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赋能常州两湖创新区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2023-09-10 18:23袁赟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区域发展常州

摘 要:两湖创新区是江苏省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区域资源和滨湖空间。从文化艺术赋能两湖创新区区域发展的视角出发,以长三角“最美湖湾城”为目标定位,梳理两湖地区的特色资源和优势条件。运用文化艺术产业和城市空间布局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剖析当前两湖创新区文化艺术赋能城市区域发展的问题,总结出“人产城文”融合发展的路径,提出文化与创意设计、文化与智能制造、文化与科技创新、文化与休闲旅游、文化与人才培养相融合的对策。

关键词:两湖创新区;区域发展;常州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校企协同创建高技能人才‘学赛研创产一体化培养体系的研究”(2022SJYB1372)、常州大学高职教育研究院项目“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校企协同创建高职艺术设计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研究”(CDGZ2022023)、常州市软科学研究面上项目“文化艺术赋能‘两湖创新区创新发展对策研究”(CR20222004)研究成果。

常州两湖创新区地处城市发展文旅中轴,拥有武进区与金坛区两个重要板块。常州市对两湖创新区提出了“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的总目标,以及新城市、新产业、新人才的战略定位[1]。本文旨在从文化艺术核心竞争力的视角,围绕文化、创意、科技、产业、文旅、人才等方面,确定发展方向与目标、重点建设任务及创新发展路径,并提出文化艺术赋能两湖创新区的对策建议,构筑面向长三角、未来的世界级生态创新湖区。

一、常州两湖创新区现状研判

(一)两湖创新区概念的提出

发展两湖创新区,是构建常州新發展格局的时代需求和必然趋势。两湖创新区位于江苏滆湖与长荡湖之间,跨金坛区、武进区、钟楼区和溧阳市。常州“532”发展战略、《常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征求意见稿)等的提出,将贯彻落实两湖创新区发展作为重要举措,“湖湾时代”即将成为开启常州新一轮腾飞的龙头牵引和强劲引擎。

(二)两湖创新区相关政策支持

两湖创新区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发展。以“532”发展战略为中心,出台《两湖创新区概念规划》《常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常州市文旅休闲明星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围绕新经济、新文旅、新消费的区域政策,累计投资2 500亿,推进重点项目100多项,进一步明确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

(三)两湖创新区的优势文化艺术资源

通过两湖创新区现状调研,梳理两湖地区的文化艺术资源优势。常州作为资源型城市,其两湖创新区文化艺术积淀深厚,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人才、科创资源优势突出。两湖创新区拥有西太湖和长荡湖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以及多个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这些都为两湖地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特色鲜明的重要资源。因此,两湖地区是常州城市空间结构中最有条件培育新兴产业的区域。

1.人文资源博大精深

常州作为吴文化和齐梁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两湖创新区地处城市发展文旅中轴,区域内历史文化遗址众多,且拥有数百项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文旅发展特色鲜明

两湖创新区地处大运河文化旅游带,有中国春秋淹城旅游区、东方盐湖城闲养度假区、金坛茅山风景名胜区等明星景区,本身就有着丰富的文旅资源。其中,金坛茅山风景名胜区以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而著称,目前已经形成以“旅游+康养”为特色的休闲度假产业格局。

3.产业创新动能强劲

科创资源优势突出,为两湖创新区文化艺术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方面,两湖创新区集聚了常州科教城、常州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水平科研院所,以及国家高新区、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德常州创新园等标志性创新机构;另一方面,汇聚了理想汽车、中创新航、蜂巢能源、星星充电等独角兽领军企业[2]。同时,光伏、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等也是区域内的战略性重点发展产业。由此可见,两湖创新区也是常州当前创新土壤中最适合布局数字文化产业的示范区域。

(四)两湖创新区存在的问题

两湖创新区虽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其中也存在颇多短板。第一,两湖创新区认知度不高,吸引力薄弱;第二,两湖地区人文特色资源挖掘不够,新老文化的传承融合度不佳;第三,两湖文化资源转化能力差,模式落后,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消费的融合创新存在局限性,且面临人才、技术后备力量不足等多重制约;第四,两湖地区的交通系统有待完善。同时,区域内的科技引领型产业并未考虑与文化艺术产业相结合,距离文化创新型城市的规划愿景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二、文化艺术赋能常州两湖创新区创新发展的

