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舞蹈中传统元素与创新思维的融合

2023-09-13 10:13刘旭蕊
艺术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朝鲜族媒介形式

□刘旭蕊

朝鲜族是一个迁徙民族,他们有着自身的民族文化传统,受生活环境的转变加上中华民族深厚文化传统的影响,他们的文化习俗逐渐发生了转变,成为现在我们认识的中国朝鲜族。面对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互通,中国朝鲜族的舞蹈艺术也在随着时代发生着改变。民族化、现代化是每个民族舞蹈在变革过程中面临的时代课题。传承和发展本民族的审美倾向是保有舞蹈民族特色的重要根据,同时各民族也要以正确的态度接纳多元化的舞蹈元素,丰富本民族的舞蹈语言,形成民族的,现代的,有时代个性的舞蹈艺术。

一、朝鲜族舞蹈的文化背景

(一)地缘特征与民族风俗

朝鲜族是一个迁徙民族,从17 世纪的明末初期开始,大量朝鲜半岛的原住民跋山涉水跨过鸭绿江、图们江等进入中国东北,形成了以现在的延边地区为核心的民族聚居区。他们拓荒开垦,用自己的双手把当时还是冰原冻土的东北地区打造成现在稻花遍野、物产丰富的粮仓。根据记载,历史上朝鲜民族的三次迁徙多是受压迫的寻求生计的农民,所以他们的文化保有农民阶层朴素的价值观,敬天信神,友好互助,有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的文化传统。他们热情好客,尊老爱幼,在礼节上温和待人,在服饰上追求整洁干净,常常着素白服饰,因而有“白衣民族”的称呼。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即“白鹤”崇拜,他们认为“白鹤”象征着幸福和长寿,并围绕“白鹤”崇拜展开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如舞蹈中对鹤形的模拟,民间庆祝活动中的“高跷”表演等。

(二)舞蹈文化传统

朝鲜族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居住地的变更带给他们的是更多的文化元素,他们在继承与创造中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朝鲜族的舞蹈艺术在一代代劳动人民的创造中记录着时代、凝结着民族文化,又在继承与发展中形成基本的艺术形态。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经常以歌舞的形式表达自己乐观的生活态度,农忙结束、家庭集会、节日庆典都少不了歌舞的影子,主要包括农乐舞、长鼓舞、扇子舞、象帽舞、顶水舞、刀舞等形式。作为朝鲜族最常见也是流传度最广的一种舞蹈形式,农乐舞脱胎于在劳动过程中的休憩的农乐游戏,表演以打击乐器锣鼓为先导,领衔者为一打锣鼓者。整个舞蹈以锣声响落来导引舞蹈的起落变换,另外还有一位专门的打旗人,站于敲锣人前首,旗上书“农者天下之大本也”,随锣声舞动开合,豪爽肆意,尽情舞动。此外,还有鹤图腾崇拜所派生的舞蹈形式,如长鼓舞中的“柳手鹤步”,在舞蹈表演中,舞者模拟鹤那种悠然轻巧的自然形态,将鹤的那种飘逸潇洒,自在而悠远的文化意境也融汇在舞蹈艺术中,展现朝鲜族刚柔并济的舞蹈艺术风格,也蕴含着朝鲜族热爱生活、开拓进取的精神。

二、近十年朝鲜族舞蹈创作的审美特征

(一)舞蹈的时代性表达

民族舞蹈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是对时代、民族文化的展现。朝鲜族舞蹈创作领域涌现出一批反映时代文化的艺术工作者,他们通过舞蹈语言表达经过现代文明洗礼后的中华大地与民族意识。例如,舞蹈作品《吟迹》在舞蹈编排中寄寓着“思乡”这一文化性主题,表达出一种追忆遥远的故乡的情感诉求,将内心的情绪通过舞蹈语言释放出来,把无限的心灵经由有限的身体引起无限的情感共鸣,营造了一种静水流深、心潮暗涌、引人追溯的意象。在舞台设计中,舞者在一束追光中纷飞起舞,有形的身体语言中寄寓着编导深刻的思想意识。这部作品展示了朝鲜族舞蹈对当今时代意识的反映,在保留浓郁的民族风格的同时,显示出编导对当今时代的关照与文化见解。

