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想象,走进现代诗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2023-09-10 12:55
关键词:斜阳现代诗景物

蔡 晶

(江苏省南京市晓庄学院附属小学)

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现代诗二首》,是继《观潮》《走月亮》两篇精读课文之后的略读课文。本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指向写作的语文要素是“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从语文要素看,“想象”不仅是现代诗的核心,同样是本单元的核心能力点。

基于现代诗的特点以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要求,本课教学设计的核心目标为想象画面。在前两课的精读课文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两种想象方法:抓住景物想象,联系生活多感官想象。紧随其后的略读课文学习,既要落实运用已学的想象方法,同时也要站在现代诗的角度延展想象策略。运用策略展开想象、表达想象,是本课教学的落脚点。

一、激发兴趣,打开想象之门

1.出示图片,引出想象。拥有想象力,可以遇见很多奇迹。科学家用想象力创造,造出像鸟一样飞的飞机;画家用想象力作画,喝剩的几滴牛奶变成了一匹马;作家用想象力写文,从天上落下的不是雨点,而是肉丸子。(教师分别出示图片)你觉得这样的想象力怎么样?

2.揭示课题,明确目标。想象力很奇妙!今天我们学习的《现代诗二首》也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板书:想象),让我们边读边感受想象的奇妙,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设计意图】课前教师出示一组关于想象力的图片,目的在于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充满想象的诗歌的欲望,明确本课学习的目标:边读边展开想象,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大自然的美好。这一目标契合简约语文的理念:教学目标简明,指向语文能力的培养。

二、品读,感受想象之妙

(一)四读诗歌,学《秋晚的江上》

1.品读诗韵。自读课文,想一想秋晚的江上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赛读,师生评议。)

提示:注意“巢”是翘舌音。朗读时注意诗句中的停顿: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2.品读画面。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呢?

(圈画“鸟儿、斜阳、江上、芦苇”。)

小结:作者抓住这些典型景物来想象夕阳下江边的景色。读到这些景物时,你分别想到了什么画面?

(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联系生活展开想象。)

相机点拨如何抓住关键词——

(1)“驮着斜阳”:我仿佛看到了夕阳照耀下鸟儿回巢时的样子,太阳西沉,越来越低。忙碌了一天的鸟儿缓缓飞过,夕阳的余晖为鸟儿的羽毛镀上了金边。低飞的鸟儿和下沉的斜阳相依,仿佛鸟儿把斜阳驮在身上。这样的景色多么奇妙啊!

(指导朗读:夕阳照映着归鸟,多美啊!谁能读出这样的画面?)

(2)“双翅一翻”:通过“一翻”,我仿佛看到了太阳一点点下沉,鸟儿飞离斜阳的画面。鸟儿尽管累了,却用力一“翻”,它想着自己温暖的家,飞得更有力了。

(3)“斜阳掉江上”:斜阳的余晖染红了一池江水,泛起粼粼的波光。有句古诗正应此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掉”字还写出了落日下沉的速度很快,映照江面的绮丽景象也在瞬息变化。

(指导朗读:谁喜欢这斜阳掉江上的画面?请读出你的喜欢之情。)

(4)“芦苇妆红颜”: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这一刻,芦苇在斜阳照射下格外美丽,就像女子化了妆。 风吹芦苇,红颜迷人。

(指导朗读:斜阳芦苇图真美啊!用你的声音朗读,让我们看到这迷人的一幕吧!)

3.品读语言。这首诗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画面,哪里特别有想象力?诗人又用了怎样的手法去表现?

小结:明明是天空的斜阳照在归鸟身上,诗人却说是“驮着斜阳”;明明是照着江面,诗人却说是“掉在江上”;明明是斜阳照在芦苇上,诗人却说“妆成了一瞬的红颜”。诗人运用了拟人化的表达,写出了江边景物在夕阳照耀下的色彩与动态,让人读起来浮想联翩,饶有情趣。

4.品读诗情。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赞美秋晚的江上,你想到了哪个词?

