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溢性及金融风险外溢性文献综述

2023-09-15 21:10何涌武姗姗
财会月刊·上半月 2023年9期
关键词:金融科技监管

何涌 武姗姗

【摘要】 以外溢性为研究主体, 基于文献数据可视化和文本挖掘技术, 对外溢性以及金融风险外溢性相关内容分别进行文献综述和研究展望。首先, 整理当前国内外有关外溢性的研究, 明确人力资本外溢性、 财政支出外溢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然后, 进一步综述金融风险外溢性的成因及经济后果, 并结合金融科技大背景、 金融科技对金融风险外溢性的影响, 从监管思路、 监管导向和监管范式三个方面提出金融风险外溢性监管方案, 以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最后, 基于当前学者对外溢性以及金融风险外溢性的研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外溢性;外溢性成因;金融风险外溢性;监管;金融科技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3)17-0105-8

一、 引言

外溢性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不管是正向外溢还是负向外溢都会深刻地影响经济生活(吴立元等,2021)。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 各國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同时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持续推进, 各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且相互影响, 某一部门的经济溢出或者风险溢出会对其他部门产生影响(郭洁,2023), 因此探究外溢性和金融风险外溢性具有重要意义。比如: 探究外溢性的成因、 路径和表现可以更好地利用外溢性的正向作用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 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又或者是利用负向外溢的特点, 准确定位外溢的路径, 以此得出解决风险外溢的方法。

金融行业是支撑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之一(刘贯春等,2017)。一方面, 金融创新发展可以提高金融信息的透明度, 帮助企业转移和降低风险, 促进经济健康长久发展(张勋等,2020); 另一方面, 金融市场产生的金融风险会通过传染效应或者溢出效应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危害金融市场和社会经济的稳定(方意和荆中博,2022)。紧跟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步伐, 金融市场依托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显著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和金融可获得性, 并为解决金融服务中面临的信息茧房、 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提出了全新解决方案(蔡岑等,2023)。然而, 金融科技的颠覆性创新实质上具有一定破坏性, 其进一步扩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范围, 且其产生的风险具有较强的渗透性、 系统性和破坏性, 会持久性地动荡影响某一区域或国家, 这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Maximilian等,2020)。

因此, 在当前形势下, 更应当关注外溢性, 并对外溢性和金融风险外溢性进行综述, 从而为政府和企业实施应对措施指明方向, 进一步促进金融行业平稳发展(韩俊华,2022)。为此, 本文基于 CiteSpace 文献可视化和文本挖掘技术, 在界定外溢性的概念、 成因和表现的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金融风险外溢性的成因和影响, 理清外溢性和金融风险外溢性的形成逻辑。随后从革新监管思路、 优化监管导向及创新监管范式三个方面给出金融科技大背景下的金融风险外溢监管方案, 达到抑制金融风险外溢、 促进金融稳定的目的。

二、 文献可视化与文本挖掘

(一)外溢性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是一种文献计量分析工具, 其利用可视化图谱计量某一领域的文献, 得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新趋势(Chen,2006)。本节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对外溢性和金融风险外溢性的研究脉络进行系统梳理, 同时从关键词共现及关键词聚类两个方面分析并指出当前关于外溢性和金融风险外溢性的研究重点。本文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知网, 检索时间为2023年3月21日。为确保检索文献的权威性和全面性, 选择2009 ~ 2022年主题为“外溢性”或“金融风险”且来源类别为SCI、 CSSCI以及北大核心的文献进行检索, 同时手工剔除财经新闻、 会议、 报告等干扰性、 非学术性文献, 最终得到602篇文献。

1. 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是指统计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次数, 以进一步确定这些关键词与所属领域主题间的关系。本文对选取的文献数据集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 得出如图1所示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其包含481个节点、 664条连线, 网络密度为0.0051。图谱中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连线越粗, 说明其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越多; 同时, 关键词的节点越黑, 说明该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越高。关键词的词频反映了该议题的受关注程度, 因此本文在共现图谱的基础上统计了关键词频次中心性, 如表1所示。结合图1和表1可知: 外溢性和金融风险外溢性的研究议题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公共产品、 财政政策、 财政风险、 传导机制、 传染效应、 外溢效应、 金融科技、 防范化解, 以及在金融风险外溢性基础上对金融监管的探究等多个方面。

