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水墨山水画的色彩迹象与审美观照探寻

2023-09-10 08:15王海峰
齐鲁艺苑 2023年3期
关键词:设色水墨山水画

王海峰

(安徽三联学院动漫与数字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山水画是画家观察反映自然与表现社会审美观念的艺术形式。画史上,画家对传统山水画的设色有出彩的实践和研究,形成了山水画独特的色彩审美,这种独特而绚烂的审美色彩主要体现在青绿山水画中。唐宋以来,水墨山水画特别是文人绘画的出现,打破了山水画色彩格局,主张以墨代色与“墨分五色”,设色山水渐衰。文人画在绘画中崇尚水墨写意,追求笔墨程式,推崇文人心境和对淡雅气质的抒发。

以文人为绘画主体的传统水墨山水画,“水墨为上”“运墨而五色具”的色彩观是社会审美观照的产物,也是在特定时期主客观色彩迹象在山水画中的反映。水墨山水的兴起及艺术成就逐渐使之成为绘画主流,以至于有人认为中国画以墨为主,色彩并不重要,这是对中国画传统在理解认知上的曲解和误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包括写意山水画在内的山水画作品色彩的探索与创造。中国画用色传统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特色,反映了民族特性的艺术审美和绘画传统。当下,写意山水画的设色需强调主观创新,色彩新迹象的创造与运用成为现代写意山水画发展创新的着力点。

一、设色探循:青绿至水墨,展浓烈传墨韵

中国画这种内涵丰富的传统民族绘画,在艺术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象征性色彩观念。在山水画领域产生了基于自然摹写展现“随类赋彩”的青绿山水,以及基于情感表达反映“清幽淡雅”的水墨山水。两者程式化的设色与笔墨模式,成就了传统山水画的色彩表达和笔墨语言,也成就了民族特有的艺术语言传统。中国画用色历史悠久,体现了独特的民族艺术传统和审美情绪。山水画的色彩语言,同笔墨与线条,具有独特的民族传统艺术特色。[1](P74)但对于水墨山水画赋色这种图式的技法重复,如果多是表面的技法模仿,那便极大地影响了对写意山水画设色新语言的艺术探寻和对审美观照的艺术定位。

通过追溯画史,研读传统中国画,画家明确了山水画的设色,经历了漫长的由色彩丰富、浓烈沉稳、装饰意味极强的大青绿山水向追求水墨韵致、凸显意境审美的水墨山水转变的过程。青绿重彩山水画在唐宋成熟达到鼎盛,如王希孟的鸿篇巨制《千里江山图》,画面格局宏伟,气势连贯,咫尺有千里,细看有生趣,黑墨勾山石,青绿施重彩,成为青绿山水画难以企及的典范巨作。画作中的青绿色彩,被赋予了时代审美和符号象征的观念含义,展现了徽宗时期梦寐以求的千里江山。后来重彩山水画受到水墨画崛起的影响,青绿山水式微。在此期间,青绿与水墨并存发展着。水墨山水画在用色上另辟蹊径,大道至简,用单纯墨色迹象表现万物自然与画家的朴素审美。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记载“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2](P31)。张彦远在此提出了极为朴素的色彩审美取向:“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随着文人写意绘画的出现,画家们强调“墨分五彩”、水墨为上,极力推崇虚空素淡,突出画面的笔墨气韵审美。“运墨而五色具”反映了传统中国画在色彩表达上讲究最朴素且神秘的水墨写意与黑白审美。

水墨山水画浅绛素雅的用色追求,源自文人写意山水画归于清幽平淡、雅逸疏简、重墨轻色、展现黑白之韵的艺术主张和审美追求。“文人水墨画是隐逸的产物,是知识分子‘兼善天下’受挫而‘独善其身’的选择,是众多文人志士‘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的心路历程的写照。”[3](P246)自元代始,这种主要依靠墨的焦、浓、重、淡、清即“墨分五彩”表达朴素的艺术自然与心理审美的色彩观,长期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写意山水画素雅用色的追求。“墨分五彩”的水墨绘画尚意韵、求写意,山水作品通过水墨的高雅淡远达到追求内敛与抒情,将水墨山水画意境审美推向了极致。

明清时期,特别是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极力推崇文人水墨为主的南宗山水画,确定了以老庄哲学思想为基础,追求清雅简淡,强调笔墨旨趣的文人水墨写意绘画在画坛的主导地位。画家们延续了以前文人水墨风格追求淡雅自然的色彩观,并自觉成为一种表现意境悠远风格化的视觉审美传统。“南北宗论”崇尚文人水墨,贬低青绿色彩,一崇一贬使得两种绘画在艺术风格和审美理念上互不相容,更使美轮美奂、豪纵雄浑的青绿山水日渐衰微。

