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开口饵料及转食策略对乌原鲤仔、稚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2023-09-19 07:01阙延福
淡水渔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微粒子仔鱼饵料

李 娟,阙延福,徐 林,朱 滨,廉 浩,王 理,乔 晔

(1.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2.湖北中水长江生态保护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 430079;3.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桂平 537200)

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是其对外界环境最敏感的时期,也是死亡高峰时期。其中仔鱼开口摄食的阶段为仔鱼由内源性营养转向外源性营养的阶段,这个时期在鱼类早期生活史中非常重要[5,6]。所以,在混合营养阶段选择适口性好且营养全面的开口饵料直接决定规模化育苗培育的成败[7]。而转食是鱼类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在其早期生活史阶段的必经过程,即早期仔稚鱼由摄食生物活饵料完全转食配合饲料的过程。在早期仔鱼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开始,用人工饲料代替生物饵料的可能性已经有相关研究[8,9],但从开口摄食开始就能完全代替生物活饵的人工饲料很少报道。

开展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可以为鱼苗培育提供重要的技术指导,开口饵料、转食策略是影响仔鱼生长、存活的重要因子[10,11]。且在苗种培育阶段选择最适开口饵料及转食策略可以保证苗种的成活率[12-14]。目前,对乌原鲤的研究有人工繁殖、胚胎发育、精子活力、表型性状及繁殖力、耗氧率与临界窒息点等方面[15-18]。未发现对乌原鲤仔鱼不同开口饵料及转食策略有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开口饵料对乌原鲤仔鱼生长、存活的影响,为乌原鲤仔鱼开口饵料的选择、转食策略的方式及苗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乌原鲤资源养护和人工增殖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用鱼

2021年3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红水河鱼类保护增殖站对乌原鲤亲鱼进行人工催产,干法受精获得受精卵,在循环水系统中流水孵化获得仔鱼。选用乌原鲤初孵仔鱼,全长(7.03±0.10)mm,体长(6.69±0.03)mm。

1.1.2 实验饵料

仔鱼开口饵料选择丰年虫、熟蛋黄、微粒子饲料。丰年虫为皇冠大红卵,微粒饲料为山东升索渔用饲料研究中心研发的鱼苗专用微粒子配合饲料(S1#)。转食策略中实验饵料选择丰年虫、微粒子饲料、水蚯蚓。具体主要营养成分如表1。

表1 不同饵料的主要营养成分Tab.1 Main nutrition components of different diets %

1.2 实验方法

1.2.1 不同开口饵料实验

目前许多县水行政执法队伍装备相对落后,专用车辆常被挪作他用,办案装备不能及时配备和更新。专职的水行政执法人员中具有专业水利技术职称或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员很少,知识结构欠缺。一些县执法网络不完善,水行政执法难以有效开展。

分为蛋黄、丰年虫、人工微粒饲料3种不同开口饵料投喂组,每组设置3个平行。选用5日龄乌原鲤鱼苗置于培育框(120 cm×100 cm×50 cm)中培育,培育框固定在循环水养殖缸内。取同批次4日龄仔鱼,每框随机放养200尾。实验周期为15 d。实验选取乌原鲤5、10、15、20日龄不同开口饵料鱼苗进行生长指标测量,并记录鱼苗死亡尾数。

每日8:00、12:00、16:00、20:00分别进行投喂,每日吸污,实验期间采用YSI水质分析仪记录水体理化参数,水温维持在22~25 ℃,氨氮含量处于安全范围,溶解氧>6.0 mg/L。

1.2.2 转食策略实验

选用5日龄乌原鲤鱼苗置于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养殖缸中培育,在养殖缸中设置小网箱。依据转食策略不同,共设计T20水蚯蚓组、T20微粒子组、T35水蚯蚓组、T35微粒子组4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尾健康乌原鲤幼苗。对照组整个实验期间只投喂丰年虫;T20水蚯蚓组用丰年虫开口15 d后转食投喂水蚯蚓30 d;T20微粒子组用丰年虫开口15 d后转食投喂微粒子饲料30 d;T35水蚯蚓组用丰年虫开口30 d后转食投喂水蚯蚓15 d;T35微粒子组用丰年虫开口30 d后转食投喂微粒子饲料15 d。

每组随机挑选10尾幼苗,测量全长(精确到0.5 mm)、体长(精确到0.5 mm)、体质量(精确到0.000 1 g)、死亡数量等数据。实验期间采用YSI水质分析仪记录水体理化参数,水温维持在22~27 ℃,氨氮含量处于安全范围,溶解氧>6.0 mg/L。

1.3 数据分析

用EXCEL2019进行常规计算后,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数据,各实验组间差异显著性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检验,显著性检验采用Duncan′s multiplerange test法比较,P<0.05为显著性标准,数值以平均值±标准差(X±SD)表示。

