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剧《王莲莲拜香》的艺术特色

2023-09-05 19:58陈孝
剧影月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闽剧布景国宝

■陈孝

闽剧《王莲莲拜香》是福州地区家喻户晓的作品,人物角色丰满有力,讲述了一个市井女子王莲莲从假恶丑到真善美觉醒的历程,该剧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映射角色情感、演绎故事情节,巧妙绝伦。该剧由传统闽剧连台本戏《甘国宝》脱离并发展而来,主角王莲莲是福州地区家喻户晓的一个贫嘴贱舌、横行霸道、避凉附炎之人。“寄人篱下矮人三分,捧人饭碗看人面”——王莲莲三岁丧父,母亲也不愿意养活她,弃其孀居,于是王莲莲自小便寄居外婆家中,渴望爱情与亲情却不得,爱慕表弟甘国宝未能顺意,于是便一气之下嫁给既老又丑的富商郑诚。成为阔太后,她越发跋扈,甘国宝前来借盘缠时,她语气刻薄,遭其戏弄。其后,甘国宝步步高升,官拜九门提督仍然不计前嫌,返回福州时微服成昔日补鞋匠打扮,劝诫王莲莲改过自新,但王莲莲依然刚愎自用,还奚落甘国宝一番,言语修辞难以入耳。

但是物质上的奢富不足以抵挡她内心的扭曲,母亲年迈体弱,希望可以在王莲莲这里讨得个落脚之处,她非但没有尽到赡养之责,反而口出不逊,老母拂袖而走,削发为尼;她嫁给郑诚后拒绝与郑诚行夫妻之事,郑诚愤而离家出走,迷失于娼寮之所,又被有心之人栽赃嫁祸,自家生意宝隆行有犯罪之嫌被官府抄家,于是郑诚身陷囹圄。

此时此刻,王莲莲的处境风云突变、天旋地转,去往监狱探望郑诚,二人开诚布公地交谈,王莲莲理解了为何会至今日之田地,内心五味杂陈、百感交集、悔不当初,如果不是自己对感情的漠视与冷傲,也不会让自己与丈夫的富贵荣华顷刻崩塌,于是她毅然决然地要为郑诚击鼓鸣冤,不畏艰难险阻,到甘国宝的师傅王成那里求救。王成一语点醒梦中人,她希望过往所犯下的罪过可以用虔诚的祈祷、拜香赎罪——三步一鞠躬、五步一叩首,一路叩头至母亲出家为尼的鼓山涌泉寺,希望可以弥补自己昔日的尖酸刻薄,与母亲重修于好,但是住持谢绝了她,这时所有的情感一并迸发,她跪倒在菩萨面前,倾倒着自己的错失与悔恨,感人至深的行为打动了母亲,终于,二人冰释前嫌、和好如初。这个时候,郑诚也被甘国宝从牢狱中搭救出来,与甘国宝一行人来往涌泉寺一家人破镜重圆,王莲莲本人也获得了心灵的洗礼。