(二)舞蹈主体意识的表达

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当下百花齐放的文艺氛围中,朝鲜族舞蹈的主体意识也逐渐突显。舞蹈艺术家将自己的审美追求寄托在舞蹈语言中,这一点在朝鲜族舞蹈这个背景下独树一帜。他们的创作增强了朝鲜族舞蹈的主体意识,也使朝鲜族舞蹈的艺术性得到空前的体现。它不仅是娱神或者娱人的工具,更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表达着编导们独特的个性和对时代的思考。例如,朝鲜族舞蹈《兴》以朝鲜族民俗歌舞“强羌水越来”为依据,通过选择、提炼、加工、重组等方式,将作品中原有的族群凝聚力、审美意象的隐喻以及在精神上的自我救赎的内在含义保留下来,在强化性别特征的同时,突出坚韧、笃行等朝鲜族女性的性格品质,实现了现实与想象的双线转化。与此同时,作品《兴》主要以“海”为创作线索,进一步延展出与海相关的元素,如海水、风、沙、礁石,甚至是海边的人物形象等,立象以尽意,表现了作品人生百态,正如海水高低有时、涨退亦有时的主题思想。整部作品无不流露出在现代化、同质化的时代下,我们应关怀自我,坚守本心。

(三)文化本源的回归

文化本源的回归是现代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趋向。这种“回归”是向生命的原初致敬,找寻自己文化的根。这种文化主题对民族舞蹈的发展可谓锦上添花。这种回归式的艺术创作在朝鲜族舞蹈中尽显淳朴的民族个性,在舞蹈形式上追求原始质朴的原始舞蹈形态,脱离矫揉造作和机械刻板,回归舞蹈和文化的本体。这种传统的舞蹈形式在舞剧《阿里郎花》第四幕中得以再现。在朝鲜族女子群舞《觅迹》中,编导以“纸”为道具,象征传统民族文化的根基,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并巧妙地化用朝鲜族舞蹈中特有的身体动律和脚步动作,以富有现代化的思考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追根溯源,传达出寻觅历史的文化内涵。

在朝鲜族舞蹈创作中,这种寻根的倾向实际上显示出民族的文化自觉,启发着更多的后来者在文化之路上不断追寻,艺术家们的这些尝试都会成为当代的文化记忆,值得被铭记。

三、近十年朝鲜族舞蹈创作的传承与创新

(一)舞蹈语言的更新

21 世纪是文化多元交互的时代,朝鲜族舞蹈在这种时代语境中毫不落伍,在无数优秀舞蹈者的创造下丰富了艺术语言。如朝鲜族舞蹈《谷雨》取材于朝鲜族传统文化中对“谷雨”时节的记录,吸纳传统手鼓舞的舞蹈语言进行转化,把其中的道具如手鼓和鼓槌换为日常的生产工具和栽种的秧苗,再结合朝鲜族舞蹈的动律特征,创造出一个朝鲜族谷雨时节辛勤劳动的动态场景。这个舞蹈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的手鼓舞的舞蹈语言,营造出唯美而又面向生活的民俗景致,塑造出一群生动鲜活的朝鲜族少女灵动而含蓄的典型形象。此作品在舞蹈语言上丰富了手鼓舞的舞蹈词汇,体现出朝鲜族人民质朴、勤劳的品格以及对生活的热爱。简而言之,近十年间一些优秀的当代朝鲜舞作品在舞蹈语言上脱离固有的艺术形式,向着更开放多元的方向发展,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语境上打造自己的艺术形式。

(二)表演形式的多样

近年来,朝鲜族舞蹈在不断创新主体语汇的同时,在表演形式上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当下舞蹈的复合性与对多元语境的文化思考。由于新技术条件与新哲学文化氛围的生发以及新媒介技术持续输出,各种艺术媒介跳出本位的企图。许多编导在创作过程中,保留从旧有媒介汲取的部分形式和内容,在继承具体理论与意识形态特征的基础上,催生出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新的艺术媒介以及新的艺术内容生产模式和欣赏效应。例如,中国朝鲜族原创舞剧《阿里郎花》的舞蹈表演形式融合了美术、戏剧、新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在舞美设计上打破了过去单一媒介传播效应和受众的限制,利用“3D 全息投影技术(也称虚拟成像技术)”,突破舞蹈空间圈层与时间变量,使整个舞台画面在虚实之间达到和谐的饱和状态,让观众体验到逼真、震撼的临场感。特别是在舞剧第三幕中,女主角顺姬与故去的丈夫在梦中相遇的场景,舞台上舞蹈者和投影显示的故去者的灵魂置于同一时空,实现了“跨时空对话”。在表演中,舞蹈者起身一跃,与光影相配合而后消失于舞台,投影对应的灵魂也化作仙鹤飘然而去。这种虚实相生、物我合一的舞蹈场景极具艺术的戏剧张力,不仅增强了舞剧的视觉冲击力,还营造出悠远而伤感的舞台意境,弥补了舞蹈在形体语言表现上的不足,在使舞蹈向“长于抒情,又长于叙事”的目标更进一步的同时,也丰富了朝鲜族舞蹈的表演形式。

