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领导人才工作的动力、成就与经验

2023-09-03 12:38黎明辉
关键词:成就新时代动力

黎明辉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真理引领力、文化支撑力、目标导向力和需要驱使力的共同作用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才工作,在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发展环境、人才竞争力、人才交往与流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同时,党领导人才工作积累了鲜活经验,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牢把握人才工作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坚持注重顶层设计和营造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维护人才成长的“大小气候”;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理念,严防“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坚持“依法治才”,建立心理契约,实现“法治”与“心治”相统一;坚持聚焦人才工作的需求侧与问题域,围绕“四个面向”培养造就人才等。这些对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动力;成就;经验

中图分类号:C964.2;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23)04-0110-09

在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作出“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以及“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的重大判断。[1]习近平的论断侧面反映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然而当前学界甚少对为何新时代以来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作出回答,同时对党领导人才工作的动力剖析不足,对新时代的人才工作经验缺乏总结,因而亟须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统揽全局、高瞻远瞩,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方略摆在治国理政大局的优先位置,领导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了非凡成就。展示十年人才工作取得的成就、总结弥足珍贵的人才工作经验,对于深刻认识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开辟人才工作的未来路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党领导人才工作的动力

新时代党领导人才工作的动力是指通过思想文化、组织目标、客观环境等要素的相互作用,引领和推动中国共产党开展人才工作、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机理和动因,主要包括真理引领力、文化支撑力、目标导向力以及需要驱使力四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真理引领力

马克思、恩格斯是现代人才理论的拓荒者,不能因为“人才”在他们的著作中鲜有出现就武断地认为他们缺乏人才思想,或认为人才问题不是马克思时代的热门话题就无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是科学的人才理论体系,其特有的理论意图、思想精髓和最高宗旨是党领导人才工作的本源驱动。

第一,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理论意图为党领导人才工作奠定了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把目光投向既成人才(伟人、天才、发明家等),更聚焦于一切从事生产实践的人,尤其关心工人阶级的成长成才问题。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人只是机器的附庸,没有自由成才的权利。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资产者唯恐失去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2]417,“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数)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3]。因而,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最鲜明的理论意图就是关注并落实无产阶级成才权,全面取消资产阶级的成才特权。这是新时代党不断推动广大劳动者平等享有成长成才机会,实现智力层面的共同富裕的应然导向。

第二,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理论精髓为党领导人才工作提供了实践指南。对人才的起源、孕育和功能给予唯物辩证分析和科学定位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关于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决定性的生产要素、人才来源于人民群众、劳动实践是人之才能得以形成的熔炉、发展需要是人才激励的永恒驱动力、要运用历史的阶级的全面的观点科学系统地评价人才等宝贵思想遗产,是党根据时代情势及时调整人才政策、深化人才改革、释放人才活力、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遵循。

第三,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最高宗旨为党领导人才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马克思、恩格斯希望在未来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2]302,从而“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4]。因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个体劳动解放和才能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最高价值旨趣。这一最高宗旨为党正确评估我国当前在国际人才竞争中的态势,从而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领导人才工作起到了领航定向的作用。

(二)中国传统人才观的文化支撑力

中国传统人才观的文化支撑力是党领导人才工作的基本动力源。在中国古代,一代代中华先贤为治国兴邦,在人才的选拔、培养、激励、使用和保障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主要有:春秋戰国时期,传统人才观主要以儒家为典型代表。孔子主张以“仁、礼、勇”作为人才的标准,对人才的培养施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德行”的培养方式;孟子主张“来者不拒”的人才培养理念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人才塑造方式;荀子则提出“尚贤使能”为立国之要的选才用才标准,以及以“考察”“罗致”“待遇”等要素为核心的人才招揽方法。到了宋代,陈亮开人才心理需求学说之先河,提倡“用才恃心而不恃法”的人才管理方法,这比西方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还要早700多年。中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提倡“不论资、不制人、高待遇和专其职”的用人方略,其“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想主张深受毛泽东推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大量引用有关中国古代人才治理的典故和信条,深刻指明“邦之兴亡系于人才得失”的道理,对中国传统人才观实现“超越式传承”,形成了“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识才观、“实践锻炼、注重帮带”的育才观、“能力本位、任人唯贤”的用才观、“高端引领、广纳贤才”的聚才观等指导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观点。可见,中国古代的识才、护才、治才的优良传统贯穿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始终,始终为党领导人才工作提供文化支撑。

