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怎样走出新路

2023-09-05 15:44王运宝吴明华
决策 2023年7期
关键词:皖北阜阳长三角

王运宝 吴明华

“阜阳在产业发展上有一个显著改变,就是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不再拘泥于传统产业,而是下大力气引进了一批新兴产业项目,经济内生增长力获得较强提升。”一位长期关注阜阳发展的资深媒体人对《决策》分析说。

改变不仅发生在阜阳。经过多年努力,皖北地区的经济结构、发展动力、战略机遇、政策体系等,都在产生深刻改变,支撑皖北走出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活力更强、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的“时与势”,正在形成。引用安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的话来概括,就是“其势已成、其时已至”。

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一起深入皖北,从内在结构中发现皖北振兴的深层逻辑。

底层逻辑中的辩证关系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句流传千年的话,是对淮河流域经济社会文化的高度凝练。千里淮河流经安徽的区域,有一个经济地理上的区域名称——皖北地区。这里人口众多、千里沃野;这里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在安徽全省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为推动皖北地区加快发展,早在2001年,安徽省就成立了加快皖北地区发展协调小组,20多年来,安徽先后出台了四个“10条”,以及南北结对合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积极争取国家专项政策支持,努力推动皖北跟上全省、跟上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步伐。

经过20多年的奋力追赶,从皖北地区发展的纵向来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经济总量和主要经济指标都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稳步增长。但放在安徽省、皖苏鲁豫四省毗邻地区和长三角一体化的三重视角来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皖北地区,仍然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短中之短”。

这是推动皖北全面振兴必须面对的主要矛盾,也是皖北振兴底层逻辑中的辩证关系。

综合皖北发展现状和进行结构性分析,可以概括为“四低”“四缺”。

具体来说,“四低”即工业化率低、城镇化率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

对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首先就是工业化率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业化率的数字上,2022年,皖北地区工业化率为29.4%,低于全省1.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26.6%。这两个工业关键指标都没有突破30%。

皖北全面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2022年,阜阳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成为首个千亿产业集群。图为安徽阜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二是在经济结构上。根据2022年国民经济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皖北地区的淮北、淮南两市因资源型产业开发,二产占比超过40;蚌埠、阜阳、宿州、亳州的三次产业结构中,蚌埠市二产占比32.9,阜阳市二产比重为37.8,宿州市为34.7,亳州市为34.9。这四市都在40以下。

再放到皖北毗邻地区来看,更能说明问题。苏北地区中心城市徐州,2022年的二产占比42.5,淮安市为42.4;长期作为苏北最短板的宿迁市,2022年的二产占比为44.9。在毗邻的鲁南地区,作为山东省重点突破的菏泽市,2022年的二产占比为41.3。在河南省,毗邻皖北的周口市2022年二产占比40.3。这些地市都比皖北地区四个大市的二产占比高。

与工业化率低直接相关的第二低,是城镇化率低。皖北地区人口众多,从城镇化提升的动态来看,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22年达到49.7%。但2022年安徽省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2%,皖北地区低于全省10多个百分点。

今年4月,《决策》杂志对长三角地区41市的常住人口变化和城镇化率做过一次全面梳理。数据显示,皖北地区四个大市中,蚌埠市的城镇化率较高,2022年为57.92%,宿州、亳州、阜阳都在40%多,其中阜阳市最低,为43.47%。

在毗邻的苏北地区,徐州、盐城、淮安、连云港、宿迁的城镇化率,都在60%以上,比皖北地区的蚌埠、阜阳、亳州、宿州都高。

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直接造成皖北地区的人均GDP也低。国民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皖北地区人均GDP为46893元,仅为安徽省的63.7%;是全国的54.7%、长三角的38.3%。皖北的区域面积、常住人口与苏北大致相当,但人均GDP仅为苏北的一半。

第四个低是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长期以来,补齐教育、医疗、养老和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提升幸福感,一直是皖北振兴的重点内容。经过持续努力,在基础教育上获得了明显提升,但在医疗和公共文化服务,尤其是皖北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还是较低。

