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迷雾,让信息化为幼儿园发展赋能

2023-09-19 07:05朱继文北京市丰台第一幼儿园书记园长
教育家 2023年34期
关键词:幼儿园信息化儿童

朱继文 | 北京市丰台第一幼儿园书记、园长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都离不开网络,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一系列文件的颁布中,我们能看到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也能够感受到信息化在教育发展变革中的强大力量。同时也要看到,教育现代化对幼儿园的教育管理、教学模式、组织形式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是否顺应了时代的变化?如何发现信息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怎样利用技术解决幼儿园遇到的难题?拨开迷雾,我认为要让信息化为幼儿园插上腾飞的翅膀,园长有必要审时度势,思考清晰发展的现状和路径。

厘清幼儿园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及问题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要注重以德为先、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共建共享,这说明幼儿园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就是人的现代化,单靠现代化设备设施的投入不可能达到教育现代化,要建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网络化、数字化、终身化的学习型幼儿园。由此来看当前幼儿园信息化实践的现状,依然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幼儿园对教育信息化认知出现偏差。片面地认为幼儿园的信息化就是信息化的环境建设,将电子产品的应用等同于幼儿园的信息化,或是将幼儿园信息化等同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技术的运用。

近年来,学前教育领域的教育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由最初的投影、PPT到后来的微课、教育白板、VR技术,软件硬件不断推陈出新。但观察后不难发现,大多数信息化产品服务于财务管理、工作考勤等方面,这些时代的技术产物是否真的可以承载当下幼儿教育改革的需求?在一线实践中,教师们已经能够借助信息化工具开展教学活动,多媒体手段、网络平台的演绎令人眼花缭乱,线上资源、视频课程的建设如火如荼,但这是否就是幼儿教育的全部?幼儿园的教育不单包括教育教学环节,幼儿的学习是一日生活中时刻发生的,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不够深入幼儿在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幼儿教师缺乏信息技术实践与幼儿教育融合的有效思考。信息技术的应用没有关注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没有关注到幼儿园的情境性、生活性、游戏性的发展需要。

在引入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出现过分追求技术和娱乐的趋势,却忽略了幼儿的本质需求,表现为教学上追求流于形式的信息化,只是利用多媒体将图像、视频整合,难以发挥信息化的作用和价值;过度依赖信息化教学模式,没有根据班级幼儿实际情况改进和完善,认为信息化可以替代教师的引导。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为主的,这是技术浪潮亦无法改变的规律。教师如果仅仅将能力的提升局限在各种信息技术软件的使用,就会与教育信息化的初衷脱节,与教育信息化主导者的身份产生角色错位。

片面地认为幼儿园信息化与教师的发展、幼儿的成长缺乏关联性,技术与教育分离。信息技术的使用没有涉及幼儿园关键的核心要素,形成的数据还没有与儿童发展的内在价值和幼儿园的有效发展产生关联,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关于信息化文件的精髓与幼儿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

各种科技感满满的软件,的确给园所办公带来了便利,为教师搜集资源拓宽了渠道,但碎片化的应用所产生的数据无法系统性地沉淀、整合,数据对儿童发展和园所建设的价值并未被重视起来,距离观察儿童、理解儿童、支持儿童还相去甚远。

没有切实找到学前教育信息化助力解决幼儿园发展问题的路径。只是一味模仿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或者幼儿园之间简单效仿,缺少属于幼儿园个性化的需要方案。尽管幼儿园普遍开始了信息化的探索,但无可否认,幼儿教育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部分幼儿园教师不懂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课程设计,而教育信息化产品的提供者由于缺少幼儿教育的相关知识和理解,难以开发出贴合幼儿园需求的产品。由于幼儿发展的特殊性,当教育信息化与幼儿园教育碰撞时,所产生的挑战和冲击要大于其他教育阶段。从改革策略来看,许多幼儿园教育信息化的改革照搬中小学,或者脱离园本情况简单效仿其他幼儿园,必然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状况。

