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正规革命武装

2023-09-15 12:07陈辉
铁军 2023年9期
关键词:独立团叶挺铁军

陈辉

在人民解放军的战史上,享有铁军美名的叶挺独立团是一支赫赫有名的英雄部队。201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的“百面战旗”中,有3面战旗格外耀眼:铁军、刘老庄连、强渡乌江模范连。这3面英雄战旗全部来自叶挺独立团,让全军羡慕不已,让全国人民敬佩不已。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等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这支部队。

北伐时期:叶挺独立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正规革命武装

1923年2月,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任陆海军大元帅。1924年10月,鉴于铁路交通经常被军阀、土匪骚扰,孙中山批准组建了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简称铁甲车队。

这是一支由中共广东区委领导的军事力量,直接归区委书记陈延年和军事部长周恩来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建立的最初实践与尝试。

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铁甲车队参加作战,所向披靡,向社会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军事能力。周恩来等人决定建立一支规模更大的党直接领导的革命队伍。同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一独立旅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下辖3个团,其中第三十四团,由叶挺任团长,周士第任参谋长。1926年1月,第十二师进行整训,将所有别动队、先遣队合并,编为新三十四团,原三十四团则改为独立团,直属军部领导,仍以叶挺任团长。人们称独立团为“叶挺独立团”。全团约2000人。叶挺独立团名义上归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建制,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完全掌控。独立团的绝大多数干部都是共产党员,并且建立了共产党支部,团部直属队和各营建立了党小组,党支部设干事会(支委会)。

独立团成立后,叶挺利用在广东肇庆驻训的半年时间,以苏联红军模式打造部队,初步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实行政治教育,开展“反贪污、反打骂、反报假”运动。清除了军阀习气,树立了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的革命思想,并确立了以“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团结、铁的纪律、铁的作风”为核心的铁军精神。部队战斗热情十分高涨。

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战争先遣队,先期开赴讨伐军阀的作战前线,首战碌田,轻取对手;再战醴陵,重挫守军;力克平江,敌军逃遁。接下来又直入中火铺,奇袭汀泗桥,抢占咸宁城。

8月,叶挺独立团与第四军各部及第七军合力强攻敌军主力据守的贺胜桥。尽管吴佩孚亲自督战,斩杀败退的旅长、团长数人悬首示众,仍然无法阻止官兵雪崩式溃退,叶挺独立团又一次一战成名。

1926年9月6日,北伐军占领汉阳,7日占领汉口,武昌成为一座孤城,处于北伐军四面包围之中。叶挺独立团兵临武昌城下,面对坚城顽敌,组织了敢死队,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冒着枪林弹雨,前赴后继,伤亡惨重,仍勇往直前。10月10日,叶挺独立团由通湘门附近爬墙入城,与顽固抵抗的敌军展开巷战,并首先攻占筑有炮台和环形工事的制高点蛇山。北伐军的壮举,令敌闻风丧胆、溃不成军。

经过40天的激烈战斗,叶挺独立团终于登上了武昌城,创造了北伐战争史上最为辉煌的战绩。

1927年1月,旅居武汉的粤籍团体特意在汉阳兵工厂铸造了一块铁质盾牌,以表达民众的敬慕之情。盾牌正面铸有铁军两个隶书大字,背面刻有四言赞诗:烈士之血,主义之花,四军伟迹,威振迩遐;能守纪律,能毋怠夸,能爱百姓,能救国家;摧锋陷阵,如铁之坚,革命抱负,如铁之肩;功用若铁,人民倚焉,愿寿如铁,垂忆万年。市民将这块盾牌隆重赠送给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奉命接受了盾牌。从此,叶挺独立团更加声名远扬,铁军称号威震八方。

南昌起义:叶挺独立团坚定不移地参加武装反抗国民党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人民军队从此诞生。

叶挺独立团在南昌起义时的番号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在南昌起义前叶挺担任十一军二十四师师长兼副军长。7月27日,周恩来等到达南昌,组成前敌委员会,全面指挥各路起义军。叶挺担任了前敌总指挥,在领导起义中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

8月1日,起义军奋勇当先、攻坚克难,经过4个多小时战斗,拂晓前全歼南昌守军3000余人,缴获各种枪5000余支(挺)、子弹70余万发、大炮数门。凌晨,起义军的旗帜高高插在了南昌城头。

1927年9月18日,南昌起义军辗转到达广东大埔县城,决定第一次分兵。次日,周恩来、贺龙、叶挺等率起义军主力直下潮汕往海陆丰转移。朱德率七十三团为主的二十五师起义部队和第九军原南昌军官教导团3000余將士扼守三河坝,为掩护主力部队南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后,周恩来、贺龙、叶挺等率起义军主力兵败潮州。七十三团等起义部队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战闽粤赣湘边,最后保存的起义军约800人,七十三团官兵融入之中,参加了湘南起义,最终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秋收起义的部队会师。