(三)百年大党保持历史主动精神的目标导向力

保持历史主动精神是党领导人才工作的特殊内驱力。作为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保持清醒的历史自觉、坚定的历史自信、强烈的历史担当,对人才事业作出了积极探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人才工作重点主要侧重于积极推动“知识分子工农化”和“工农群众知识化”,为夺取革命胜利提供人才支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通过明确知识分子的无产阶级政治属性,团结、培养和使用一大批知识分子,夯实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人才基础。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不断强化人才工作的战略认识,实现了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科学人才观”、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确立“人才强国战略”等人才指导思想的深化。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并为实现强国梦和民族复兴梦制定了人才复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25年,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戰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30年,基本形成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到2035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1]。

党的百年治才史充分表明,党始终能够根据各阶段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历史任务的变化,以高度的历史清醒创新人才发展理念,探索人才发展实践,相应制定正确的人才方针、政策和战略,把各方面优秀人才牢牢凝聚在党和人民的周围,从而掌握历史主动。所以,我国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并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1],从而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所形成的结果。

(四)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势的需要驱使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奔腾而至的外部形势是党领导人才工作的现实动力。当前全球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人工智能、元宇宙、互联网+、量子计算及大数据等一系列新兴技术带来了竞争逻辑的改变,这必然带来人才资源管理的升级和人才发展战略的调整。

一方面,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形式出现的自动化技术将给制造业的人才需求带来直接影响,技术型人才将成为热需。现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电商领域的深度融合,助推了行业的人才升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供应链技术型人才需求量的攀升,致使行业人才需求规模和构成发生改变,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使产业对大量劳动力的依赖逐步转变为对技术型人才的依赖。另一方面,国家高质量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5],而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归根结底就是各类人才创新力量的合力体现。如今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科技人才已经成为中国突破国际关键领域技术壁垒,完成科技的基础创新、模式创新和应用创新,从而维护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高速推进的科技大发展、产业大变革对我国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把压力化为动力。比如,目前在区块链技术、元宇宙、数字经济、大数据等方面世界范围内各国还没有实质上形成强大的技术壁垒和技术实力上的差距。在此情况下,中国要实现科技创新,取得产业优势,走在理论和实践的前沿,就要在此次重要战略机遇期下超前识变、主动求变、积极应变,这样才能在人才培养上形成独特竞争力,走一条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在全球占据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的道路。

二、新时代党领导人才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领导新时代人才事业取得了累累硕果。

(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科学合理的人才梯次结构逐步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解决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问题[6],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培养堪当现代化建设重任的党政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卫生人才、教育人才为导向,高密度出台措施和政策,人才队伍建设效果明显、发展态势良好,为实现人才资源有效配置,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活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成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党政人才得到高质量锻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从严治吏:一方面,净化干部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调查严重违纪违法的各级一把手达20.7万多人[7],使干部队伍得到净化。另一方面,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意见》《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等一批关于党内监督和干部教育的文件,印发实施《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20多个配套制度。这些举措和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培养造就了一批政治强、专业精、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党政人才。

第二,技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明显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持续在增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质效、推进职业技能竞赛、开发新职业三个方面扩大技能人才规模,提升技能人才质量。

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技能人才总量从2011年的1.19亿人增长至2亿多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了6000万人,比2011年的3117万人增长了近一倍。[8-9]这些技能人才基本覆盖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成为支撑中小企业聚集发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发展的主力军。