2. 关键词聚类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是指根据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强度划分不同的聚类, 并提取前三个代表性较强的聚类标签。因此, 为了进一步划分研究类型, 确定研究热点, 本文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 聚类结果如表2所示。表中ClusterID是聚类类别序号值, Size是类团中成员数量, Silhouette是聚类轮廓值, Label是聚类标签值。另外, 当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Q值)大于3和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大于0.7时, 说明聚类结构显著、 聚类结果可信。而本文的Q值为0.8253, S值为0.9906。由表2可知, 文献聚类主要有7类, 即聚类#0金融风险、 聚类#1外溢性、 聚类#2环境污染、 聚类#3金融监管、 聚类#4防范化解、 #5影子银行、 #6中小企业。

(二)文本挖掘分析

本节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将行业研究报告纳入研究体系, 以期发现金融行业的研究重点, 进而得出金融发展的新特征。同时, 使用Python和TF-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 词频—逆向文件频率)提取行业研究报告中的关键信息, 并绘制词云图和关键词词频表, 最后根据提取结果得出我国金融新发展阶段的三大特征。

行业研究具有显著的时效性, 而且近年来科技迅速发展, 对金融市场产生了很大影响, 因此将检索时间定为2017年1月1日到2022年12月31日, 报告来源于同花顺iFind金融终端数据库。据此, 本文绘制了词云图(限于篇幅,图略), 其中比较显著的关键词是“金融”“科技”“风险”“银行”“监管”“互联网”“数据”“消费”“支付”“投资”“人工智能”“金融机构”“市场”“证券”等。之后, 基于TF-IDF方法对量化关键词进行分析, 得到如表3所示的22个的高频关键词。

根据表3, 大致可以将关键词分成两类: 第一, 按照金融主体分类, 包括金融公司、 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 金融体系、 消费群体等; 第二, 根据行业关注重点分类, 包括互联网、 科技、 人工智能、 金融风险、 金融监管等。

综合上述研究, 可以总结得出我国金融在新发展阶段呈现出的三大新特征。一是金融市场科技化, 大数据、 人工智能、 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不断应用于金融市场, 创新了金融在服务、 支付等方面的发展模式, 帮助大量长尾群體成为新的消费端, 进一步深化了普惠金融的含义; 二是金融风险新趋势, 金融科技的运用使得各个金融机构及实体部门不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 而是相互交织、 合作的统一整体, 这进一步提高了金融风险的外溢性和系统性, 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金融风险体系; 三是金融监管新挑战, 风险管理已成为当前新型金融体系的核心内容, 亟需更加系统、 智能、 有效的监管体系来为金融市场的创新、 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三)研究反思

本章通过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对知网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 得出关键词共现图谱、 关键词词频中心性统计以及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 进而总结出目前关于外溢性及金融风险外溢性的重要研究议题, 主要包括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 外溢效应、 金融科技、 金融风险以及金融监管等; 在此基础上, 运用文本挖掘技术进一步分析金融行业的重点研究内容, 得出新阶段金融市场的新特征, 即金融市场科技化、 金融风险新趋势以及金融监管新挑战。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外溢性的形成逻辑、 经济效应以及现有金融市场的新形势, 本文从正、 负外溢效应两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分别阐述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外溢效应以及金融风险的负向外溢效应。基于此, 本文接下来首先对外溢性的相关研究议题进行综述, 其次对金融风险外溢性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最后根据现有研究和金融发展新特征提出金融风险外溢性的监管方案, 以期为金融行业规避风险、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借鉴和有迹可循的指导。

三、 外溢性

外部性最早由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 其是指一个经济主体不是在以价格为基础的交换中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影响, 即外部影响。此外,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定义, “外部性”又被称为“外部经济学”或“外溢性”, 是指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成本或收益, 他人却不用支付全部费用或从这些收益中得到补偿(杨洪军等,2018)。根据外溢性带来的经济后果, 具体可将其分为正外溢性和负外溢性。在界定外溢性的概念之后, 下文主要从外溢性的成因及表现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以期对外溢性的形成逻辑和具体影响形成更深入的理解。

(一)外溢性的成因

外溢性涉及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因此探究外溢性的成因对于发展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综述现有文献关于外溢性的成因, 进一步理清外溢性的形成逻辑。

1. 竞争关系中的反向外溢性。当外溢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竞争或者替代关系时, 主体行为变化可能会对客体产生反向外溢作用。比如: 在经济领域, 靳玉英等(2020)研究发现, 我国加强资本管制使得国际资本降低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 而这会导致国际基金增持与我国债券市场互为替代关系的其他新兴投资市场证券; 在房地产市场领域, 张艾莲和靳雨佳(2020)研究发现, 某一区域的区位价值变化会对周围区域的房产价格产生外溢效应, 且这种效应通常呈现出反向影响作用; 在政府行为方面, 杨柳和杨帆(2020)研究发现, 政府在工业领域的投入会推动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而这会对农业产生负向外溢作用, 抑制农业产出。

