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情境的地理课堂教学比较研究

2023-09-11 10:20曹志宏黄瑜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情境创设高中地理

曹志宏 黄瑜

摘要:情境教学是在学习过程中为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一种教学模式。以甘肃宁县、福建平潭县和山东曹县三座县城支柱产业为素材创设情境,通过探讨如今我国县域经济下消除贫困的策略与实施路径,考查学生对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结合不同的案例模块,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发挥新课标的引领作用,在中学地理课堂情境教学中对学科素养的渗透。

关键词:高中地理;情境创设;县城经济;消除贫困

基于新课标和新时代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情境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并逐渐应用到了中学阶段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情境教学法优势明显,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地理知识的实质。新课标对“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提出“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的新要求,目的在于结合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将环境问题融入到区域空间来进行思考与分析[1]。

一、创设课堂情境,落实课标要求

环境恶化会极大地制约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发展不足造成的贫困又会进一步加速这些国家的环境恶化。发展中国家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贫困是必须攻克的难题。在减贫事业方面,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政府已经领导人民全面脱贫,在全球范围内做出了表率。地理教学中,有众多典型案例渗透了国家和政府层面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生态和经济发展优势,归纳总结之后,大致可分资源优势型、科技优势型、政策优势型、生态优势型和文化优势型,五种类型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通过对甘肃宁县、福建平潭县和山东曹县三座县城县域支柱产业经济进行分析,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对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要求,创设三类情境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当中。

[情境一]

甘肃宁县地处黄土塬腹地,这里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透气蓄水能力强,光照充足,是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2019年,宁县五十万吨的苹果产量实现了二十五亿元的产值,每个农民年收入增加接近三千元,让当地约九千五百户贫困户摆脱贫困。

问题:试分析宁县苹果产业的区位优势。

创设意图:运用常规教学案例,让学生了解温带经济作物,当地特色产业是脱贫攻坚重要措施之一。

课堂反馈:一般。自律的学生认真听课与教师互动,部分学生开小差。

[情境二]

福建平潭县全域范围内都是沙质土地,土壤透水性强,很适合红薯栽培,再加上海拔低,幼苗不易感染虫害,产出的红薯叶片含水量低、果甜。近年来,平潭县政府坚持农业技术主导,通过和省农科院的高位嫁接、合作,促成了红薯机械化种植,并将闲置的土地进行了集约化使用,不仅扩大了种植户的生产规模,还为村民增加了租金收入,也为县里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问题:试分析平潭县红薯产业的区位优势。

创设意图:运用平潭县本地脱贫案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

课堂反馈:较好。部分学生家庭正是此案例中的受益群体,学生感兴趣,课堂活动参与度高。

[情境三]

山东曹县位于黄河冲积平原,暖温带季风气候,水资源丰富。当地贫困人口大都分布在黄河故道、太行堤水库等盐碱低洼区和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乡村。近年来,曹县依托当地丰富的林木资源,推进林业产业化,并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林产品附加值,使全县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以产业带动脱贫,为贫困户打造一条精准脱贫的新捷径。

问题:试分析曹县林产品产业化的有利条件。

创设意图:利用时效性强的网络热点事件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反馈:热烈。学生都参与教学互动之中,探究热点事件,讨论相关影响因素。

教师根据课堂上讲授相关案例时学生的不同反馈,总结归纳分析:学生对曹县林产品产业更感兴趣,对宁县苹果产业的兴趣较为一般,而本土平潭县甘薯产业能引起部分学生的兴致。

二、课堂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协调人地关系矛盾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在于人类的自然观、发展观需要发生变化。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开始出现,这些环境问题会造成赤贫、贫困人口的数量持续增加、降低国家的发展速度。当人们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质量要求,加强对自然万物的关爱,扩大自然审美对象的种类时,会把对国家发展的理解扩大到国民经济平稳、社会和谐上,与此同时,新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会随之显露[2]。

1.政策背景的运用

在过去十年中国的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形成并确立了精准扶贫思想,实施了产业发展扶贫、就业指导扶贫、生态保护扶贫、教育医疗扶贫、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等一系列扶贫举措。根據地方特色发展相关产业,支持电商、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鼓励食品加工、服装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西部的梯度转移,把产业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通过改善产业发展条件来增强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在精准扶贫方略的指导下,我国的扶贫政策由“区域性的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扶贫模式从“救济式扶贫”转为“开发式扶贫”。文章采用的三种教学情境都是国家政策扶持下,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成功的典型案例,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2.乡土情怀的渗透

