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基本问题的正本清源

2023-09-20 09:22程相占
美育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艺术

程相占

(山东大学 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

什么叫美育?为什么需要美育?怎样开展美育?这三个问题隐含着“是何—为何—如何”(What-Why-How)三位一体思维模式,最有利于我们将美育的基本问题讲清楚。下面就按照这个逻辑依次展开论述。(1)本文是笔者主编的《大学美育》教材的“绪论”,该书即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一、什么叫美育?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一句至理名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1]142从此以后,“名正言顺”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思维方式。学习美育,首先应该搞清楚美育的含义,也就是“正”美育之“名”。

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核心要点是:“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它最初产生于西方,其英语表达为aesthetic education。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简称只有汉语才有,英语、德语和法语中并不存在。我国学者在20世纪初期开始将西方审美教育思想输入中国,并根据汉语的表达特点和习惯将之简称为“美育”。这种简称之所以被普遍接受,原因是它有两大好处:其一,极大地突出了“美”的无比重要性,便于将美与真、善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人类的真善美价值体系;其二,便于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等并列起来,共同构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正因为这样,国内很多人将美育理解为“美的教育”,也就是用各种各样形态的“美”来进行的关于“美”的教育,其目标在于让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这种理解成为当下通行的绝大多数美育教材的基本观点和思路。

常言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将“审美教育”简化为“美的教育”,这不仅造成了不少理论混乱,而且导致了很多弊端,最大的弊端就是严重缩小了审美教育的范围,扭曲了审美教育的性质和功能,使得讲美育的人越讲越糊涂。要想准确地理解审美教育的确切含义,就必须准确地理解“审美”的含义——审美不仅是美学的核心秘密,而且是审美教育的核心秘密。

“审美”是“审美的”的简称,对应的英语单词是aesthetic,它通常用作形容词,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感性的,二是审美的。在这个形容词后面加上s,就成了名词aesthetics,我国学术界通常将之翻译为“美学”,也有人将之翻译为“感性学”或“审美学”,笔者认为,“审美学”这个译名最为恰当,强烈建议用它来取代“美学”,以避免望文生义。汉语的形容词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通常省略“的”,导致它与名词的词形完全一样,从而为各种各样的误解打开了方便之门。比如,我们无法从字形上判断“美”到底是名词还是形容词,而英语则清清楚楚,名词为beauty,形容词为beautiful。正因为这样,我们这里一再强调,aesthetic是一个形容词,其准确的表述方式是“审美的”,在美学或审美学中,它通常被用来修饰一系列词语,从而构成“审美学”这个学科的术语家族,最重要的是如下九个:1.审美主体(aesthetic subject);2.审美态度(aesthetic attitude);3.审美属性(aesthetic property);4.审美对象(aesthetic object);5.审美价值(aesthetic value);6.审美范畴(aesthetic category);7.审美判断(aesthetic judgment)(2)影响审美判断的因素颇多,比如审美观念(aesthetic idea)、审美标准(aesthetic standard)、审美偏好(aesthetic preference)、审美趣味和审美品位(aesthetic taste)等,汉语能够明确地区分“趣味”和“品位”,这是比英语术语优越的地方。审美判断通常是在特定情景中做出的,所以审美情景(aesthetic situation)对之也有很大影响。审美现象之所以复杂难解,根本原因在于影响审美判断的因素太复杂。;8.审美体验(aesthetic experience);9.审美活动(aesthetic activity)。研究这一系列审美术语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成为审美学的核心内容,我们这里可以简单叙述如下:当一个人超越日常状态、带着审美态度欣赏世界万物的时候,他/她就转化成了审美主体,被欣赏的事物的审美属性与审美价值就被凸显出来成为注意力的焦点,该事物也就成了审美对象;当审美主体使用审美范畴(诸如美的、崇高的、丑的、荒诞的、滑稽的等一系列形容词)来对审美对象做出审美判断的时候,其身心体验的过程就叫作审美体验,这样的活动就叫作审美活动。