此外,叶挺独立团建团时的四连连长卢德铭,参加领导了秋收起义。1927年9月,卢德铭参与指挥秋收起义,担任起义军的总指挥。起义军转战井冈山时,在萍乡芦溪与敌军遭遇,卢德铭亲自断后,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壮烈牺牲,年仅22岁。

1927年12月11日,在张太雷、叶挺、恽代英、叶剑英、杨殷、周文雍、聂荣臻等领导下,举行了震惊世界的广州起义。12月12日,广州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苏兆征任主席(因病未到职,由张太雷代理),叶挺任起义军总司令。

广州起义惊动了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向广州进攻,出动炮舰轰击广州市区,派海军陆战队在长堤登陆,攻击起义部队。在中外反动势力疯狂进攻面前,起义武装浴血奋战,珠江以北城区的国民党军、保安队和警察武装均被消灭。但终因力量悬殊,叶挺决定撤离广州。

中国共产党在创军初期的“三大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叶挺独立团官兵都有参与,为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背叛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突出贡献。

红军时期:铁军过关斩将多次在生死关头为党中央、中央红军闯出一条生路

南昌起义后,朱德和陈毅率领的第九军教导团和二十五师七十三团等800多人,整编以后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番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28日,中共湘南特委决定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剩下的火种,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原叶挺独立团改编为第四军十师二十八团,成为了红军之中的主力团。

第四次反“围剿”战斗后,叶挺独立团被编为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二师四团。

1934年10月16日,红一方面军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涉过于都河,迈出了战略转移的第一步。这一天也就成为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纪念日。在长征中,红四团挑起了“开路先锋”的重担,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奇袭腊子口,爬雪山、过草地,历经重重险阻,充当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马前卒。

在湘江战役中,红四团首先突破湘江,并占领重要渡口觉山铺,全力阻击蜂拥而来的国民党湘军何健部,为中央红军最终突破湘江封锁线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后,红四团参与强渡乌江、四渡赤水战役,进而会同其他部队攻取遵义。

遵义会议后,红四团转战云南,智取禄劝、武定、元谋三县,在绞平渡巧渡金沙江,穿越凉山少数民族聚居区。

1935年5月26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抵达安顺场,决定红军沿大渡河西岸北上,抢占泸定桥。夺桥的任务在28日下达给红四团。红四团在大雨滂沱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下午4时,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打下沪定桥的第3天,军团主力到了,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都到了。毛泽东仔细察看了泸定桥的地势,感慨地说:“这样险要桥面的桥能夺取,说明红军是不可战胜的!”

第4天,红军千军万马从沪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

1935年9月17日,中央军委决定发起腊子口战役,红四团再次被军委选中,作为先遣部队,担负夺取腊子口天险,为中央红军开辟前进道路的重任。在强攻不取后,团领导决定改变战术,通过迂回从侧翼爬上崖顶,攻取敌碉堡,最终获得成功,红四团胜利突破腊子口天险,在红军战史上又写下辉煌的一页。

在长征中,红四团在突破湘江、跨过乌江、强渡大渡河、攻占天险腊子口等关系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恶仗、险仗、硬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又立下了新的功绩。

创建新中国:叶挺独立团在平型关、刘老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屡建奇功

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红四团又参加了山城堡等战役。西安事变后,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四团被改编为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一营,参加平型关战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8年,八路军六八五团随一一五师主力转战山东,进入山东微山湖地区,改称八路军苏鲁支队。再往后,苏鲁支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皖南事变后,第五纵队划归新四军领导,并改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继续在江南地区和日军作战。

七旅挺进苏鲁豫,南下华中,东进淮海,身历百战。其中,最为惨烈的一仗,发生在1943年初的刘老庄。

这场阻击战在3月18日上午9时打响,持续到当天21点左右结束。《新四军战史》与叶挺独立团团史记载: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连续打退日伪军1000余人的5次冲锋,经受了6个小时断续炮击,整整坚守了12小时,毙敌170余人,伤敌200余人。由于四连的顽强阻击,日军被挡在六塘河以南十几里外,保障了六塘河两岸的淮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但这个连队的82名指战员,在这场战斗中全部壮烈牺牲。

抗战胜利后,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开赴东北,解放战争爆发后,改编为东北民联第六纵队第十六师四十六团,隶属四野十五兵团建制。东北野战军成立以后,改称东野六纵十六师四十六团,大战秀水河子,保卫四平,三下江南,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其间番号几次演变,后编为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一二七师三七九团,随四野南下,攻克广州以后,就地驻防,广州军区成立后,该部归广州军区领导指挥。

1949年1月,叶挺独立团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第一二七师第三七九团。

叶挺独立团从东北的松花江,打到海南的万泉河,南征北戰8000里,横扫千军如卷席,为驱赶日军,解放全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军史留名:叶挺独立团创始人血染战旗,共和国开国将帅谱金榜有名