2. 支持关系中的同向外溢性。当外溢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支持或者互补关系时, 主体行为变化可能会对客体产生同向外溢作用。比如: 在经济领域, 朱万春(2019)的研究证明了在互为互补关系的流通业与旅游业中, 流通业规模扩张和效率提升对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在政府行为方面, 孟望生和徐进(2020)的研究表明, 在支持经济发展的教育行业中, 政府增加教育投入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溢出效应; 在技术领域, 技术支持带来的人力资本的增加会对技术进步产生正向推动作用(李正彪和薛勇军,2019)。

(二)外溢性的表现

本文在外溢性成因的基础上, 根据当前研究热点从两个方面对外溢性的表现进行综述, 即人力资本外溢性、 财政支出外溢性。

1. 人力资本外溢性。人力资本外溢性是指通过人力资本的知识积累实现技术创新, 进而提高产品部门的生产率水平, 促进经济增长(李正彪和薛勇军,2019)。首先, 从直接外溢效应来看, 逯进等(2014)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杜宾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发现人力资本带来的技术创新效应的直接溢出推动了经济增长。其次, 从间接外溢效应来看, 政府的教育投入能够通过影响人力资本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外溢性(孟望生和徐进,2020)。更确切地看, Nelson等(1966)认为,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能通过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效应提高经济产出。最后, 从农村人力资本外溢性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 侯风云和徐慧(2004)指出, 农村对城市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原因在于城市人力资本溢出效应主要为内溢, 而农村人力资本溢出效应则为外溢。

2. 财政支出外溢性。财政支出外溢性是指财政支出不仅会影响其自身, 而且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财政支出外溢性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财政支出规模外溢性。Ram(1986)利用1960 ~ 1980年115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 实证得出政府规模通过提高其他部门要素生产率来发挥外溢效应, 进而促进经济发展。二是财政支出项目外溢性。孙群力和汤序红(2005)利用我国的经济数据, 实证得出财政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外溢影响, 且不同地区的外溢弹性存在差异; 与之相反, 杨志安和李梦涵(2019)认为, 财政消费性支出会抑制产业结构升级, 而投资性支出和民生性支出能够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三是财政支出结构外溢性。林峰(2013)指出, 财政政策购买性支出对经济增长表现为正外溢效应, 而转移性支出对经济增长表现为负外溢效应; 并且, 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是一种“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 即存在最优的财政支出结构使其对经济增长的外溢效应最大化(王胜华,2021)。

(三)外溢性研究反思

现有文献对外溢性的概念、 成因及表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然而其依据的主客体关系较为单一, 对外溢性范围的阐述较少; 此外, 现有研究侧重于分析外溢性带来的经济效应, 而对其具体影响路径的研究较为匮乏。基于上述对现有研究的总结和反思, 本文认为可以考虑在如下两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拓展: 第一, 外溢性的成因不是简单的主客体关系中的外溢, 可能存在更深层次的关系网, 值得学者们进一步探究; 第二, 现有文献探究了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外溢性, 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各种因素经济外溢效应的具体路径, 以及各因素的外溢范围。

值得关注的是, 学者们在探究外溢性正面效应的同时, 也对外溢性的负面影响表达了现实隐忧, 比如对金融风险外溢性负面效应的担忧。金融风险外溢性是指金融市场中某一机构或者子市场出现风险, 往往会通过各种渠道将该风险外溢到相关行业, 甚至整个金融市场, 最终波及实体经济, 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效应(Battaglia等,2014)。金融风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时效性及复杂的传染性, 其外溢效应会对我国经济稳定造成一定冲击, 因此结合金融市场新特征综述金融风险外溢性现有研究刻不容缓。

四、 金融风险外溢性

一方面, 金融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 持续稳定发展以及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深刻影响; 另一方面, 金融风险及其外溢性可能引发的金融危机不容忽视。特别是近年来金融科技的迅速崛起, 不仅改变了原有的金融业态和金融服务模式, 而且丰富和提高了金融风险的传染途径及速度。因此, 理清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其对国内外金融市场、 非金融行业的具体影响, 有助于进一步识别金融风险外溢性的具体路径并有效预防风险外溢。另外, 本文在阐述金融风险外溢性成因及影响的基础上, 通过综述现有文献和创新现有监管思维, 给出金融风险外溢性的具体监管方案。

