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至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

2023-09-22 23:04黄真
观察与思考 2023年4期
关键词:总书记马克思主义群众

黄真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和世界观方法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宗旨和目的是要实现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彻底解放,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次为人民自我奋斗、建立人民政权指明了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学说的中国表达。“坚持人民至上”是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经验之一,2021 年,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中就总结道: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最为鲜明的是人民至上立场,强调最多的是人民群众。新时代10 年,“人民至上”成为鲜明的时代强音、当代中国的显著标识。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政治态度,初心不改、始终如一。

(一)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起来的、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我们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人民至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最突出的执政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紧紧依靠人民;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积极服务人民;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真心为了人民,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书写着世所罕见的人间奇迹,描绘着“人民至上”的斑斓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人民至上”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肯定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的丰富内涵。

2023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时强调:“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

2022 年10 月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强调:“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

2020 年5 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

2016 年10 月2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

2013 年12 月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如果自诩高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任何政党都是如此,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2012 年11 月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

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最关心的是人民群众,最牵挂的是困难群体,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头,“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新时代10 年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经济总量由2012 年53.86 万亿元提高到2022 年的121.02 万亿元,翻了一番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12 年的3.98 万元提高到8.57 万元,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进一步巩固提升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达到3 万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2012 年1.91%提高到2022 年2.55%。城镇化率由53.1%上升到65.22%,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 元增加到35100 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 万人以上。这一系列成就突出了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同时,我们还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总体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贡献体现在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史观,创新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超越发展了西方“资本至上”的价值逻辑,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等方面。坚持人民至上,使我们继续前进有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有了“指南针”,不至于迷失方向。

(二)

在人民至上中,“人民”是主体,是指占人口绝对大多数、在历史上起进步作用的人群,一般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至上”,指的是人民是社会共同体中至高无上的主体、主人,拥有一切国家权力,没有任何群体、组织、机构与人民处于同等地位,拥有相同权力。

习近平同志早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坚持人民至上,反复强调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人民至上”的原则,在浙江大地上逐步萌发、生长、发展、丰富起来,直至党的十八大后,逐步上升为世界观方法论。

2003 年8 月4 日,习近平同志在全省立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真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基本要求,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所接受、所依赖。”

2003 年11 月27 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的《树立正确政绩观》一文中写道:“要做到情为民所系,就要以党的先进人物为榜样,培养和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学习和树立五种崇高的情感。……只有学习和树立这五种崇高的情感,才能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政治问题,努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2003 年12 月30 日,习近平同志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的讲话中指出:“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

2004 年6 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文章中强调:“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

2006 年4 月25 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

他还论道:“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党和人民把我们放在这个岗位上,这是对我们的信任,是赋予我们的责任,是给我们为党分忧、为国效力、为民尽责的机会。”“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领导干部的主人。这个关系任何时候都不容颠倒。”

……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谋划省域发展,牢牢把握人民是主体和力量源泉,坚持“人民主体”“人民中心”“人民至上”,采取措施切实保障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注重发挥法治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真正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彰显出高度的为民情怀。

(三)

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们的价值理念依次发生过以下重大变化:君权至上、个人至上和人民至上。人民至上是对君权至上的否定,也是对个人至上的超越,把传统社会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把西方近现代社会发生的偏差纠正过来,确立人民在国家中的至高无上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党之所以坚持继承和发扬民本思想的积极因素,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正是源于这个信仰。“坚持人民至上”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周王室在总结商朝覆灭的原因时,意识到了“天命”与“德政”之间的微妙联系。所谓“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指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表明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民心向背是影响王朝兴衰的决定性力量。汉代思想家董仲舒指出:“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南宋理学家朱熹指出,“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也谈到:“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王夫之更是指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人无易天地,易父母,而有可易之君。”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历来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发扬光大,不仅传承了民本思想中的积极因素,而且克服了民本思想的历史局限性,超越、升华了民本思想。

如今,民本思想中那些优秀论断经过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已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如:“为国者,以民为基。”“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新思想中的“人民至上”与中国传统的“民惟邦本”观念、西方“主权在民”观念具有根本区别。

(四)

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根本立场和最鲜明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总体目的和核心主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法宝。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把14 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进一步坚持人民至上,运用“坚持人民至上”这一世界观方法论,不断指导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一,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做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至上意味着人民拥有一切国家权力,但人民并不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其权力只能由其代表即国家治理者代表人民行使。人民至上作为根本价值理念所要解决的首先是国家治理者与其成员的关系问题。人民至上对社会治理者的实践要求,就是要确保人民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就必须首先解决人民立场这一根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实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要根据新时代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要在政治上、组织上和制度上保证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真正掌握国家权力,能够当家作主,彰显人民主体的中国特色和优势。

第二,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古人说:“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新时代,我们进一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我们要充分发扬民主,更好地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为此,要进一步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广泛多层制度化协商民主,创新基层民主形式,提升基层民主自治水平和能力,优化政治体制,推动人民民主更加广泛、更加充分和更加健全,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

人民满意是衡量党的全部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尺,是检验发展成效的最高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第三,坚持人民至上,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对领导干部来说,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坚持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坚持人民至上,强调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真正从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出发,时刻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坚持人民至上,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至上,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具体而言,就是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心系百姓、甘做公仆,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持之以恒地抓落实,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特别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要求日益增长,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我们必须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第五,坚持人民至上,必须集中人民智慧,凝聚磅礴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善于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经验之一。“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集中人民智慧”就是要自觉接受人民批评,广泛听取群众建议,认真采纳群众智慧,广泛发动群众实践。一切依靠人民群众,集中人民智慧,凝聚磅礴力量,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起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毛泽东曾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却是幼稚可笑的。”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必须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同时,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要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猜你喜欢
总书记马克思主义群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