第三,农村实用人才得到精准培养。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采用“校政行企”的联合培训模式多次举办涉农职业教育培训,精准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据统计,“十三五”时期,我国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达到500万人,直接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11万人,涉农高等职业教育首次面向农民扩招达3.5万人。现今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约2254万人,其中高素质农民超过1700万人。[10]这些“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普遍活跃在各地农业生产经营一线,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农村生产骨干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中坚力量,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四,科技人才加速涌现。“十三五”期间,我国涌现出一大批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研究类型的人员)。2019年全国R&D人员总量为712.9万人,是2015年的1.3倍。R&D人员全时当量(国际上通用的用于比较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从2016年的387.8万人年,增长到2020年的509.2万人年,年均增速超过7%,自2013年之后连续7年稳居世界第一。R&D人员中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历(学位)的R&D研究

人员也持续增长,中国R&D研究人员全时当量从2011年的131.8万人年增加至2019年的211万人年。[11]

第五,其他专业技术人才状况总体上有了改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人才实现量质齐升。2021年我国专任教师总数比2012年的1462.9万人增长了26%,达到1844.4万人。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从2012年的22.9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42.4万人,博士研究生导师从6.9万人增长到13.2万人。[12]同时,高素质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速。我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由2011年的620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1123万人,[13]增长了81.1%。“十三五”期间,在卫生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由2016年的30.6%提高到2021年的42.1%。[14]

这预示着以前卫生人才规模和水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要的状况将逐步得到改善。

(二)人才发展环境方面:人才立法和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得到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培养、引进、管好、用好人才等多方面着力,出台和修订了多项有关人才的法律法规,深化了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向天下英才履行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保护创造的政治承诺,表现出党着力营建良好人才发展环境的政治决心。

第一,人才立法工作更加完备。在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尽快完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加快标准化法、反垄断法、公司法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订工作”[15]。在此要求下,党和国家加大构建完备的人才法律规范体系的力度,重点抓好与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相关的法律规范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规范化、法治化水平。在科技人才立法方面,2015年8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赋予科研单位更大的科技成果处置权限,对大幅提高科研人员的奖励和分配比例给予了法理支撑。2021年年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减轻科技人才项目申报等方面的负担,对利用职权打压、排挤、刁难科技人才的责任人首次给予违法认定。在创新人才立法方面,2020年9月,最高院印发《关于依法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惩治力度的意见》,随后全国人大再次修订《中国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保护知识产权、严惩侵权行为,并推动北京、江苏、广东等地纷纷出台本省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从地方立法层面完善知识产权法治体系和运行机制,发挥知识产权对创新的激励作用。

第二,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围绕人才评价、激励、减负和共享等重点任务,制定出臺政策30多项,印发文件超过30份,配套文件100多份。文件出台密度之大、体制机制创新之快前所未有。首先,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有了新突破。在人才评价上,2016年3月,党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作为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的总体方略,随后出台《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文件和配套政策,坚决扭转“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方式,确立人才评价以创新价值、能力、技能、贡献为导向,推动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或智力密集型企业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允许急需紧缺人才和特殊贡献人才高级职称特殊评审,为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提供了政策依据。在人才激励上,2016年5月,党中央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随后出台《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等文件和配套政策,对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不同创新活动的人员,制定了完善的分类激励办法,强调优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赋予了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其次,为科技人才“松绑”持续推进。2018年,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即“减负行动1.0”;2020年,科技部会同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又印发了

《关于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的通知》,推出“减负行动2.0”,有效改善了报表多、审批广、报销繁、检查密等众多科技人才反映的突出问题。再次,构建人才流动共享机制。2019年底,党中央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支持借鉴国外“旋转门”制度,为人才在政府、企业、智库间实现互认共享和有序顺畅流动打破了体制壁垒。