(一)金融风险外溢性的成因

下文主要从政策不确定性、 平台数据垄断以及金融科技的运用三个方面, 对金融风险外溢性的成因进行综述。

1. 政策不确定性。从行业层面来看, 杨子晖和王姝黛(2020)通过考察不同行业之间的风险传染驱动机制, 发现当存在较大政策不确定性或实施扩张性信贷政策时, 不同行业之间具有显著的风险传染关系。从市场层面来看, 经济政策不确定增加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出现的频率, 进一步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传染性及自身的脆弱性(李洋等,2021); 此外, 杨子晖等(2020)通过构建政策不确定性与全球金融市场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联网络, 得出经济政策不确定是外汇市场风险溢出和国内外金融市场之间风险传染的重要驱动因素, 其会进一步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

2. 平台数据垄断。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 平台数据垄断推动了金融风险外溢。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其本身的收集和运用不会形成反竞争, 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可能会成为反竞争的工具并导致反竞争效果(任超,2020)。在此基础上, 学者们聚焦到具体平台数据垄断研究金融风险外溢。比如, 互联网平台凭借数据垄断优势进入金融行业, 使得相关金融风险具有更强的复杂性、 传染性及外溢性(孙方江,2021)。此外, 高惺惟(2021)的研究进一步说明数据垄断会导致金融风险的溢出效应、 传染效应, 使得金融风险涉众强度更强, 网络数据信息安全风险更加突出, 风险扩散的速度更快。

3. 金融科技的运用。金融科技是以大数据、 人工智能、 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为支撑, 创新金融供给和金融服务方式, 将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供给转变为以需求为导向的金融供给, 让更多消费者和企业享受到金融科技的福利(唐松等,2020)。然而, 金融科技本身具有的技术属性和金融属性使得运用金融科技会不可避免地带来金融风险, 且该风险具有传染性和外溢性特征(何涌和谢磊,2022)。具体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是金融視角, 金融科技加剧了金融在信贷融资和市场融资中的脆弱性。金融科技的运用导致大量金融业务由线下转到线上, 使得交易链条和结构更加复杂, 交易主体和网络也日益庞大, 一旦某个节点出现风险, 则会导致金融风险的交叉性、 传染性和复杂性更为突出(孙方江,2021)。二是技术视角, 金融科技算法存在的固有缺陷已逐渐融入金融本身, 造成金融科技算法风险规制的低效和失灵(王怀勇,2021)。金融科技的运用提高了金融业对网络和技术的依赖程度, 扩大了风险攻击目标(程雪军和李心荷,2021)。三是监管视角, 现有监管体系落后于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 在机制、 效能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无法保证避免金融市场联动效应带来的潜在风险外溢(李瑛,2022)。

(二)金融风险外溢性带来的影响

金融风险的溢出效应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最终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风险。基于此, 下文主要从国内外金融市场以及非金融行业两方面进行综述, 以期明确金融风险外溢性的具体影响。

1. 金融风险外溢性对金融市场的影响。金融业存在的局部风险一旦集聚和扩散, 就有可能演变为系统性金融风险, 在各个子行业间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传播。首先, 从国内金融市场来看: 一方面, 在我国金融市场深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单个银行的最优行为可能会在整个系统中加剧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马骏和何晓贝,2021), 系统性金融风险能够通过金融市场、 尾部风险渠道在各个银行之间相互传染(苗子清等,2021); 另一方面, 金融行业间存在很强的风险溢出效应, 且证券业对其他金融行业的平均风险溢出效应最大(严伟祥等,2017)。其次, 从国际金融市场来看: 金融风险在国际股票市场间存在明显的外溢效应和传染效应, 且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宋玉臣和吕静茹,2021); 在货币和外汇市场中, 持续宽松的货币环境会导致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复苏脱节, 从而增加国际金融市场风险隐患(苗文龙等,2021); 此外, 何德旭等(2021)发现, 金融风险还可能通过全球金融网络外溢到其他国家, 冲击其他国家的外汇、 货币等金融市场, 并可能会在全球网络中产生放大效应, 进而形成全球金融危机。

