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农耕文化,弘扬劳动精神

2023-09-15 12:11陈一琼杨静娜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第三实验幼儿园
教育家 2023年34期
关键词:农耕场域劳动

陈一琼 杨静娜 |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第三实验幼儿园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6岁是幼儿启蒙教育的关键阶段,是幼儿萌发劳动意识、初步形成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的最佳时期。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第三实验幼儿园在“亲润之家”园本课程中将劳动教育放于重要位置,重视劳动在课程中的价值和意义。

“劳动润心,实践育人”是我们对育人目标、路径、方式的概括,也是我们的行动纲领。我们认为,只有在人的大脑、身体与所处环境的和谐共生中,通过“操作体验—感知实践—内心升华—外显行动”的往复经历才能实现主体意识和生活世界的对接,进而达到身心同一、体脑统一、知行合一的“全人”目标,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之本。

“三场”在位,让环境实现“人”的融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外显的环境文化不仅需要体现园所文化特色,还应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能引发幼儿的学习。

嵌入“意” 境,营造能形成建构的感知场。感知场指的是在觉察、感觉、注意、知觉等支持下获得农耕文化感知的场域。幼儿要劳动,首先要认识劳动。农耕馆、农耕廊、农画墙等场域旨在建立幼儿与自然、与他人、与历史文化的“认知勾连”。这些场景有利于幼儿了解农耕文化,理解相关知识。

融入“物”境,创建能自主探索的体验场。体验场指带有短期性、感受性并能亲身经历、实地领会的农耕场域。劳动教育离不开具体的劳动情境提供给幼儿的劳动经验,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的知识建构层面。幼儿园“农作苑”“鱼菜共生区”“小农场”等场域的设置尽可能照搬或仿真现实场景,为幼儿提供能短时实践、能引发“共通感”的体验场。

涉入“实”境,提供能共融交互的实践场。实践场指具有长期性、务实性的农耕实践场域。幼儿在感知场、体验场中完成了对劳动知识的建构、劳动技能的训练、劳动经验的积累。但这还不是劳动的全部含义,劳动不能脱离身体直接地、持续性地参与,也不能脱离真实的生活情境。智慧农创园、本草园、园外农事基地,这些场域可以让幼儿把从感知场获取的知识和从体验场获得的技能,相互融通,应用到真实的劳动中。比如,五一劳动节期间,教师积极把握节日机会,带领幼儿走出教室,参与田间劳动、企业劳动,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观念。

“四融”设计,让活动吸引“人”的参与

学习和劳动两者并非孤立存在,劳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学习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就幼儿园教育而言,农耕劳动应该是幼儿“向学”的催化剂,在劳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行为和成长动机,有助于幼儿的人格塑造。

固定与自由相融。幼儿从喜欢劳动到胜任劳动的过程,呈现的是劳动意愿、习惯和能力的整合。幼儿园的劳动教育要尊重幼儿的天性,遵从幼儿的成长规律。教师要注意避免劳动形式化和技能化,要认识到“为了劳动而劳动”不利于幼儿未来生活劳动观的建立。

我园在十多年前就将劳动活动纳入园本课程,每周开设一次活动。我们认为,劳动不是被制约、被框定的,而是自由的。比如,幼儿从学期初开始探索“预约”模式,在户外活动时间可通过“预约”自由投入农耕劳动,在劳动生发的同时有效激发学习热情。

传统与创新相融。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应当更加突出以劳创新。在兼顾传统优秀农耕项目的基础上,我们聚焦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促进传统农耕劳动与科技创新相融合。比如科技新苗小队在教师的带领下,提出了“水培小青菜”“数字化水蜜桃”项目,并在探索中不断实践。

体验与实践相融。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主张幼儿亲力亲为、自主认知、积极探索,真正让幼儿实现自由劳动。比如农耕运动会,我们设置了春种秋收、袋鼠送瓜等活动项目,让幼儿尝试劳动实践。同时,我们在体验的基础上为幼儿创造了真正的实践场所,比如带领幼儿去园外农事基地进行土豆、番薯等蔬菜的种植养护,通过实践让幼儿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个体与社会相融。认知过程是在真实场所、实践活动、社会文化中发生的,幼儿应通过观察、实践、探究、合作等方式在交互过程中达成对生活世界的综合认知。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通过角色扮演、职业模拟、小组合作等形式,实现幼儿与同伴、教师、家长乃至现实社会之间的交互,培养幼儿的知识技能、思维态度。

“四动”模式,让过程助力“人”的生长

劳动教育需要劳动实践,但绝不能停留于劳动实践。幼儿在劳动过程中不明白“在劳动什么”“怎么劳动”“为何劳动”,这样的劳动无疑会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谈不上对劳动教育价值的体现和提升。幼儿对劳动缺乏理解、认同、敬畏,对自己缺少要求,显然违背了“劳动润心,实践育人”的初衷。我们认为,幼儿需要在“感动—身动—行动—心动”的完整体验中逐渐实现“全人”的发展。

“感动”助力汲取知识。劳动教育作为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的设置上要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幼儿园应创设一个直观化认知平台,比如认识农耕馆中的传统劳动工具、种子,通过看、听、讲等方式,引领幼儿从感官上理解劳动知识。

“身动”助力激发兴趣。在“感动”的基础上“身动”,我们主张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架构相应的体验式活动项目。比如农耕运动会,设置了抓泥鳅、农夫挑水等项目,有机结合农耕劳动与体育活动,幼儿兴趣盎然。

“行动”助力形成技能。让幼儿真正行动起来是劳动教育的关键。幼儿园设置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生产劳动实践项目,比如春耕活动,让每个幼儿参与农作物的种植,种植劳动是一个长周期的劳动实践过程,需要幼儿定期浇水、锄草、观察记录。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幼儿自主认知、主动探究、合作发展,逐步形成技能。

“心动”助力发展思维。幼儿不仅要在劳动中学习新的知识,还需要去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决策,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劳动中有所知、有所感、更有所思,并发自内心地爱上劳动。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可以得到培养和发展。

近年来,我们在“三场构建、四融设计、四动模式”的基础上,尝试以“项目化学习”的视角策划、实践活动,努力实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猜你喜欢
农耕场域劳动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