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让万物智联成为可能 等

2023-09-14 10:36
莫愁·时代人物 2023年9期
关键词:核聚变患癌网约

6G让万物智联成为可能

6G是5G的下一个阶段,它拥有更高的速率、更低的时延、更广的连接、更高的智能,以及通信与感知融合能力。尽管6G仍处于早期研究阶段,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但业界早已积极行动起来,推进6G相关技术研发,抢抓6G竞争先机。美国已联合盟友开展技术标准研究,并建立了由美国主导的Next G产业生态联盟;欧盟整合多个成员国力量,实施了6G旗舰计划Hexa-X项目,共同推动6G研究;韩国成立了“6G研究小组”推动6G核心技术与应用的发展,并宣布将率先实现6G商用;日本设立了由政产学研各方组成的Beyond5G推广联盟,负责6G综合战略的推进落实和跨部门协调。我国2019年就建立了完善的6G推进组织,由工信部牵头成立了中国IMT-2030(6G)推进组,为产业界、研究机构、基础运营商等搭建了产学研用平台。

首艘“绿色甲醇”动力货船开航

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报道,世界上第一艘完全使用“绿色甲醇”燃料的集装箱船已开启首航,从韩国驶往丹麦。航运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量的3%,此次航行标志着将会有更多船舶使用甲醇来减少排放。这艘长172米的蓝色电动船是丹麦航运巨头马士基订购的25艘甲醇动力集装箱船中的第一艘。该船既可使用甲醇,也可使用传统化石燃料,可运载2100个6米长的集装箱。该船首航所用甲醇都是利用从垃圾填埋场或粪肥等生物来源获得的甲烷生产。使用这种生物甲醇意味着,这艘船在此次航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使用传统燃料减少约65%。

网约车呼吁完善行业法规

今年以来,三亚、珠海、济南、遂宁等城市先后发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行业风险预警的通告,提醒大众该市网约车数量已趋近饱和,行业景气情况逼近警戒红线。

我国的网约车行业已走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出现饱和现象在所难免。想要进一步提升行业从业者质量,稳定从业者收入水平,应当从源头入手,推行网约车司机职业化、网约车市场合法化。除却司机合法化外,行业立法的完善也是工作的重点。当前网约车行业仅仅拥有一系列行政规章,而并无上位的行政法规,这导致在出现责任纠纷时,会出现无法判断责任主体的情况。完善行业法规,做到让每个平台和从业者在遇事时有法可依,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提升大众对行业的信心。

核聚变能源的“春天”来了?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在美国国家点火装置上开展的一项实验中,成功实现了激光驱动核聚變点火——聚变产生的能量多于激光输入的能量,继2022年12月之后,核聚变反应再次实现净能量增益。

核聚变的“燃料”易于获取,不会产生核裂变所出现的长期和高水平的核辐射,也不会产生放射性废物,因此,核聚变被认为有望提供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一旦实现核聚变商业规模发电,将一举解决困扰全人类的能源紧缺问题,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和解决贫困与发展问题注入不竭动力,从而改变人类的未来。

关于美国实现的净能量增益,有媒体将其誉为21世纪以来最重大的技术突破。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惯性核聚变专家杜祥琬认为,该突破确实是一个重大进步,具有科学意义,但是当前离实现高增益的核聚变商业规模发电,还存在无法跨越的技术障碍。

患癌风险升高与睡眠时间短有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张万广教授团队对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睡眠时间短与患癌风险升高有关;在长期总睡眠不足的生活习惯下,女性更容易患癌症。

该研究纳入1.4万余名参与者,每两年对参与者进行一次随访,统计其睡眠时间变化和癌症患病情况。在平均七年的随访期间,该团队发现,和夜间睡眠时间为6-8小时的参与者相比,夜间睡眠时间小于6小时的参与者患癌风险升高41%。和午睡时间大于60分钟的参与者相比,从不午睡的参与者患癌风险升高60%。和夜间睡眠时间为6-8小时且午睡时间大于60分钟的参与者相比,夜间睡眠时间小于6小时且从不午睡的参与者患癌风险升高82%。和总睡眠时间(含夜间睡眠和午睡时间)为7-8小时的参与者相比,总睡眠时间小于7小时的参与者患癌风险升高69%。而且这种风险在男性、超重或肥胖的参与者中更显著,分别升高95%和70%。

周末睡懒觉或损害肠道健康

经过漫长一周的早出晚归,每个人都想在周末睡个懒觉。尽管感觉很好,但在周六、周日早上多睡几个小时,其实并非有益健康的好习惯,这可能会对肠道微生物组的健康造成严重破坏。

研究发现,不规律的睡眠时间与肠道健康的负面影响之间存在联系。即使睡眠模式看似只有微小的变化,比如工作日按照闹钟早起,周末睡到自然醒,也会影响生物节律和新陈代谢,甚至可能对肠道细菌种类产生负面影响。

首次将AI技术规模化用于输电线路发热检测

由我国国网电力空间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华北电力大学等单位研发的输电线路红外缺陷智能识别系统,近日在超特高压线路运维方面实现产业化应用。这是国内首次将人工智能技术规模化应用于输电线路发热检测。

迎峰度夏期间,全国气温不断升高,电力负荷急剧增加。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要及时发现线路缺陷隐患。然而,以往用人工智能识别红外影像数据的流程比较复杂,且需由人工现场判别画面中的发热故障点,易受检修人员经验、注意力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遗漏。而利用新研发的输电线路红外缺陷智能识别系统,仅需一键上传巡检红外视频就能快速抽帧并智能识别发热缺陷,可辅助线路运维单位及时消除线路跳闸停电的隐患。

编辑 林洋 744628926@qq.com

猜你喜欢
核聚变患癌网约
核聚变能应用前景现一丝曙光
网约车平台责任条款的识别方法——基于解释进路的正当规制
网约车侵权责任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
网约车问题研究及对策
网约车安全性提高研究
几时
做哪些体检能够发现患癌?
燃起“太阳之火”——谈谈“可控核聚变”
双胞胎患癌几率会比常人更高
德国仿星器:聚变装置造出氢等离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