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等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3-09-07 03:56李萍韦莉娜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广西高校知识图谱可视化

李萍 韦莉娜

【摘要】本文分析广西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广西高等教育研究文献的发文量、核心研究者、核心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突现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广西高等教育研究以独立研究为主,以合作研究为辅,聚焦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发展对策,认为未来广西高等教育研究还需在研究主体、内容和方法上适当调整,努力凝聚研究力量,增加实证研究,聚焦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广西高等教育 广西高校 CiteSpace 知识图谱 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8-0004-07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在扩大办学规模、优化结构布局、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科研和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但是,目前广西高等教育还存在着毛入学率偏低、办学资源匮乏、区域布局不尽合理等突出问题,总体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高等教育已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与新挑战,广西高等教育只有扎根八桂大地,结合区域特色积极探寻新的发展之路,才能更好地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建设。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路的探寻,离不开高等教育研究的指引和服务,同时也对高等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待。“回头看”才能更好地“向前走”。笔者通过对广西高等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力图呈现当前的研究现状并预估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信息。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通过高级检索功能,以“主题=广西高等教育/广西高校”为检索式,以“2022年以前”为年限,以“学术期刊”为文献类型进行精确检索。不限定期刊级别,搜索日期为2022年7月12日。为确保文献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逐一核对。剔除招生简章、会议纪要、征稿启事、新闻报道、人物或机构介绍、访谈录等非研究性和非教育性文献后,获得包括标题、作者、机构、基金项目、摘要、关键词等完整信息的有效文献3 284篇,起始年份为1995年。最后我们按Refworks格式导出,便得到了本研究所需要的数据。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知识图谱分析法和关键词共现分析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由美国陈超美博士开发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能够对文献进行计量,用知识图谱的形式分析和探测学科的潜在动力机制和发展前沿。因此本研究选用CiteSpace 6.1.R2处理和分析数据,力求通过可视化图谱直观展示核心研究者、核心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关键词突现等信息,探寻广西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与前沿。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广西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可视化分布

如图1所示,广西高等教育研究的年发文量整体呈震荡上行趋势。2004年以前,广西高等教育研究基本处于平稳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年发文量增长平稳,仅在1998年有小幅度下降。2005年至2015年间增长最为迅猛,于2014年达到峰顶257篇,达到该领域年发文量的最高值。2016年至2021年间发文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虽在2018年和2019年有暂时的大幅度增长,但此后两年依旧持续下降。经过各项深化改革,广西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顺利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因此,2016年至2017年间发文量的相对减少可能是大量增长后广西高等教育研究的正常平稳状态;2018年至2019年间暂时的增长,部分原因可能是受2018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与《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颁布的影响;而2020年和2021年的急剧下降可能是受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影响。

(二)广西高等教育核心研究者的可视化分布

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研究者,分析研究者的发文量可找出广西高等教育领域的核心作者。通过CiteSpace分析得到的广西高等教育核心研究者可视化图谱如图2所示。其中点代表作者,作者名字的大小代表发文量的多少,点与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连线的粗细代表合作次数的多少。

图2显示,作者节点数N为743,连接数E为282,少数作者节点间的连线较多,而大部分作者节点并无连线。在发文量高于2篇的作者中,仅26位曾有过合作发文。综上可以看出,广西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合作程度不是很高。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发文量N=0.749[Nmax](Nmax是所有作者中的最高发文量)。本研究中Nmax为12,可计算出N为2.59,取整数3,表明广西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研究者的最少发文量为3篇。经统计,共有98位作者的发文量高于2篇,其中频次最高的前四位作者分别是:黄家庆(12篇)、贺祖斌(8篇)、李珏和何卫东(7篇)(详见表1)。

(三)广西高等教育核心研究机构的可视化分布

分析研究者所在的机构,可了解广西高等教育的学术资源分布情况。通过CiteSpace分析得到的广西高等教育核心研究机构可视化图谱如下页图3所示。其中点代表研究机构,名字的大小代表其发文量的多少,点与点之间的连线代表机构间的合作关系,连线的粗细代表合作次数的多少。

由图3可知,机构节点N为537,连接数E为243,体现了广西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间以独立研究为主、合作研究为辅。在图谱并未对相同学校的不同部门进行合并的条件下(如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与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应合并为广西师范大学),显示研究机构有535个。合并后,统计得出开展广西高等教育研究的机构有190个。根据研究机构的发文量高低排序,得出广西教育研究领域位居前十的核心机构(详见表2)。由表可知,发文量较多的机构有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等广西高校,说明这些高校是广西高等教育的核心研究机构。其中师范院校的研究成果较为显著,占总量的35%。

