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新探

2023-09-18 09:48
中学语文 2023年22期
关键词:智叟愚公文言

马 力

在新课标背景下,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更注重经典性,更加强调古诗文的教学,并加大了古诗文的比例,使其占到课文的40%以上。这些诗文,文质兼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篇章。倘能充分利用,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必将大有裨益。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利用好这些课文,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一、善于归纳,巧于类推,梳理知识规律

1.分门别类,善于归纳,积累文言知识

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统编教材在各古诗文单元学习提示中也明确指出:学习文言文,要积累常见文言词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为此,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必须注重文言知识的梳理和积累。在此,笔者将文言文知识积累内容精心概括为两句顺口溜:“文言积累有诀窍,一二三四要记牢(一指通假字;二指重要实词、虚词;三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四指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等)。”并专门设计了文言文学习积累卡,针对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以表格的形式作以具体指导,避免了学生整理的盲目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也较好地督促学生养成了总结积累的良好学习习惯。

2.举一反三,巧于类推,把握文言规律

文言文中一些词的用法和意义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尤其是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及一些固定短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这个规律,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如,在《愚公移山》中有这么一句“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中“曾”课后注释注音为zēng,下文还出现两次,分别为“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和“曾不若孀妻弱子”。但是课后注释并没有注音,那么到底是读作“zēng”还是读作“céng”,学生就会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但是如果我们能结合课本P140 注释对“曾”的解释“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引导学生分别从3 个“曾”在句中的意思、用法和所处位置等方面展开比较和推理,就很容易发现:虽然后面两个“曾”没有注音,但它们的用法、意思和所处位置都和注释吻合,所以据此推断,也应读成“zēng”。

以此类推,再由课内推及课外。当学生再遇到类似文言字词及固定句式时,就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然也就会实现能力的迁移。

二、深入思考,言之有据,发展学生思维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故文言文教学中应精心设计一些学生颇感兴趣的探究性问题,以引导学生思维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下面是笔者《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对待愚公移山,愚公之妻和智叟的态度一样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生1:我认为不一样,因为从称呼来看,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君”是尊称、敬称;而智叟称愚公为“汝”,而“汝”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愚公年且九十,古时人的平均寿命不长,愚公在当时应是为数不多的寿星,岁数应长于智叟。而智叟笑称愚公为“汝”,所以应含有轻蔑、嘲笑之意。

师:嗯,不错,挺有道理的。只是愚公之妻和智叟都使用了反问句式,且都使用了“如……何”的固定句式,那为什么态度反而不一样呢?

生2:虽然二人都使用了反问句,但愚公的妻子是“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可以说愚公之妻所讲,句句属实,语言质朴,字里行间充满敬意和关心;而智叟却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一个“其”字,又进一步加强了反问语气。可见智叟之话,极尽贬低愚公之力,字里行间充满嘲讽与不屑。所以,两人的态度应是不一样的。

师:说得有根有据!那么,还有谁要补充的吗?

生3:智叟的话前面还有一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一个“止”可见其是极力反对的。这里的“笑”应该是嘲笑之意。还有“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本身就有轻蔑和嘲讽的意味。

生4:还有,愚公之妻是“献疑”。一个“献”字,也隐含着愚公之妻想为愚公移山做出一点“贡献”。

师:同学们对课文都钻得很透,人物形象把握也很到位。

这里,笔者精心设计了一组人物探究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愚公的称谓、人物自身的语言、神态以及与愚公之间的关系等揣摩人物的心理。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系统性,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比较分析,由表及里,培养审美能力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一些极具挑战性的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抛掉人、事、景、物的实用价值,摒弃功利化和庸俗化的思想倾向,力求能够让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进而发现其中蕴含的内在美,并沉浸其中,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让其体验经典带给他们的愉悦和情趣,同时也培养他们的个性创造力。

请看笔者《愚公移山》一课的相关课堂实录。

师:下面我们来比较探究,把握人物——愚公PK 智叟

请听题:愚公姓“愚”名“公”吗?智叟姓“智”名“叟”吗?“公”和“叟”的意思和用法有何异同?愚公真的“愚”吗?智叟真的“智”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生1:我认为愚公、智叟不是人名,而是分别代表着某一类人。

师:有什么依据吗?

