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之波》的社会影响

2023-09-05 15:44魏德泮
心声歌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鼓浪屿海峡两岸首歌

魏德泮

1981 年底,在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背景下,福建省委台湾事务办公室、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福建电视台等联合组织了一次音乐采风创作活动,省内外的十多位词曲作家创作了百余首表达海峡两岸骨肉亲情的台湾题材歌曲,《鼓浪屿之波》是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词曲作家张藜、红曙、钟立民在鼓浪屿登上了日光岩,共同写下了这首歌曲。1982 年由著名歌唱家李光羲首唱,1983 年,女高音歌唱家郑绪岚演唱并获国家新歌评选优秀作品奖,1984 年女高音歌唱家张暴默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演唱,使这首歌一下子红火起来,经过多年的传唱,已成为厦门的品牌之歌,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这首歌已经成为厦门这座城市的一个标识,厦门海关大楼准点报时的音乐就是《鼓浪屿之波》。在厦门的许多公共场所,这首歌曲也常常被用作背景音乐——在厦航的飞机上,旅客们便可以听到它的动人旋律。在城市景观雕塑里,《鼓浪屿之波》的乐谱被雕塑在厦门岛南边胡里山炮台的黄岛路隔离带上,成为环岛路上的主要景点。

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文化等重大活动中,人们都可以听到这首歌的旋律,因此可以说它就是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者”。在2006 年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2017 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以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场合,《鼓浪屿之波》都曾在世人面前响彻过那经久不衰的歌声。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海峡两岸兄弟则以大合唱的形式再次唱响这首歌,抒发无法割舍的情怀。作为中国首批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厦门率先确立了先行先试的角色定位,拉开改革开放奋进大幕。一批具有拼搏精神的开拓者闻“声”而来,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和青春。其中,有着骨肉亲缘的台湾同胞,更是在参与厦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将“乡愁”转变成了“亲缘”。厦门在新时代两岸交流中率先实践,为两岸融合发展做出示范,让两岸人民在经济和情感上实现了真正的“一家亲”。

《鼓浪屿之波》的广泛传唱,在重视“海上花园”鼓浪屿的自然环境、风貌建筑、特色文化的保护上,也对各级领导发挥了推动作用。1985 年,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编制《1985 ~2000 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其附件《鼓浪屿的社会文化价值及其旅游开发利用》中指出:“考虑到我国城市和风景区的建设中,能够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者为数并不多,因此很有必要视鼓浪屿为国家的一个瑰宝,并在这个高度上统一规划其建设和保护。”国之瑰宝的定位,把这座小岛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后,通过自然环境(特别是海景)的保护、风貌建筑的修复、特色文化精粹的弘扬以及公众服务设施的建设,打造出了城景交融、自然人文有机统一的独特“鼓浪屿品牌”。鼓浪屿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习近平都格外珍视、屡屡关心。2002 年6 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厦门调研时指出,鼓浪屿要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更重要的作用。2017 年7 月,鼓浪屿这个小岛摘取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

一首歌记住一座城,一首歌唱火一座城,歌曲成为旅游宣传的重要载体。歌曲《鼓浪屿之波》的广泛传播对高速发展中的厦门旅游业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鼓浪屿之波》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音乐课本,使之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许多人因为听到歌曲慕名而来。它让厦门边上的一个小岛从此名噪天下,海内外宾客纷至沓来,人流总是熙熙攘攘,可谓一首歌带动了一个地方的旅游经济,展现出音乐文化与地方经济结合的独特魅力。

猜你喜欢
鼓浪屿海峡两岸首歌
不为我们而作的歌
就是这首歌
鼓浪屿
鲜红的红旗是首歌
海峡两岸
“海上天堂”鼓浪屿
舒婷的鼓浪屿
鼓浪屿:迷途在这里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