乡土文化认知是承接乡土情怀和乡村振兴、提升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它由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两大部分组成。通过甘肃宁县苹果产业案例的课堂反馈情况来看,南方学生对北方的生态环境以及经济作物并不十分感兴趣。甘肃宁县消除贫困案例来源比较单一且不贴合南方学生的生活实际,针对这些问题在第二次上课时,就尝试运用本地区(平潭县)的脱贫经济作物———红薯,来作为案例进行课堂教学,依课堂反馈来看,乡土知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平潭县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经过“政策+科技”支持,将大力发展红薯作为主要的脱贫支柱产业,通过增大产量,提高质量,延长产业链,拓宽销售渠道,扩大市场,慢慢地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本地学生直接或间接从红薯种植业中获得利益,从而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消除贫困的重要性。因此在讲授平潭县红薯产业时,部分学生兴致高涨,对产业政策和扶贫成果了解得也较为透彻;大部分学生愿意尝试去了解自己家乡的扶贫案例,并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

乡土文化案例写入教材,教材是乡土文化教育的载体,对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有升华价值;乡土文化情境进入课堂,是提高乡土文化的价值审视的支撑,是培育乡土情怀的最优选择;乡土文化知识进入头脑,则要求师生双方在乡土文化知识的传授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促进形成课堂中知识流动的双向良性循环。这次乡土教育的案例教学,旨在灌输学生故乡的历史、民俗、社会环境知识,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乡土情怀,做到教育不只是各门功课的教导,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让学生成为熟悉民族文化、懂得自尊自强、热爱故乡故土的青年。

3.热点事件的拓展

在讲授平潭县红薯产业时,出现难以调动少数学生积极性与兴趣的相关问题,第三次课时,笔者果断运用网络热点事件山东菏泽曹县为案例,尝试将时事热点事件作为打开学生心中对地理好奇心的钥匙。课堂案例教学以曹县木产品加工产业为纽带,研究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引擎与当地扶贫政策、科技投入等环境因素的关联,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乡村振兴的道路。《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推进加工产能集聚发展,引导加工产能重心下沉,向重点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集聚,建设一批县域农产品加工园。在木材资源丰富的曹县,随着交通、物流、信息、外贸等条件的改善,依托木材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通过延长产业链,如:桐木拼板、人工板、胶合板、刨花板、锯木板、条柳编工艺品、家具、草条编工艺品等,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帮助当地居民增收,消除贫困,走向富足。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的好奇心理和主动学习的意愿明显高于前两次。对曹县的风土人情和资源优势都能在小组讨论中准确地表达出来;针对木材加工业在曹县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在教师讲解背景知识并独自思考过后,也能说出一二;对政府选用木材加工业作为该县域的脱贫攻坚的主要产业,大部分学生在了解之后,基本能论证分析其中的缘由。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要因地制宜地依托优势资源发展主导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帮助乡村脱贫致富[3]。

三、总结与建议

在教学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时,教师可以选取大量的实用案例作为课堂教学互动的素材,以便有效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为课堂活动参与度和听课效果评价提供更为科学的参考。

本文案例教学设计以乡土资源为抓手,以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等相关问题为依托,运用“资源+政策+科技+文化+生态”等多种因素综合加持下的农(林)产业案例,紧密结合当前脱贫攻坚的时事焦点,通过对甘肃宁县、福建平潭县和山东曹县三个地区的致贫之因、脱贫之策和摘帽之道的研究,把地方经济社会政策研究的思路和问题处理的一般途径等知识与能力融合其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应用能力、资料阅读与整理研究的能力、研究地理现象的分析能力等。同时,三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影响因素层层递进,不断增加,以便评价学生在社会现实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是否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从而实现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高中地理课程的发展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形成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展与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通过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相关情境引导学生乐于探究问题的讨论,总结出以下改进建议。

情境创设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知识面的广度与深度,还须考虑创设情境的时效性、大众性。大众喜闻乐見的时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堂活动中去。

情境创设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身边的社会时事,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当前情境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充分感受到地理本身就在自己身边。

情境创设应该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情境创设应该具有一定研究深度和时间延展性,也需要有一些针对性的教育意义。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情境创设既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地理课堂和学习氛围,也要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更应该有利于改善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强,闫桂红,李文君.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应用: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4).

[2]芮芳婷.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2).

[3]高丽,闫雪燕,吴会波.地理教学中渗透乡村振兴战略需厘清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9).

编辑/王波

猜你喜欢
情境创设高中地理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