叶挺独立团在创建新中国的征程上,一大批创建者为中国革命捐躯。叶挺、曹渊、许继慎、杨林、莫奇标、高超、李海涛、吴兆生、胡焕文、卢德铭、刘光烈、张伯黄、练国梁等是其中的代表。叶挺独立团初创时期的10个连长,先后有9个连长英勇牺牲。叶挺独立团的创建者血染了铁军的战旗。

此外,叶挺独立团幸存者、后来者大都成长为人民解放军的治军良才。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中,有8人曾在叶挺独立团任过职,分别是元帅林彪,上将周士第,中将聂鹤亭、彭明治、谭希林、韩伟和少将王云霖、袁也烈。

如果把在叶挺独立团后来转隶部队中任过职的将军统计在内,达百人之多。据不完全统计,1955年至1965年全军授予少将以上军衔中有79名是从这支部队出来的,或者曾经在这支部队工作过。广东肇庆阅江楼里的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展示,从叶挺独立团及后来转隶部队走出的将军共165人(包括1988年恢复军衔制后授衔者)。

永葆本色:叶挺独立团后来人为铁军增添了无数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我军体制编制如何变化,传承铁军基因的一二七师都是成建制地保留了下来,始终是人民解放军的重点建设部队,陆军的主力部队。新一代铁军人,发扬叶挺独立团的优良传统,为铁军增添了新的光辉。

1950年4月,叶挺独立团作为四十三军第一二七师第三七九团参加解放海南岛的战役。1951年驻防海南岛,为祖国守卫南大门。

1960年,四十三军一二七师三七九团改为广州军区直辖的广州军区独立师。1961年8月,第四十三军撤销番号。

1968年9月,中央军委根据形势需要,重新组建了第四十三军,广州军区独立师改编的第一二七师重返第四十三军建制,移防广西桂林。

1963年,中央军委“点将”第一二七师,承担战备值班师重任。

1969年10月,第四十三军一二七师调防历史文化名城洛阳,进入武汉军区序列,编入全军战略预备队,成为武汉军区的重点建设对象。

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四十三军一二七师在师长张万年的指挥下,随军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续写了铁军的铁血荣光,五战五捷,歼敌2234人,在击溃越军主力部队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万年后来任军委副主席。

1985年8月,武汉军区第四十三军一二七师改编为济南军区第五十四集团军一二七师后,由骡马化步兵师改编为摩托化步兵师,为甲种摩步师编制。1997年6月,一二七师由摩托化步兵师改编为轻型机械化步兵师。

2008年,一二七师参加了汶川抗震救灾,“强渡乌江模范连”作为先遣分队,背着灾区急需药品向震中徒步挺进。半道上,他们被一处塌方阻住去路。头顶是摇摇欲坠的巨石、脚下是波涛汹涌的岷江,怎么办?时任连长钟超大吼一声“跟我来”,率先踏石探路,战士们紧跟着快速通过危险地段,率先赶到了震区。在汶川抗震救灾中一二七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获得了灾区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

2013年,一二七师炮兵营换装某新型榴弹炮,一时间官兵欢欣鼓舞。接装后,他们向团领导表态:大干快上,保证当年形成战斗力!

面对如此“雄心壮志”,团领导有些担心,但事实证明炮兵营言而有信。他们尊重训练规律,严格按训练大纲和规范程序进行训练,官兵扎扎实实严抠细训,在次年举行的一次演习中,炮兵营的新型榴弹炮首发命中、发发命中,打了个满堂彩。

2017年4月,济南军区五十四集团军一二七师缩编为某集团军铁军旅。

2018年,铁军旅官兵亮相国际军事比赛,包揽“轻武器射击比赛”个人前三名,取得轻武器射击、战斗体能等4个项目冠军。

全军首次涉外军事演习,有他们的身影;首次中俄联合军演,他们冲锋在前;中国首支维和步兵营,在他们中抽选组建……

2015年抗战70周年大阅兵和国庆70周年大阅兵,铁军旅官兵两次光荣接受习主席检阅。

至此,那首气势恢宏的《叶挺独立团团歌》,又回荡在我的耳旁:“北伐撼天一声雷,南昌城头第一枪。井冈星火渐成长,长征先锋千百仗。大渡桥横飞夺险,腊子口上天兵降。平型关前丧敌胆,铁血忠魂刘老莊。我们是铁军传人,把使命扛在肩上……”

(责任编辑周平)

猜你喜欢
独立团叶挺铁军
新昌县征订《铁军》连续五年超千份
铁军颂
铸成消防铁军
读《铁军颂》
叶挺独立团奇袭汀泗桥占领咸宁城
“叶挺独立团”跨海征琼崖——忆海南岛战役中的第127师
叶挺在新四军组建前后
叶挺独立团内的共产党员
北伐战争中的叶挺独立团
为解放人民立下汗马功劳的叶挺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