国内很多人忘记了“审美”其实是形容词“审美的”的简称,望文生义地将之理解为动宾词组“审—美”,就像“审稿”“审案”那样的动宾词组,这简直是天大的学术笑话。稍微懂一点英语的人都知道,将动宾词组“审—美”翻译为英语就是to appreciate beauty,这与英语形容词aesthetic的差异一目了然且清清楚楚地表明,“美”与“审美”之间并没有任何必然联系。简言之,当西方的aesthetics在20世纪初期输入中国的时候,有人将之翻译为“美学”,不懂外语的人望文生义,将之理解为“美的学问”,再加上将“审美”理解为“审稿”“审案”一类的动宾词组,中国美学与审美教育理论从此便与“美”牢不可破地捆绑到了一起,很多模糊认识与理论混乱便由此产生了。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但很多有关“美育”的教材并没有将之落到实处。因此,依然有必要正本清源。

1735年,德国青年学者鲍姆嘉滕(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在其硕士毕业论文的结尾处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那就是建构一个有别于逻辑学的新学科。在鲍姆嘉滕所处的时代,人们通常将人的认知能力划分为两种,一种是“高级能力”,就是逻辑推理能力,研究这种能力的学科是逻辑学。但自幼酷爱诗歌的鲍姆嘉滕却发现,阅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时候,运用的却是另外一种能力,它是一种不同于推理能力的感受能力,也就是能够感受到诗歌栩栩如生的形象和意味,但又无法用语言说清楚的能力。鲍姆嘉滕将这种能力称为“感性认知能力”,它在当时被视为“低级能力”,人们根本不重视它,甚至歧视它。鲍姆嘉滕的天才之处就在于,他切身感受到了这种能力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于是大胆地打破常规,排除偏见,勇敢地倡导建立一个新的学科来研究这种独特能力。他用拉丁语将这个新学科命名为Aesthetica。此后,鲍姆嘉滕又用拉丁语撰写了两卷本的Aesthetica,分别于1750年、1758年出版。从此以后,人类便有了一个新学科,那就是中国人通常所说的“美学”——对于拉丁语Aesthetica的汉译,尽管它与“美”并没有必然联系。[2]

真正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是鲍姆嘉滕的后学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他于1790年出版了《判断力批判》,深入研究了两种“审美判断力”:一种是关于“美”的审美判断力,康德将之称为“鉴赏力”(对应的英语术语为taste);另外一种是关于“崇高”的审美判断力,康德并没有明确地解释其名称。《判断力批判》还提到如下一段话,特别值得我们这里引用:

美的艺术的优点恰好表现在,它美丽地描写那些在自然界将会是丑的或讨厌的事物。复仇女神,疾病,兵燹等等作为祸害都能够描述得很美,甚至被表现在油画中;只有一种丑不能依自然那样被表现出来而不摧毁一切审美愉悦、因而摧毁艺术美的;这就是那些令人恶心的东西。[3]

《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一节中列举了很多美的事物,比如玫瑰花、草坪、鸟类(鹦鹉、蜂鸟、天堂鸟)、海洋贝类、美的家具,美的风景,如一幢美的住房、一棵美的树、一个美的花园,等等,但很遗憾的是,他并没有为自然界中“丑的事物”举例。尽管如此我们也可以断言,康德一共讲过三种审美判断,我们可以根据康德的原意分别造句如下:

这朵玫瑰花是美的。

这座喷发的火山是崇高的。

那只癞蛤蟆是丑的。

三个句子中,用作审美判断的三个形容词依次是“美的”“崇高的”“丑的”;当它们转化为名词的时候,三个审美范畴便产生了,分别是美、崇高和丑——三者都是与“审美的”相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又出现了荒诞戏剧、滑稽表演、恐怖电影等,荒诞、滑稽和恐怖也随之成为审美范畴。我国当前则又出现了搞笑的小品、好玩的视频等,但“搞笑”与“好玩”目前尚未被视为审美范畴,将来是否会出现更多的审美范畴也未可知。我们不妨仿照康德的理论思路再造几个审美判断句:

