初探
浅谈毒饵站灭鼠技术
不同材料毒饵站诱杀害鼠效果对比试验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