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农民运动及其精神实质

2023-09-15 11:56朱珏高洁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3年4期

朱珏 高洁

[摘要]1921年9月,在以浙江萧山衙前为中心的萧绍区域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国第一个新型农民组织宣告成立,这场被学界称作为“现代意义上第一次”的农民运动,有其自身的鲜明特征。在运动开展的时间、理论指导与组织,以及传播范围上具有“先导性”;在农民运动的发起人与广大农民之间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在农民运动的理论与实践之间具有深度的“结合性”。尽管这场农民运动只坚持了两个多月就被镇压,但其呈现出的“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团结一致的奋斗精神、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永远为后人所铭记。

[关键词]先声;农民运动;精神实质

[作者简介]朱珏,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浙江杭州310053;高洁,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党总支书记,河北石家庄,050041。

[中图分类号] D2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04-0022-06

1921年8月初,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个多月后的9月中旬,依然是在浙江,距离嘉兴南湖不远的萧山衙前,中国第一个新型农民组织宣告成立,在萧绍平原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成为中国农民运动的开篇之作。

一、萧山衙前农民运动概述

萧山,位于浙江省北部,钱塘江南岸。它“东邻绍兴县,南接诸暨县,西连富阳县,北和东北隔钱塘江与杭州市、余杭县、海宁县相望”。萧山地处萧绍平原,属于浙江南北要冲,素为战略要地。衙前,东邻昭东,东南、西南与绍兴交界,西接螺山,北与坎山接壤。萧绍运河流经境内,为水网平原区。①

从萧山衙前的地理位置看,这是一个十分适宜于农业生产的地区,当地的农民应该可以过上较为富庶的日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军阀政府与地主豪绅的残酷盘剥,加上水、旱、虫灾的影响,当地农民的生活困苦不堪,“吃也精光,穿也精光,哪有东西交点王(指地主)”,这句话道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1921年,因粮食歉收,衙前有些地方出现饿死人现象,这就进一步激化了农民与地主、政府之间的矛盾。恰在此时,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之一的沈定一回到家乡萧山衙前,当他看到家乡农民的惨况后,就着手引导家乡农民组织起来反抗政府与地主的残酷剥削。

沈定一在衙前出资办了一所农村小学,邀请了浙江一师的刘大白、宣中华、徐白民、杨之华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来小学任教,一方面向广大农民传授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向广大农民传播革命道理,为之后农民协会的成立和农民运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觉醒中的农民先后打响了两场保卫自身利益的战斗:一是打米店,打掉了一些哄抬米价的粮店,迫使米商恢复原价;二是夺回养鱼权的斗争,农民们与当地县知事抗争,迫使其同意农民们在西小江养鱼、捕鱼。这两场斗争为之后农民协会的成立和农民运动的大规模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1921年9月27日,衙前上千名农民在东岳庙集会,宣告衙前农民协会正式成立,一致通过了《衙前农民协会宣言》和《衙前农民协会章程》并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农协委员。萧山衙前农民协会成立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整个萧绍平原地区的农民,他们纷纷仿效,成立农协,开展农民运动。

然而,衙前及其周边的农民运动也震惊了政府和当地的地主豪绅。最终军、政、财三股势力联合起来,镇压农民运动。1921年12月中旬,萧山各地农协的负责人相继被捕,有部分农协负责人被迫害致死,轰轰烈烈的浙江萧绍平原的农民运动被镇压。②

二、萧山衙前农民运动的特征

从1921年9月27日衙前农民协会成立到12月中旬衙前农民运动失败,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但这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农民运动,其影响却极为深远,且这场农民运动呈现出其自身的特征。

(一)特征之一:先导性

萧山衙前农民运动所呈现出的第一个特征,即衙前农民协会和衙前农民运动无论是在运动开展的时间上,还是在其理论指导和组织上,抑或是在传播范围上,都呈现出“先导性”特征。

首先,从农协成立和农民运动开展的时间上来看,萧山衙前是现代农民运动的发源地。学者成汉昌曾在其文章中指出,不少的论著、教材中都认为中国现代农民运动最早始于广东的海丰地区。其实不然,彭湃在海丰建立“六人农会”的时间是在1922年7月,而萧山衙前农民协会成立于1921年9月,农民运动也在此时兴起,因此从时间上看,衙前地区的农民运动早于海丰地区,是全国最早的。③此外,1926年冬,中共上海区委所属的江浙区农民运动委员会也指出:“1921年冬,萧山农民,正式组织农民协会以反抗地主,实为全国农民运动的历史上最先发轫者。”④从种种考证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萧山衙前的农民运动是“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次”农民运动。