《等待戈多》这部剧是荒诞的。

猪八戒的相貌是滑稽的。

这部电影是恐怖的。

宋丹丹演的小品很搞笑。

网上有些短视频挺好玩。

上述八个审美判断句表明,审美对象至少有如下八种类型,分别是美的、崇高的、丑的、荒诞的、滑稽的、恐怖的、搞笑的、好玩的,等等。那些固守“美学”即“美的学问”的人,只知道有“美的审美对象”,却不愿承认有“丑的审美对象”。当他们意识到“丑”也早已成为重要审美范畴的时候,他们要么狡辩说,狭义的美就是美,广义的美也包括丑;要么狡辩说,这叫作“以丑为美”。这种说法简直让人哭笑不得,因为美与丑毕竟是反义词,我们的理论思维难道连矛盾律也不要遵守了吗?如果按照他们的狡辩逻辑,我们能不能以此类推,说什么广义的善也包括恶、广义的对也包括错、广义的白也包括黑?我们能够说“以好为坏”吗?这不是颠倒黑白又是什么呢?这样的美学理论除了制造混乱之外,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经讲过两个很精彩的比喻:“我记得看见过一部精巧而复杂的自动洗车机,能把汽车刷洗得很漂亮。但它只能做这样一件事,任何别的东西进入它的掌握都只能象一部汽车那样接受洗刷。我设想,假如你所有的唯一工具是锤子,那就会诱使你把每一件东西都作为钉子来对待。”[4]不难发现,国内不少美学家和美育理论工作者,手头只有“美”这把锤子,所以,他们就习惯把所有的审美问题都当作钉子来敲打,这种思维方式的教训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明白了上述道理我们就不难发现,“审美教育”这个术语就是把形容词“审美的”(aesthetic)加在“教育”之前形成的,其含义就是运用上述各类审美对象所展开的教育——再次强调,审美对象不仅仅是“美的”,而是有很多种风格类型。如果一定要把“美育”理解为“借助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而展开的教育”的话,那肯定是以偏概全、不得要领,大大偏离了审美教育的正确含义。笔者致力于澄清这种偏颇的美育观。

当然,我们可以追问如下一个问题:审美对象虽然有八种类型,但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时候,我们应该侧重选择哪一种类型呢?大多数人想到的类型是“美的”,“美育”这个概念之所以在我国如此深入人心、几乎牢不可破,这也是原因之一。我们觉得,对于小学生、中学生的审美教育,的确应该侧重选择美的审美对象,但对于已经比较成熟的大学生来说,这未必如此。更加重要的是,审美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审美对象的美丑,比如,《西游记》的主人公当中,唐僧比猪八戒长得帅气得多,但猪八戒作为艺术形象,其审美价值则要比唐僧大得多。《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是一个被父母遗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前的畸形儿,被称为长相丑陋又聋的钟楼怪人。小说对他的描述如下:几何形的脸,四方形的鼻子,向外凸的嘴,上帝把一切丑陋都给了他。但他却是人类艺术宝库中最富有魅力的人物典型。我们的审美教育难道应该固守所谓的“美育”而放弃这样的典型形象吗?审美价值的大小,才是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

简言之,无论审美学,还是在其框架中衍生出来的审美教育理论,第一关键词都是审美而不是美。那么,审美的含义又是什么呢?只有弄明白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审美教育的性质、目的、功能和价值。

我们可以在借鉴鲍姆嘉滕感性认知科学与康德审美判断力学说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汉语表达的特点与优势,将审美的内涵细分为“九感”,即感官、感性属性、感觉、感知、感受、感情、感想、感应和感悟等。“九感”的相互关系实质上是一个包含着认知、反思、判断等理性因素在内的动态过程,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融合机制将是审美学需要探讨的核心内容。这个解释比较抽象,我们下面逐个进行解释:

人类具有五种感官,分别是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各有其功能或者说能力,比如眼睛的功能叫视力,耳朵的功能叫听力。与其他物种如鹰、熊、猫或狗相比,人类感官的能力有其特定的感知范围:狗能够听到的一些声音,人可能就听不到;熊能够嗅到的一些气味,人可能就嗅不到,如此等等。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感性属性”就是能够被人类感官把握的事物的属性。(3)正因为这样,“感性属性”也可以叫作“感官属性”。当外在事物与我们的感官相遇、相触时,感官刹那间就会产生比较模糊的感觉,进而产生比较清楚的感知。当这些信息进入大脑神经系统(即我们常说的“内心”)时,内心就会产生感受,喜怒哀乐等感情就会被激发出来;与感受和感情相伴生的通常是感想,它包括记忆、联想和想象。此时,内心与外物还可能发生感应,我们对于人生的意义、世界的本质等还可能产生富有哲学意味的感悟。必须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描述的“九感”未必是一个线性的前后相续的过程,未必可以划分为清晰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感”很可能同时发生并互相促动。我们这里所做的分解,就如同把水分解为H2O那样,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正因为审美的含义可以分解为“九感”,所谓的“美学”其实就是“感性学”,与之近似的是各种各样的“感”,比如神枪手的“枪感”,赛车冠军的“车感”,球王的“球感”,等等。我们上面所列举的那八个审美判断句,其实都是特定的审美主体做出的,所以都可以在前面加上“某某觉得”,比如:我觉得这朵玫瑰花是美的,他觉得这个小品很搞笑。以此类推。“审美学”就是这样意义上的“觉得学”,审美教育要培养的就是这种意义上的“觉得”——从审美对象那里有所“觉”、有所“得”。审美教育要培养的就是对于审美对象的“感”“觉”“得”,而不是关于审美对象的各种知识。

二、为何需要美育?

我们为什么需要审美教育呢?或者说,审美教育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功能呢?根据上述对于审美教育的界定,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讨论:

(一)增强审美能力(4)杜卫从英国引进了“审美发展”(aesthetic development)这个概念,他提出:“审美发展这一范畴的展开就是审美能力、审美意识等审美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及个体审美心理差异和审美发展的年龄阶段性等。在这些概念中,审美能力处于核心地位。”这对于我们颇有启发。参见杜卫:《论中国美育学建构的问题和范畴体系》,载《美术研究》2021年第1期。

审美能力就是以感受力为基础,综合理解力、想象力和判断力等多种能力而形成的感性能力,其具体形态近似哲学上的“直觉”,近似口语中的“觉得”。众所周知,眼睛有视力,耳朵有听力,双臂有臂力,双腿有弹跳力——这些“力”都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增强的。比如,对于体操运动员来说,做几十个、几百个引体向上轻而易举,一般人做几个就气喘吁吁,原因在于运动员有着比一般人多得多的专业训练,臂力比一般人强得多。这个简单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类的各种能力其实都是可以通过训练而提高的,审美能力也是这样,审美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增强审美能力。

在音乐专业的领域内,“视唱练耳”是一种很重要的训练。通常来说,它会作为一门课程,在学习音乐的一开始就开展。视唱练耳锻炼的是人对不同层面的音乐要素诸如音符时长、音高、音程、和声、音阶、旋律、节奏等的感知、辨别、表达和想象。其基本训练方法如下:教师将特定的音乐要素演奏出来让学生听,学生听后尽可能准确地将这些音乐要素在五线谱上写下来,这是锻炼感知和辨别能力的方法;学生也能用唱的方式对演奏的或者写下的音乐要素进行“复述”,以此锻炼表达能力。难度更高的一种训练,则是教师只演奏出一个乐音作为参照(比如说给出“中央C”),随后要求学生唱出特定的音乐要素。这要求学生做到“胸有成竹”,是对音乐想象力的考验。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名为“韵律体操”(Eurhythmics)的音乐教育法,由瑞士作曲家、教育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émile Jaques-Dalcroze)在20世纪初提出。在视唱练耳训练的基础上,这种教育法要求学生在唱的同时能用类似舞蹈的身体动作去表现音乐的韵律。