2. 金融风险外溢性对非金融行业的影响。近年来, 我国金融业处于一种高增长发展态势, 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支持作用, 但是其快速发展带来的金融化对实体经济也存在着负面影响(张成思和张步昙,2015)。一方面, 辜胜阻等(2018)指出, 我国金融风险具有点多面广且互相影响等特点, 而且金融行业与实体产业存在结构失衡, 很容易导致金融风险外溢到非金融行业。另一方面, 科技不断发展、 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断上升导致的信贷紧缩也会进一步给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何青等,2018)。相较于金融风险对实体经济单向的负面影响, 蔡真(2018)深入分析了房地产与地方政府债务、 银行的关联性, 以及高房价形成的资本外逃压力, 证明了房地产市场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具有密切关系以及两者之间存在风险双向溢出效应。

(三)金融风险外溢性研究反思

通过综述现有文献关于金融风险外溢性成因及影响的研究, 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 政策不确定性、 平台数据垄断等都是金融风险外溢的重要影响因素, 特别是近年来金融科技的迅速崛起, 对金融风险外溢又是重重一击。第二,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金融业发展在带来金融交易便利的同时, 也为金融风险的传播提供了更多途径并扩大了金融风险传播的范围。然而, 现有文献多是基于单一影响因素建立的研究, 缺乏考虑综合影响因素的研究。此外, 已有研究较少关注技术本身风险的外溢效应, 也缺乏应用技术降低技术风险的经验。

基于上述对现有研究的总结和反思, 本文认为可以考虑在如下两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拓展: 第一, 开拓性研究多项因素对金融风险外溢的综合作用, 并对其影响程度进行等级划分, 同时细化这些影响因素的原因, 以确定影响金融风险外溢的源头及其影响程度, 更好地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第二, 创新技术应用, 细化金融技术风险, 同时构建金融科技风险大数据库, 将大数据融入金融技术风险度量系统, 进一步丰富金融风险度量模型。由于各行各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 使得风险在金融业传播的同时, 还会外溢到其他非金融行业, 传统监管模式和体系面临巨大挑战。

五、 金融风险外溢性监管

金融科技借助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改变了原有金融市场服务模式, 为大量金融科技公司的诞生创造了机会。然而, 随着金融一体化的不断加深, 金融科技公司带来的金融风险很快会外溢到整个金融市场, 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监管形式来应对金融风险外溢性。因此, 本文从革新监管思路、 优化监管导向以及创新监管范式三方面给出金融监管方案。

(一)革新监管思路

科技的深入发展使得金融风险的种类越来越多, 危害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金融监管体系已无法适应当前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和金融服务模式, 迫切需要新的监管体系从源头和过程上控制金融风险, 降低其外溢性。

1.  加强准入监管。金融机构跨业经营提高了金融行业风险发生率, 对此国务院在2020年出台了《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 授权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进入市场进行监管。刘骏和曾嘉(2021)提出包容性审慎监管, 即: 一方面, 确保降低金融科技公司准入门槛的全过程稳定监管, 促进金融创新发展和防范风险的有机结合; 另一方面, 加强金融监管顶层设计, 完善自上而下的监管措施, 维护金融市场长远稳定发展。沈伟(2022)指出, 可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时、 动态监管金融市场, 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并发挥科技多种应用维度, 实时监测市场信息, 以识别潜在的风险并事先预警。

2. 协调国际监管。各国的基础建设和金融发展程度的不同, 导致其监管目标和监管形式更加不同, 进一步加大了各国协调监管的难度; 然而, 在科技和经济的助力下, 各国金融市场已逐渐融为一体, 一国监管不善可能会导致金融风险外溢到其他国家, 因此迫切需要协调各国监管以应对一国监管不力所造成的风险外溢。基于此, 李瑛(2022)指出: 可以借助国际金融机构、 金融稳定理事会等国际性经济组织促进在国际范围内达成监管共识; 此外, 不同国家监管机构之间要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和信息共享平台, 不断加强沟通与协作, 强化数字化金融产品的协同监管, 降低套利行为带来的金融风险。

(二)优化监管导向

“十四五”规划指出, 要从防范金融风险、 推进金融科技发展等六个方面促进金融改革和发展, 这对金融监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 宏观上要制定合理的政策, 微观上要严格执行政策。

1. 制定合理的政策。从宏观层面来看: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由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统筹协调金融监管工作, 丰富和完善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 提高政策的干预性, 协同监管系统性金融风险, 做到宏观审慎监管(范小云等,2021)。二是强化政策统筹。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的强相关性要求央行在制定相关政策时统筹考虑政策、 金融监管以及金融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 降低政策外溢性, 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刘冲等,2022;Borio和Zhu,2012)。三是协调监管工具。黄卓和王萍萍(2022)指出, 应在央地各金融管理部门之间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和监管工具, 以避免由于监管标准和监管工具不一致而造成“多重監管”“合成谬误”等情况的发生。