(四)广西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分析

关键词能高度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体现文章的研究焦点。分析关键词的词频,能有效了解广西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通过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分析,得出广西高等教育研究者主要关注的关键词表(如表3所示)。表上显示,出现频率最高的前十个关键词分别为:“广西高校”(434)、“广西”(378)、“高校”(352)、“对策”(146)、“大学生”(133)、“高等教育”(131)、“地方高校”(79)、“人才培养”(77)、“现状”(71)、“教学改革”(52)。这些高频关键词表明研究者主要聚焦中国-东盟自贸区等背景下广西高等教育面临的现状和问题,探索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对策。

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能够有效了解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以获得广西高等教育研究关键词的整体样貌,并进而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通过CiteSpace分析,得到广西高等教育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可视化图谱(如下页图4所示)。其中点代表关键词,关键词的字体大小代表出现的频次多少,点与点之间的连线粗细代表关键词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图中显示,关键词节点N为769,连线E为1 437,说明相关研究的集中度较高。聚类分析的Q值为0.594 8,大于0.3,S值为0.844 4,大于0.5,表明聚类结构显著且合理。Size值大于或等于15的聚类有12个,说明广西高等教育主要有对策、大学生、广西、广西高校、高校、培养、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高职教育、图书馆、统计分析等12个研究热点。经过整合分析,广西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6个领域。

1.广西高校

新世纪的世界竞争实质为人才竞争,且“十一五”时期及以后,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学者们致力于广西高校在教育国际化、办学规模、教师队伍建设、图书馆、英语学习、教学管理、创业教育、校企合作等领域的研究。其中,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是研究热点。如马佳宏提出应加强校企合作以使广西高校科研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黄家庆提出了广西沿海地区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耦合发展机制的构建方式,魏乾梅研究了广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区域建设的战略布局实施,广西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且近几年大学生创业成为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如卢婵江提出了加强广西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卢阳奎研究了高校创新创业的价值功能与拓展路径。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颁布后,研究者开启了广西高校各阶段尤其是本科阶段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的相关研究,以优化广西高等教育的教育资源、区域结构和类别结构。如李向红探讨了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路径,贺祖斌等人提出广西高校应重点增设港口贸易经济、港航类、水利类等专业,完善专业设置管理模式、加快专业设置机制创新,并根据各区域特点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

2009年以前,研究者几乎仅关注广西的普通高校和地方高校,但2010年起有关广西民办高校和高职院校的研究有所增加。如黄灿总结了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办学特色的实践经验,谢敏惠等人通过研究广西公立高职院校的生源差异明确了广西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的事实。已有的研究中实证研究较少,只有个别研究者曾使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高校体育教育、图书馆检索服务、教师职业倦怠等主题做过实证研究。

2.人才培养

1999年,为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广西壮族自治区制订了《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此后,较多学者开始探讨如何创新广西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者们针对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如黄勇荣等人提出广西高校应提高办学层次、调整人才培养规格,王现彬认为广西研究生教育应加强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和对外開放,朱霞主张依托五大经济区域的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需要增设急需专业和急需人才数量,莫旻荧提出了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策略,田辉鹏等人提出人才培养应注重总量、实践能力等方面。学者们呼吁对广西旅游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对园林类、新闻传播类、创新创业类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如宫斐建议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应以专业素质为核心并配合有效战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背景,对广西高校人才培养方向、模式、结构提出了新挑战。探索高技能创新人才、跨文化交际人才、法律人才等人才的培养方式,广西与东盟国家合作办学、丰富广西高校校园生活、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扩大广西东盟留学生教育规模等问题的策略,成为研究者探索的重点内容。如韦乃扬探讨了广西高校培养法律人才的重要性,韦茂繁谋划了广西与东盟高等教育的合作战略,黄丽鋆提出了广西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策略,周丽华针对广西在桂东盟留学生跨文化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建议。

此外,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修订版)》明确辅导员对学生有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职责,推动了研究者对辅导员的重要性及辅导员工作改进的探讨。薛薇认为“互联网+教育”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韦联桂认为辅导员创新创业指导能力能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孙慧玲等人提出辅导员要利用岗位优势加强学风建设,邓微则提出应通过主动找问题学生谈心等方式育人。