1.4 计算公式

仔鱼生长特性以特定生长率(SGR)描述:

SGR=100%×(lnWt-lnW0)/t

K=(W/L3)×100

其中:SGR为特定生长率(%/d),W0和Wt分别为初始体质量和培育td后的体质量(g),t为实验时间(d);K为鱼体肥满度,W为鱼体体质量(g),L为鱼体体长(mm)。

2 结果

2.1 不同开口饵料对仔鱼生长的影响

2.1.1 对全长、体长和体质量的影响

不同开口饵料的仔鱼全长变化如表2所示。仔鱼5日龄开始投喂后5 d内蛋黄组全长增长最慢,微粒子组、丰年虫组仔鱼全长差异不显著。投喂10 d后,丰年虫组增长最快,其次为微粒子饲料组。在实验周期内,蛋黄组仔鱼全长增长速度最慢,丰年虫组仔鱼全长增长速度最快。在投喂10 d至实验结束,丰年虫组仔鱼全长显著高于微粒子组和蛋黄组,存在差异显著。对乌原鲤仔鱼体长影响与全长基本一致,仅在投喂5 d后存在差异,丰年虫组体长增长最快,与微粒子组差异不显著,与蛋黄组差异显著。

表2 不同开口饵料下乌原鲤仔鱼的生长指标Tab.2 Growth indexs of P.merus larvae under different initial feeding

不同开口饵料对各组仔鱼体质量影响均随日龄增长而增长,但三组仔鱼体质量增长速度存在差异。在投喂5 d(10日龄),丰年虫组增长最快,与微粒子组和蛋黄组存在显著差异。该趋势一直持续到实验结束(20日龄),且差异越来越显著。在此期间,微粒子组与蛋黄组乌原鲤仔鱼的体质量存在显著性差异。

2.1.2 对SGR的影响

不同开口饵料组仔鱼SGR随着实验时间延长,整体开始下降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5~10日龄,丰年虫组仔鱼SGR显著高于微粒子组和蛋黄组;10~15日龄,丰年虫组仔鱼SGR最高,为(8.24±3.56)%/d,且与微粒子组差异不显著,与蛋黄组差异显著,SRG最低,为(-0.63±2.49)%/d(图1)。

图1 不同开口饵料下乌原鲤仔鱼特定生长率变化Fig.1 Specific growth rate of P.merus larvae under different initial feeding同日龄肩标字母不同表示有显著差异性(P<0.05)。

2.1.3 对存活率的影响

乌原鲤仔鱼从5日龄开始投喂至20日龄,在实验过程中,未出现非正常的大量死亡现象。不同开口饵料组对乌原鲤仔鱼存活率存在一定差异。实验结束时(20日龄),存活率最高是丰年虫组,为(90.50±1.32)%,实验中一直高于且与其他2组存在显著差异;其次是微粒子组,为(86.50±1.32)%;蛋黄组存活率最低,为(60.83±1.76)%,实验结束时,与微粒子组存活率存在显著性差异(表3)。

表3 不同开口饵料下乌原鲤仔鱼存活率Tab.3 Survival rate of P.merus larvae under different initial feeding %

2.1.4 对仔鱼肥满度的影响

投喂5 d,开始统计各实验组的仔鱼肥满度指标。从表4实验结果看,10日龄时丰年虫组乌原鲤仔鱼肥满度最高,其次为微粒子组,蛋黄组最低,三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15日龄时,丰年虫组仔鱼肥满度持续最高,其次为微粒子组,最低为蛋黄组,其中丰年虫组仔鱼肥满度显著高于蛋黄组,与微粒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束(20日龄 )时,丰年虫组仔鱼肥满度显著高于微粒子组与蛋黄组,微粒子组与蛋黄组仔鱼肥满度存在显著差异。

2.2 不同转食策略对稚鱼的影响

不同转食策略对乌原鲤稚鱼全长、体长、体质量、存活率和SGR的影响见表5。在全长方面,T35水蚯蚓组的全长显著高于T20水蚯蚓组、T35微粒子组、T20微粒子组、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在体长方面,T35水蚯蚓组生长最快,为(19.14±0.29)mm,其次为T20水蚯蚓组,为(18.29±0.42)mm,再次是T35微粒子组,为(17.55±0.23)mm,最低为对照组,仅(16.83±0.51)mm。在体质量上,在45 d实验结束时,T35水蚯蚓组生长最快,体质量达(0.159 7±0.014 7)g,与其余实验组体质量差异显著,其余实验组间体质量差异不显著。对存活率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未出现非正常大量死亡现象。实验结束时,不同转食策略实验组存活率存在明显差异。T35水蚯蚓组仔鱼存活率最高(87.25±1.25)%,与对照组(83.25±2.25)%、T20水蚯蚓组(84.75±0.75)%差异不显著,与T20微粒子组差异显著。不同的转食策略下,各组SGR表现出一定差异。T35水蚯蚓组SGR为(8.10±0.83)%/d,显著高于其余转食组;其次是T35微粒子组SGR为(7.34±0.40)%/d,与T35微粒子组、T20水蚯蚓、T20微粒子组差异不显著;对照组SGR最低,为(6.88±0.73)%/d。

