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叠影响域理论视野下家校社协同生涯教育研究

2023-09-23 11:08罗颖曹宇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生涯高中生协同

罗颖 曹宇

摘      要 社会分工影响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格局的形成,家校社分离使得当前高中生生涯教育的目标出现分歧、过程陷入割裂、结果走向错位。突破分离式高中生生涯教育的现实困境,倡导由家校社三方协同开展,成为我国当前高中生生涯教育发展的重要诉求。交疊影响域理论为突破家校社分离式生涯教育的困境提供了理论视角。从分离到交叠是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必然选择,应从协同目标、权责分明、统一观念等方面入手,为我国高中生生涯教育实现“由有到优”的发展助力。

关 键 词 家校社协同  生涯教育  交叠影响域理论  高中生

罗颖,曹宇.交叠影响域理论视野下家校社协同生涯教育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27):65-70.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学生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并强调“注重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指导机制”[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一年之际,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精神指导下,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于2023年1月发布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中指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2]这为我国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局面提供了行动指引。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家校社协同开展生涯教育成为推动高中生生涯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然而,当下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存在“口号满天飞”“重宣传轻落实”的问题,在生涯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家校社三者彼此分离仍是教育的常态;二是聚焦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研究尚不多见,并且,已有的相关研究多停留于实情介绍,更多的是基于经验之谈[3,4],缺少理论支撑,存在逻辑支离破碎的现象,对于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格局的构建缺乏系统性的思考。基于此,为促进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同步发展,本文对当前家校社分离的高中生生涯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审视,并且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对突破这些困境的路径进行探索,以期为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具体落实提供一种新的可能。

一、分离式高中生生涯教育的现实困境

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使一些学者开始对社会分工产生了关注,以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为代表将社会分工理论推向了高峰。社会分工理论因其秉承分工明确与管理高效的原则逐渐被教育界接受[5]。由此,社会分工式的教育成为了我国当下家校社分离的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基本模式。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家庭、学校、社区三方分工育人能减少因意见不同而产生不必要的时间耗费,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但是,这种“分工”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割裂,高效率的教育并不与高质量的教育等同。本文剖析分离式高中生生涯教育的现实困境,是在承认家校社独立开展生涯教育价值的基础上,试图通过“联通”的形式提升生涯教育的质量。审视当前我国家校社分离式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困境,具体表现为教育目标出现分歧、教育过程陷入割裂、教育结果走向错位三方面。

1.家校社立场各异导致生涯教育目标出现分歧

生涯教育目标是生涯教育实践运行的行动指南,指引着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行动归属。高中生生涯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了解自我与外界的同时,掌握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使他们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持久地与社会相适应,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命历程进行宽广而深远的透视,从而达到个体的终身发展[6]。然而,由于受到社会分工思想的影响,本应作为家校社协同推进的高中生生涯教育呈现出家校社独立开展生涯教育的分离局面,家校社三者因各自的立场不一致形成了不同的生涯教育目标。

从单一行动主体层面分析,家庭基于对学生考试分数和生涯教育关系的考量,往往认为生涯教育会浪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时间,压缩生涯教育在家庭中的实施空间。甚至,受“应试教育”“学而优则仕”等教育观念影响,一些家长以对高考成绩的“贡献度”来判断某一教育的价值,将生涯教育认定为“无用”的教育[7];学校常常将生涯教育理解为“学业指导”,仅仅注重学生的选科指导、学业水平评估、学业目标制定、志愿填报指导、介绍大学专业等[8],着重培养学生选择科目、选择专业、选择大学的能力,忽视了对学生生涯发展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一误区是功利化大环境下由于学校教育的短视和思维的狭隘造成的教育工具价值的体现,本质上是把学生当作升学的机器,把生涯教育当成升学的工具。在社区生涯教育方面,当前社区或社会将生涯教育窄化为单一内容维度的“就业指导”或“职业指导”,以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好工作”为最终目标。这种对生涯概念缺乏整体观的理解,势必造成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忽视。将“生涯”等同于“职业”的错误观念并不能有效帮助学生适应如今职业世界发生急速更替的时代[9]。综上所述,家校社对高中生的生涯教育有着各自的理解,三方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的关注焦点,难以形成强有力的联结,致使家校社对高中生生涯教育目标出现分歧。

2.家校社权责不明导致生涯教育过程陷入割裂

生涯教育过程是根据生涯教育目标而开展的,它是生涯教育理念转化为实践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家校社协同式的高中生生涯教育中强调三者权力的相对平衡。然而,反观当下高中生生涯教育的过程,呈现出家校社各主体间“不平衡”的现象,表现为主体的越位和主体的缺位。