3.教学改革

为指导高校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于1999年出台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 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关于广西普通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原则意见》等文件,于2002年启动了“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随着广西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针对广西高校课程与教学出现的问题,学者展开了广泛的教学改革研究。如黄世喆提出了档案专业的教学改革措施,李娟探讨了视觉传达专业的改革路径。2020年起,有学者提出应为民族文化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等创设第二课堂。

4.大学生

在高校扩招的进程中,广西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带来的质量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者分析了广西大学生在就业、安全、体育、信仰、未婚同居等方面的问题,尤为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如李玉雄针对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并研究了影响民族地区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因素。随着大学生逐渐成为网络主力军,2017年起,研究者开始从新媒体视角研究广西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等。一些学者也注重研究广西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状况,或以广西为例进行研究,从而促进对民族地区相关问题的认识。如李玉玲以广西高校为例提出了增强民族地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措施,李玲等人选取广西11所高校探讨了民族地区研究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5.高职教育

随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悄然兴起,广西高职教育也有所发展。广西从2005年开始启动的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是探索适合广西区情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重要战略。2021年,广西高职学校在校生为62万,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的53%,广西高职院校平均规模达13 191人。为了加快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广西高职教育走的是规范中扩张、创新中发展之路,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学者们聚焦于探索对策,尤为重视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研究。如蒋相之和覃妤嫦认为要实现广西高职教育“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韦弘探析了广西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应关系并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岑妍梅基于广西高职专业设置数据与广西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情况的对比分析,发现当前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存在专业布局空白点较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适配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新增專业设置率较低等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吴龙基于广西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坚持科技人文主义教育观、完善人文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健全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和建设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等相应对策。

6.图书馆

图书馆是高校重要的信息资源。研究者围绕广西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提高广西图书馆的检索服务水平、加强与东盟国家图书馆交流合作、增强个性化服务、提升电子资源利用率等策略。阅读推广是图书馆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学者们呼吁改进阅读推广工作,以促进大学生阅读。如龚军对东盟留学生的信息服务提出了改进建议,覃熙和曹红兵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广西高校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进行了实证研究。

(五)广西高等教育研究的前沿演进

突现词是在某段时间内激增的热点关键词,而研究前沿是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因此,可以通过分析突现词和突现词所在的文献探析研究前沿,从而把握学科的发展动向。通过CiteSpace对关键词共现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广西高等教育研究的22个关键词的节点突现图(如图5所示)。突现词的出现通常由外部环境的变化引起,因此,本文在研读文献、综合分析突现强度和时间的基础上,结合教育政策的基本导向,归纳广西高等教育研究的前沿领域。

由图5可知,在广西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突现值最高的关键词是“创新创业”“高等教育”和“发展”,突现值分别为7.92、7.65和7.5。“高等教育”和“发展”突现的起始年份皆为2001年。进入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面临高校扩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等背景,如何抓住机遇发展广西高等教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这两个关键词的突现终止年份分别为2010年和2007年,说明它们已经失去热度。一方面是因为广西高等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具体化,另一方面可能是被“高校”“对策”等同义词替代。“创新创业”的突现年份为2016年至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15年出台《关于实施广西高等教育强基创优计划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通知》,于2016年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由此拉开了广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序幕。随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又于2018年出台《关于印发广西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于2021年出台《关于印发广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由此可以断定,“创新创业”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还将持续成为重点研究领域。

此外,“调查”“专业结构”“区域经济”“北部湾”“现状”“高校教师”“培养”“课程设置”“问题”“贫困生”“体育教育”“学科服务”等关键词虽也有较高的突现值,但其突现的年份皆为2000年至2017年不等,说明近些年它们的相关研究热度有所下降。

“民办高校”“一带一路”“新媒体”“阅读推广”“新时代”“路径”“辅导员”等关键词的突现值很高,且都是近几年才成为热点关键词,很有可能在未来继续被研究者重点关注。随着研究的推进,人们意识到办好民办高校有助于弥补政府经费投入不足问题、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民办高校的发展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其教师队伍建设、党建工作和财务管理等成为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领域。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决策部署,2016年广西人民政府印发《广西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并与教育部签署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研究者积极响应政府战略,由此开展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发展的相关研究。如黄家庆和何光耀研究了广西沿海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覃艳娟和王金利提出了提升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新思路,袁榕认为广西高校外语教育应构建语言文化共同体,戴家毅提出了广西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大学生在互联网的普及下成为网络主力军,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印发《广西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7—2020年)》。在此背景下,学者们开始探讨新媒体背景下广西高校面临的安全教育、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等问题。2017年《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开始实施,而阅读推广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因此研究者开始积极探讨广西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功能和措施。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随后“新时代”入选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由于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者便开始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广西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思政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修订版)》明确辅导员对学生有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职责。研究者便针对辅导员如何更好地履行这些职责做了具体探讨。