二、重墨轻色:以墨代色,凸显意境审美

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从人物画背景中分化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种而兴起。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早期山水画设色以青绿重彩为主,至唐代成熟并达到鼎盛。此时,“玄黑主张色彩静寂,从视觉感官色彩的‘无’,生出心理色彩的‘有’,在黑色中发现极简的色彩审美品性”[4](P143)的水墨山水开始滥觞。

两宋时期出现的文人画思潮,进一步推动了水墨山水成为画坛主流发展方向并取代了青绿重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文人士大夫画家群体成为绘画主体,他们是社会文化的精英,主导推崇儒、道、禅主流文化形态对艺术的影响。如道家主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其“五色令人目盲”的观点明确了中国画的色彩应舍弃五彩斑斓。道家还倡导“得意忘象”、气韵、畅神等,使中国画的色彩观崇尚黑白水墨的虚空素淡。宋元以后的山水画多以水墨为主,文人雅士们认为玄淡简朴的墨色能包罗所有色彩,并表现文人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审美。由此可以看出士大夫画家对中国画设色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们认为青绿重彩山水只能传达山水形色表象,无法反映物象全貌和本质观照。“中国画的本质在于通过对外在现实景象的描摹来表现玄远的内在本体精神,借有形去书写无形,所以中国画的重点并非追求客观事物的逼真性。因为不求逼真,只求神似,所以画家用其独特眼光去描绘现实事物的色彩时,选用了与真实色彩相去甚远的墨色,这样以利于体现玄的精神。”[5]水墨山水画便是通过归于平淡的五彩墨色代替丹青重彩,发展至今仍以简淡墨色为最高境界,追求作品的自然朴素、冷寂荒寒、精神自由与修身养性,体现了水墨山水画独特的审美追求以及文人画家淡雅清幽的心境。

水墨山水画家追求水墨之韵格、清冷之境界,认为“以墨色作为色调来创作是中国绘画理论中特有的认识观。它是经过长期历史演变以及不断的艺术实践,在东方审美观念影响下逐渐形成的”[6]。在此哲学思想及文化审美背景下,写意山水画对色彩的认知并非西方科学色彩观,也就是山水画中的色彩不仅仅是绘画色彩的视觉表象,它还属于哲学范畴,是有意味的象征性质,讲究“天人合一”、简约朴素。水墨写意山水画其美学特征和艺术本质在于通过对自然山水的非客观描绘,在“似与不似之间”借非自然景色的水墨山水抒写,在作品中传达一种人文精神和审美特质。这是超越物象本体描绘的艺术真实。

因此,水墨山水“弃彩求墨”的设色理念舍弃了对物象真实色彩的还原,利用朴素率真的墨色,根据作品深层内涵之需,在水墨展现作品意境上获得了充分的艺术自由。正如郭熙在《郭氏画训》中云“墨韵既足,设色可,不设色亦可”。以墨色为主色的传统水墨山水画的“黑白”色彩,传达出水墨色彩的象征意义和哲学价值,这种传统的“水墨为上”绘画色彩观以及南宗山水长时期成为绘画审美主流。

文人画推崇黑白,以墨代色,凸显“笔墨”和“气韵”的意境审美。水墨绘画中的黑白并非放弃物象的本色,而是来自人们对繁杂自然色彩的本质提取,是人们对中国画色彩的一种独到解读,反映了庄禅思想中“黑白”为色彩之主,黑白即为彩色。千百年来,水墨山水画以极简的黑白设色,超越了自然物象真实色彩,被认为是有意味的形式语言。极单纯的黑白色彩,传达出玄妙幽远的意境,展现了画家观念中的自然与艺术景象。传统写意山水以追求超越物象本体之境为最高境界,在设色上,“墨分五色”反映了传统哲学儒、道、禅对水墨美学艺术的影响,成为文人画家追求的审美目标。

三、突破传统:色彩个性,释放设色张力

(一)设色程式突破

从前文我们知道,明代崇南贬北,力推老庄清简思想,致使绚丽多彩的自然山水及工整瑰丽的青绿山水中的色彩在水墨山水画中不复存在。但是,南宗山水并没有彻底取代在民间流行的色彩绘画,色彩在水墨文人画大兴之时依然持续发展,展现出人们对色彩的眷恋和色彩本身的艺术生命力。所以说,水墨山水并非山水画艺术发展的全部,山水画中的色彩是中国画审美观照中不可回避也不应回避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20世纪,水墨写意山水画的色彩在山水画写生、西方色彩影响、时代审美观照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回归,推动着水墨山水画色彩的创新与变革。