(三)人才竞争力方面:人才智力开发与人才效能发挥不断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前所未有地尊重人才创造愿望、支持人才创造活动、肯定人才创造成果,推动一大批科技成果骈兴错出,人才创新能力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第一,人才创新成效显著,高端人才助力战略高技术领域成果喜人。一方面,自2013年以来,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的位次稳步上升,并且每年都在向前10名靠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指数总体排名位列世界第11名,[16]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创新人才在国际领域已拥有较高的竞争力。同时,《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0》显示,在过去10年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52万件,中国专利申请量为389571件,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总量的74.7%。中国在自然语言处理、芯片技术、机器学习等10多个AI子领域的科研产出水平居于世界前列。[17]这些数据和事实充分证明:新时代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正不断缩小,甚至在一些高精尖领域已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实力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战略高技术领域产出成果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在空间科学技术方面,“天问一号”“嫦娥五号”“祝融号”“奋斗者号”等科学探测实现重大突破;在量子信息技术方面,“墨子号”和“京沪干线”实验构建了首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雏形;在生物科技方面,我国科研人员不但在全球首次实现利用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而且自主研发了多潜能干细胞(人CiPS细胞)制备技术,为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发展解决了底层技术上的瓶颈问题……

无论是基础研究、高新技术,还是成果转化、工程应用,这些突破性成果的产出,都充分体现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人才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程度加深。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服务于决战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作卓有成效。首先,人才资源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人才资源作为经济运行的核心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可用人才贡献率作直观表示。据统计,近年来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8%,比2010年上升3.8%;[18]人才贡献率已从2010年的26.6%增长到2020年的35%。[19]其次,人才服务于偏远地区发展态势向好。近年来,党中央印发《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不断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偏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流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已累计选派2596名博士服务团成员到西部地区服务,培养2791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组织54.6万名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社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等各类人才奔赴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服务。[20]11广大人才在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攻坚克难,成了这些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四)人才交往与流动方面:人才“引进来”与“走出去”状况稳中向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及时把握全球高端人才跨国流动频率加快、规模日益增大的趋势,大力构建国际人才合作交流和团结海内外留学生的平台与桥梁,带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的“归国潮”,推动全球人才开始“逆流”式地涌入中国。

第一,人才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引才聚才“强磁场”逐步形成。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相继出台和施行更加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与管理办法,发出了广聚天下英才的积极信号。如:增设面向国家需要的外国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发放的“人才签证”;成立移民管理局,主要负责出入境管理、外国人管理以及涉外移民管理和服务工作;放宽移民规则,允许有技能的人和年收入、纳税达到规定门槛的人与配偶和子女一起申请中国的永久居留权等。由此,统一、权威、高效的外国人才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和健全。

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正面临留学人才高速回流以及大规模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的难得机遇期。据统计,中国留学人员的加速回流已成气候:2011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18.62万人,2019年度为58.03万人,回国率从54.8%上升至82.5%。[21-22]

回国人员结构从“高精尖”向多层次扩展,从业领域从科研向企业管理、社会服务等多元化扩展,堪称全方位回流。更为重要的是,外籍人才“虹吸效应”逐步显现。“十三五”期间,中国已累计发放外国人工作许可超过70万份。[20]11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表示,在中国境内工作的外国人已超过95万人。[23]这些海外优秀人才作为知识技术转移的力量,正逐渐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与学术发展的生力军、高新技术应用的推动者、创新创业发展的引领者。以上数据和事實表明:随着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以及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迎来了从“人才净流出”转化为“人才净流入”,变“人才逆差”为“人才顺差”,直至形成国际性人才“良性环流”的重大历史拐点。

第二,人才“走出去”步伐加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采取留学进修、访问学者、联合培养、项目合作等方式开展互惠共享的人才交流。截至2020年年底,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累计18万余人,教育部、人社部选派高校教师、博士后海外访学1.7万余人,科技部支持科技人员访学达110余万人次、出国(境)培训超过23万人,为提升国内人才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20]11此外,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中,2020年中国以劳务合作派遣的方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建筑行业、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多类人才,截至2020年11月末,中国在外各类劳务人员总量已达63.5万人。[24]这些人才以胸怀天下的情怀驱动合作国家减贫致富、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为维护部分地区发展繁荣和世界和平稳定作出了贡献。

三、新时代党领导人才工作积累的鲜活经验

我国人才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深刻改变了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格局与面貌,为新发展阶段的人才工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制胜法宝”。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牢把握人才工作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

第一,坚持党管人才,深化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管人才是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一条基本经验,从根本上体现了党在人才工作上的一贯要求和意志,是指导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根本原则。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人才队伍建设从新中国初期的人才力量薄弱发展到新时代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学科齐全、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这得益于党管人才始终坚持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和管服务。