其次,从农民协会的纲领、组织机构等来看,萧山衙前农民协会是中国第一个新型农民组织。在萧山衙前成立农民协会的农民大会上,同时通过了两个文件,一是《衙前农民协会宣言》,二是《衙前农民协会章程》,前一份“宣言”主要谈及农民对于旧世界的基本认识,后一份“章程”涉及农民为自身解放而采取的斗争。这两份文件应该说是中国农民运动较早成文的斗争纲领,这在之前旧式的农民运动中是不曾有的。此外,农民协会成立之时,选举产生了李成虎、陈晋生、单夏兰、金如涛、朱梅云、汪瑞张六人为农协委员,李成虎被委員们选为议事员,这六人还进行了分工,分别负责农会的对内对外各项事务。这就产生了农民协会的领导机构,这一机构日后成为了开展农民运动的坚强核心,这在之前旧式的农民运动中也是不曾有的。

最后,从农民运动的发展情况来看,衙前农民运动没有局限于衙前地区,而是迅速向外传播。衙前农民协会成立之后,其效应迅速向周边地区辐射,后据统计,萧绍平原上的萧山、绍兴、上虞等地各村的农会纷纷建立,其中萧山地区共有36个村建立了农会,绍兴地区共有44个村建立了农民,上虞地区共有2个村建立了农会。⑤一时间,在各村农会领导下开展的抗租减租斗争席卷了整个萧绍平原。之后,邵力子在《觉悟》上发表的《论萧山农民协会被军队摧残事》一文和在《中国青年》上发表《论农民运动》一文以及单夏澜在《民国日报》上发表的《绍萧阶级斗争(之)第一幕》一文进一步将萧山衙前的农民运动向全国传播。日本学者田中忠夫在其《国民革命与农村问题》一书中也专列“衙前农民运动”一节,并指出“衙前农民协会,一经发表其宣言及会则,组织委员会,遂对社会引起很大的反响……”⑥这些文章与著述将衙前农民运动传播至全国,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先声。

(二)特征之二:融合性

萧山衙前农民运动所呈现出的第二个特征,即农民运动的发起人与广大农民之间所呈现出的高度的“融合”性。

此次农民运动的发起人沈定一,出生于萧山衙前一个官僚地主家庭,早年曾担任过知县、知州、巡警总办等职。后在留学日本期间,沈定一加入了同盟会,参加过反袁斗争。1920年5月,沈定一和陈独秀等人成立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沈定一成为了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沈定一面对当时国家的积贫积弱,尤其是看到广大农民的悲惨生活后,提出了要推翻现有制度的主张。一旦有了这一主张,沈定一没有停留于想法上,而是付诸了实践。他来到家乡的农民中间,身穿布衣进行宣讲,激发广大农民的斗志;他出资办小学,邀请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回乡任教,无偿教授广大农民文化知识和革命道理;他大力支持了广大农民捣毁不良米店和争取养鱼捕鱼权的斗争;他拿出自己家里的钱帮助农民渡过难关,还一再强调这些钱本来就是农民的;他以自己议员的身份向省长提出质问,声援农民减租诉求;他用自己的学识帮助衙前农民协会起草“宣言”与“章程”等纲领性文件……⑦衙前农民运动的另一位主要参与者,先进的知识分子刘大白,受沈定一之邀来到衙前,一面教文化,一面宣传革命道理,“从切实方面和真挚质朴的农民携手”。就像寒夜里的一盏明灯,给沉睡、黑暗的农村带来一线光明和希望。⑧沈定一等人的这一系列的行为,表明他们已走进了农民阶级这一群体并全身心地投身于领导农民与军阀政府、地主豪绅开展的斗争之中,他们已经和农民阶级、农民运动深深地融合在了一起!