王莲莲的大起大落,时时刻刻牵引着这部剧的走向,剧中没有非常尖锐的矛盾冲突,大部分事端是由于王莲莲个人性格所导致,但这并不意味着王莲莲就是一个坏人,或者说,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她的成长环境是她后天性格如此的重要原因。也正因为她并不是非常正派的大人物,而只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反面市民形象,才能让这部剧脱颖而出,成为闽剧中的经典。所以王莲莲的人物形象的设计是别出心裁的。比如,以反面人物角色凸显世间大爱。在现在的剧目中,十有八九,写的都是正面人物,有《窦娥冤》这种底层人民不畏强权的感天动地,有《穆桂英挂帅》这种杨门女将为了家国仇恨的催人泪下、有《花木兰》这种弱小女子为了保护家人而英勇献身的感人至深,等等,不胜枚举。但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是活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不能忽略市民形象,他们也是大千世界不可或缺的色彩。所以王莲莲的角色一改往日之设定,为观众讲述了她人生悲剧发生的缘由,以及她一步步感悟到人间的真善美、告别往日的心路历程。她的击鼓鸣冤、三拜九叩与之前的尖酸刻薄、嚣张跋扈的行为形成的巨大反差,就是她原始善念觉醒的一种大爱。比如,角色主题的多样化。“花旦的肉、闺门旦的骨、彩旦的风、青衣旦的影”,这个是《王莲莲拜香》闽剧表演艺术家林瑛老师在北京的专家座谈会上对该角色的解读。笔者认为,这十八个字是王莲莲一生的高度概括。青年时是闺门旦,性格内向、腼腆,渴望着自己的亲情,深深地爱慕着甘国宝;在爱而不得之后,嫁给了郑诚,花旦的一面得以彰显出来,甘国宝前来借债,惨遭羞辱,表现了中年妇女的泼辣尖酸;之后迅而变为彩旦,是丑角一类的行当,带有点奸刁的意味,将丈夫从家中逼走;青衣旦是性格刚烈、倔强的,在万贯家财散尽、郑诚身陷囹圄之后,幡然醒悟,奋不顾身搭救他,勇往直前地上山恳求母亲的谅解。由此可知,王莲莲角色是多元性的,所以构成了丰满的人物形象。比如,精巧灵动的角色。该剧以王莲莲为主角,如若一味突出王莲莲的性格,便会失之偏颇,所以其他人物的安排也是独出机杼的。该剧脱胎于闽剧大型连台本戏《甘国宝》,原剧是刻画甘国宝的传奇一生,王莲莲只有刻薄跋扈的一面,心狠手辣地对待甘国宝,也间接地让甘国宝获得了成功。从原剧中抽离的王莲莲,有血有肉,故事简明概括。《王莲莲拜香》中的甘国宝与原剧是一样的,只不过减少了戏份儿,但是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角色。王莲莲与甘国宝的故事交织,让王莲莲憧憬爱情——愤而嫁人——口轻舌薄——悔恨不已——幡然悔悟——破镜重圆的心路历程,显得合情合理,故事逻辑清晰动人,莲母的孀居是莲莲渴望亲情,也是她后天性格形成的重要原因,所以在莲母乞求赡养时,莲莲不为所动。所以甘国宝、莲母、郑诚的角色形象也是极其重要而出色的。

一出优秀的剧目,必将也是音乐与剧情的糅合。该剧的作曲陈新国先生,也是家喻户晓的闽剧《贬官记》(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别妻书》《花轿错》《孙尚香》等几十部优秀闽剧的音乐设计者,他认为“音乐要贴合作品,作曲要掺加剧情的内核”,所以在传统的角度上加以开发、挖掘。该剧的音乐与传统闽剧的音乐相比具有如下特色:双主题音乐烘托人物角色性格。主角王莲莲的第一主题,融入福州山歌《一粒橄榄》,她急迫地寻求感情的归宿与物质的满足,内心充满着忧愁、盼望、等待,非常贴切王莲莲的境遇。王莲莲的第二主题,运用了“样板戏”的主题形象,因为王莲莲每一个时期的心境是不一样的,接触的人与事也是不一样的,于是通过样板戏的主题,引起音乐色彩的变化,过渡到人物情绪上来,让王莲莲的音乐具有力量感。在主角拥有双主题之后,该剧王莲莲的形象鲜明突出,也大大丰富了主角人物性格,各有所裨益。使用传统曲调,适当开拓进取。在设计曲调的时候,考虑到王莲莲扮演者陈琼的声音特点,想要将原有唱腔扩大、扩充,于是借用了当下时髦的方式——合唱,还用“水过浪”(闽剧曲牌)来做哼鸣。在一些特有的节点,王莲莲的唱已经不满足于情绪的爆发,同时还加入传统的手法“帮腔”,这些手法将剧情气氛霎时拔高到顶点,加深了观众对主题音乐的印象,重复产生了戏剧力量。音乐手法与音乐色彩相辅相成。丰富的闽剧曲牌,如“水过浪”“双蝴蝶”“锡山腔”“甘打”“过沙滩”“跑马叠”“泪透”“改良孝顺歌”“板下串”“宽三眼”等,紧密联系剧情需要、表现剧目特点;在旋律上,运用丰富的移调、转调、骨干音、核心节奏,在传统的音乐得以保留的同时,寻求新时代的突破,既让老一辈的观众产生共鸣,也让新一代的观众耳目一新。继承传统伴奏乐器,滋养音乐力度。现在很多剧目里面,会经常使用新兴乐器,但是该剧却反其道而行之,使用了传统的“十方”,创新并不代表丢弃,而是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主胡在“同音拖腔”的基础上,力求与人物唱段浑然一体,与鼓板相互映衬,带领伴奏乐队的音乐速度快慢与强弱,让该剧的地方色彩“虾油味”越发浓厚。

