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机化与信息化发展情况

2023-09-15 02:28吉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
农机科技推广 2023年6期
关键词:保护性农机化吉林省

○吉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 马 明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信息化在全国实现“五个第一”,即12316、12582 平台与农民互动服务量第一,农业电子商务进村入户第一单,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覆盖面第一,易农宝APP 省域用户量第一,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中国移动服务农业示范基地。2017年吉林省投资建设“吉林省农机化信息管理与远程调度指挥服务云平台”,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耕地深松远程电子监测技术。2020年初,为突破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等北斗远程监测技术,将原有的“吉林省农机化信息管理与远程调度指挥服务云平台”升级为“吉林省农业机械化智慧云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

一、吉林省“农机化+信息化”发展情况

据统计,2022年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综合农机化水平已达到92%,农机部门从2015年开始,探索开展面向农机作业监测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在耕地深松作业时试验运用北斗定位、传感、通信技术对深松作业质量、作业面积进行远程电子监测,升级建设的云平台又新增加了保护性耕作远程电子监测系统。

云平台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建设农机作业指挥调度中心、农机数字化远程会议系统,实现与吉林省现代农业智慧云平台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云平台包括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社会化服务、农机鉴定、农机购置补贴、农机监理、其他作业、数据分析等八个功能版块。重点开发应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耕地深松整地等信息化智能化远程监测监管系统,同时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安全监理、农机补贴、社会化服务等信息化建设。

云平台已于2021年春季正式投入试运行,累计接入云平台监测设备4.4 万余台套。2022年,保护性耕作远程电子监测覆盖到37 个县份,占全省42 个县份的88.1%;绑定云平台的免耕机具累计3.2 万余台套,通过终端设备上传到云平的保护性耕作作业面积3150 万亩。绑定云平台的深松机具4700 余套。

数据显示,信息技术为推进吉林省农机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化智能化数据支撑,有效防范和化解了农机作业质量监测难、面积核查难、补助资金发放风险大等隐患和问题,农机部门和农业生产者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端查看作业质量和作业面积,云平台建设初期就采取的是“开放、公平、公正”的原则,鼓励相关企业对接云平台,统一标准研判数据,云平台的启动运行,实现了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作业监测全省统一管理。

二、吉林省“农机化+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农机化+信息化”复合技术人才。众所周知,对任何行业来说,人才是确保行业有序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信息化人才薪资较高,按照目前的体制,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薪资很难留住专业的信息化人才。但是对于吉林省农机化信息化建设而言,不管是管理部门还是科研机构、生产企业都存在缺乏既懂农艺、又懂农机的信息化人才,干这些工作的大都是农机专业的毕业生,对农业生产比较熟悉,但对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缺乏了解,工作能力面临较大挑战,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云平台显示什么就是什么,不分析判断,不能充分利用其开展工作,影响了“农机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的速度。

2.缺乏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信息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涉及到耕种收储运加多环节,各环节即相互独立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目前,国内大多是企业设计产品,价格较高,农民承担不起,市场推广难度大,因为各企业设计思路不同,产品兼容性差。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农机装备更新换代加快,但对信息化智能化装备补贴还存在盲点死角。

3.缺乏资源共享、技术融合机制,农机信息的利用率不高。在推进“农机化+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终端设备采集信息,通过云平台初步整理和分析,这部分数据还是初级的,需要专业人员针对不同目的进行加工分析,但大部分管理部门和农业生产者对数据缺乏研判能力,信息利用率低。另外大部分农机部门信息资源还是利用企业平台,存在较高的封闭性、信息资源较为分散,标准不统一,数据兼容性差,不能将采集到农业机械信息化数据进行整合利用,导致信息孤岛和信息鸿沟的现象较为严重,降低了农业信息的应用率。加之部分地区受经济环境影响,办公条件较差、缺乏先进设施设备、有的县宽带租赁费都难以解决。

三、吉林省“农机化+信息化”发展建议

1.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推广力度,消除信息孤岛。“农机化+信息化”融合是一项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合作,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机生产应从试验开始,反复摸索酝酿后逐步推广。成熟的信息化技术推广,涉及的范围广、资金量大、专业性强,应立足农业生产实际,以上带下,坚持政府主导、科研先行、财政支持、互联互通、市场运作、多点示范,才能让“农机化+信息化”真正落到实处。

2.强化队伍建设,引进培养并举,为技术融合提供人才保障。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是首要因素,各级农机部门要根据部门实际发掘潜力,引进和培养并重,打造一只爱农业、懂农机、善学习、能专研、会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不仅农机队伍需要培养,更要让他们把信息化知识交给农民。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机制,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培养出跨专业的综合性人才,以满足农机信息化发展需求。

3.建立完善的“农机化+信息化”网络体系,信息采集做到实时准确,数据标准统一公开。在推进过程中,建立相对统一完善的农机信息网络体系至关重要。农机装备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应确保数据按统一标准收集,信息准确及时,由专业人员根据不用需要系统分析,提升农业信息的利用率,为政府和农业生产者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猜你喜欢
保护性农机化吉林省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