另一方面,当萧山衙前的广大农民初步接触到沈定一等先进的知识分子向他们传播的革命道理,精神极为振奋,再当他们感受到沈定一等人对他们的帮助时,内心十分感激,于是衙前农民开始自觉地团结在“三先生(指沈定一)”周围,更进一步地接受先进知识分子的引导、教育、启发和帮助,让他们认清了自己受苦受难的本质所在——现有的社会制度,并下决心与之抗争。可以说,衙前农民逐渐接受沈定一等人的指导,走出了一条有领导、有纲领、有组织的现代农民运动之路。

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动融入农民之中,广大农民自觉接受先进知识分子的指导并开展农民运动,这就表现出两者之间的高度融合。

(三)特征之三:结合性

萧山衙前农民运动所呈现出的第三个特征,即农民运动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所呈现出的深度的“结合”性。

沈定一回到家乡,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到农民中间宣传革命理论。1920年8月,沈定一作了题为《谁是你底朋友》的公开讲演,向广大农民讲了为什么他们的生活如此困苦,究竟是谁在剥削他们,地主豪绅是如何剥削他们等等问题,让广大农民“恍然大悟”。讲演最后呼吁“世界是劳动者底世界。你们劳动者不要放弃本来的权利给坐食的资本家!你们应该争回被夺的权利了!”同年9月,沈定一另一个公开讲演《农民自决》中再一次高喊“土地公有这个主张,将来必有实现的一天,但是也要看你们团结的力量和组织上的努力而定这个主张实现的迟速……”

1921年9月27日,衙前农民协会成立,在成立大会上,通过了两份文件,《衙前农民协会宣言》指出“我们的觉悟,才是我们底命运,我们有组织的团结,才是我们离开恶运交好运的途径,决定我们底命运,正是决定全国人的命运”。这一宣言庄严宣告了衙前农民要团结起来开展斗争的坚强决心。《衙前农民协会章程》共14条,涉及农协的性质、参加人员、组织机构、斗争路径、疑难问题解决等内容,这一章程可以说是农民开展斗争的理论指导,而农民协会则成为了领导农民运动的组织机构。

当广大农民明白了自己困苦生活的原因,又受到先进知识分子的鼓舞,就有了斗争的动力。此后,广大农民又有了农民协会这个领导组织,有了“宣言”和“章程”这两个理论指导文件,开展了抗租减租斗争,这场农民运动可谓“有理有利有节”,并且迅速传播至整个萧绍平原乃至全国。

运动开展之前的理论宣讲,使得衙前的农民运动有了明确的目标,运动开展之初的农协建立和两个纲领性文件的颁布避免了农民运动的盲目性,这就是萧山衙前农民运动的第三个特点: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三、萧山衙前农民运动的精神实质

萧山衙前农民运动从1921年9月开始,后于1921年12月被镇压,虽只有短短的两个多月,但其表现出来的精神实质却永远为后人所铭记、传承。

(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创新,指的是人们为了发展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和条件,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而萧山衙前的农民运动恰恰就表现出了这一“创新”特质。

首先,农民运动由先进知识分子领导和先进理论指导,可谓突破常规,突破旧的思维定势,且出现了新思想。以往旧式的农民运动,都是广大农民在重大的自然灾害和残酷的地主剥削之下,为了生存,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战斗。农民运动大都是临时起意,且很少有系統的理论指导,也没有别的群体尤其是先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加入,这就使得旧式农民运动陷入了“王朝循环”的怪圈。而萧山衙前的农民运动,从一开始就是在先进知识分子的领导和先进理论的指导之下开展起来的。作为衙前农民运动的发起者、领导者的沈定一,作为先进的知识分子的一员,对于开展农民运动的重要性早有认识。他认为“中国机器工人不多,农民在国民中占最大多数,中国底的革命,应该特别注意农民运动。”⑨与此同时,沈定一还认识到“共产主义要促使农民觉悟,社会革命和共产主义就有十分的可能性了。”⑩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沈定一回到家乡萧山衙前,就着手宣传先进的理论。他带领农民推倒东岳庙的菩萨雕像,将庙宇改为农民协会的会所;他兴办小学,只接受农民子弟免费入学;他还揭露封建礼教的累累罪行,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沈定一和他的同伴们将革命道理讲给广大农民知晓,还帮农民们一起起草农民运动的宣言、章程等。当衙前村的农民第一次接触到这些新思想、新理论,内心是震撼的,他们开始思考自己受苦受难的根源并燃起了反抗的决心。