2. 嚴格执行政策。从微观层面来看: 一是功能监管。以金融产品功能为标准, 明确与之相应的监管规则, 解决混业经营监管困境等问题, 树立同类金融创新活动监管一致性理念, 促进公平监管、 预见性监管(程雪军和尹振涛,2022)。二是分权监管。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建立监管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能力建设并提高其独立性(杨松,2022); 同时, 在央地监管部门内部设置制衡机制并增强外部监管约束, 以实现“将权力关进牢笼里”的目的, 避免监管腐败等问题的出现, 进一步提高行业自律、 改善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 弱化金融风险外溢, 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王道平等,2022)。三是行为监管。监管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的行为监管委员会以进一步保证策略的实施, 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行政法上原则以及因地制宜等原则(刘骏和曾嘉,2021)。

(三)创新监管范式

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运用使得金融市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进一步丰富了金融风险外溢性的路径。以前对平台、 公司的单一监管已无法适应现阶段的金融状况, 应当升级到整体链式监管、 多元化监管、 科技监管。

1. 创新监管模式。传统的金融监管是以银行业为中心形成的“命令—控制”型监管模式, 其具有静态、 单向性的监管特征, 容易出现监管空白, 而且其以人工为主的监管方式已不再适应现阶段金融服务的数字化、 智能化发展趋势, 创新监管模式刻不容缓(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和吴晓求,2020)。因此, 金融市场应从单一被动监管转向整体动态监管, 并运用新兴技术有效整合有价值的市场信息, 提高信息透明度, 进一步将金融市场置于“整体控制”和“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最终提高监管效率和有效性, 抑制金融风险外溢(张晓燕等,2023;何涌和毛秋霖,2020)。

2. 运用现代监管科技。首先是监管沙盒, 其能预先发现金融创新中的潜在风险, 为新金融技术与监管制度磨合提供“机制试验”, 为降低金融监管制度与金融领域新技术存在的潜在错配性提供检验基础, 提高监管灵活性, 在促进金融创新的同时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以更加有效地推进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杨涛,2022)。但是, 在运用监管沙盒的过程中要警惕其局限性和差异性,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沙盒模式(胡滨,2022)。其次是穿透式监管, 穿透式监管是指运用新兴技术透过金融产品表面看清金融业务、 行为的实质, 穿透连接资金来源、 中间环节和最终投向, 全过程监管金融行为①。穿透式监管能够有效应对信息化下金融科技监管面临的挑战, 全面覆盖金融风险、 技术风险以及混业经营风险等各类风险, 做到监管全覆盖, 减轻“中心化”金融监管面临的压力, 最终有效应对金融科技的破坏性行为和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及其外溢(任怡多,2022)。

(四)金融风险外溢性监管研究反思

现有研究结合金融市场现状, 从监管思路、 监管导向以及监管范式三个方面给出了金融风险外溢性的监管方案, 然而它们缺乏对技术风险本身的考量, 较少将技术风险本身对金融监管的影响纳入技术监管范畴; 此外, 较多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 缺乏具体的实验研究, 无法真正考量监管政策和措施的有效性。

基于上述对现有研究的总结和反思, 本文认为可以考虑在如下两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拓展: 第一, 加强对现代监管科技风险本身的研究, 识别和应对技术本身存在的风险有助于利用科技对金融风险外溢性实施更完善的监管, 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稳定; 第二, 突出实验研究和实践跟踪, 将明确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模式运用到实验中, 以探究其对金融风险外溢性监管的有效性。

六、 结论与展望

当前学者们围绕外溢性及金融风险外溢性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第一, 现有研究明晰了外溢性的概念、 成因, 以及人力资本外溢性、 财政支出外溢性两方面外溢性的表现; 第二, 学者们在探究外溢性正面效应的同时, 也对外溢性的负面效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梳理了金融风险外溢性的成因, 以及其对国内外金融市场和非金融行业的影响, 特别关注金融科技对金融风险外溢性的影响; 第三, 在探究金融风险外溢性的基础上, 现有文献深入研究了金融风险外溢性监管, 本文通过梳理现有监管研究逻辑, 并结合金融科技的大背景, 给出具体的金融风险外溢性监管方案。