为何教育信息化走入幼儿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思索背后的原因,我认为无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并未理解幼儿园教育的内涵。结合北京市丰台第一幼儿园在近些年的信息化探索和尝试,我认为,幼儿园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教师发展、幼儿成长、家园共育等有效支持的要素进行汇总,形成数据库,对能够支撑教师专业发展又能助力儿童成长赋能的数据进行收集,对本来模糊的结果进行分析使其更加清晰化,让信息技术最大化发挥优势效能,与幼儿园管理的需要达到整合的过程。其中,信息化形成的数据最重要的是促进园与园之间、家园之间、家园社之间的互相了解,促进共识的达成。

第二,教师信息化素养有待提升。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涵盖面宽广,对教师的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心智能力、跨学科融合理解都提出了要求。具有信息素养的教师,能够高效地获取和判断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在信息世界中探求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借助信息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而现今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大多依然停留在技术层面,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存在误区。

第三,政策视角的缺失。目前,学前教育领域还缺少针对性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各地出于惯性地参考中小学相关政策,一线摸索容易陷入迷茫。

当前存在的问题说明,我们距离以信息化助力学前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还较远,基本处于重硬件、轻软件,重教学、轻教研,重使用、轻数据,重外显、轻内涵的状态中,在形式上以知识和训练为主的所谓游戏,缺乏对儿童主体的尊重,导致和加剧了“小学化”倾向。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我们是跟着搞技术的走,还是技术为幼儿园所用、为幼儿园向高质量的教育发展而服务。

重视幼儿园信息化的有效实践

我认为,当前信息化技术在幼儿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由浅入深的三个层面:浅层应用是设备上的应用,如打卡考勤、体温测量;一般应用是模式上的应用,如线上互动、教研分享;深层应用是发展上的应用,如观察评估、行为分析、数据统计、有效整合。需要注意的是,三个层面的应用关键都是综合考虑如何利用信息化所产生的数据,如何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服务幼儿园发展。借力信息技术解决教育中的疑难问题,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实践路径的参考。

解决难题一:每年全园幼儿的体质测试的统计记录和分析。身高、体重、立定跳远、10米往返跑、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坐位体前屈、平衡木,每个孩子在每年都要完成这些内容的测试,工作量可想而知。测试时间长、数据不准、录入数据烦琐、每年的数据之间不能有效地对比等,成了我们的难题。我们借助科技公司开发的信息化工具,形成儿童健康体测智能系统,告别传统的体测数据记录方式,达到了高效精准的测试,最可贵的是分析了孩子的体质发展水平,支持实施科学、系统、针对性的教育。同时,家长也能更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为助力家园共育提供更强的说服力。

解决问题二:园本课程建设的价值有效运用。教师每年在预设和生成课程研究中都会呈现出许多精彩的案例活动,如何能够把这些活动轻松分类整理出来,成为其他教师查阅参考的助手呢?我们建立了线上的园本课程资源库,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成为助力教师们专业成长、教师发展评价的助手。教师能够通过观察借鉴、分析创新等相互学习和评价,整理出对孩子发展有价值的内容,支持教师及家长看到儿童成长的过程。

解决问题三:助力幼儿园教科研的有效推进。课题是推动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有力工具,我们积极将课题研究与信息化融合。比如,在培养幼儿阅读习惯的课题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趣味打卡、实践记录等方式推动家园共读,记录和展示每个孩子的阅读情况,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由此可见,信息建设,应用为王。幼儿园信息化的宝贵资源是数据,帮助教师通过数据采集、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来了解儿童、评估儿童,并监测后续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教育数据的智能化,实现了资源共享、数据归类、信息要素连接的功能,体现出从碎片化到系统化、从个案化到整体化、从静态化到动态化的特点。根据信息数据的动态发展性,可以随时调整实施的教育活动方案,研究问题的有效解决,达到观察后实施方法的适宜性和高效性。沿着这样的应用方向,我们有理由期待信息化助力幼儿园发展,能让幼儿教育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幼儿园信息化儿童
月“睹”教育信息化
我爱幼儿园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