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启智 立德树人

2023-09-03 07:53郭爽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3年7期
关键词:美育德育

郭爽

摘  要:近年来,校外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主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审美教育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有很多实践成果。校外“小美编”项目是依托少年宫美术兴趣小组专业活动,探索从美育通向德育的实施路径,助力青少年的全面成长。

关键词:美育  德育  小美编

一、项目背景

(一)发挥美育功能是当前校外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教育的内容和含义上看,美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为善,两者具有互补性、融合性。校外教育教学活动更注重实践性、体验性、开放性,利用其特点发挥美育功能也是必然要求。

(二)校外美术活动课程化实践是当前美育的现实需求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中,明确艺术课程围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等核心素养。近年来,北京校外开展了优质项目建设活动,促进校外教育教学改革。“小美编”作为创新项目,开展活动课程化实践,使学生感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感知身边美的造型、美的事物、美的情感,这也是当前美育教育的现实需求。

二、项目概况

(一)项目育人理念围绕“意”“动”

项目遵循以美育德、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突出“意”“动”两个概念。“意”为思想形态、意境创造、智慧曲线,使学生从内心感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动”为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积极表现,从实践角度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

(二)项目育人目标定位“美育启智”

美育旨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启智旨在通过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进行良好的图像识读、文化理解、审美判断、美术表现,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与素养。

(三)项目课程框架

北京市校外教育“三个一”活动把校外教育项目的课程化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1]本项目课程注重活动趣味化、实践常态化、体验多元化的特点,研发三类活动课程,分别从感受与认知、绘画与体验、探索与创新、合作与分享四个过程层层深入,形成“334”框架。

三类活动课程包括生活绘本创作活动课程、“茶文化”实践活动课程、“品读”红色经典活动课程。生活绘本采用“资源+实践”模式,让学生用画笔记录身边的美好事物;“茶文化”活动采用“文化+体验”模式,带领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读”红色经典采用“欣赏+再创作”模式,引导学生感悟红色革命文化。

三、项目活动案例

《绘天地之和   融茶味之美》是“茶文化”课程中的一次活动。围绕茶文化与二十四节气知识,以立春时节品花茶作为切入点,带学生感悟盖碗天、人、地三部分结构的寓意,绘制吉祥图案。将天人合一的思维理念落实到个体生命的锤炼和感受中,借助美育丰富和提升生命的哲学内涵。

活动过程可概括为话、品、绘、奉四部分内容。环节一为话节气、说吉祥、品花茶。学生观看立春故事小视频、听茶學老师讲解后,分组品茶。环节二为赏吉祥、绘图案、送祝福。学生展示搜集的吉祥图案,交流象征意义。老师讲授造型知识技法后,学生在盖碗模型上进行立体绘制。环节三为展盖碗、奉花茶。学生合作完成后展示作品,向父母敬茶。环节四为评述总结拓展,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发表感言、教师表扬与鼓励。

《品红色经典  绘英雄长卷》这一活动借助建党百年契机,从《红色经典中的美术作品》选材,通过历史事件、人物、艺术创作表现等方面,学生知英雄、画英雄、赞英雄,理解和感悟中国共产党建党奋斗的百年历程,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

活动过程的环节一为通过音乐、画卷导入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环节二为品味红色经典。首先,学生观看经典美术作品微视频,与教师分别讲述作品中的党史故事与英雄人物。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表达中国共产党人英勇奋斗,不畏牺牲的革命斗志和精神感悟,从作品构图、人物刻画、色彩表现等方面为学生讲授。环节三为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展开创作。环节四为评价总结,包含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和畅谈感受,加深学生对创作过程的认识,丰富创作经验。

四、项目实践成效

(一)融入品德教育元素 实现美育育人目标

项目课程建设将绘画与育人紧密结合,通过学、练、悟获得美术信息、概念、理解、技能、价值观与态度,将知识、技能和思想相统一,既凸显艺术教育的感性特征,又发挥校外教育活动育人的优势,从而落实立德树人,贯彻美育理念。

(二)融入“三种文化”,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小美编”三类项目课程,提炼生活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元素,进行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的迁移,聚焦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体现出的心灵美、勤劳美、语言美、行为美、艺术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审美观,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

五、项目实践的思考

(一)满足新时代教育要求,聚焦美育、德育结合理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版)》提到:“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础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英国哲学家席勒将美育理解成为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成为改造社会的工具。[1]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在《美育与人生》一文中把美育称为提升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朱光潜先生继承并发扬了儒家思想,提出“人生艺术化”理论,美育与德育被内在地联系起来,在净化人心、美化人生的社会现实中发挥作用。学者谢维和认为:“少年宫教育及课程的建设,如果希望成为一种真正的教育,必须在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同时,切实贯彻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在看上去显得分散和零碎的内容中间,贯穿一种内在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而这也是少年宫教育课程建设的关键。”[2]由此可见,拓宽美育视野,深化美育内涵,创设与德育有机结合的校外活动课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挥校外美术活动育人特色,拓展美育、德育融合路径

首先,注重校内与校外相融合,挖掘美术活动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根据新课程标准指出部编版小学语文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文章123篇,红色经典篇目43篇,以不同体裁展现10余位英雄人物形象。其次,利用校外资源优势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渗透德育教育。校外美术活动是学校美术教育的拓展,相对于学校美术教育,校外美术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活动打破传统课堂式教学的束缚,扩大少年儿童对生活、对社会的认知。[3]分别从审美活动课程、美育技能掌握和审美直觉培养等方面把美育活动落实到教育工作中。校外教育机构可以利用参观博物馆、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开展资源课堂、互联网、社交媒体,渗透德育教育。

(三)加强校外美术教育教学研究,为教学活动注入新活力

新时期教育改革中把德育与美育提到了重要的地位,在实践中实现二者的统一,必须加强对德育与美育的学术理论研究,深化德育与美育的学科体系建设。校外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满载着教师的智慧,伴随儿童的成长而不断创新。为了避免形成活动课程的模式化、成人化和雷同化趋向,需要在遵循一般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多维度研究,利用多种艺术表达方式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进步和成功感,激发自己的美术潜能,从而增添活力。

综上所述,校外美术活动课程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道德品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开展多样性的校外美术活动,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品质道德得到同步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汤鑫硕.《关于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中的美育思想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0.

【2】张昱瑾.少年宫教育课程建设指导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序言.

【3】李辉.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活动组织形式探索.山东省烟台市青少年宫.中国校外教育.

猜你喜欢
美育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