审美能力存在于哪里呢?康德等西方美学家认为,这种能力存在于人类的“心灵”(mind)当中。但心灵又在哪里呢?根据当代神经认知科学,我们今天可以将西方美学家所说的心灵理解为以大脑为中枢的全身神经系统(5)心灵和大脑(brain)之间的关系是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重要问题,这里无法详细讨论。,审美能力就是这个系统的功能,审美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并增强这种能力。

(二)雅化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品位

西方人说“趣味无争辩”,中国人则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穿衣戴帽各有所好”。这表明审美趣味有着很强的个体性,无法强求一律。我们固然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偏好,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审美趣味有高低之分、雅俗之别。我们通常会说,某个艺术品做到了雅俗共赏,某个艺术品则不登大雅之堂。审美趣味可以通俗,但不能庸俗,更不能低俗、恶俗。我们固然应该承认审美趣味的多样性或多元化,但毫无疑问,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大学生高雅的审美趣味,从而提高其审美品位。

为加强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自2005年以来,我国实施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题,组织国家级艺术院团和优秀地方艺术院团赴高校演出,组建全国高校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赴中西部高校讲学,旨在引领青年学生提高审美修养,提升精神境界,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在前面提到的审美判断句中,我们曾经特意造出了如下两个:宋丹丹演的小品很搞笑;网上有些短视频挺好玩。这是因为,优秀的小品和视频的确做到了雅俗共赏,但质量低下、趣味低级、品位低劣的小品和视频也不在少数,在今天这个“手机不离手”的时代,视频更是无孔不入。如果我们的大学生沉溺其中,肯定会影响身心健康。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成为具有审美品位的人。多媒体时代,感性泛滥,低俗甚至恶俗的文化产品造成了极大隐忧乃至隐患。有鉴于此,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和高雅的审美品位,就成为大学美育的当务之急。高雅艺术进校园的理念与实施途径,大学美育课程当仁不让。这就是大学美育的时代性课题或者说当代使命。

(三)丰富感情世界,提升精神境界

每个人都应该有情有义、重情重义,薄情寡义的人不是健全的人,其人格肯定存在严重缺陷。正因为审美教育可以丰富人的感情世界,有人也将审美教育理解为“情感教育”,这是混淆了因果:审美教育是因,而情感教育则是果。我们的感情可以通过培养而逐层扩大,就像孟子所说的那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209这就是仁爱之心的层层扩大。当这种仁爱之心广泛及于天地万物时,精神境界便达到了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5]

(四)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

自然界气象万千,表明大自然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就像杜甫对于东岳泰山的赞美那样,“造化钟神秀”。对于自然的审美欣赏有助于我们了悟大自然的“造化之机”,数不清的发明创造都是从观察自然中获得的灵感,其深层原因正在于此。与此同时,伟大的艺术品都是天才式的艺术家创造的,其创造力堪称典范。对这些艺术品的审美欣赏无疑能够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

(五)让精神更饱满,生命更健康

人生天地间,难免会思考人生的意义、世界的意义。包括审美教育在内的人文教育,其最终目标就是让我们活得明白,活得通透,活得有意义。审美活动就是一种生成意义的活动,让我们从世界万物中感受到意义。审美教育的哲学意义或许就在这里。从负面来说,人们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往往会感到无聊,甚至感到没意思。审美活动可以有效地缓解低落情绪,帮助我们走出情感的低谷。我们不妨以音乐治疗(music therapy)为例。音乐治疗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其要义是通过与音乐有关的审美活动来帮助治疗对象改善身体、情绪、智力、社交方面的状况。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人就认为音乐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对在医院休养中的退伍军人的健康有过明显的益处,由此对音乐治疗的正式研究逐渐展开了。现在我们知道,音乐不只能改变人的情绪,使人精神集中或放松,还会影响人的各种生理活动,如心率、呼吸等。比如说,听音乐时,大脑会释放更多有镇痛作用的内啡肽,而造成压力的应激激素会减少——这或许可以部分地解释音乐能提高免疫力的作用。(6)Rebecca Frey and Judith Turner, “Music Therapy,” Gale Encyclopedia of Medicine,2020,pp3520-3523.由此看来,审美活动不仅仅对心理健康有益,对生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帮助。