色彩是山水画视觉审美和意境展现的表现力语言。谢赫的“随类赋彩”,一可理解为将自然山水中的色彩按照不同景物概括处理,选取自然界主要色彩为青绿山水画的色彩基调;二是暗含着对每个山水画观照物象的审美主体本身的诠释和解读。“峰峦多绿,沙石皆赭”“春绿、夏绿、秋青、冬黑”等,成为唐宋以来山水画设色长期遵循的法则和用色体现,反映了古代山水画设色相对单纯统一的手法。传统山水,无论青绿还是浅绛,不同时期表现技法虽有变化,但仍过于注重笔墨与设色套路,技法单一,具有明显的程式规定性,导致设色表现力受限。当文人水墨绘画形成主流后,写意山水画中水墨色彩语言更是长期局限在“焦、浓、重、淡、清”的黑白墨色变化上。水墨写意山水展现的墨韵艺术成就,极大地掩盖了绚烂的青绿山水以及壁画的色彩传统。

山水画的艺术价值和最终目的不是模拟自然再现客观,而是强调绘画主体因素,反映审美情感,通过笔墨和色彩“写意”的形式表现艺术的山水。“非写实的主观感性色彩极大地突破了‘随类赋彩’传统,获得了山水画设色意境上的艺术自由。山水画写意色彩的当代性,显现了赋彩本质的变化与写生色彩的反传统创新,符合时下山水画作品的当代精神和品质审美。”[7]在当下,多元审美文化的时代,支撑社会的文化主体已不再是儒道禅,山水画的审美内容也不再是单一的“水墨最为上”,大众文化早已接受多彩的山水。“传统山水画‘随类赋彩’的观念在实践上已经被一种更为开放而自由的色彩观念所突破,从不同的角度来把握色调的整体性、统一性成为了画面设色的基本原则。”[8]如何在写意山水画中既能保持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气韵和精神内涵,又能突破传统写意山水的设色程式,是现代山水画新审美研究长期的重要课题。写意山水画新色彩迹象及抽象化审美崇尚个性化表现,是主观感受确定的展现个性张力的色彩,具有画家个体的艺术传统倾向与个性审美感受。个性乃是区分他人的个人性特质,绘画作品及色彩迹象是个性化的存在方式,具有艺术的个性特质。这里的新色彩迹象突破了传统写意观念与笔墨技法,强调的是山水画中个性化的主观情感以及色彩的象征精神。

(二)色彩回归实践

从20个世纪初始,针对传统山水画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笔墨及其审美观念,张大千、林风眠等艺术家突破传统,在绘画中回归色彩、创造色彩、表现色彩。“将中国画色彩的问题重新提出,从单纯的以色彩来摆脱传统绘画的笔墨程式,到色彩观念自身的更新与发展,反映了中国画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做的努力。”[9]张大千将文人水墨画追求简约、淡泊的精神有分寸地糅进青绿山水,以色当墨,水色、墨色与石色墨彩交辉,水墨与青绿、泼墨与泼彩和谐相融,突破了传统写意山水以墨代色的程式,将山水画表现形式和审美观念创造了一个艺术新高度。林风眠将西方色彩观念与传统水墨画意境相结合,极力突破传统,用色借鉴外来赋彩,画面色彩主观浓烈。“在迹象学意义上为中国水墨画解脱文人画陈规开了生面,尤其在色彩的处理上趟出了一条路子。林风眠打破了传统中国画淡雅含蓄的的墨戏情趣,转向现代的奔放和张扬,同时,又秉承了传统中国画中色墨水的相融之趣。”[10]