透过“四低”再深入分析,就是皖北地区的“四缺”,即缺少引领性的产业集群及产业思维,缺少辐射带动力强的中心城市,缺少企业家梯队,缺少高能级资源要素的导入。

在皖北地区,普遍存在产业集群“散小弱”的问题,产业规模较小,地市缺乏千亿级产业集群,县域缺少百亿级产业集群,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标型”特色产业发展不足。

与产业集群直接相关联的,就是皖北缺少企业家梯队。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数量上,没有形成企业家群体;二是在能量上,缺少能在市场上领袖群伦的领军型企业家。从每年的企业家排行榜来看,在中国企业500强、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皖北地区的企业均未上榜。在每年一度的福布斯排行榜上,也没有来自皖北的企业家。

上市公司和产业基金是一个地区金融资本活跃度的“晴雨表”,也是高能级要素集聚的直接体现。截至2023年7月,安徽有A股上市公司172家,居全國第7位;科创板上市公司居全国第6位,资本市场的“安徽板块”和风投领域的安徽故事,早已风靡资本江湖。但对皖北各地市来说,阜阳、亳州仅有1家上市公司,宿州仍为零。同时在县域层面,列入皖北地区的22个县域中,有18个县域尚未产生上市公司,至今没有实现“0的突破”。

而且,上市公司少,还直接造成高能级资源少和创新能力不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皖北地区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1.41%,为全省的56.2%。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缺乏,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0件,仅为全省的60.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4%。

综合来看,皖北是区域经济中的“短中之短”,但这里有3000万人口,占全省的比重较高,在安徽发展全局中的地位特殊:没有皖北的现代化,就没有安徽全省的现代化,也就没有长三角的高质量一体化。

怎样才能实现皖北全面振兴?采访中,企业家、智库专家、开发园区负责人和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共识是:发挥皖北优势、加快补齐短板的着力点,首先是加快工业突破,从工业项目和园区平台上发力。

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园区集成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引进落户了7个投资百亿的大项目。”阜阳市在总结近两年产业发展时,总会有这样一句话。包括比亚迪电池、人民电器先进制造和船舶装备制造在内的百亿大项目,为阜阳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阜阳在2022年诞生了皖北地区首个市级千亿产业集群。

皖北全面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但提升工业化水平、推进产业振兴靠什么?

第一步是抓项目。“抓大项目、大抓项目”,已经成为皖北各市县的共识。

那项目怎么来?采访调研中,多位招商一线人员概括为“上中下”齐头并进。

“上”是对上争取项目,“随着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门出台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政策措施深入实施,要从国家层面,特别是从央企布局中争取项目落户皖北。”阜阳市一位招商干部告诉《决策》。2023年4月、7月,安徽省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进京为皖北招商,央企是招商会的主角之一。

“中”是争取省里项目。在这方面,皖北数量不足,《决策》记者梳理7月公布的2023年度安徽省政府领导联系推进的22个项目清单发现,皖北地区只有3个。由此可见,加大力度争取项目布局皖北,显得特别必要。

“下”是鼓励企业扩大投资新增项目。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投资尤其是民营企业投资的活跃度,代表了一个地方的经济活跃度。

皖北做好“畜头肉尾”和“秸秆变肉”增值大文章,建设千亿“大厨房”。图为安徽亳州利辛县的肉牛养殖场。/IC photo

接下来,项目来了怎么办?

答案是做大做强园区平台,建成产业项目落地的承接载体。在今年6月举办的阜阳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多位企业家和智库专家在演讲中均表示,皖北要顺应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趋势,打好“平台+资本+科创”的一套组合拳,关键是做好平台,项目落地先要有承接载体。

“用好平台的思维,高标准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每到开发区采访,都会听到这样的谋划。但实际上,皖北地区的高质量平台,数量还不足。

“以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园区来看,在皖北地区现有的44家省级以上开发区中,国家级开发区仅有3家,长三角40个地级市中仅有5个市没有国家级开发区,其中4个在皖北。”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皖北经济发展处处长章书森告诉《决策》。

开发区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推进皖北振兴走新路,开发区整合与升级是一个重要的抓手和突破口。在阜阳市,正以阜阳界首高新区为基础创建国家高新区,以阜阳经开区和阜合园区为主体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太和经开区、颍上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