对策建议

(一)“人产城文”融合发展理念

国内外学者很早就提出了“产城人”融合的发展理念,然而“人城产文”融合发展观拓宽了产城融合研究的路径。将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有助于探索新时期文化艺术如何融入城市发展,并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彰显城市人文关怀。以中国深圳、日本东京湾、美国波士顿等世界级创新湖湾区以及无锡太湖湾等为案例,将其转化为有效的实践指导。同时,需要立足两湖创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量体裁衣的动态化策略,避免对已有成熟模式的盲目跟风。

(二)文化艺术赋能两湖创新区创新发展的具体策略

1.顶层设计,科学制定文化艺术赋能两湖创新区的发展规划

“新城市、新产业、新人才”的整体规划是推动两湖创新区创新发展的有效措施,其中要切实体现“三位一体”与“三新结合”。重视城市特色风貌肌理、文化产业创新和创意人才引培,利用滨湖特色景观风貌资源,联动发展文化艺术产业、人才培养。依托现有的文化公共基础设施,用全面性、全方位、全要素和全过程的系统性思维,制定融合亮点的两湖创新区5年、10年、15年的城市发展战略布局。

2.场景激活,塑造高辨识度的两湖创新区文化艺术地标

两湖创新区文化艺术地标的塑造,离不开城乡历史景观、人文艺术景观、山水自然肌理、城市街区色彩以及数字创意景观的建设和优化。

把两湖景观融入全市景观大格局,将秀美、绿色生态、有活力的高品质湖区,以及国家碳中和实践先行区作为建设目标。一是精雕细琢标志性的建筑节点,多部门协同把控重大功能性项目的设计方案,重视城市街道色彩、中轴线、天际线和湖滨廊道规划建设与原有空间的衔接。二是以“两湖”创新区规划展示馆、武进环太湖艺术城等地标为锚点,重点打造滆湖科学城等滨湖岸线景观,营造湖湾主题人文景观。三是提升片区的功能、品质和吸引力,将两湖创新区打造成市民商业休闲娱乐的首选地。构建符合现代年轻人生活方式的空间,强化年轻、朝气蓬勃的城市特质。实现“滨湖可游憩、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的规划愿景,助力常州城乡建设“蓝绿交融”的生态新模式。

3.TOD赋能,打造站城湖共生、文旅商交融的长三角中轴枢纽

城市创新发展是生态、功能、活力和可达性的叠加,有远见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是提升城市空间可达性、实现宜居宜业、提升旅游体验的便民工程。应持续推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实现站城融合。

发挥两湖创新区的区位交通优势,以常州南站为中心,采用高效集约型城市TOD模式。加快落实城市路网与未来轨道交通建设,形成新的商务办公区、多功能复合的文化创意商圈和文化活力功能集聚。同时,尊重城市居民出行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将智慧交通、万物互联、一体化出行等技术运用于城市TOD建设。

此外,轨道交通服务着城市居民的日常通行,其空间也应具有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联合两湖地区的设计类院校,定向邀请知名艺术家,征集民间非遗作品,进行站内空间设计,在轨道交通建设中体现充满人文关怀的公共艺术营造。

4.传承创新,做精做优两湖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彰显两湖特色,以两湖文化为联系城市记忆的纽带,打造两湖地区的文化话语体系。

一要充分发挥两湖地区历史文化名人效应,加强培育城市名人文化。同时,开发保护两湖地区的红色文化遗产,打造红色文化资源品牌。

二要全面梳理和建立两湖创新区历史文化遗址数据库,制定全面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开展与历史文化遗址的联名合作,举办与世界接轨的创意文化城市活动,并以新闻报道、纪录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助推两湖创新区文化形象的建构和传播。

