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对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化疗患者骨髓抑制的影响

2023-09-19 00:40陈丽红单坤生陈雅铃杨雪容王玮
上海针灸杂志 2023年9期
关键词:分度艾灸骨髓

陈丽红,单坤生,陈雅铃,杨雪容,王玮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漳州 363000]

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是常见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1]。DLBCL 呈浸润性生长,病情进展快,患者预后较差[2]。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和阿霉素是常用的化疗方案[3]。但是部分患者治疗后会出现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降低、血小板(platelet, PLT)减少等骨髓抑制表现,甚至发生严重感染和出血,影响疗效和患者的预后[4]。中医学认为,治疗后骨髓抑制主要原因是脾肾两虚,并且与久病伤正、精气亏虚有关[5]。《针灸大成》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研究也证实艾灸能够有效缓解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的骨髓抑制反应[6-7]。本研究观察艾灸对于DLBCL 治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效果,旨在为DLBCL化疗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2020 年1 月—2021 年12 月收治的126 例DLBCL 化疗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艾灸预治疗组(41 例)、艾灸治疗组(44 例)和对照组(41 例)。3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3 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标准

首次诊断为DLBCL;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DLBCL;接受化疗;临床资料完整。

1.3 排除标准

既往其他恶性肿瘤者;血液系统其他疾病者;既往接受抗肿瘤治疗者;严重感染者;免疫系统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2.1 化疗

化疗方案采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表柔比星+泼尼松方案(CHOP 方案)或者利妥昔+环磷酰胺+长春新碱+表柔比星+泼尼松方案(R-CHOP 方案),疗程为6~8 个周期。

2.2 灸法

穴位取足三里、大椎、膈俞和肾俞,观察穴位皮肤及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破溃或皮疹,取2 块无菌纱布平铺于穴位上,使穴位位于纱布正中心,取长3 cm艾段点燃后放入艾灸盒中,将艾灸盒置于纱布中央位置并固定,每个穴位艾灸时间为30 min。艾灸过程中纱布覆盖部位出现皮肤微红并稍有灼热痛为正常现象,若出现难以克服灼热痛或皮肤出现水泡应及时停止艾灸。

艾灸预治疗组于每次化疗开始前7 d 进行艾灸,每日1 次,共治疗14 d;艾灸治疗组于每次化疗开始时进行艾灸,每日1 次,共治疗7 d;对照组行常规化疗。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WBC 计数、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计数、血红蛋白(haemoglobin, Hb)、PLT 计数、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M-CSF)水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水平、骨髓抑制分度及中医证候积分。骨髓抑制分度依据WBC 计数、NEU 计数、Hb 和PLT 计数结果,以《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为标准进行分度,分为0~Ⅳ度,分度越高代表骨髓抑制越严重[8]。中医证候积分依据《肿瘤内科中西医结合诊疗手册》,以神疲乏力、气短自汗、食少纳呆、面色少华4 个脾气虚型症状进行计分,计0~3 分,分别表示无、轻、中、重4 个等级,分数越高症状越重[9]。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3 组治疗前后WBC 计数、NEU 计数、Hb 和PLT计数比较

治疗前,3 组WBC 计数、NEU 计数、Hb 和PLT 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组WBC计数、NEU 计数、Hb 和PLT 计数低于治疗前(P<0.05);3 组WBC 计数、NEU 计数、Hb 和PLT 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艾灸治疗组WBC 计数、NEU 计数、Hb、PLT 计数低于艾灸预治疗组(P<0.05);对照组低于艾灸治疗组(P<0.05)。详见表2。

表2 3 组治疗前后WBC 计数、NEU 计数、Hb 和PLT 计数比较(±s)

表2 3 组治疗前后WBC 计数、NEU 计数、Hb 和PLT 计数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艾灸预治疗组比较2)P<0.05;与艾灸治疗组比较3)P<0.05。

组别 例数 WBC 计数(×109)/(个·L-1) NEUT 计数(×109)/(个·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艾灸预治疗组 41 6.24±0.84 4.94±0.731) 3.44±0.431) 2.46±0.351)艾灸治疗组 44 6.74±0.72 4.02±0.691)2) 3.39±0.58 2.04±0.301)2)对照组 41 6.69±0.91 3.36±0.581)2)3) 3.28±0.52 1.64±0.471)2)3)组别 例数 Hb/(g·L-1) PLT 计数(×109)/(个·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艾灸预治疗组 41 110.53±17.54 89.43±13.261) 217.35±33.52 145.26±23.641)艾灸治疗组 44 106.37±13.53 80.68±10.591)2) 220.10±38.67 128.29±27.261)2)对照组 41 113.53±16.43 72.58±13.821)2)3) 224.63±30.11 101.43±23.241)2)3)

3.3.2 3 组治疗前后骨髓抑制分度比较

3 组治疗前骨髓抑制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治疗后骨髓抑制分度优于治疗前(P<0.05);3 组治疗后骨髓抑制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3 组治疗前后骨髓抑制分度比较 单位:例

3.3.3 3 组治疗前后GM-CSF 和G-CSF 水平比较

3 组治疗前GM-CSF 和G-CSF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治疗后GM-CSF 和G-CSF 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3 组治疗后GM-CSF 和G-CSF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艾灸治疗组治疗后GM-CSF 和G-CSF 水平低于艾灸预治疗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GM-CSF和G-CSF水平低于艾灸治疗组(P<0.05)。详见表4。