可见,沈定一、刘大白、宣中华等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农民运动前有理论宣传,在农民运动中帮助农民协会起草了“宣言”和“章程”等运动的纲领性文件,这些思想、理论于农民运动而言都是全新的,而这些新思想、新理论极大提升了农民运动的理论指导力,从而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战斗力。

其次,农民运动有了农民协会这一领导机构,可谓产生了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新事物。“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数量最为庞大的一个社会群体,可是他们很分散,一家一户一人为活动单位,因此,他们完全无力向凭借着极为强大而严密的组织进行运作的政治权力以及资本、市场的巨大攻势抗争。”?而衙前农民协会这一组织的诞生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衙前农民协会章程》第二条规定“凡本村亲自下气力耕作土地的,都得加入本会,为本会会员”,这就表明了农民协会是农民自己的组织。《衙前农民协会宣言》最后的一句话“我们总不忘记世界上农作生产事业是我们的底责任,我们不要忘记世界底土地是应该归农民使用,我们不要忘记土地该归农民所组织的团体保管分配。”两个“不要忘记”很好地表明了农民协会的主要使命,就是通过斗争,维护农民自身的权益,谋求广大农民经济上、政治上的解放。农民协会就是衙前农民运动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这一组织成为衙前农民运动的领导机构。与此同时,农民协会这一组织形式,在之后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农民进行一场规模空前的现代农民战争,赢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中,发挥了其他组织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也可以说,农民协会就是衙前农民运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有价值的新事物。

综上,无论是萧山衙前农民运动中出现的先进知识分子作为运动的领导者的新气象,还是民主、科学、解放等新思想,抑或是“宣言”“章程”等农民运动的全新的理论指导,与此同时,此次农民运动还出现了“农民协会”这一新型的组织机构,这些无一不彰显出其“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二)团结一致的奋斗精神

在衙前农民运动中,“团结一致的奋斗精神”是贯穿于运动始终的。

衙前农民协会建立之前,沈定一在其《农民自决》的公开讲演中就强调“不可以无组织的暴动,因为无组织的暴动,只是一哄便散……”他号召广大农民“你们有了组织,就不怕牺牲……你们赶快的团结呵!你们精密的组织呵!大地主们总有一天投降你们的。”?在衙前农民协会的成立大会上,此次农民运动的农民领袖李成虎也强调大家团结起来同地主豪绅展开斗争。他说道:“只要大家心肝齐,怕什么?我们这么多农民,如果官府来抓人,大家都去,监牢里关不下这么多人的。”?语言虽然很朴素,但其中表现出来的“大家拧成一股绳,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团结精神可见一斑。综上,农民运动的发起者和农民群体中的最先觉醒者们从一开始就认识到将农民团结起来的重要性。之后沈定一帮助农民成立农会,目的也是为了用农民协会这一组织将更多的农民团结起来。当以衙前为中心的农民运动势头正猛之时,周边的村镇纷纷前来求取《衙前农民协会章程》,每个人拿到章程,都念叨着只要有了这个,地主们就没法压迫他们,与此同时,广大的农民们也逐渐意识到: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才能形成真正强大的力量,才能摆脱自己的悲惨命运。

事实证明,被团结起来的农民确实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首先,从这一场农民運动的人数来看,是空前的。据统计,短短几个月时间,萧绍地区就建立了八十多个农民协会。衙前农民运动的参与人数,萧山县境内就有超过三万人,再加上绍兴、上虞五十多个村农民协会,会员人数达到了十万人。?其次,从农民团结起来共同斗争的效果来看,是卓有成效的。已经觉悟了的农民不似以前那般软弱,他们“团结起来,挥舞着铁锹,将来收租的人赶回船上,他们一起用泥捏成球,把那些可恶的人赶跑。”?由于团结,农民的减租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地主阶级被迫接受二五减租,“一切额外苛例尽行取消”;由于团结,衙前农民运动之影响迅速扩大,“附近三四百里的农民也酝酿同性质的团结和同类形式的斗争”;?由于团结,当大批军警前来镇压时,农民们互相申援,奋起反抗,无惧无畏!