三要运用数字艺术等科技手段,为区域内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上阮花鼓戏、金坛刻纸的传承发扬、内容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依托西太湖影视产业基地、环球动漫嬉戏谷等数字文化产业基地,拓展文化非遗传承、文艺演娱互动、文创国潮时尚等文化交流活动的新场景[3],顺应居民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5.双轮驱动,强化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创新的集聚效应

发挥文化创意产业自身高附加值的黏合剂作用[4],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以科技赋能产业,以产业引领科创,积极探索“生态滨湖区、现代智造城”建设。

科技与产业的高度融合是两湖创新区最显著的特征,是文化艺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标世界级沿河科创带,加强国际合作创新,深耕科技研发与应用,培育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华罗庚高新区、华罗庚科学城(数字港)等项目,打造创新要素集聚的强磁场。

在区域更新发展中积极接入、深度融合数字文化产业,贯彻落实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形成以数字文化产业为特色亮点的中以常州创新园,以产业赋能强化优秀创意类企业集聚效应,抢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制高点,从而达成打造数字化、高质量发展“两湖模式”的目标。

6.文旅融合,加强文化旅游休闲特色小镇的培育与开发

基于两湖创新区的城市空间布局,识别镇、街区的特色文旅资源类型,重组整合分散的文旅资源,设计具体、个性化的文旅项目。

一方面,立足两湖创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着力规划以两湖文化为主的滨湖旅游线路,串联田园乡村、水墨古镇、特色主题博物馆等文旅资源。策划夜经济和周末文旅产品,如“西太湖奇妙夜”“长荡湖晚八点”“金坛仙姑村微度假”“一号农场亲子露营”等,促进城乡周末消费,深化区域特色农业与滨湖旅游的有效融合。另一方面,两湖创新区的金丹武、长滆地区是近现代的革命圣地,故应着力开发集合红色文化精品主题旅社、露营地、青年旅馆的红色旅游线路。同时,还需加快推进数字文旅项目落地,如打造在地性的虚拟式、沉浸式文旅场景,进一步挖掘“极速入住”“极速畅游”的数字应用场景,加强两湖地区特色小镇的顶层设计。

7.完善机制,积极培育引进的文化艺术人才

首先,引进一流创新技能人才,形成高端人才集聚优势。积极落实“龙城英才”“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等人才政策。其次,建立人才梯队及有效的激励机制。依托产学研协同创新资源,搭建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交流平台,加强院校间的跨学科建设。此外,全力培养智能制造、创意设计、数字文创人才,并进一步发挥乡贤、科技镇长团对两湖地区创意与研发工作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最后,分层级培养文化艺术专门人才,把人才培养的软硬件支持、艺术创作活动、文化艺术推广作为主要抓手,让创造力与活力兼具的年轻高智群体成为两湖创新区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和强有力人才保障。

三、结语

在大力发展两湖创新区的背景下,立足两湖特质,将文化艺术规划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发挥特色化、领先性和示范性作用,为解决当下两湖创新区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新思路。研究认为,文化艺术赋能可激活两湖创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重点实施城市风貌、产业赋能、人才集聚的规划设想,促进相关项目落地,能有效助推两湖创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同时,研究成果将对实施文化艺术赋能两湖创新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实证支持和决策参考,助力两湖创新区完成向长三角“最美湖湾城”的转型。

参考文献:

[1]蔡炜,万小珍,张宇熠,等.常州:潮起“两湖”向未来[N].新华日报,2022-05-12(1).

[2]賀理铭.常州推进“两湖”创新区建设重塑发展新格局[N].解放日报,2022-08-17(T11).

[3]高宏存.文创赋能乡村振兴的理念革新与思路突破[J].行政管理改革,2022(11):23-33.

[4]曹如中,李心茹,吴蝶,等.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实证测度研究[J].丝绸,2021(11):58-66.

作者简介:

袁赟,硕士,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空间展示设计。

猜你喜欢
区域发展常州
常州的早晨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沁源县区域发展方向研究
跳绳运动区域性发展策略研究
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问题研究
“数字常州”架起“瞭望塔”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