写意山水画新色彩迹象源自画家对作品内涵与意境审美的表达,抒发了画家独特的色彩认知及情感体验。对其探究和实践,成为当下山水画审美观照和创新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国家画院卢禹舜院长等新文人山水画作品,顺应了新时代和新审美的需要,强调作品整体色彩冲击,追求大色块渲染的神秘情调,充分发挥了色彩的艺术象征精神与审美情感。卢禹舜的《欧洲写生》及其他写生系列作品题材广泛,画面用色强烈震撼,色墨交融,意境新颖。在对中国画色彩的创新探索上,画家一方面以中国画传统笔墨为基础,一方面极力突破传统水墨山水画色彩的单一与平面,将现代笔墨西画式的造型与独特的写意性色彩融合为一,作品形质精严,反映了西方的人文理性和科学精神,抒发了中国画家的诗情审美。画面中赋予动感的主观色彩,成为“有意味的”、全新的视觉审美主体,增强了作品的光色意境和抒情力度,反映了在当下审美观照影响下,水墨山水画以色代墨的新色彩迹象与展现的山水诗情。《欧洲写生》系列如《俄罗斯·玫瑰红色的黎明》等作品突破水墨山水画以墨为主传统,氤氲色彩成为表现主题,作品中的色彩将西方动态光色与山水画笔墨自然融合,画面既有传统诗意,又具现代形式。系列作品笔墨与色块和谐对比,明快简洁,和美清秀,反映了新文人绘画宁静典雅、雅致含蓄的意境审美,传达出在当代审美观照下,画家对“随类赋彩”观念的变革和实践。现代意笔山水画的“随心赋色”,突破并发展了传统中国画的设色观念与技法,写意笔墨与斑斓色彩艺术的融合,体现了写意山水画新色彩迹象的审美价值与意境内涵。

因此,中国画的色彩已超越了物象的客观表象,直指向心性审美情意为最高艺术境界。卢禹舜在谈《欧洲写生》系列作品用色实践时,认为:“应在艺术创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意念和想象力的作用,始终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依靠自己的知觉和感受,大胆地使用色彩,探索自己的色彩观念,在具体、有限的颜色中创造出属于自己无限的色彩旋律来。使中国画(包括用色)的理论和传统技法与新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开创出具有强烈时代意识的当代中国画的新领域。”[11](P74)

画家林容生的画作同样充满了强烈鲜明与含蓄隽永的绘画语言,展现了作品在传统滋养下的新意与创造,在传统与当代之间突出了当代画家浪漫的人文意蕴。传统的水墨山水使当下山水画的色彩,从学术创新的角度形成了一个从古典传统到突破程式的新起点,赋予了水墨山水画色彩新的表现和新的生命。色彩是源自客观存在的一种情境,更是生发于主观心性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需要用心去画,方可展现眼外另一种激情与气象。古人认为墨的黑与白是可以包容万物的色彩,这是一种气度不凡的情怀。而当下的中国画应该包容所有的色彩,才是更符合时代审美精神的—种胸怀。对于现代山水画中的色彩,林容生认为“赋彩则不拘泥‘随类’的古训,只服从画面意境的把握”[12]。现代写意山水画的色彩审美,突破了传统的“随类赋彩”设色美学观念,对当下山水画发展具有开创的时代意义。

四、墨彩斑斓:色墨交融,丰富审美情感

(一)色彩是趣味和情感

法国印象派画家马奈说:“色彩完全是一种趣味和情感问题。”在山水画发展中,色彩扮演着重要角色。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情感也会转变。与传统相比,水墨山水的色彩已独立为情感表达的新审美元素,被赋予了极为丰富的观念含义。现代写意山水色彩的复兴,是人们在新的审美观照下对中国画古典色彩的重新审视和语言创新。

在当代审美影响下,现代写意山水画的色彩迹象是一种象征性语言,不追求画面色彩的真实再现,具有概括性、拓展性和主观性。因此,作品中的色彩可看做是特有的象征符号,画家可以根据作品的意境之需主观设计画面色彩,以传达不同时期不同画家的精神风采和用色内涵。“中国画的最高价值不是以模拟物象、客观逼真性为最终目的,而是突出强调主观的因素。中国画的用色也是这样,是通过‘写意’来‘参赞自造化’。”[13](P74)在写意山水画中,通过对客体物象色彩的概括提炼,将物体色彩与需传达的色彩结合当下人们审美情绪加工创造,进而形成某种自足的审美空间和视觉表现,这种视觉审美所呈现的是视觉感受、内心体悟以及超越想象的统一,是物象空间与心境空间的统一,体现了一定时期山水画审美精神的自由神畅。

(二)传统基础上的墨彩审美精神

强调对写意山水画新色彩迹象的探寻,需注意两点。一是遵循中国画传统,不可失去中国画的传统印迹和本质风格,用色需遵循中国画传统设色理念。古人认为“墨为主,色为辅”,墨是中国画的传统和本质色彩,是在东方审美观念、艺术实践以及作品情感表达等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不能为探寻新色彩而质疑了对墨色的经营。正如中国美院童中焘教授指出的“形式是绘画的实体,故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最基本的同时又是最高的标准,终不能离开笔墨”[14]。二是遵循传统,但绝不可故步自封,陈规是可以突破的。时代在发展,艺术在变革,传统的设色也紧随当下人们的审美追求发生变化。在水墨山水画色墨运用探寻过程中,应从不同绘画语言中汲取营养,应充分发挥山水画设色的主观性、想象性和意象性,力求色墨之间相辅相成,达到色墨交相辉映互相补充的艺术效果,烘托和表达画家所抒发的主观精神,创造一种特定的意境色彩和统一和谐的山水画新风格。当然,这种新风格山水画体现和代表了现代人们的色彩审美追求,呈现了当下水墨山水画色墨融合的艺术精彩。