虽然衙前农民运动坚持了两个多月,最终失败了,但当农民们感受过团结所迸发出来的巨大力量,他们便会把这一精神传承下去。从衙前农会走出去的骨干继续组织自己的农会,继续团结农民,提出“有福同享、有祸同当”的口号,继续与地主豪绅斗争。可见,“团结一致的奋斗精神”一经衙前农民运动之中产生,它就在广大农民阶级心中生根发芽,并指引着他们不断奋斗,直至取得革命的胜利。

(三)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

当萧山衙前的农民在农协的领导下开展的农民运动席卷了整个萧绍平原的时候,引起了当地地主豪绅的极大不安,他们在由军阀政府控制的《越铎日报》上歪曲污蔑农民运动并联名写信给当地政府要求严惩涉事农民。于是,当地政府派出大量军警,强行解散各地农协,强迫农民销毁入会证,轰轰烈烈的衙前农民运动在坚持了两个多月后于1921年12月中旬被镇压。

在镇压农民运动的同时,当地政府还大肆逮捕各农会的负责人,被列入拘捕名单的人员达500多人。这些一辈子默默勤恳劳作的农民,却在被捕后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精神。衙前农会的主要负责人李成虎,是最早受沈定一等人宣传的新思想、新理论的影响而觉醒的衙前村农民运动中的农民领袖。这位农民一经觉醒,就坚定地开展斗争。当地主们察觉农民协会的各项活动而对农民发出警告的时候,李成虎坚定地说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让我来担着。”?短短一句话,却凸显出李成虎的大无畏精神。农民运动失败后,原本李成虎可以离家避祸,但他没有走,在其子劝其离开时,淡然地说“怕什么?大不了,头落地完了!”当他被捕后,这个68岁的老人遭到了非人的刑讯,但他没有屈服,直到临终时还记挂着农民运动,微微开眼问了一句“其余没有人了吗”,然后从容赴死。这七个字,便是李成虎的“热情和血泪”,是他的“行状和墓志铭”,是他“激震煞生气人们底威魄”!?听闻李成虎从容赴死的消息,刘大白悲愤异常,写下了《每饭不忘》和《成虎不死》,“饭碗端起,我就记起——他,他姓李!饭碗端起,我就记起——他,他死在萧山县监狱!饭碗端起,我就记起——他,他是中国农民牺牲者第一!……”?刘大白以此两首诗篇表达了对李成虎的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精神的赞颂!此外,农协的另两位负责人单夏兰与陈晋生在农民运动失败后都被捕入狱,单夏兰辗转于绍兴与杭州两地监狱达三年半时间,陈晋生在狱中受刑后身体状况很差,出狱后不久便去世了。其他还有许多各地农会的领袖与骨干相继被捕。然而,他们都没有被残酷的刑罚所吓倒,继续以一己之力与这些反动势力,与这个不公的世界作斗争。其实,在他们被捕之时,已经深知这场农民运动失败了,但他们依然无所畏惧,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追求的理想也许并不会在自己手中实现,但他们坚信,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持续努力,一代又一代人为此作出牺牲,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正如他们在自己的“宣言”中所说的那样“我们从今天以后,具牺牲的态度,斗争的手段……我们的肉体,是可以牺牲的,我们的精神,却是永久地存留着!”这些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勇于牺牲的精神真正让人肃然起敬,潸然泪下。

衙前农民运动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而当他们面对军、政、财三方的残酷镇压,当他们面对监狱中令人发指的各色刑具,当他们面对死亡,“农民阶级”这一一直被认为是最为“隐忍”的人群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应当为后人永远铭记。

结语

1919年7月28日,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号召农民联合起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他说:“种田的诸君!田主怎样待遇我们?租税是重还是轻?我们的房子适不适?肚子饱不饱?田不少吗?村里没有没田作的人吗?这许多问题,我们应该时时去求解答。应该和我们的同类结成一个联合,切切实实彰明较著的去求解答。”其后,几番深入农村调研的毛泽东得出一个结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革命,革命就不会成功。而发生于1921年9月至11月間的从萧山衙前开始后遍及整个萧绍平原的农民运动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农民运动的成功实践。这场运动距今已有一百年的时间,而今天重温这一运动,依然心潮澎湃。虽然,这场农民运动历经两个多月,最终失败,但其影响却颇为深远。“农民运动的开端,在民国十年衙前农民协会的组织,彼时因鼓吹减租,被军阀压迫,会长李成虎死之,但一般农民,已深知农民协会是保障农民利益的。革命后,东乡农民协会首先组织成立者,亦为衙前村农民协会者,继续起者,络绎不绝。村农民协会……共计三十个。”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农民运动一经浙江萧绍平原上的兴起,便犹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迅速席卷整个中华大地,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习近平强调:“要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衙前农民运动就是党领导下农民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值得人们去深入学习与研究。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应该赋予“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团结一致的奋斗精神、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这一衙前农运精神以崭新的时代特征,使其永远不过时,不褪色,并让这一精神成为新征程上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

[注释]

①萧山县志编纂委员会.萧山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101.