小结:都是平常的景物,都是平常的情感,偶遇有想象力的诗人,就会变幻出如此新奇的诗句。(学生配乐背诵)

【设计意图】诗歌学习,读是重要方法之一。此处通过“品读诗韵、品读画面、品读语言、品读诗情”四个层面的“读”,给学生搭建了学习诗歌的支架,让其一步步深入现代诗的内核。“品读画面、品读语言”是核心,目的在于让学生领悟到想象的方法:抓住特点、联系生活、运用拟人。

(二)自读自悟,学《花牛歌》

1.学法拓展应用。我们运用以上学法继续学习第二首诗。

感悟:

(1)圈出诗中的景物。

(2)边读边抓住描写景物的关键词,联系生活想象画面。

朗读:

(1)读音正确,读出停顿。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_______的感情。

2.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参照句式,小组分工汇报:“我们选择的是第_____句,这句话的景物是_____。读这一句我们想象到了______。下面我们朗诵给大家听。”

3.师生评议。这一板块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与交流。点评时关注学生是否迁移了学法:抓关键词,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并非泛泛而谈。针对学生发言,教师不但要给予适当的引导,更要关注同学间的评议与补充。

小结:透过“压扁”这个词,我们能感受到花牛伸展开四条腿,一屁股坐在草地上的顽皮样子;“甩得滴溜溜”把花牛顽皮地走来走去写得趣味盎然;“霸占”写出了白云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飘浮的画面;“偷渡”生动地描摹了太阳慢慢下沉的动态。这首诗想象力丰富,把花牛、白云、太阳想象成顽皮的孩子。正因为作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笔下的景物才如此有趣、可爱!

【设计意图】教学略读课文更应注重学生的“学”、学生的“用”。这一部分,通过自读自悟的实践活动,学生运用学法展开想象,自主汇报,提升了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三、创作,表达想象之奇

1.片段仿写。同学们想象一下,花牛在草地上还会干什么。

出示:花牛在草地上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表扬学生有想象力的表达,如果能抓住事物特点、联系生活、巧用拟人,教师须给予肯定。

2.创作诗歌。

(1)创设情境。(出示图片)这是南京玄武湖的一角。这些景物虽然都是平常景物,但碰到摄影师,便可以变成一幅美丽的画;碰到有想象力的同学,就能变成一首唯美的诗。请你抓住景物特点,联系生活想象,恰当运用拟人,写一首诗赞美美丽的玄武湖吧!

(2)汇报交流。学生朗诵作品。

小结:你们都是天生的小诗人!等阅读课上,我们开个诗歌朗诵会。希望大家课后继续观察大自然,你们会写出更多的诗。

3.推荐阅读。当诗人不仅要多写,还要多读。瞧,《蝴蝶豌豆花》这本诗歌集里,就有很多想象奇妙的诗。大家课后找来读读吧。

【设计意图】特级教师金立义老师提出:“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是在反复应用中学会的。从理解到运用,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一次飞跃。而想完成这次飞跃,只有靠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环节中创作诗歌,就是由学到用的实践活动。通过阅读,学生发现了“抓住特点、联系生活、运用拟人”是作者表达的密码,用它们来开启自己想象的大门,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诗,让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实现一次飞跃。

四、课后反思

(一)创设情境,感知想象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走进现代诗,探究想象的奥秘?教学时,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小学生的想象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因此在本课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呈现了一组充满想象力的图片,让其感受到想象力创造的奇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再进入充满想象力的诗歌阅读中,学习便水到渠成。探究,一旦变成学生的需要,便是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多维朗读,鉴赏想象

如何让学生鉴赏作者想象之妙呢?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四读诗歌:一读,读出诗歌韵律,感知想象之妙;二读,运用想象,把文字读成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三读,寻找作者想象背后的秘密,探寻作者是如何表达想象的;四读,感受作者精妙想象背后的情感,入情入境地吟诵。如此,得意又得言,既让学生想象诗人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又让学生寻找到作者言语形式的密码。

(三)大胆创作,表达想象

阅读与写作本就相辅相成,诗歌的创作亦然。“读开去”“想开去”“写开去”可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已学的表达技巧和表现主题。因此,要想让学生化知为能,还要给学生创设读写结合的实践机会。

如何让学生大胆表达想象呢?可以操作的方式丰富多样,例如本课中的片段创作,结合文本之境,延伸想象。再如本文中给予一个情境:玄武湖公园之景,以学生熟悉的景色为例,让其细致观察,大胆想象。尽管有一定难度,但有已学的方法作为依托,学生创作的诗句让人赞叹。除了片段创作,还有改写、主题创作等形式。只要给学生一个方法的支架,学生就能撬动想象的杠杆。

猜你喜欢
斜阳现代诗景物
斜阳巷里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仿写有模子,习作有样子——探究小学语文四年级现代诗教学
竹之韵
破解现代诗的路径:我们试读几首好诗
景物描写要准确
荷花开较晚,望断斜阳路
“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评选暨作品大联展”评选公告
专题·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大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