大学生是国家的后备人才,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时代使命。任何人才都是综合素质的统一体,在这些综合素质中,审美素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社会活动,比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劳动生产,科学研究,等等,审美因素在所有这些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审美素养的人肯定有着更多的成功机会。

三、如何实施美育?

审美教育是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7)对于通识教育的讨论,可以参考尤西林主编的《通识教育文献选辑》,共三卷,分别是起源与制度、海外通识教育、当代通识教育的理论与改革探索,科学出版社2019年、2020年出版。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接受审美教育而获得的素养就是审美素养(aesthetic literacy),它包括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健康的审美观、合理的审美标准、准确的审美判断力、高雅的审美品位、丰富的美学与艺术知识等,是健全人格与幸福人生的重要构成要素,是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创造美好世界的重要能力。这就意味着,审美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教育,这种教育的目标不是掌握特定的知识,而是重在培养学生高远、深刻、通达的见识和情怀。

按照“是否由人类所做”这个标准,审美对象通常被区分为自然与艺术两大类,因此,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主要有自然教育和艺术教育两种。考虑到教育场所安全便利、考评方式简便易行等因素,在我国各类学校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艺术来进行的,也就是“艺术教育”。这就导致很多人将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混为一谈。我们知道,世界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艺术院校,其目的是培养专门的艺术人才,这样的专业性的“艺术教育”就不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我们对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应该有清醒认识。

审美教育的理论探讨固然不易,但更大的困难在于具体实施。如何将审美教育整合乃至融合进高等教育体系之中,使之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我们编著《大学美育》这部教材的初心。考虑到我国高等院校现阶段的具体情况,我们这部教材主要按照如下思路进行编排:

审美教育并非新生事物,审美教育理论也并非新兴学说,从人类文明的发端之日起,审美教育及其思想就已经随之开始出现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大学生有必要简单了解审美教育及其理论的历史发展概貌。因此,第一讲宏观上描述中国古代审美教育的实施情况及其理论探讨,第二讲采取跨文化视野,宏观上叙述西方审美教育的实施情况及其理论探讨,第三讲以王国维为个案,介绍中西审美教育理论的现代融合及其当代新变。

在进行历史梳理之后,我们将重点讨论审美教育的两条实施途径。第一条是以自然审美对象(8)美育教材一般称为“自然美”,不准确。为途径的审美教育,简称自然审美教育(第四讲)。第二条是以艺术为审美对象(9)美育教材一般称为“艺术美”,不准确。的审美教育,简称艺术审美教育或艺术教育。艺术门类繁多,2011年,艺术学在我国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总共包括五个一级学科,与艺术门类相关的是如下三个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按照这种通行的艺术门类划分,再加上那些没有被列入的艺术门类,《大学美育》教材的以下各讲分别如下:第五讲,音乐欣赏与审美素养;第六讲,舞蹈欣赏与审美素养;第七讲,戏剧欣赏与审美素养;第八讲,影视欣赏与审美素养;第九讲,绘画欣赏与审美素养;第十讲,书法欣赏与审美素养;第十一讲,建筑欣赏与审美素养;第十二讲,雕塑欣赏与审美素养;第十三讲,园林欣赏与审美素养。文学尽管没有被列入艺术学的门类之中,但它无疑是重要的、最普遍的艺术样式。中小学语文、大学语文等课程中所讲解的文学名篇,某种程度上都是在讲解“文学欣赏与审美素养”,因此,这部教材对此不再专门论述。

