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团队中关于研究生管理的思考

2023-09-08 13:36尤晓清吴征天
科教导刊 2023年19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学术

尤晓清,吴征天

(1.苏州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9;2.苏州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9)

1 高校科研团队中研究生扮演的角色

1.1 高校科研团队概述

2022 年7 月,教育部关于“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提到:10年来,高校获得了全部11 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的10项、全部技术发明奖中的72%,并获得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60%以上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30%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高校牵头建设[1]。高校是名副其实的基础研究主力军,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科研团队是以研究开发为目标、由高校研究人员组成的群体。这个群体在技能或研究方向上具有相似性或互补性,愿意互相协作,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同时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高校科研团队以相关院校的教师为主要人员,往往包含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青年教师以及研究生等。

高校科研团队建立了良好的研究环境及平台,是对团队成员的激励,以团队为形式的研究,促进了工作的协同性,增加了成果的产出率,提升了团队成员的归属感,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学习及良性竞争,能激发个人的潜能。所以,建立高校科研团队,是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学术地位、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基本要求。

1.2 高校科研团队中研究生的重要性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高校/研究机构培养的研究生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后备军,研究生教育为高校/研究机构师资力量起推动作用,对高校的社会服务具有促进作用。

研究生作为高校科研团队的重要成员,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科研经验,能够参与到团队的研究工作中。他们可以从更深入的、专业的角度去探究问题,参与研究内容的制订、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工作,能够承担一些实验和数据分析的工作,为团队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见解,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团队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有效性。

1.3 高校科研团队中研究生管理的重要性

研究生作为高校科研团队的一部分,参与到高校的科研工作中来,为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研究生的管理不仅能够保障他们的学业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能够为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研究生管理可以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目标,也是高校实现科研成果价值的重要途径。

在高校科研团队中,研究生具有年轻、有活力、有创新的特点,研究生是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推手,能够在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要求的提高,对研究生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加强研究生管理是提高高校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2 研究生的选拔和培养

2.1 研究生的选拔

研究生的选拔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为高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支持;同时,选拔过程也是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和评价,为研究生提供提高自身能力、完善学术素养的机会。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考研持续升温。另外,随着高校对毕业生升学率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把重心放在考研通过率上,侧重于研究生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学而忽视了其他科目以及创新实践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有研究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下降,大部分研究生缺乏系统性知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现有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以初试(笔试)和复试成绩(一般为专业笔试+综合面试)作为研究生录取的主要依据,此类招生考试更多地关注了考生对考试科目知识的积累,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等考查不足。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了我们在研究生的选拔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高质量人才选拔方面需加以改革完善。

叶总为难:“他也不知是昨天晚上还是今天早上,就带着家当去外地了,我原先还以为是突然接了生意,现在才发现是这么回事。从早上起他就没接我的电话,别人告诉我他去了外地。”

在研究生选拔时,除考虑研究生的初试和复试成绩外,还应考虑其综合能力。在高校科研团队中,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和创新;实践动手能力是创新者将创新思维所产生的创新思路转化为创新成果的一种能力。一个科技创新工作者或科技创新团队如果只有创新思路和创新方案,而没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那新思路、新方案就只是“纸上谈兵”。科学研究是一项团体活动,在科研的过程中,团队协作直接影响了项目是否能按时按质顺利完成,是否有高质量成果产生。

因此,高校在选拔研究生时,除考虑其学术成绩外,还应该注重其综合能力,包括:科研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2.2 研究生的培养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锻炼,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使命感的高级专业人才,能够胜任各类专业技术工作、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等。

2.2.1 学术培养

研究生的学术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及理解、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术成果的体现来逐步完成。

专业知识的学习是知识储备的重要过程,学习所在研究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前沿进展,引导研究生进入知识探索中;了解研究领域相关的交叉学科知识,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建立在对知识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只有对知识有了深入理解才能准确应用及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①树立创新意识,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对现有的文献资料等提出个人看法、能够审视自己的工作。培养科学精神,追求真理、不懈攻关,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通过科学精神的培养,进一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②进行系统、有效的训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训练的过程中,注重研究生科研思维、实验方法及操作能力的培养。定期的工作汇报,包括文献研读总结与收获、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探究、所遇问题剖析及解决等;实验操作的专业培训,包括基本操作、专用设备操作、操作安全、设备维护等;引导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包括加强课题组内的交流、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及学术会议,分享研究成果,提升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激发其潜在能力。

目前,研究生的学术成果普遍包括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学术报告、调研报告、专利等。除完成毕业必需的成果外,研究生应多参与到其他工作中,如学术专著的撰写、技术标准的制订、科研项目的执行等,拓展知识面、提高研究能力。

2.2.2 实践培养

研究生的实践培养是研究生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环节。研究生实践培养旨在通过实践活动,提高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课程是研究生实践培养中最基础的环节,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研究生能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实践课程来培养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实习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磨合的过程,通过实习来接触实际的工作环境,研究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将在实习过程中得到验证,同时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职业素养。实习职位选择时,应注意与专业或研究方向的贴合性。

科研实践是研究生参加某个项目或某个活动的实践。在科研实践过程中,研究生应注重与导师、专家、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科研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科研水平。

社会实践是研究生在校期间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能够培养研究生的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通过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科技服务等社会实践项目,提高研究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等。

2.3 个性化研究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研究生的个性化需求,并且考虑到研究生的成长背景、专业特长、职业发展方向、个人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差异,研究生导师应以研究课题为驱动,制订出适合不同研究生的个性化研究计划,逐渐引导研究生完成学习计划,既满足学生的毕业需要,又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实现研究生的自我价值[2]。

个性化应贯穿于研究计划制订和实施的整个过程中,研究生导师引导研究生主动思考、鼓励创新。个性化研究计划的实施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3 研究生的指导

3.1 思想引领

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及管理的基础,而研究生导师又是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第一责任人,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所以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引领作用尤为重要。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灵魂的工程师,师德是导师自身修养的关键。研究生导师应该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责,始终把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方向,着力培养研究生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接受使命,这就要求研究生导师不断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严格要求自己,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时俱进。做研究生思想的领路人,促进研究生培养的高质量发展[3]。

3.2 研究工作的指导

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研究工作的指导,是提高研究生科学素养、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研究生能够顺利毕业的前提。导师对研究生研究工作的指导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切入:研究方向和领域的选择、实验/研究方案的设计、实验操作/调研、论文撰写等,导师应围绕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及研究路线,设定阶段性目标,定期检查,给出建议与意见,共同解决困难,以保证科研任务的正常进行。

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传授、实验技能的训练、论文写作的建议,还包括引导研究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研究生学习的各个环节。

3.3 学术道德及规范的教育

近年来,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实现科研创新的前提。研究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的同时,应关注研究生的心理、人格等,加强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教育,培养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引导研究生做到学术诚信,恪守学术道德规范,维护学术声誉,增强社会责任感。

4 总结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研究生的选拔应注重其综合能力。高校及研究生导师不仅仅是对研究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科研方向的训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应对研究生的人格进行塑造,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同时建立良好的学术道德氛围,培养研究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高校科研团队中研究生的管理是一项复杂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有效地进行研究生管理及高质量培养,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学术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