生1:“公”是对有身份或年长的男子的尊称;而“叟”的意思是“老头儿”,是对老年人的一般称谓。

生2:愚公大智若愚,代表着高瞻远瞩、锲而不舍、敢于挑战、有恒心、有毅力的大智大勇的一类人;智叟则代表着鼠目寸光、遇到困难畏缩不前、耍小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懦弱无知的一类人。写智叟是为了反衬愚公之精神。

师:那为什么作者还要这样命名呢?愚公大智若愚,智叟愚而不智,这是什么手法呢?

生3:我想这是反语,作者是用反语的手法表达对智叟以及像智叟一样的自作聪明的这一类人的讽刺。

师:这位同学看问题真是太深刻了!能够洞察作者的创作初衷。所以呀,我们看人看事,不能以貌取人、以“名”想“人”、以“言”看“人”,而要透过表面看实质,要看到人物的精神和内心。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这个环节,笔者充分挖掘课文潜在的教学资源,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愚公”和“智叟”两个人名以及作者命名的意图,既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作者巧妙的构思,又不失时机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其思想认识。

四、辩证分析,理性评价,弘扬传统文化

习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故文言文教学,更要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鉴于此,在《愚公移山》教学中,笔者专门设计了如下环节。

1.针锋相对,展开辩论

有人认为愚公正如智叟所言,思想太顽固,干嘛非要移山?搬家岂不是更省力!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同学们分为正反两方,展开辩论。

正方:搬家不如移山

反方:移山不然搬家

2.采访探究,理解主旨

智叟反对愚公移山。那作者对于二人的态度如何呢?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列子,请认真思考探究,准备扮演列子,接受同学们的采访,说说自己创作这篇寓言故事的初衷。注意:一定要结合文章创作说出理由。

毛遂自荐,找一名学生扮演列子接受同学们的采访。之后,师引导明确,发表自己的看法。

3.实践探究,巩固提升

师生合作完成下面的打油诗。师说上句,生对下句,看谁对得又快又好。

诗题:《人定胜天》或《 》

愚公移山有深意, 。

愚公不愚显大智, 。

参考答案:天道酬勤;人定胜天不言弃;智叟不智实则愚。

五、拓展延伸,由内及外,学会迁移运用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指出:“教学中应重视教材的一些突出特点,如‘1+X’的教学设计……意在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帮助学生在课内外之间建立一条通道。”故学习课文之后,还应精心挑选一些能够有效实现课内文言知识迁移的程度适中、适合学生阅读的文言文或文言片段,以求学生能够在实际运用中,学会灵活运用并及时巩固所学,并沉淀为一种能力。

如,学习了《愚公移山》后,笔者就本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拓展阅读原则,专门搜集了《二翁登泰山》一文,让学生与课文展开比较阅读。既较好地巩固了课中所学,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同时,也有效地加强了对学生直面困难、愈挫弥坚、勇往直前的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其设计如下。

请认真阅读下文,与《愚公移山》展开比较阅读。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1.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1)君有意同行乎

(2)今吾辈方逾六旬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同邑而居。

(2)差矣,汝之言!

(3)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3.断句(要求与提示:整体把握,理解句意;用“/”,限断两处)

曩 者 愚 公 年 且 九 十 而 移 山 今 吾辈 方 逾 六 旬 何 老 之 有!

4.这则故事中的甲、乙二翁的形象和课文中的愚公、智叟的形象以及写作手法上有何异同?我们能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在每一篇文言文中都兼顾或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但我们至少要有培养核心素养的积极意识,尽可能地充分挖掘文言文本潜在的资源和价值,并努力付诸行动。如此方可有效、高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基,进而达到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不需复教”的理想境界。

猜你喜欢
智叟愚公文言
愚公新传
那个感动天帝的老头儿
现代愚公
愚公和智叟新传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愚公移山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谁更应当“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