表4 3 组治疗前后GM-SCF 和G-CSF 水平比较(±s) 单位:ng·mL-1

表4 3 组治疗前后GM-SCF 和G-CSF 水平比较(±s) 单位:ng·mL-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艾灸预治疗组比较2)P<0.05;与艾灸治疗组比较3)P<0.05。

组别 例数 GM-CSF G-CSF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艾灸预治疗组 41 32.64±7.53 25.53±7.251) 426.64±33.951) 284.68±29.751)艾灸治疗组 44 34.64±8.24 20.56±6.311)2) 430.66±23.77 246.27±33.681)2)对照组 41 34.95±9.02 15.79±5.911)2)3) 422.56±30.42 186.74±29.801)2)3)

3.3.4 3 组治疗后重组人G-CSF 使用情况比较

对照组治疗后重组人G-CSF 使用率高于艾灸治疗组和艾灸预治疗组(P<0.05)。详见表5。

表5 3 组治疗后重组人G-CSF 使用情况比较 单位:例(%)

3.3.5 3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 组治疗前神疲乏力、气短自汗、食少纳呆、面色少华计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治疗后神疲乏力、气短自汗、食少纳呆、面色少华积分高于治疗前(P<0.05);3 组治疗后神疲乏力、气短自汗、食少纳呆、面色少华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艾灸治疗组治疗后神疲乏力、气短自汗、食少纳呆、面色少华积分高于艾灸预治疗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神疲乏力、气短自汗、食少纳呆、面色少华计分高于艾灸治疗组(P<0.05)。详见表6。

表6 3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单位:分

表6 3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单位: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艾灸预治疗组比较2)P<0.05;与艾灸治疗组比较3)P<0.05。

组别 例数 神疲乏力 气短自汗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艾灸预治疗组 41 1.53±0.24 2.02±0.371) 0.86±0.19 1.85±0.411)艾灸治疗组 44 1.63±0.33 2.26±0.141)2) 0.88±0.20 2.05±0.301)2)对照组 41 1.48±0.22 2.40±0.291)2) 0.93±0.17 2.31±0.241)2)组别 例数 食少纳呆 面色少华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艾灸预治疗组 41 1.24±0.33 2.22±0.411) 0.73±0.22 1.95±0.311)艾灸治疗组 44 1.33±0.21 2.48±0.391)2) 0.69±0.24 2.22±0.261)2)对照组 41 1.30±0.24 2.70±0.221)2)3) 0.71±0.18 2.50±0.331)2)3)

4 讨论

化疗是恶性肿瘤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化疗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疼痛、脱发、纳差、睡眠障碍等不良反应。骨髓抑制也是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临床表现为舌淡唇白、疲乏健忘、气短多汗、神疲脉弱,中医学称之为“虚劳”“血虚”,其本质是WBC、NEUT、PLT 等生成障碍[10-11]。研究认为,艾灸具有驱邪外出、通血活脉、益气生血、恢复正气之功效,对胃癌、肺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骨髓抑制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12-13]。

本研究选取穴位为足三里、大椎、膈俞和肾俞。大椎为督脉与阳经经气交会处,艾灸此处,有化生气血功效;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三寸,据《素问·针解》记载,有促行气血、调和脾胃功效;膈俞主血疾,是八会穴的血会,有生血理气功效;肾俞能固本培元,补血生髓[14]。也有学者研究认为,取关元、三阴交、气海等穴位能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反应[15]。但是,足三里、大椎、膈俞、肾俞仍是多数学者选取的穴位。

本研究结果发现,对于DLBCL 化疗患者,3 组治疗后WBC、NEUT、PLT 和Hb 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对照组低于艾灸治疗组和艾灸预治疗组。说明艾灸能够有效治疗DLBCL 化疗患者的骨髓抑制反应。同时,艾灸治疗组WBC、NEUT、PLT 和Hb 低于艾灸预治疗组,提示艾灸对DLBCL 治疗后的骨髓抑制反应具有预防作用。治疗后骨髓抑制分度比较,对照组的骨髓抑制程度比艾灸治疗组和艾灸预治疗组严重。对照组治疗后GM-CSF 和G-CSF 水平低于艾灸治疗组和艾灸预治疗组,艾灸治疗组治疗后GM-CSF和G-CSF水平低于艾灸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使用率为 73.2%,艾灸治疗组和艾灸预治疗组分别为45.5%、29.3%。对照组和艾灸治疗组的骨髓抑制程度更重,多数患者化疗期间需进行药物治疗。进一步证实艾灸对于DLBCL 治疗后骨髓抑制有治疗和预防作用。

艾灸对于DLBCL 治疗后的骨髓抑制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可能的机制是艾灸具有理气温补作用,能产生一定的光热辐射,为机体代谢和免疫提供所需能量,通过刺激穴位周围神经,改变局部微环境,从而对机体免疫功能产生影响。艾灸能加快骨髓间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缩短DNA 合成期,同时改变骨髓造血微环境,有利于骨髓间质细胞的DNA 修复[16]。还有学者研究证实,艾灸能够通过调控Notch 信号通路,改善肿瘤患者治疗后骨髓抑制反应[17]。本研究还发现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高于艾灸治疗组和艾灸预治疗组,进一步证实艾灸对于化疗患者具有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的治疗效果,这与其他学者研究结论相一致[18]。

综上所述,艾灸对于DLBCL 治疗后的骨髓抑制反应具有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分度艾灸骨髓
Ancient stone tools were found
制动主缸体斜孔加工夹具的设计应用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中骨髓抑制与骨髓照射剂量体积的关系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赞美骨髓
三齿盘定位分度工作台的设计研究
骨髓穿刺涂片联合骨髓活检切片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基于STM32F4的时栅数控分度转台控制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