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软木画传承与创新路径探析

2023-09-07 11:13范治鸣
收藏与投资 2023年8期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文化自信

摘要:福州软木画近年来受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面临着技艺失传的困境。在新时代文化自信语境下,保护和发展福州软木画成为社会各界迫在眉睫的任务。在剖析软木画产业兴衰的历史、社会原因的基础上,本文将新媒体、新科技、新文化等手段与传统手工技艺相结合,转变从业者的创作思维,唤醒社会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探究适合福州软木画传承、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软木画;传统手工艺;文化自信;新科技

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福建省会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尤为丰富,以“榕城三絕”为代表、具有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闻名于世,软木画便是其中一绝。2008年6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福州软木画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软木画的历史与现状

(一)由兴而衰的软木画

福州软木画始创于清末民初,与寿山石雕、脱胎漆器并称为“榕城三绝”[1]。1914年福建许世英将由德国带回的木质风景贺卡交与“福州工艺传习所”的陈春润师傅,请其仿制。陈春润等民间艺人以热水瓶木塞为原材料,将其切成薄片,刻成树木花草、亭台楼阁等部件,粘贴在纸板上形成半浮雕状独具特色的软木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手工艺,成立了福州工艺木画厂,在培养软木画业务骨干的同时创作了大批软木画艺术精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福州西园村村民多从事软木画的生产,并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收入,软木画成为该村重要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时期,福州软木画厂不断推出艺术精品,斩获了“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等全国工艺美术大奖,产品远销到欧洲和东南亚,《土楼奇观》《鼓浪风光》等艺术精品为人民大会堂所收藏。

20世纪90年代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引领下,外资经济和非国有经济迅速崛起,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福州木画厂由于缺乏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产品质量不断下降,客户退货和索赔的情况时有发生。个体民营作坊间出现了抢夺订单、无序竞争的乱象,西园村软木画产业的产品订单和销售锐减[2]。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软木画企业在产权制度、产业战略重组和领导体制等改革等方面也出现了一定失误,导致企业倒闭、工人转行,不到十年的时间,行业呈现出凋零的景象并淡出人们的视野。

(二)影响软木画发展的因素

改革开放后,西方美学体系强烈冲击着中式传统美学,社会审美发生了巨大改变。此时的福州软木画创作仍旧停留在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上,缺乏对消费者审美预期的研判,内在动力不足造成市场接受度逐渐下降;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扶持政策和资金落实不到位,许多从业者放弃了制作劳累、收入较低的软木画工作,改行从商,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因传统学徒培养模式人才周期长,能够成为优秀软木画艺人的学徒更属凤毛麟角,缺少新鲜血液注入,导致专业人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少数坚守软木画制作的从业者间存在不当竞争行为,相互抄袭产品、彼此打压价格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上述因素相互叠加影响下,福州软木画逐渐成为“冷门绝学”,甚至濒临失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现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3]。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二十大报告中针对文化自信自强提出了新要求、作出新部署,所谓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对自身文化的热爱与忠信、坚执与固守以及推崇与践行,包括对其价值的肯定、对其优势的确认、对其生命力的坚信”。在中央精神指引下,各级政府加大非遗保护力度,挖掘、收集、整理最能代表本地区历史、文化、艺术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动员各方面力量加以保护。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福州软木画也迎来了焕发新生的历史机遇。

二、软木画的价值

(一)美学价值

福州软木画汲取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并将其作为构图法则,其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在画面空间上营造立体、半立体形态的浮雕风格。早期的软木画艺人多受儒家思想和古典美学体系的影响,作品多呈现宁静、含蓄、恬淡的和谐之美。软木画多由数人合作,他们根据各自的技术特长实行分工,有专门制作山石的师傅,有专门从事花草树木制作的艺人,还有擅长制作建筑的人员。他们将栎木雕刻成各种独立的景物构件,继而进行有规律性的重复组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所独具的艺术风格,在平面造型的基础上营造出更加复杂的视觉空间层次,在美学价值方面独树一帜。

(二)经济价值

福州软木画在当地出口贸易方面占有很大的比重,产品曾远销美国、日本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外消费者喜爱,成为福建省外贸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软木画行业最繁荣阶段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彼时福建全省软木画从业人员高达万余人,福州工艺木画厂、福州环城工艺厂、福州工艺美术厂等专门生产企业达数十家。产品涵盖了屏风、壁挂、摆件等四五百项品种,出口创汇高达5 000万元,位列全国工艺品出口第三位[6]。吴学宝等大师制作的大型双面透屏软木画作品《园林华润》以2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被港商所收藏,体现了软木画较高的经济价值。

(三)社会价值

清末民初以陈春润、吴启棋、郑立溪为代表的民间艺人在大量吸收了传统木雕技法的基础上,以刀为笔,通过切、削、缕、雕、粘等手法,利用圆雕、浮雕、透雕、微雕的形式展现建筑、园林、花卉、禽兽等主要题材。软木画创作源泉离不开现实生活,充分体现“审美与实用”“物质与精神”的双统一,素有“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的美誉。《天安门》《北京万寿山》《颐和园》等艺术精品屡获全国大奖,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朱德、邓小平同志分别为福州软木画题词“巧夺天工”和“民间艺术珍宝”,曾将其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宾。福州软木画在普通百姓生活中扮演着美化生活和寄托精神情感载体的角色,体现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较高的社会价值。

三、新时代语境下重构软木画创新路径与办法

福州软木画在经历了形成、发展、鼎盛和衰弱的四个不同历史时期后,在当下文化自信、开放包容的中国文化语境下,寻求传承、复兴这一本土文化艺术的办法,是当代艺术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所面临的重要责任和课题。