第二,牢牢把握人才工作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当前科学知识可以由全人类分享,但核心技术却是私有的,高新技术转移是有壁垒的。科学可以价值中立,但科学家如何使用科学、为谁服务则不可能价值中立。“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5]这是透过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形势能清晰反映出的本质和共识。当人才为不同阶级服务时,人才工作便被赋予了意识形态的色彩。弱化对人才的意识形态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虚化人才工作的政治属性区分,容易使人才的理想信念和民族价值观受到不良思潮的侵蚀,从而干扰人才对“为谁服务”问题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因而,坚持党管人才,更为关键的是要管好人才工作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否则容易在实际人才工作中造成大量高端人才外流,带来颠倒式的技术转让和人才安全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人才工作中旗帜鲜明地讲政治。习近平强调,“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1],“要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感”[25]25。习近平还把爱国作为对各类人才的必然要求,他强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26]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筑牢人才的意识形态防线和爱国主义阵线是人才发展的首要前提,也是回答好“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引领、凝聚和用好人才,人才才能迸发出为党分忧的担当、为国尽责的力量和为民纾难的激情,才能实现其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资源的真正价值。

(二)坚持注重顶层设计和营造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维护人才成长的“大小气候”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与气候密切相关。在气象学中,有“大小气候”的概念。“大气候”指更广阔的自由大气,对气象生成起决定性作用;“小气候”指贴近地表气层小范围的气候状况。将“气候”概念引入人才成长问题,人才成长的“大小气候”体现为:人才成长的“大气候”即关键因素是作为顶层设计的完善的体制机制;人才成长的“小气候”即起辅助作用的因素主要是良好的政治生态、社会心态与创新氛围等。

第一,坚持注重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以自我革命的态度破除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障碍,维护人才成长的“大气候”。习近平强调,“人才政策方面手脚还要放开一些”[27],“要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着力“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28]111。这无疑给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提供了方向引领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紧紧抓住创新人才体制机制这一“牛鼻子”,坚决以自我革命的态度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各种不适应人才发展的“紧箍咒”,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广“揭榜挂帅”机制,通过“破”“立”并举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人才队伍得以井喷式发展,人才事业实现大踏步前进。

第二,坚持建构良好的政治生态、社会心态与创新氛围,维护人才成长的“小气候”。相比于“大气候”,“小气候”虽只起到辅助作用,但通常更容易触动人才的感性神经,对于人才成长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更为直接、具体。对此,习近平要求,“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28]114,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28]109。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积极营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着力塑造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助力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就是为了防止因不良的网络舆情以及有关性别、学历和职业等社会偏见导致人才损失和人才损耗。只有保障人才能在廉洁健康、人才至上、追求卓越的友善环境里成长,才能让人才的聪明才智得到有效发挥。

(三)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理念,严防“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在人才工作中的“劣币驱逐良幣”现象主要体现为:一是有能力、业绩突出的人才被迫流动,留下的都是能力和业绩一般的庸才;二是敬业勤勉的人才多年得不到重用和挖掘,缺乏本领、品德败坏但长于表现自己、谄媚领导和耍弄伎俩的“恶才”却有晋升空间。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缺乏正确的选人用人理念,不能准确地发现和选拔人才所致。

进行伟大斗争、开启宏伟事业需要高素质、高德行的人才队伍支撑。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纠正“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的态度更为坚决。习近平指出,“用人导向最重要、最根本、也最管用”[29],“有才无德会坏事,有德无才会误事,有德有才方能干成事”[30]505。因而,选人用人一定要得当,决“不能论资排辈、平衡照顾”[25]21,决“不能让政治上、廉洁上有问题的人蒙混过关、投机得逞”[30]505,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31]。习近平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提出以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能力本位、群众公认等作为选人用人基本原则,积极拓展选人用人视野,