②关于萧山衙前农协及农运情况,参见《衙前农民运动》,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和中共萧山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编:《衙前农民运动》(内部资料)二书.

③成汉昌.中国现代农民运动最早发生于何时何地?[J].教学与研究,1980(04).

④高熙.中国农民运动纪事(1921—1927)[M].求实出版社,1988.

⑤中共萧山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编.衙前农民运动(内部资料).第8页.

⑥中共萧山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编.衙前农民运动(内部资料).第17页.

⑦关于沈定一与衙前农民及农民运动的关系可参见周明华:《沈玄庐与衙前农民运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董为民:《沈定一和衙前农会》,《党史文汇》2008年第5期.

⑧刘家思等.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刘大白[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

⑨陈春龙.村里来了共产党——中共领导的中国第一个农民新型组织成立前后[J].今日浙江,2011(11).

⑩沈定一的这一思想可参见其1921年春在《共产党》月刊第3号上发表的《告中国的农民》一文.

?周凯.百年回眸: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新型农民组织[J].浙江档案,2021(07).

?姜义华.衙前农民协会成立中国两千年农民运动史上的划时代意义[J].探索与争鸣,2011(11).

?衙前农民运动.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20.

???万聿文.衙前农民运动先驱李成虎[J].杭州,2021(04).

?中共萧山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编.衙前农民运动(内部资料).第25页.

?杨福茂等.中国现代农民运动的先声[J].杭州大学学报,1980(04).

?衙前农民运动.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42.

?刘家思等.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刘大白[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

衙前农民运动.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29.

原载于《湘江评论》第2、3、4号,转载于林军:《红色衙前的革命往事——访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杭州》2021年第7期.

王雪园.萧山东乡自治概况[J].再造(旬刊),1929(30):47.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2-21(01).

[参考文献]

[1]萧山县志编纂委员会.萧山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衙前农民运动.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3]中共萧山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编.衙前农民运动(内部资料).

[4]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浙江历史1921—1949(第1卷)[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5]王全营等.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M].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

[6]成汉昌.中国现代农民运动最早发生于何时何地?[J].教学与研,1980(04).

[7]周明华.沈玄庐与衙前农民运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04).

[8]董为民.沈定一和衙前农会[J].党史文汇,2008(05).

[9]姜义华.衙前农民协会成立中国两千年农民运动史上的划时代意义[J].探索与争鸣,2011(11).

[10]何扬鸣等.“衙前农运”及其新闻舆论宣传[J].新闻大学,2001(04).

[11]王铁成等.揭开尘封的记忆:沈定一与衙前农民运动再认识[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03).

[12]陈超.近四十年来有关衙前农民运动研究述评[J].南方论刊,2020(08).

[13]陈晓蓉.略论浙东衙前农民运动[J].江西社会科学,2003(11).

[14]刘学礼.试析衙前农民运动对中共创立时期乡村革命的探索[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03).

[15]李风华.衙前农民协会:中共领导的第一个新型农会组织述论[J].求索,2013(03).

[16]陈志根.衙前农民运动性质辨正[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01).

[17]丁晓强.衙前农运动的几个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02(02).

[18]刘家思等.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刘大白[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

[19]林军.红色衙前的革命往事——访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J].杭州,2021(07).

[20]万聿文.衙前农民运动先驱李成虎[J].杭州,2021(04).

[21]周凯.百年回眸: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新型农民组织[J].浙江档案,2021(07).

[22]高熙.中国农民运动纪事(1921—1927)[M].求实出版社,1988.

[23]鲁可荣等.民国初期沈定一的东乡自治实践及乡村自治思想[J].中国农史,2013(04).

[24]王会军.浙江人士在中共建党前后的突出贡献[J].理论探索,2013(01).

[25]侯桂芳.浙江人士在中共建党前后的突出贡献[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