如果说音乐与剧情是该剧的灵魂与肉体,那么舞台布景即此剧的着装,优良与否也是举足轻重的,这部剧取得巨大成功也得益于舞台布景的完美加持。

《王莲莲拜香》是闽剧的优秀曲目,福州特色的“虾油味”除了在音乐与语言上有所体现,舞台布景则是更为直观的表现,所以十分浓烈的地域色彩是非常必要的。该剧时空跨度比较大,人物性格也是时常变化,因此需要硬景、道具、服装等运用恰当。正如福州地方特色,屏风、石亭、墙面字画、桌椅板凳、茶桌茶杯等,营造了远景与近景参差的舞台意境。

舞台布景,不仅仅是告诉观众,人物此时此刻身居何处,虽然这个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还应该做到反映人物的心理状况,灯光的色彩映射剧中人物心情的愉悦与否、画面的线条影响舞台侧重点的方位等。该剧巧妙的舞台布景,在洞房、监狱探视、拜香这几场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现。第一场的洞房的布景中,郑诚是一位富商,于是大张旗鼓地举办婚事,画面热闹至极,那时候也时兴外国玩意儿,所以房中左侧是大大的西洋钟,右侧是花瓶,后面采用竖状的屏风,表现出了时代氛围。在第四场监狱探视的画面中,两条斜状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射下来,漆黑中微弱的月光也仿佛是王莲莲心中尚未觉醒的善良,她一开始见到郑诚,还恶语相向,直到后面郑诚的解释,方才相通。第六场的拜香一幕,舞台辽阔,灯光随王莲莲的步伐而移动,王莲莲端着香,虔诚地吟唱着自己的罪过,除了主角本人,其余地方的灯光皆为黑暗,所以音乐与灯光相互映衬,时空变换不着痕迹、简洁明了。

舞台布景需要表现演员的心境、配合音乐的走动、凸显镜像的重心,该剧的舞台布景与音乐、剧情交相辉映、互相成就,该剧的舞台布景没有那种喧宾夺主的艳丽,以明了的色调完成了对剧情的衬托与推进,也得到了艺术上的升华。

闽剧《王莲莲拜香》独特的人物立场,确实是当今剧目里为数不多的与描写正面人物背道而驰的角色设定,也正是这样,给予观众的心理震撼与感悟才会更加直观与强烈。许多人看了《甘国宝》之后都觉得,不要生养女娃,因为怕变成王莲莲这样的人物,那是因为《甘国宝》里面王莲莲只有泼辣嚣张的一面,而《王莲莲拜香》还表现了王莲莲回头是岸的决心,警悟着世人,不忘初心,心中有善念,才能皆大欢喜。不同于直白的劝导式的教诲,《王莲莲拜香》表现更多的是一种罪行的试演一般,时刻敲打着隐藏在内心的杂念,也将纠结而复杂的人心演绎得酣畅淋漓。

回到闽剧本身,该剧也留给笔者一些新的思考。音乐、剧情、舞美,并不是哪一种最重要,而是要相互配合,发挥本身的优势,才能做到最优解。人物、情感、故事、的需要是音乐创作的当务之急。中华文化宝藏众多、出类拔萃,所以不能忘记传统,而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发掘,深入时代内部,结合人物去创作,才能让作品深入人心,成为经典之作,闽剧精品《王莲莲拜香》正是如此。

猜你喜欢
闽剧布景国宝
“国宝”竞拍会
漫话国宝
闽剧新秀
“闽剧王子”陈洪翔
布景技术在T台艺术中的运用与创新
舞台布景模块化
闽剧借地气 开启校园季
天凉了下来
闽剧传人陈淑英
剧场应用术语(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