不唯地域、不分族裔、广结学缘、广揽人才,推行“万人计划”“人才签证”“留学生创业”等举措,不拘一格招才引智。在这样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选用导向的指引下,新时代我国人才生态进一步改善,造就出一支规模宏大、专业门类齐全、能力素质较高的人才大军。只有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方针,真正把品德高尚、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人才发掘出来、任用起来,中国人才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四)坚持“依法治才”,建立心理契约,实现“法治”与“心治”相统一

在人才工作中需要以“法治”为本、“心治”为标,不仅要完善人才保障法治体系,还要与人才建立心理契约,形成信任、坦诚、开放、理解和支持关系,进而实现“法治”与“心治”相统一。

第一,坚持把“依法治才”作为人才工作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引领人才工作创新发展,切实推动有关职能部门出台和修订了促进人才开发、人才评价、人才流动、人才安全等人才工作的多项法律法规,将人才培养、使用、激励、保障和权利救济等全过程纳入法治轨道,让法治成为吸引人才的保障。只有使人才事业切实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确保新时代人才治理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二,坚持把构建良好心理契约作为人才工作的主要手段。“心理契约”是组织心理学上的概念,反映的是员工和组织之间隐性的、非正式的相互责任期望与承诺。心理契约虽然不是有形契约,但良好的心理契约能够为组织带来更大效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薪酬待遇、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等方面将党和国家对特殊人才的关心、关爱落实、落细,积极推动人才工作往人才“心里走”。习近平强调:“做好联系服务人才工作,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25]26人才心治,则国治。细心体察人才愿望和利益要求的新变化,切实维护人才正当权益,重视解决人才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充分尊重人才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做到真心支持人才、主动情系人才,是构建党与人才“心理契约”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使人才与党和国家事业真正形成血肉联系,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人才效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五)坚持聚焦人才工作的需求侧与问题域,围绕“四个面向”培养造就人才

第一,坚持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作为人才工作需要牢牢把握的总体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32],甚至在5G、量子通信、航天军事科技等一些领域正在成为“领跑者”。但中国在半导体、生物技术和精密仪器等前沿科技领域仍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这决定了锚定世界科技前沿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人才工作的总体方向。未来向科技广度和深度进军,“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33]127,着力造就一批能够实现更多从0到1突破的科技领军人才,这样才能逐步解决关键领域“卡脖扼喉”的难题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第二,坚持把面向经济主战场作为人才工作需要贯彻落实的根本任务。“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33]125科技以人才为依托,要摆脱“束之高阁”和“奇技淫巧”的困境,必须推动人才工作对接经济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形态由高速度逐步转变为高质量,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作用功不可没。但我国经济发展中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远低于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仍较为突出。因而还须加大力度推进人才工作融入到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着力培养一批能创造效益和成果的研发类人才、新兴产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经济增长动力提供支撑。

第三,坚持把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作为人才工作需要勇敢担当的时代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新一代核电、北斗导航、深空探测等涉及国计民生和国防科工的领域展现了硬实力。然而西方世界仍打着“民主”“自由”等幌子打压中国,加强经济贸易单边制裁、技术出口壁垒、芯片封锁等对华遏制手段,意图全面封堵中国,致使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受到威胁。维护国家安全成为当前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此,人才工作需要聚焦国家急需、薄弱、空白、关键的领域培养更多高精尖人才,这不仅包括涉及关键元器件和重要装备技术、生物技术、脑科学等领域的新工科、新农科和新医科人才,还包括具备打造具有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能力,服务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新文科领域人才。

第四,坚持把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作为人才工作需要坚定遵循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指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34]这无疑为人才工作确定了基本价值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医疗改革、抗疫斗争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我国健康管理人才缺乏、医疗人才供需差距明显等问题依然阻碍着健康中国事业的发展。因此,开展人才工作仍需把培养高水平医药学、生命科学、应急救援等领域人才作为保障全体人民健康权益的重要抓手,这不仅是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在人才工作中的体现,更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N].人民日报,2021-09-29(1).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道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59.

[4]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14.

[5]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12(2).

[6]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M]//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4.

[7]中央纪委:十八大以来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的中管干部265人[EB/OL].(2022-10-17)[2022-12-0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6933133763406883&wfr=spider&for=pc.