然而, 目前学者们对外溢性及金融风险外溢性的研究还不够全面, 有待进一步探讨。对此, 本文提出以下四点研究方向: 第一, 外溢性的形成原因不是主客体之间简单的替代、 支持关系, 而是可能有着更复杂的关系网络, 值得学者们进一步研究。第二, 突出对细分金融子市场的外溢性研究。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 给我国的金融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对金融风险外溢性的研究, 才能积极应对金融科技带来的挑战, 以促进金融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 突出对金融风险外溢性传导机制的研究。只有明确风险外溢性的传导机制和传染路径, 才能准确剖析风险来源, 从而更好地应对风险。第四, 突出对金融科技本身存在的技术风险的研究, 探究解决方案, 以便更好地将其运用于金融风险外溢性监管。

【 注 释 】

① 来源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健全穿透式监管,加强商业银行股权管理》,2017。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蔡岑,殷晓晴,陈选娟.金融科技创新路径选择与银行经营效率[ J].财经研究,2023(3):19 ~ 33.

蔡真.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与房地产市场的关联、传染途径及对策[ 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8(5):42 ~ 61.

程雪军,李心荷.居民杠杆率的发展、风险与应对建议:基于法律金融学研究视角[ J].西南金融,2021(10):20 ~ 31.

程雪军,尹振涛.监管科技的发展挑战与中国选择:基于金融科技监管视角[ J].经济体制改革,2022(1):135 ~ 142.

范小云,史攀,王博.估值踩踏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基于前瞻性偿付能力风险传染模型的分析[ J].中国工业经济,2021(10):39 ~ 58.

方意,荆中博.外部冲击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生成机制[ J].管理世界,2022(5):19 ~ 35+102+36 ~ 46.

高惺惟.平台垄断与金融风险问题研究[ J].现代经济探讨,2021(7):68 ~ 75.

辜胜阻,杨嵋,吴华君.金融风险特征及防控风险的战略思考[ J].天津社会科学,2018(4):99 ~ 105.

郭洁.拉丁美洲与加勒比:经济全球化及其溢出效应[ 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158 ~ 167+231.

韩俊华.金融科技促进经济双循环发展及风险监管[ J].科学管理研究,2022(1):162 ~ 168.

何德旭,苗文龙,闫娟娟等.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跨市场传染效应分析[ J].经济研究,2021(8):4 ~ 21.

何青,钱宗鑫,刘伟.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度量——基于实体经济的视角[ J].金融研究,2018(4):53 ~ 70.

何涌,毛秋霖.P2P网络借贷监管动因、行为与有效性[ J].财会月刊,2020(23):144 ~ 150.

何涌,谢磊.金融科技的内涵、风险与监管的中国方案:一个基于文献可视化的研究综述[ J].金融发展研究,2022(4):82 ~ 89.

侯风云,徐慧.城乡发展差距的人力资本解释[ J].理论学刊,2004(2):42 ~ 45+129.

胡滨.金融科技、监管沙盒与体制创新:不完全契约视角[ J].经济研究,2022(6):137 ~ 153.

黄卓,王萍萍.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发展:机制、挑战与对策建议[ J].社会科学辑刊,2022(5):101 ~ 108.

靳玉英,罗子嫄,聂光宇.国际基金投资视角下中国资本流动管理:有效性和外溢性[ J].经济研究,2020(7):21 ~ 40.

李洋,佟孟华,褚翠翠.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基于中国上市金融机构微观数据的经验证据[ J].金融经济学研究,2021(4):31 ~ 47.

李瑛.金融科技风险下的监管转型研究[ J].当代经济管理,2022(2):87 ~ 96.

李正彪,薛勇军.人力资本外溢性、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均衡增长的影响[ J].技术经济,2019(4):42 ~ 49.

林峰.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外溢性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9):11 ~ 18.

刘冲,庞元晨,刘莉亚.结构性货币政策、金融监管与利率传导效率——来自中国债券市场的证据[ J].经济研究,2022(1):122 ~ 136.

刘贯春,张军,丰超.金融体制改革与经济效率提升——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J].管理世界,2017(6):9 ~ 22+187.

刘骏,曾嘉.新时期金融科技创新的审慎监管研究[ J].理论探讨,2021(3):122 ~ 126.

逯进,翟倩倩,周惠民.人力资本、经济增长与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中国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人口与发展,2014(2):2 ~ 16.

馬骏,何晓贝.金融风险传染机制研究——基于中国上市银行数据的模拟[ J].金融研究,2021(9):12 ~ 29.

孟望生,徐进.财政教育投入的经济增长外溢性实证检验[ J].统计与决策,2020(13):129 ~ 133.