科学研究固然主要依靠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但很多科学家也酷爱艺术,也探讨过科学研究与审美的关系问题,第十四讲探讨科学研究中的审美问题。(10)美育教材一般称为“科学美”,不准确。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类的审美活动也产生着巨大影响,具体体现为声光电技术对各类艺术品的显著影响,我们为此设计了第十五讲,探讨当代科技与审美。(11)美育教材一般称为“技术美”,不准确。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声势浩大的生态运动,随即产生了为数众多的生态文学、生态艺术、生态美学和生态批评,这些都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必须进行生态转型,审美教育也必须进行生态转型,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需要。有鉴于此,这部教材最后一讲将落脚于生态审美教育(第十六讲)。我们相信,这是审美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大学美育》教材的主体内容是从第四讲到第十三讲(共10讲),每讲讨论一种审美教育的具体的实施途径及其效果。能否讲好这一部分是这部教材成败的关键。有鉴于此,我们这里有必要补充一些审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即感性属性(sensory property)、审美属性(aesthetic property)与审美特性(aesthetic quality)(12)英国当代分析美学家西布利(Frank Sibley,1923—1996)率先列举了一个“审美特性”的清单,不但包括美和崇高,而且包括一些情感特性,诸如悲伤或平静等。我们这里借鉴了“审美特性”这个术语,但与西布利的理解完全不同。三者的关系,我们不妨以最为直观的绘画为例来说明:我看到墙上挂了个什么东西,仔细一看是幅画,定睛一看是《蒙娜丽莎》。这个过程看起来很简单,但隐含着比较复杂的审美理论问题。我们知道,绘画使用的物种材料包括帆布(或宣纸)、油(或墨汁)、颜料等,这些材料的属性很多,比如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等,这些属性无法被我们的感官直接把握,正因为如此,我们将能够被我们的感官把握的属性称为“感官属性”;一旦我意识到那不是一般的东西而是幅画时,储存在大脑中的“绘画艺术”这种潜意识就会发挥作用,无意中就会引导我忽略绘画的物质性,而去关注由线条、色彩等构成的形象,这就是“审美属性”(即与物质性相对的艺术性);当我进一步调动记忆中储存的艺术史知识去理解画中女性的神秘微笑时,这幅画的“审美特性”就彰显出来了。正因为艺术总是要被人的感官把握的,历史上有人按照感官来划分艺术门类,将之划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语言艺术等。(13)此学者即索尔策(Johann Georg Sulzer,1720—1779),参见彭锋:《艺术学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82页。视觉艺术又称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工艺等。当代新型艺术不断增多,如何划分艺术门类日益成为艺术学的重要问题,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划分标准。(14)有人将艺术分为“四大家族”:造型艺术,包括书法、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演出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语言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映像艺术,包括摄影、电影、电视、计算机艺术。参见李心峰:《艺术学核心素养》“第三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20年。我们未必赞同这个分类方案,但可以借此了解中国当代艺术门类之繁杂。此教材既然以“九感”来解释审美,将感官的特性及其功能放在突出位置上,那就应该围绕“审美特性”来探讨。

根据上述理解,我们将依次围绕如下四个问题展开论述:第一,这种审美对象的权威定义是什么?第二,这种审美对象的独特的审美属性和审美特性是什么?第三,如何针对其独特的审美特性对其进行审美欣赏?第四,对于该种审美对象的欣赏,可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审美能力?第四个问题是每一讲的落脚点,是大学美育的重心与核心所在。这就是第四至十三讲的撰写思路。

四、结语

新世纪以来,我国对于美育空前重视,各种各样的教材层出不穷。我们认为,应该从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出发,在对“审美”的确切含义进行正本清源的基础上,坚定地以“审美”而不是“美”作为第一关键词来展开论述。审美对象主要包括自然与艺术两大类,明确地将自然审美教育放在适当的位置上,从而明确地将审美教育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教育”。我们将落脚点放在生态审美教育上,这是对于生态美学的合理延伸,也是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助力和参与。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艺术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纸的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