当代写意山水画特有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精神,是色墨相映成趣,展现中国画的内在审美,展现新色彩迹象魅力。清方薰《山静居画论》云:“设色妙者无定法,合色妙者无定方,明慧人多能变通。凡设色须悟得活用,活用之妙,非心手熟习不能。活用则神采生动,不必合色之工,而自然妍丽。”[15](P518)虽然前人早已提出设色的变通活用与神采生动,但与前人作品相比,当下写意山水画在色墨实践创造处理上更加变通与生动,具有“寓绚烂于朴素之中”特定的审美意味。在表现自然色彩的时,依照内心感受,突破传统水墨山水画色彩的平面与单一,充分吸收中国其他绘画及西方绘画的色彩和构成养分,增强色彩表现的抒情性和律动感,发挥山水画新色彩的抽象性、主观性和装饰性等特点,再创造山水画主观的特定色调风格。因此,当下写意山水画着力突破传统山水画平面与程式的色彩,增强作品色彩的夸张律动与审美张力,体现并适应新时期人们的审美追求。

新色彩元素已成为当代写意山水画独立的绘画语言,赋予了独特的多样化的个性体现以及审美情感与精神表达,成为山水画表现的新内容。现代墨彩写意山水注重色墨融合,墨彩斑斓,以求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力求通过作品的形式语言和意境图像表达画家的思想观念、审美观照和文化意味等精神内涵,通过作品创新的主观色彩弥补人们想象思维的不足和多维度的审美观照。山水画,不论水墨还是青绿,不论黑白还是设色,均需在作品中赋予画家的个性气质和审美观照,没有审美情感的绘画是缺乏感染力的。写意山水的色彩还应注重“以形写神”内在意境和精神的传达。作品的意境或崇高苍茫,或玄远神秘,或宁静含蓄,它是色墨的融合呼应所产生的光色动感以及抒情张力,决定了山水画的艺术品质和完美与否。作品的精神是远比形式、点线、皴擦等技法更重要更不可忽视的内容,“山水所画之象是山水所蕴之道”,山水画的精神实际上是人的精神和品格境界,以及山水画着力表现的山水意境。[16]舍去作品的艺术精神与审美情感,山水画之艺术徒有其表。

结语

色彩运用与赋色创新是当代水墨山水画艺术表现和审美观照绕不开的话题,特别是在水墨山水画与当下文化审美相融的背景下,山水画家愈加重视对色彩的锤炼与思考,新色彩美学特征和艺术本质已超越对自然山水本体的真实描绘,提升了山水画的艺术水准和民族审美。现代写意山水画的色彩呈现不是简单的在“水墨”和“丹青”中选择其一,由“随类赋彩”向“随心赋色”的色彩迹象探寻与审美意境的转变,反映了当下人们的文化心理与时代审美对包括写意山水画色彩迹象在内的审美形态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写意山水画的审美新追求。在色彩的审美观照、深层内涵及技法创新等方面,我们应立足当下文化审美,加强写意山水画的色彩应用,探寻当代写意山水画色彩语言与视觉审美的创新。研究新写意山水画的色彩魅力是现代山水画理论和实践的需要,对当下山水画主观色彩的意象性应用和独特的审美观照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时代在更替,审美在发展。意笔山水画的色彩迹象和审美意境的创新生发,取决于画家的创新精神以及对新色彩迹象的实践探究,需从多维度对写意山水色彩展开传承和发展,做到“不泥古,探新路”。山水画艺术是时代的,水墨山水的新色彩迹象,使当代写意山水画在色彩价值和审美情感等方面,呈现出与传统写意山水画在设色与意境上强烈的差异性与创新性。中国山水画风格化的色彩发展,体现了传统中国画艺术思想发展脉络。写意山水画赋彩审美由传统“随类”设色向“随时代”观念的转变,使当下山水画在新色彩精神与审美观照下借非自然景色的墨彩山水抒写人文精神和审美特质。

猜你喜欢
设色水墨山水画
国画纸本设色《荷》
《岩高千尺虎》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水墨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独白系列之三》
郑庆余艺术作品
泼尽水墨是生平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当代水墨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