三、广西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广西高等教育研究一直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其研究成果能为服务地区经济贡献力量。大体上形成了聚焦且重要的研究主题,如“人才培养”“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等。同时也不断突现新的前沿主题,如“创新创业”“一带一路”等。上文通过广西高等教育研究的可视化分析,明晰了研究的热点及前沿。下面笔者结合近两年的教育政策,提出广西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

(一)研究主体:加强多元合作,凝聚研究力量

经统计,广西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虽然丰富,但几千篇文献中仅百篇左右发表于CSSCI刊上;研究者间、研究机构间的合作程度不是很高,研究以独立为主、合作为辅。“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奋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关键时期。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广西高等教育研究迫切需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丰富经验。凝聚多方力量、组建实力团队攻坚克难,将有效拓展广西高等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加强国外高校与区内高校、区外高校与区内高校、区内高校间的多元合作,以探索出一条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资源优质化的有广西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二)研究内容:适应时代要求,聚焦高质量发展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和科技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与科技的创新离不开教育。为向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与技能支撑,具备人才培养基本职能的高等教育无疑需要与时俱进地深化改革。在国家驱动与区域探索双重背景下,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广西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其中综合改革高等教育、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加强内涵建设、加强建设现代化治理体系和能力、扩量提质、提升培养质量和服务能力将成为研究的主要任务。综合分析以往研究的突现词和《广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广西高等教育振兴发展“十四五”规划》两个政策文件可知,未来广西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需着重关注的领域包括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研究、高校自主发展研究、高校治理研究、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研究、高校开放合作研究、“双一流”建设研究、民办高校发展研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高校与地区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研究、广西急需紧缺专业的学科建设研究、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研究生招生与培养机制改革研究、普通本科高校对口支援计划对策研究、高职院校对口帮扶项目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高校思政教育研究、高校阅读推广研究等。着重开展这些领域的相关研究,将有助于指导与推动广西高等教育的特色与高质量发展。

(三)研究方法:基于数据搜集,丰富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广西高等教育研究以思辨研究为主,虽有少量与调查相关的实证研究,但主题几乎仅局限于体育教育、圖书馆服务和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对象的范围并不广泛。通过实验法、调查法等量化研究方法,对客观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将更有益于揭示事物间的客观规律,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因此,今后应重视研究范式的转型,增加更多以量化为主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

[2]邓砚,甘剑锋,覃耀春.广西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情况调查分析[J].广西高教研究,2001(4).

[3]马佳宏,郝利.广西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与应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4]马佳宏,张人崧.广西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的成绩与问题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5]黄家庆.广西沿海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耦合发展初探[J].广西社会科学,2010(8).

[6]魏乾梅.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协调性:以广西区域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1(11).

[7]卢扬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拓展路径探索: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4).

[8]卢婵江.基于广西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

[9]李向红.民族地区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路径选择: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学位授权点现状的分析[J].学术论坛,2010(8).

[10]贺祖斌,雷蕾.广西高校专业设置与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的适应性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7(3).

[11]贺祖斌,谢明明.广西高校专业设置与北部湾产业集群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1).

[12]贺祖斌,李东航,张兰芳.广西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省域经济结构的适应性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11).

[13]黄灿.基于服务国家战略行动的民办高校办学特色实践研究:以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为例[J].东南亚纵横,2010(9).

[14]谢敏慧,罗德红,罗颖.广西公立高职院校生源的阶层、城乡、性别差异研究:以广西某公立高职院校为例[J].学术论坛,2013(8).

[15]黄勇荣,丁丽丽,何亨瑜.中国-东盟合作背景下广西高校发展战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10).

[16]王现彬.广西研究生教育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

[17]朱霞.浅议新形势下广西高校人才培养[J].社会科学家,2006(S2).

[18]莫旻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应用型英语人才需求及培养策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6).

[19]田辉鹏,张合振,吴丽玲.泛北部湾经济开发背景下的广西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策略[J].东南亚纵横,2013(6).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我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21BMZ06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萍(1995— ),四川资阳人,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韦莉娜(1981— ),广西南宁人,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与职业教育。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广西高校知识图谱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论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广西高校图书馆网上资源荐购服务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