表5 不同转食策略下乌原鲤仔稚鱼的生长指标、存活率和SGRTab.5 Growth indexes and survival rate of P.merus in larvae、juvenile and SGR under different weaning strategies

3 讨论

3.1 不同开口饵料对乌原鲤仔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丰年虫组的乌原鲤仔鱼生长指标、成活率显著优于微粒子组、蛋黄组。丰年虫组乌原鲤仔鱼在实验过程中保持较快的生长,较高的存活率;而微粒子组在10日龄前,全长、体长、肥满度与丰年虫组未出现显著差异,但体重、存活率等指标与丰年虫组显著差异,随着投喂时间延长,生长速度变慢,各指标均与丰年虫组出现显著差异,这说明随着开口时间延长人工配合饲料不能满足仔鱼生长需要。在实验中蛋黄组投喂5日后,乌原鲤仔鱼体长、体重、特定生长率均与丰年虫组出现显著差异,表明蛋黄不适合乌原鲤仔鱼作为长期的开口饵料。实验结束时(投喂15日),蛋黄组乌原鲤仔鱼生长指标均显著低于丰年虫组、微粒子组,存活率仅(60.83±1.76)%,特定生长率甚至低于0,出现负增长(图1)。这与叶继丹等[21]对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吴兴兵等[22]对四川裂腹鱼(SchizothoraxkozloviNikolsky)、王万良等[23]对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maculatum)、易建华[24]对胭脂鱼(Myxocyprinusasiaticus)的开口饵料研究结果一致,就单一开口饵料来说,投喂天然饵料优于配合饲料。主要原因可能是在自然水体中,乌原鲤属于杂食性鱼类,以小型螺蛳、蚌类、蚬类为主,而蛋黄的营养物质相较于丰年虫和微粒子饲料较为单一,无法满足乌原鲤仔鱼长期生长发育的需求,造成较高的死亡率和生长缓慢。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乌原鲤仔鱼开口阶段,投喂丰年虫能满足仔鱼生长发育需要,同时保证较高的存活率。

3.2 不同转食策略对乌原鲤仔稚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

根据郭忠娣等[9]对胭脂鱼、HAMLIN等[25]对黑线鳕(Melanogrammusaeglefinus)和BASKERVILLE-BRIDGES等[26]对太平洋鳕(Gadusmacrocephalus)的研究发现,转食开始的时间不同会显著影响到鱼苗转食期的生长和存活以及鱼苗是否能够成功摄食配合饲料,过早转食饲料会影响仔鱼对食物的消化,造成消极影响,过晚转食饲料则会造成养殖成本的浪费。本实验也证实了不同转食起点的各组乌原鲤鱼苗生长和存活存在一定的差异。各组鱼苗的存活率中15日龄转食微粒子组最低,对照组、15日龄转食水蚯蚓组、30日龄转食微粒子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30日龄转食水蚯蚓组存活率最高。T20微粒子组与T35微粒子组随着转食饲料时间延后,转食后体重、体长、特定生长率、存活率有所增大,分析原因可能为仔、稚鱼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人工配合饲料消化能力弱;较早开始投喂饲料部分仔、稚鱼未适应人工饲料,导致较高的死亡率。而在投喂开口饵料丰年虫后转食水蚯蚓能大大提高仔、稚鱼的体重、体长、特定生长率、存活率等指标,但由于水蚯蚓体内富集大量致病菌、有机磷、有机氯和重金属等毒害物质,会导致幼鱼阶段某些疾病发生,需要在投喂前做好消毒工作。

4 结论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乌原鲤仔鱼开口阶段丰年虫为最佳的开口饵料,投喂丰年虫能满足仔鱼生长发育需要,同时保证较高的存活率。转食策略中延后转食时间起点和转食水蚯蚓,乌原鲤仔稚鱼的全长、体长、体重有增大趋势,本实验中30日龄 转食水蚯蚓效果最佳。

猜你喜欢
微粒子仔鱼饵料
不同消毒方法对家蚕微粒子的存活和侵染力影响
家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及成效
饥饿对似鱼句早期仔鱼发育、摄食及生长的影响
香饵
香饵
香饵
家蚕微粒子病防治的十点体会
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控体会
斑鳜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秘制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