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渗透与融合文化意识的路径分析

2023-09-11 02:46杨明月
新教师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杨明月

【摘 要】文化意识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导向。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落实新课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基于此,教师应注重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梳理教材,明确系统教学目标;寻找融合点,自然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主题语篇,渗透文化内容和传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品味文化底蕴和内涵。

【关键词】语言知识与文化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从育人角度出发,提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其中文化意识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导向。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是引导学生形成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新的课程视角和课改理念下,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语篇蕴含的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渗透和融合于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使之形成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

1. 教师文化意识不强,语言教学主导课堂。

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学习外语是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语言中蕴含的文化的过程。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存在偏重知识解读,以语言知识输入和语言技能训练为主,对语篇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带而过,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缺乏文化意识的培养。并且,部分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方面也存在着短板,不仅缺少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知之甚少。

2. 忽略教材“隐性”因素,缺少拓展延伸。

以闽教版《英语》(三年级起点)为例,教材编写者们将许多中国元素添加到教材内容中,但一些教师缺少文化意识,没有去挖掘话题内容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文化知识与内涵,从而使得教学仅仅停留于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忽视了对于文本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动和深入讲解,没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难以引导学生提升文化意识。

二、文化意识培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 新课标引领的落实。

与2011年版课标相比,2022年版课标更强调培养文化意识,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标准》指出,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作为体现中外优秀文化碰撞与对比较有优势的课程,英语学科承担着帮助学生培养文化意识、树立文化自信的重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并用好教材中隐藏的文化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育,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2. 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熟悉西方国家的节日,如感恩节等,对西方的饮食文化趋之若鹜,而对于中国的地方传统节日、习俗却所知不多。这样的情况使得他们既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认同感,也无法很好地用英语去介绍或者表达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缺乏文化自信心。

文化自信的教育要从源头抓起,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在小学英语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与了解、比较与鉴别不同文化差异,提升文化意识,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

三、文化意识培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1. 梳理教材,明确系统教学目标。

教材是目前英语教学的主阵地,教材的许多话题都存在“显性”与“隐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因此,教师应深度研读教材,明确每个学段的目标,系统梳理教材中的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进行教材内外资源的二次加工,使得教学内容呈螺旋式上升,成系统化、整体性。

以闽教版《英语》(三年级起点)为例,教材提出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段目标要求:3~4年级学段目标为开展启蒙教育,以培养认同感与亲近感为重点,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5~6年级学段目标为开展认知教育,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下图)。

为了落实不同学段目标,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学段特点和认知能力,以主教材话题和篇章主旨为骨干支架,灵活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文化阅读教学;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学习渠道;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围绕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真实的情境和内驱任务,综合英语学科及跨学科之间的知识链进行文化内涵的探究与学习,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坚定文化自信。

2. 寻找融合点,自然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适切的整合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流畅地融入其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例如,五年级上册Unit 5 Months of the Year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语篇中的月份知识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二十四节气进行融合,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基于语篇中Lily与Yang Ming谈论三月份、六月份的主题背景,向学生渗透“隐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The 24 Solar Terms(二十四节气)。首先,通过观察语篇中的图片和观看视频,让学生充分感受三月份春季的万物萌发、一派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并在师生交流中自然渗透二十四节气的春分(Spring Equinox);而后,以节奏明快的chant让学生感受激情四射的夏日活动,强化学生对热情而充满活力的夏天的理解与表达,自然而然地引出夏至(Summer Solstice);通过朗读《九字歌》的谚语Timely snow promises a good harvest(瑞雪兆丰年),让学生走进秋分(Autumn Equinox)和立冬(Start of Winter)等。

在本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月份的相关语言知识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夏至、秋分、立冬”这一体现自然发展规律的知识点巧妙整合,让学生在学习二十四节气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环环相扣、不断递进的思维、语言、文化相融合的活动,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文化自信。

3. 依托主题语篇,渗透文化内容和传统。

教学中,教师可依托教材的主题语篇,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增强民族自信、提高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六年级上册Unit 1 The Olympic Games以奥运会为主题情境,介绍了奥运会相关的知识。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习了国际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的相关知识后,继续深入了解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会徽、吉祥物、火炬、奖牌等承载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而后,通过中西体育运动对比,让学生了解中国有悠久的体育文化传统,如投壶、象棋等传统的体育娱乐项目,以及充满少数民族风情的狩猎、摔跤比赛。通过中华传统的体育文化渗透,让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体育历史和辉煌的文化成就,从而让学生不断提升自我的文化意识与文化自信心。

4.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品味文化底蕴和内涵。

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创设主题情境,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例如三年级下册Unit 6 Clothes,课文依托动物们开运动会的背景情境,围绕着“衣服”这个话题而展开。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结合“校园体育节”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分组围绕着“开幕式运动员入场三分钟展示”的话题,运用“What color...?/What size...?”问题链展开服装选择的讨论与调查。而后,教师可渗透与提升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感知与欣赏:冬奥会花样滑冰比赛中,选手一袭青绿、一身水藍,翩翩起舞仿佛徜徉山水之间;颁奖时,穿戴“瑞雪祥云”“唐花飞雪”服饰的礼仪人员托起奖牌,让古老文明与奥林匹克于方寸间交相辉映。这些异于西方的传统服装文化,可引领学生去品味那承载了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和内涵的东西,增强文化感知力。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与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感知与品鉴,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提升文化意识,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增进文化理解,开拓文化视野,涵养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