另一种表演形式的拓宽在于将不同舞种的艺术元素融合而显示出新的舞蹈表演形态,如朝鲜族舞蹈《花语》。在编排中,编导将朝鲜族扇子舞的基本动律与现代舞的舞蹈元素如舞台调度中空间方位的变化以及差异化的舞蹈动作结合,将扇子设计为拟花瓣的形状,更好地配合“花语”这个主题。表演中花瓣起伏错落,或疾或徐,纷飞缭绕,仿佛在空中起舞,向观者呈现出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这种创作模式带给朝鲜族舞蹈创作新的启发,使朝鲜族传统扇子舞显示出新的视觉形态。

朝鲜族舞蹈作品的创作显示出多元借鉴的文化趋势,即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实现舞蹈语言上的多元化。舞蹈表演性质的加强使舞台表演越来越成为一种综合式的视觉演出。在舞台表演中融入其他艺术形式,舞蹈编排中加入其他舞种的艺术元素,都成为丰富民族艺术的可行之途。然而,舞蹈元素的丰富或是再媒介化的运用,均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既秉持对舞蹈艺术对原有内涵与媒介的适度尊重,又要于当代多元媒介混融境遇下发生创作思维转换。笔者认为,明确舞蹈本体的自觉自律性及其背后相关文化的内涵是编导创作不能摒弃的基本准则。与此同时,在丰富舞蹈元素,寻求媒介发展的道路上,编导应坚持以舞蹈的视听效果为意象,持续发展舞蹈的写意美,绝不能放任再媒介化、跨媒介化对舞蹈本体的“吞噬”。

(三)民族舞蹈的学术化与大众化

中国朝鲜族舞蹈始终处在一个动态的吸纳与创造的过程中,大众化与学术化都可以成为艺术发展的通途。学术化意指走向剧场、教室,舞蹈艺术可以向更专业化的道路发展,培养更多“高、精、尖”的人才,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而大众化一方面是指民族舞蹈来源于百姓的生活,是人们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另一方面则是指将民族舞蹈带回生长的文化土壤,继续凝结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吸纳更多时代性的、民族性的文化特性。例如,广场上的民族舞蹈是民间自娱自乐的一种民族舞蹈形式,其动作较为简单,形式比较单调,老少皆宜,气氛热烈,群众可在欢庆假日或是日常生活中借助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欢愉,寄托美好的愿望。这种舞蹈深受群众喜爱,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民族舞蹈可以以此为途径,在一定程度上简化舞蹈的动作,凝练舞蹈语言,使广场民族舞蹈获得广大的传播舞台。另外,这种民族舞蹈艺术的“下行”也能为深化群众对舞蹈艺术的认知做出尝试。

民族舞蹈的学术化与大众化是舞蹈艺术发展不可或缺的两条道路,只有在坚持学术化发展的同时,拓展大众化的途径,才能使舞蹈持续散发出绚烂的色彩,在艺术之林熠熠生辉。

随着当下中国舞蹈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近十年朝鲜族舞蹈创作逐渐显现出独特的文化优势。文章先凝练性地总结出近十年朝鲜族舞蹈的审美特性,再提出舞蹈语言的更新、表演形式多样化的发展,为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指引了方向。在不改变文化身份的前提下,舞蹈元素与内涵的丰富、各媒介之间的交叉互用,使舞蹈作品具有“共感—知性”与时空结合性特征,唯有此革新才能为舞蹈艺术锦上添花。

猜你喜欢
朝鲜族媒介形式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KORE A TOWN
书,最优雅的媒介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