苗文龙,杨朔寒,田妍.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跨市场传染效应分析——基于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金融网络的视角[ J].金融监管研究,2021(7):86 ~ 100.

苗子清,张涛,党印.中国银行体系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研究——基于24家A股银行的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分析[ J].金融评论,2021(5):58 ~ 74+125.

任超.大数据反垄断法干预的理论证成与路径选择[ J].现代经济探讨,2020(4):123 ~ 132.

任怡多.金融科技穿透式监管的逻辑机理与制度构建[ J].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22(2):96 ~ 104.

沈伟.数字经济时代的区块链金融监管:现状、风险与应对[ 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18):52 ~ 69.

宋玉臣,吕静茹.国际金融风险传染演化趋势与应对策略——来自股票市场的证据[ J].学习与探索,2021(9):130 ~ 138+192.

孙方江.数据垄断视角下金融业和互联网平台的共生发展问题研究[ J].西南金融,2021(3):28 ~ 38.

孙群力,汤序红.政府消费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外溢效应研究[ J].财政研究,2005(12):33 ~ 35.

唐松,伍旭川,祝佳.数字金融与企业技术创新——结构特征、机制识别与金融监管下的效应差异[ J].管理世界,2020(5):52 ~ 66+9.

王道平,刘杨婧卓,徐宇轩等.金融科技、宏观审慎监管与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 J].财贸经济,2022(4):71 ~ 84.

王怀勇.金融科技的算法风险及其法律规制[ J].政法论丛,2021(1):105 ~ 116.

王胜华.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优化:基于经济增长视角的分析[ J].统计与决策,2021(19):149 ~ 152.

吴立元,赵扶扬,王忏等.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中国资产价格波动与资本账户管理[ J].金融研究,2021(7):77 ~ 94.

严伟祥,张维,牛华伟.金融风险动态相关与风险溢出异质性研究[ J].财贸经济,2017(10):67 ~ 81.

杨洪军,王印成,陈水英.《西方经济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8.

杨柳,杨帆.“反哺”还是“虹吸”:我国资源型城市工业与农业关系研究[ J].当代经济管理,2020(2):53 ~ 58.

杨松.新金融监管体制下央地监管权关系再审思[ J].法学评论,2022(6):83 ~ 95.

杨涛.理性认识金融科技监管沙盒的改革探索[ 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17):102 ~ 110.

杨志安,李梦涵.财政支出政策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和效应分析——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系统GMM实证检验[ 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45 ~ 54.

杨子晖,陈里璇,陈雨恬.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跨市场传染——基于非线性网络关联的研究[ J].经济研究,2020(1):65 ~ 81.

楊子晖,王姝黛.行业间下行风险的非对称传染:来自区间转换模型的新证据[ J].世界经济,2020(6):28 ~ 51.

张艾莲,靳雨佳.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极端风险的非对称外溢[ 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30 ~ 36.

张成思,张步昙.再论金融与实体经济:经济金融化视角[ J].经济学动态,2015(6):56 ~ 66.

张晓燕,党莹莹,姬家豪.金融科技与金融监管的动态匹配对金融效率的影响[ J].南开管理评论,2023(1):43 ~ 56.

张勋,杨桐,汪晨等.数字金融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理论与中国实践[ J].管理世界,2020(11):48 ~ 63.

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吴晓求.“十四五”时期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监管研究[ J].管理世界,2020(7):5 ~ 15.

朱万春.流通产业对周边旅游业的空间外溢性影响[ J].商业经济研究,2019(6):165 ~ 168.

Battaglia F., Gallo A., Mazzuca M.. Securitized banking and the euro financial crisis: Evidence from the Italian banks risk-taking[ 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2014(76):85 ~ 100.

Borio C., Zhu H.. Capital regulation, risk-taking and monetary policy: A missing link i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J].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2012(4):236 ~ 251.

Chen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3):359 ~ 377.

Maximilian P., Joakim W., Vinit P., et al.. The evolution of the financial technology ecosystem: An introduction and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 on disruptive innovations in ecosystems[ 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20(151):119779.

Nelson R. R., Denison E., Sato K., et al.. Investment in humans,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6(2):69 ~ 82.

Ram R.. 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 A new framework and some evidence from cross-section and time-series data[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1):191 ~ 203.

猜你喜欢
金融科技监管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对强化简易升降机监管的若干思考
数字智能时代的供应链金融
金融科技发展对保险行业的影响研究
百度金融成立国内首家“金融科技”学院
监管
监管和扶持并行
宁夏平罗县城乡居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