[8]全国总工会:截至2021年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EB/OL].(2022-06-02)[2022-10-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4518989621662016&wfr=spider&for=pc.

[9]中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近1.2亿人[EB/OL].(2012-12-08)[2022-10-08].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2/1208/c70846-19834784.html.

[10]張桃林.推动新阶段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N].农民日报,2020-12-10(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0)[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3-12.

[12]赵婀娜,吴月.我国专任教师总数达1844.4万人——支撑世界上最大规模教育体系[N].人民日报,2022-09-08(1).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02-22)[2022-04-01].https://www.gov.cn/govweb/gzdt/2012-02/22/content_2073982.htm.

[14]国家卫健委:2021年我国卫生人员总量近1400万[EB/OL].(2022-07-28)[2022-10-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9564996374312418&wfr=spider&for=pc.

[15]习近平.推进科学立法,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G]//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46.

[16]操秀英.全球创新指数:中国排名升至第11位[N].科技日报,2022-09-30(1).

[17]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知识智能研究中心.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0[R].北京:中国人工智能学会,2021:160-176.

[18]全国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提速迈向人才强国[EB/OL].(2017-08-30)[2022-05-21].

http://www.mohrss.gov.cn/wap/xw/rsxw/201708/t20170830_276569.html.

[19]吴江.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新在何处[N].光明日报,2022-01-16(7).

[20]本刊记者.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事业创新发展综述[J].党建研究,2021(10).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情况统计[EB/OL].(2012-02-10)[2022-05-2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202/t20120210_130328.html.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年度出国留学人员情况统计[EB/OL].(2020-12-14)[2022-05-2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2/t20201214_505447.html.

[23]李晓玲,王丰.逾95万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工作[EB/OL].(2019-04-15)[2022-05-21].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9/0415/c1002-31029102.html.

[24]商务部: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增长24.9%[EB/OL].(2021-01-04)[2022-05-21].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bwdt/160135.htm.

[25]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6]习近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G]//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9.

[27]习近平到上海代表团参加审议[EB/OL].(2015-03-05)[2022-05-21].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6644572.

[28]习近平.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G]//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9]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M]//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28.

[30]习近平.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M]//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1]习近平.建设世界科技强国[M]//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75.

[32]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

[33]习近平.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M]//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34]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N].人民日报,2020-05-23(1).

责任编辑:赵玲

TheMotivation,AchievementsandExperienceoftheCPCsLeadershipinTalentWorkintheNewEra

LIMinghui

(SchoolofMarxism,AnhuiUniversity,Hefei230000,Anhui,China)

Abstract:Sincethe18thNationalCongress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drivenbytheforcesoftruthguidance,culturalsupport,goalorientationandneedmotivation,theCPCCentralCommitteewithXiJinpingasthecorehasachievedsignificantresultsintheleadershipintalentworkintalentteamconstruction,talentdevelopmentenvironment,talentcompetitiveness,andtalentexchangeandflow.Atthesametime,thePartyhasaccumulatedfreshexperience,suchas:adheringtotheprincipleofPartyleadershipovertalents,firmlygraspingthepoliticalandideologicalnatureoftalentwork;adheringtothetop-leveldesignandcreatingagoodpoliticalandsocialenvironmenttomaintainthe"sizeoftheclimate"oftalentgrowth;adheringtothecorrectconceptofpersonnelselectionandappointmentandstrictlypreventingthephenomenonof

"badmoneydrivesoutgood";adheringtothe"ruleoflaw"andestablishingapsychologicalcontracttoachievetheunityof"ruleoflaw"and"ruleofmind";focusingonthedemandsideandproblemdomainoftalentwork,andcultivatingtalentsaroundthe"fourorientations".Theexperiencehasimportantenlightenmentforthedevelopmentofstrongworkforceofourcountryinthenewera.

Keywords:thenewera;theCommunistPartyofChina;talentwork;motivation;achievements;experience

英文編校:尹衍桐

猜你喜欢
成就新时代动力
了不起的成就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失恋“成就”的CEO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回顾五年成就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动力船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