(一)以文化自信为根基重塑软木画群众基础

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活态性”的特征,是以人类社会活动为基础,呈现地域、民族、文化的根源和精髓。以往非遗保护更注重项目自身创作技法和制作工艺等方面,在文化推广和经济价值转化方面相对不足,造成了广大群众对传统文化认同感逐渐下降。软木画生长于民间,是经过人民群众长期精心培育的藝术奇葩,一旦离开民间“土壤”,自然就无法健康成长。“自信”是“土壤”中必不可少的“养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文化自觉行为决定了“养分”是否充足。20世纪90年代受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日本青少年普遍存在心灵空虚、行为不良和道德缺失的现象。鉴于“文化立国”的文化发展战略,日本各地教育委员会启动了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的教育项目,文化审议会发表的题为“创建尊重文化的社会——为了实现每个人都拥有丰富心灵的社会”的咨询报告,提出充实尊重日本历史、传统及世界多元文化的教育、推进儿童的文化体验活动、丰富教师的感性和文化涵养、重视国语、振兴地方文化等内容[4]。全体社会公民成为传统文化价值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力、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怀得到了全面塑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5]。支撑文化自信的关键核心在于各级部门、学校、媒体和社区,相关单位应加大普及、宣传“福州软木画”的民族文化内涵,通过正确的宣传与引导,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保护的局面。此外,人们也应该重视广大群众在非遗保护中的参与度,特别是在学校开辟第二课堂,结合美育设立文化研究机构,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达到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生活的目的,在青少年中树立文化自信的观念,让更多人能够自觉参与非遗保护活动,弘扬民族文化。

(二)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创作导向

传统软木画以摆件、挂屏、屏风为主,作品题材多为山水园林、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等,写实之中透着高雅,具有乐观、健康、吉庆、平安的精神内涵。时代的发展对艺术作品在题材的选择上提出了更高的思想要求,传统软木画的创作题材与画面内容显然缺乏对时代精神的思考与表现,思想深度不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文化艺术的转型既要遵循艺术自身和市场规律,更要通过时代精神引导方向,确保艺术作品具有先进的思想性。为此,新时期软木画艺人必须做到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加强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融入软木画的创作实践之中;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传播正能量,唱响时代发展主旋律,创作更多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精品力作。改变传统软木画风雅有余而思想不足的短板,使之更加契合新时代的需求。

(三)以新平台为起点开辟新渠道

在探索传统文化与年轻受众群体相融合的过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动画艺术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值得软木画项目借鉴。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为代表的中国动画成功地将水墨画、花鸟画、剪纸和皮影等传统艺术与动画电影这一“新媒体”相结合,直观地将不同艺术风格、不同艺术语言呈现在年轻人面前,得到了认可和喜爱,在普及传统文化和提升审美水平的同时又夯实了受众基础。非遗文化具有一个重要特点,即依靠全民参与的“活态化”活动,从表象上看非遗艺人在非遗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实则离不开广大受众和传播媒介的参与。如今数字科技早已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日常,青年人作为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受众群体,在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认知层面与新媒体平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青年人在对文化的接受方式上较过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软木画的推广已经不能纯粹依靠传统的民俗博物馆和各种平面媒体的图文介绍形式来获得他们的认同。依靠数字科技手段和新兴传媒形式是让软木画重新焕发生命力行之有效的手段。传统非遗技艺的学习和传播应当以此为切入点,根据用户的需求开发多种App软件,以多媒体影音、游戏、互动等形式作为线下推广的有力补充。软木画产品同样可以通过各大电商平台和网红主播实现拓宽销路的目的,使传统手工艺更好地融入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四)以科技为手段激发创作活力

如今软木画仍然延续着传统制作手法,将几张栓皮栎树木片叠在一起,再用刻刀刻画出相应图形,从而得到形态相同的柱子、植物、树干、树叶等造型元素,再将这些半成品根据画面的需要进行组合、粘贴。这种生产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人的个人艺术修养和美术水平,因此软木画的作品质量和制作效率因人而异。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3D打印技术早已融入日常生活。这种以数字模型为基础,运用粉末状材料,通过逐层堆砌方式塑造实体造型的技术被广泛运用在工业设计、建筑工程、汽车制造,航天技术、医疗产业、军事制造等领域,在保留材料原始属性的前提下具有质量轻、细节丰富的特点。将3D打印技术运用到软木画中,具有标准化、高效率的特点,利用数字技术设计的图稿可以在保证作品质量的基础上根据需求批量打印。消费者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购买成品软木画或半成品拼装软木画,拓展软木画的销售形式和受众群体。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建立软木画数据库,为专业人士提供保护、研究软木画数字资源。从长远看软木画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科技力量的加持,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相融合是艺术发展的大势所趋,年轻艺人在具备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同时也应掌握先进科技,实现在数字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

四、结语

福州软木画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受文化交融和经济价值等方面影响,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历史。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使全社会重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需要全社会在思想认知、人才培养、技法创新、推广渠道等方面共同为之努力。坚定文化自信和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充分发挥现代媒体传播的优势,在传统技艺传承的基础上融入科技创新的手段,方能重新焕发福州软木画生命力,在寻求自身发展路径的同时为其他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的保护起到示范作用。

基金项目

2020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非遗数字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以福州软木画为例”(项目编号:JAS20231)。

作者简介

范治鸣,男,汉族,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宇.福建“榕城三绝”生存与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闽台文化交流,2008(6):80-85.

[2]林曦.明珠蒙尘当拂时—福州软木画发展历程刍议[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12):145-147.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01).

[4]沈晓敏.指向文化创造的日本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德育,2018(14):7-11.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猜你喜欢
传统手工艺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开发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重建的路径分析
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牌化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