实际上,早在2009年,安徽省内南北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就已开始,阜阳合肥、亳州芜湖、宿州马鞍山等共建园区落户了一批项目。2020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24条政策,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全面推开,为皖北全面振兴夯实了园区基础,同时也为皖北各市县与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创造了条件。

再次,加快皖北产业发展,还必须善于发挥资本的力量,利用产业基金引入高能级要素。随着以投带引、基金招商在各地流行,皖北“近水楼台”可直接学习合肥模式,把适合皖北的基金招商用活用好、用出成效。

同时还要看到,不仅是工业项目集聚,淮南、淮北的煤炭资源、亳州的中医药资源和遍布皖北各市县的农业资源转化,在皖北振兴中同样重要。比如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上,皖北地区是“江淮粮仓”,粮食产量占安徽省的60%,提升附加值的路径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增值大文章,把“大粮仓”变成“大厨房”,建设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遵循区域经济发展基本规律,从项目集聚到产业集群,再到园区集成,其示范效应、聚变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的,既有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也必将同步增强城市能级,带来辐射带动力的提升。

城市能级跃升推动全面振兴

“明确提出规划建设阜阳城市圈,是新阶段安徽推动皖北振兴迈出的重要一步,这是一项战略举措。”2023年6月,在阜阳城市圈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区域经济专家、安徽省时代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必定说。

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时刻都在变,皖北全面振兴走出新路,需要大城市的能级跃升,也需要构建城市圈,进而达到区域板块的整体能级跃升。

为什么城市能级跃升对皖北振兴特别重要?我们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从毗邻地区的城市能级来看。皖北地区经济体量最大的阜阳市,在2022年刚刚迈过3000亿元的大城市门槛,而苏北的徐州已冲刺“万亿俱乐部”,鲁南的临沂、济宁都已突破5000亿元。皖北要缩小发展差距,必须有一座能承担发动机功能的大城市。

其次從安徽城市格局与周边省份来看。2023年5月,安徽省明确建设芜湖省域副中心城市,战略空间是带动皖江及以南发展。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广大的皖北地区,同样需要一座省域副中心城市,这不仅是完善安徽城市格局的需要,也是参与区域经济竞争的需要。

从安徽向东看,江苏规划了南京、苏锡常、徐州三个区域中心。向西看,河南确定了郑州、洛阳、南阳的“一核两副”;再向南看,湖北是武汉、宜昌、襄阳的“一主两副”。安徽已跨入省域经济总量前十位,要与经济大省、强省竞争,城市格局急需优化,在皖北地区建设一座省域副中心城市,恰当其时。

三是从画圈建群角度来看。皖北毗邻的苏北有徐州都市圈;北边的山东,着力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推动鲁南城市圈一体化发展。

经济先发地区的事实雄辩地证明,区域经济格局早已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组建联合舰队,画出自己的势力范围。程必定分析说:“皖北发展的重点是突出阜阳城市圈,一边向东南联动合肥都市圈,一边向西北联动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

今年6月,阜阳市邀请皖豫毗邻地区的13县(市、区),共同出席阜阳城市圈高质量发展论坛,签署了《阜阳城市圈城市合作协议》。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多年前提出,阜阳处在大城市的“围空区”,最有条件发展成为大城市。如今,大家围坐一起面对面谈合作,其本身就有巨大意义。

此前的2021年12月,已举行了阜阳市毗邻县市区经济协作座谈会;2023年5月,阜阳城市圈暨皖豫七市文旅联盟成立大会在阜阳举行。同时,阜阳还委托多家智库开展阜阳城市圈发展研究。两年多来,阜阳城市圈合纵连横,并联动合肥都市圈,推动建设“滨淮拥湖”Ⅰ型大城市是越来越生动了。

综合这些迹象表明,皖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和辐射带动力增强,正在迈向新阶段,迎来跨越的临界点。皖北城市的战略定位,是建设链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枢纽,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叠加区域。

在这样的区域经济大格局中,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皖北全面振兴走出新路带来了最大机遇、最大势能和最大红利。

“三个最大”背后的四种力量

2023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也是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在合肥召开3周年。6月,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合肥召开,“上进生”安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

