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机制优化与创新

2023-09-08 06:31熊欣宋利川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25期
关键词:教研组校本教研

●熊欣,宋利川

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强调,教研是学校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全面践行新时代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整体提升育人质量,离不开优质高效的校本教研支撑。当下中小学校本教研普遍存在机构不完善、 队伍不健全、方式不科学、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尤其是机制疲软, 导致校本教研未能充分发挥引领支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创新的功能。

如何构建优质高效的校本教研机制,激发其活力和创造力,进而引领支撑高质量课堂,这是我们必须求解的问题。

一、明晰校本教研价值,是优化创新校本教研机制的前提

校本教研是立足学校实际,依托自身资源,着力解决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的实践性研究活动与过程。 学校是校本教研的基地,教师是主体,促进教育教学行为落实与质量提升是直接目的。

校本教研有三大特性:一是为了学校。校本教研具有极强的目的性。 校本教研旨在解决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发展质量,必须做到主题明确、内容具体、过程坚实、评价有效,必须依靠教研机制激发和保障。二是基于学校。校本教研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必须立足校情学情,着力解决本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突破的重难点问题,并以教研机制为导引,促进、保障问题的系统挖掘,层层深入,各个击破。三是立足学校。校本教研有极强的整合性。校本教研主体力量是学校,但也离不开外力支持,需要依靠机制发力,实现校本力量与外部力量的有机统整和融通。

总之,达成校本教研目标必须依靠机制的引领、激发和保障:依靠学校,整合融通研究资源,充实壮大教研力量;立足校情,突出问题针对性,着力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内外融通,建立教研融合机制,为校本教研注入源头活水。

二、当下中小学校本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研活动职责不明确。当下多数学校教研组、备课组职责边界不清,且二者关系不明,校本教研总体上存在任务不具体、质量标准不明确、评价体系不完整等问题。

教研活动缺乏针对性、深刻性和系统性。当下校本教研普遍存在主题缺乏统领性、内容缺乏针对性、过程缺乏深刻性、评价缺乏系统性等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考评机制的引动、护航和保障。

教研活动协同不足。长期以来,以个体教学业绩为主要考核单元的绩效评价制度, 缺乏对深度合作的考量,校本教研虽以教研组、备课组展开,但未能彰显其统整性、互动性、激发性特点,组内教师往往保守教学资源与智慧,教研协同乏力,导致教研主体能动性、差异性、创新性发挥不足。

教研活动统筹薄弱。 校本教研活动普遍缺乏集体研讨的全面统筹规划,更缺乏过程统筹。教研活动一般聚焦教材处理、教学设计,立足学期、单元展开,对于新型教学方式建构、一流学科建设、教学特色打造等缺乏系统规划和整体推进举措。

教研效能不高。 校本教研活动方式和路径比较单一,主要是集体备课和听评课,缺乏基于教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停留于浅表层次;缺乏课堂诊断的强烈意识和有力行动;教研方式针对性不足,教师需求体现不充分,缺乏方式创新与个性化选择。要求以有力的教研机制驱动教研方式创新与重构。

校本教研存在的这些问题, 一大根源是校本教研机制建设疲软,整体提升校本教研质量和效能,必须优化、创新校本教研机制。

三、校本教研机制优化与创新

(一)责权利统一的组织管理机制

提升校本教研活动质量与效能, 亟待建立责权利统一的校本教研组织管理机制。

1.构建校本教研常态组织管理机制

一是领导机制。建立分管校长牵头、教学管理中层干部和科研管理中层干部具体负责的领导小组,职责核心是“规划”“统筹”“督促”“考核”。 明确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职责,前者职责核心是“学习”“学科技术性研究”“人才培养”,后者职责核心是“确保质量”“集体备课”“问题解决”。 二是督导机制。 构建业务指导机制和行政干部联系教研组机制。 建立学术委员会,分类指导增强专业性;行政干部下沉到教研组和备课组,加强督促、指导、考评。

2.构建校本教研动态组织管理机制

校本教研需要建构项目式、协同式、情境式动态组织管理机制。项目式机制优势在于责权利统一,问题聚焦;协同式机制优势是主题和问题源于现场,高效互动。 只有基于常态组织机制,探索建立问题牵引、主题统领的动态组织机制,才能适应新时代跨学科教研、跨校教研、协同教研的需要,全面提高教研组织管理效能。

(二)教研评一体化运行机制

构建教研评一体化运行机制,并贯穿教研全过程,确保教研活力激发、质量提升、价值创生。 注重以评引教、以评促研、以评激发,提升教研质量,尤其是以评激发教学教研的创新性。

(三)注重成果的路径展开机制

相对于传统教研活动,新时代校本教研应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创新导向、成果导向,争取每次活动解决一个问题、达成一个目标、形成一个成果。

一是固化性成果。 包括根据学校教改实际和规划,以学科组为单位,研究开发国家课程校本化产品,如导学案、习得案等;研究开发校本特色化产品,如必修课读本和选修课读本;创建教学模式并推广运用,如我校在“立人课堂”教学改革中,以“自主、导学、行知、铸魂”为基本要素,以立结构化学科知识、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价值为目标,建立立人课堂教学范式,把立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转化为行为力量。

二是形成性成果。 推进形成教改深入发展的成果,如教师教学风格、教育理念、教学主张、教学特色、教学成果、教学影响力等要素的形成性建构与实践性改进、创新性优化。

三是再生性成果。在已有成果基础上,立足现实问题寻找新的突破口,开启教研的再生视角。如我校在实践立人课堂基础上,探求立人课堂走向“五育”融合的研究实践与再生性建构;聚焦学科教学难点和热点,化问题为课题,推行教研活动主题化、主题研究课题化,形成问题解决方案,通过跟踪问题解决过程,产生问题解决新智慧。

固化性成果、形成性成果、再生性成果的一体化、纵深性建构与运用,实际是把校本教研引向深入,实现教研创新和质量效能的整体提升。

(四)培育优势学科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教学活动与校本教研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主渠道,教师专业素养尤其需要在学科建设中淬炼。培育优势学科离不开教研的有力引动和支撑, 必须进行战略谋划,充分整合资源,创建以学科教研为载体的学科组中长期发展方案。在目标确立上,要在一定期间内建成区域强势学科;在资源整合上,要充分挖掘校内资源, 有效利用各级教研机构和高校专家资源,形成支撑优势学科的强大资源“立交桥”;在载体建设上,要以学科教学研究为中心,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学科教学主张和方式。

(五)激发协同创新的教研文化引领机制

构建激发协同创新的教研文化引领机制,首先要构建协同创新的教研文化,包括明确的教研主张、清晰的愿景描述、明确的目标诉求以及可行性策略、开放性环境等。其次要以文化引领培育协同精神,包括教师尽职尽责、担当奉献的教育情怀和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培育,包括敢于寻找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方案的能力淬炼,以及以协同、创新、奉献为价值取向的考评机制建构运行等。

我校建构协同创新的教研文化引领机制,一是构建组长培养机制,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热爱学习、善于思考,胸怀宽广、乐于合作的组长队伍。 二是构建评价引导机制。 优化绩效考核,加大团队考核权重,以评价导向引导各组加强合作,避免单打独斗,促进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形成“1+1>2”的聚合效应。

教研机制是高质量校本教研的动能激发、路径导航、力量淬炼、效能保障,对于校本教研具有引擎性功能、杠杆性功能、诊断性功能、创生性功能。推进校本教研转型重构,必须在校本教研机制转型重构上发力,实现校本教研机制优化与创新,从而导引激发、聚生释放校本教研的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教研组校本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