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探究

2023-09-12 08:45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南华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15期
关键词:古诗古诗词情感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南华小学 刘 洋

课程标准是国家育人的蓝图,是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根基,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提出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应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清晰地阐述了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内涵,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而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绚丽瑰宝,其高度凝练的文字、和谐优美的音韵、变化丰富的创作手法及含蓄深刻的情感,饱含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文化底蕴和审美意蕴,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篇目约占总篇目的30%,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落脚点。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索实现学生能力增长的关键点,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型古诗词课堂。

一、涵养诗心,增强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无从谈起。我国被称为“诗的国度”,数不清的经典名篇至今仍被世代传颂。虽然白话文已取代古文成为主要的沟通表达方式,但古诗词的教学对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继承优秀传统、推动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所在学校开发了“南华诗词会”课程。以诗词的主题为线,共汇编了十二季不同主题的诗词,如第一季为“涵养诗心”、第二季为“言志悟情”、第三季为“四季诗韵”……精心挑选了二十首与这些主题相关的经典诗词。通过不同主题的古诗词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情感体会,学生在背景介绍中学会知人论世,在吟诵示范中享受音乐之美,在诗文赏析中体味语言之妙,在诵读引领和齐读感悟两次不同目的的朗读中读准字音,实现情感共振。每日的午读时光便是学生的“诗词之旅”,学生在日复一日的熏陶与感染中爱上古诗词,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真正读懂民族文化。

二、细研诗文,内化能力

(一)提炼语言,精确表达

语言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是古诗词的特点。古人在创作诗词时特别讲究“炼字”,往往会仔细斟酌和反复推敲,力求一字传神。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关键字词进行赏析。课堂中可以适时开展“凝练探究”活动,如将白话文翻译和古诗词做对比,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古诗词言简意丰的特点;可以采用“换字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做出判断,发展思维能力;也可以在课后练习中,用经典诗句或者自创诗句挖空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炼字”的过程。学生在交流互动过程中获得真实体验与成就感,从而培养了学生追求精准表达的意识,学生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提升了能力。

(二)类比分析,提炼方法

同一主题的古诗词,常常具有一定的共性。例如,送别诗中常见杨柳、长亭、夕阳等景物;托物言志类诗中梅花往往象征高洁、松柏寓意坚贞、竹子代表气节;咏史怀古诗常引用历史典故,借古讽今;山水田园诗则常常描绘山水之景,表达作者超然脱俗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同类诗也常有异曲同工之“法”。如景物描写常采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方法;咏物之诗,常用比喻、拟人、衬托的修辞手法;咏怀之诗则常用联想、对比、用典等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可以将几首同主题诗进行对比教学或联合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对比、归纳与分析。例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均为描写秋景的古诗,教学时可进行整体教学,先让学生通读三首诗,思考古诗所描写的季节,找出三首诗中的关键景物,体会秋景的特点;然后对比三首诗在描写手法上的异同,在分析中掌握“远近结合”“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教师还可以精选几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进行拓展阅读,或让学生课后寻找描写其他季节的古诗,制作“四季诗册”进行分享与学习,让学生在对比与联合中总结出一类诗的内容特点及表达技巧,概括出解读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究能力的提升。

(三)联系生活,创造性运用

古诗词中描述的情景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面对晦涩难懂的文字时难免会产生疏离感及畏难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诗句进行深入解读,找到能和学生生活连接的桥梁。例如,《村居》是一首描绘春天风光的诗,后两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绘了一个儿童放风筝的场景。授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平时放学后的心情和喜欢做的事情,或回忆春天在公园放风筝的经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放学时儿童呼朋引伴的场景、放风筝时他们会说什么,从而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建立联系,拉近与古诗词的距离。

“语文即生活”,生活为语文的学习及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古诗教学也应当创造性地融入生活实践。例如,有教师在六年级学生毕业之际,上了一堂主题为“悠悠送别情”的语文课,课中首先选取了《送元二使安西》以及《别董大》两首送别诗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不同的送别情;其次,让学生找到两首诗中的时间、空间、景物等信息,梳理表现手法;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校园场景进行创作,表达惜别之情。这样的古诗课,学生既能在真实场景中感悟诗文,又能运用古诗词来抒发情感,实现了语言理解能力及运用能力的双重提升。

三、体悟诗思,训练思维

古诗词简洁凝练的语言蕴含了丰富、深刻的情感和哲理,是古人对生活现象的深度思考及高度概括,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思维训练的关键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形象思维

古诗词语言精练,因此无论是景物描写还是情感描写,常有大量的留白,给予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有的诗句表现力极强,让人一读,画面便跃然纸上,如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云盘里一青螺”;也有的古诗词突破思维的局限性,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有的诗句描写细腻,画面生动,如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样的古诗,无疑是启发学生想象力、开阔眼界、拓展思维的绝佳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绘画或手工创作等艺术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把一首首诗变成一幅幅画。

(二)抽象思维

古诗词富含哲理,尤其是宋诗,以“理”见长。“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古诗词中的哲理一定要在辩论中内化于心,而教师则是推动辩论进行的主导者。在教学中,教师有时要站在学生的“对立面”,通过“提问”“举例”“设谜”等方法制造“矛盾”,引发思考,让学生不仅理解语言,还要发掘其内在的思维逻辑。

四、领略诗美,创新运用

(一)感知美

古诗词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平仄相间,音韵和谐。从不同的韵律中,可读出诗人不同的情绪。课堂中可以运用齐读、拍手读、想象读、配乐读、表演式朗读等多种诵读方式,让学生直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形式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人用文字做笔,勾勒出精美之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动画、插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带领学生走入诗中之境,感受画面的美好。

(二)内化美

古诗词是古人道德情操的载体,我们常常会被文字间流露的高尚情操以及深厚情感打动。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此壮烈豪迈的爱国之情,“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样浓密绵长的牵挂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般深厚真挚的送别之情……无论是哪一种情感,都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感悟生命、体会真善美,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将诗文中的情感美内化为自身的人格美。

(三)创造美

古诗词教学仅停留在引导学生感知美、内化美上还不够,还应促成学生运用文字表现美、创造美。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创造美的空间,引导学生联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及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进行创造性的运用与表达。但在布置任务时要注意降低起始难度,搭建足够的脚手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创作,让学生有参与感、获得感、成就感。

猜你喜欢
古诗古诗词情感
踏青古诗词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拟古诗”之我见
情感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品读古诗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