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短中之短”,皖北各市县更要主动全面对接沪苏浙,在“内与外”的辩证法中,找到皖北走新路的方法论。

首先是政策组合拳的推动力。皖北作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必须突破的短板,从中央到安徽省,以及同在长三角地区的沪苏浙,在最近5年里,连续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增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叠加效应,正在释放。现在到皖北的经济开发区调研,任何一个园区里,都会看到沪苏浙企业投资的项目,就是明显的例证。

尤其是2021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沪苏浙8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8市实施方案,2年来合作逐步深入推进。比如,阜阳—苏州定下“十年之约”,截至2023年7月,双方党政领导互动已有10多次。蚌埠—宁波、宿州—杭州、亳州—奉贤、淮南—闵行、淮北—徐州,以及六安—松江之间的互访和产业合作,频频碰撞出火花,都已进入到从牵手到携手,再到联手的合作3.0阶段。

其次是新元素导入的影响力。来自沪苏浙的新项目,绝不只是投资金额增加的一串数字这么简单,市场元素导入皖北后,将产生深层影响和改变。

“从长远发展来看,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宁波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项目落户皖北,让皖北各市直接嵌入到长三角的产业链供应链中,不仅仅是产业招商,在资本意识、产业思维等方面的影响,必将随着合作的深入推进而改变皖北。这才是皖北振兴最需要的。”一位长期关注皖北发展的上海智库专家分析说。

第三是新兴产业链的拉动力。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皖北地区作为经济后发地区,“可以充分發挥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机遇,直接换道,在新兴产业上发力。”多年关注苏北皖北地区发展的江苏宏观经济研究院原院长顾卫东对《决策》分析说。

就拿目前火热的新能源汽车来说,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汽车产业链的重镇,这为皖北地区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打开了一扇千载难逢的大门。

6月6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比亚迪汽车股份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演讲中表示:“从长三角来看,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明显,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又有巨大市场需求。在长三角落户的企业家,是很幸福的。”产业投资就是在这种“幸福感”中产生的,投资百亿的比亚迪汽车动力电池项目,已落户阜阳市阜南县。

从6月开始,随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被确立为安徽省“首位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就成为推动皖北工业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恰好可以嵌入长三角地区更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

最后是对皖北干部和人才的塑造力。这里有一个皖北的绝佳参照,就是苏北振兴。

20年来,江苏省围绕如何推动苏北五市加快发展,建立了与苏南五市的南北合作机制,重点围绕产业、资金、劳动力、人才和干部等方面推进合作,苏北五市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都已跨过4000亿元,成功跻身中国城市百强之列。

对苏北来说,产业、资金只是一方面,根本在于“人”的改变。以苏北为参照,皖北振兴借力长三角东风、搭上一体化快车,“人”的改变起着关键核心的作用。在一次采访中,程必定对《决策》分类梳理说,主要是四类人,一是专家人才引进,二是劳动力资源流动,三是干部队伍交流,四是企业家群体的培养壮大。

程必定认为,四类人都不可或缺,各自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加大干部队伍交流挂职的力度。同时,产业人才是创新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皖北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中,要主动借力发力。比如,阜阳界首市推进“院士经济”,上海东华大学的院士专家与吉祥三宝纺织公司合作,推行“人才不在皖北,但为皖北所用”的柔性引才,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的成效明显。

2023年7月,在安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明确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皖北全面振兴作为必须抓好的两件大事,并为皖北振兴制订了时间表:到2027年,皖北要跟上全省的发展步伐。这个时间只有4年多了。

回望2008年首个“皖北10条”发布以来,15年里先后推出了4个“皖北10条”。《决策》杂志了解到,新的“皖北10条”已在制定中。再加上国家层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不同政策,战略叠加下推动皖北全面振兴的“政策包”已经很丰厚,也是天时地利人和诸要素齐备的重要标志之一。

由此,皖北全面振兴的“时与势”都在形成,能否加快走出欠发达地区增强发展能级的“皖北新路”,书写新时代皖北崛起的“皖美答卷”,惟有撸起袖子加油干!

猜你喜欢
皖北阜阳长三角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合肥至霍邱至阜阳高速公路今年开建
安徽阜阳颍上:“产业花”结出“脱贫果”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