一方面,学校教育挤压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学校作为高中生生涯教育的主导方,倾向于独立解决问题,忽视了家庭和社区在生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导致高中生生涯教育出现集权封闭的模式。家庭中的生涯教育因家长缺乏专业的生涯辅导技能,被视为教育过程中非专业化的存在,一般被学校要求无条件配合和辅助学校生涯教育的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使学校教育挤压了家庭教育,无形中压制了家庭实现自身权利的主动性与积极性[10]。高中生生涯教育需要专业化的教师,能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合理规划人生,助力学生寻找未来发展方向,但由于社会生涯教育系统中的校外生涯导师普遍不具备专业的教育背景,致使社区在进行生涯教育的过程中出现师资薄弱和难以实施等问题。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存在权利僭越的现象。政府赋予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的初衷是为了推动我国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但是,有些家长为了维护个人的私利,利用政策漏洞与社会舆论对学校施压,对学校生涯教育进行过度的干预,迫使学校不断妥协[11]。而且,一些家长还秉持着陈旧的教育观念,对很多优质开放教育资源的价值视而不见,如公共在线平台、博物馆、艺术馆、农业园等,导致了社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12],这对构建高质量家校社协同推进生涯教育的格局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当前高中生生涯教育整体缺乏平等的交流与互动,三者之间没有实现权利上的平衡,导致了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缺乏存在衔接性不足与统一性欠缺的问题,从而致使其发展缓慢。

3.家校社观念偏颇导致生涯教育结果走向错位

生涯教育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生涯教育目标与生涯教育过程的影响,高中生生涯教育结果的可能形态一般产生于生涯教育的价值取向以及实践运行。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需要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的立足点,帮助学生在认识自我、职业与社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然而,因社会上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缺少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质量生涯教育体系的构建,从而导致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格局也难以形成。

在家庭方面,家长功利、短视地将考试成绩视为子女未来生涯发展的唯一基础,缺乏对“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育人逻辑的诠释。因此,家长无法对学校的生涯教育产生认同,导致二者之间不断产生冲突与矛盾。在学校方面,一些校领导和教师只是看到了生涯教育作为适应新高考改革和顺利开展选课走班的重要举措的作用,依然将“双重任务”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13],忽视了生涯教育对学生“生命关怀”的作用。学校的生涯教育并没有践行其促进高中生自我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初心,家庭与社区自然无法与学校在协同生涯教育上达成共识。在社会方面,社会上“精致的利己主义”“丧文化”等价值观念的出现影响着高中生的思想。高中生正处在一个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形成的阶段,在功利主义的环境下成长,其生涯发展也必然呈现出以个人利益作为第一要义的发展趋势[14]。家校社生涯教育观念的偏颇导致生涯教育实践与教育的“育人”初衷背道而驰,背离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由此致使三方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合作缺乏长远思考与系统设计,呈现出异化、错位的生涯教育结果。

二、交叠影响域理论下分离式生涯教育的补救

社会分工的思想导致家—校—社分离式高中生生涯教育的产生,导致高中生生涯教育出现走向异化的风险。突破家校社分离开展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困境,呼吁家校社协同推进的高中生生涯教育,已成为当前生涯教育发展的诉求。本文尝试以爱普斯坦(Epstein)的交叠影响域理论(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作为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理论基础,为家校社协同推进生涯教育提供实践启发。

1.交叠影响域理论

美国学者爱普斯坦在对传统的家校社分工提出质疑的基础上提出了交叠影响域理论,认为家庭、学校、社区应具有相同的目标、承担共同的责任,三方对学生的成长会产生相互交织的影响[15]。家校社三者之间高质量、高效率的沟通与互动可以促使学生在多元的视角下获取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自我发展[16]。交叠影响域的理论分为外部与内部两个模型[17]。外部模型(如图1)主要阐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成长有家庭、学校、社区三个主要的环境,三方可以彼此分开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独一无二的价值,也可以彼此协同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综合性的影响。内部模型(如图2)是建立在外部模型基础之上的,同样是将学生视为家校社合作育人的核心,主要阐明家校社之间的相互交织关系以及对学生的影响机制。另外,爱普斯坦把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总结为六种参与形式,即做好家长、双向交流、义工服务、在家学习、做出决策、与社区协作,为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动指导。

2.交叠影响域理论弥补分离式生涯教育的适用性

交叠影响域将学生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通过家庭、学校、社区之间高质量、高效率的沟通交流,使学生在多元思维中获取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自我实现[18]。生涯教育强调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通过统筹生涯教育各方合力、利用各界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增进适应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使学生获得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19]。由此可见,在人本关怀、协作机制与价值旨归三方面,交叠影响域理论与生涯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三、交叠影响域理论下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路径

由分离走向交叠是当前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基本诉求,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是促进学生探寻生命意义、追求终身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前提。20世纪末以来,诸多国家将交叠影响域理论作为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参照[20,21]。由此,本文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对分离式生涯教育困境的突破路径进行探索,以期为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格局的形成提供新视角、新思路。

1.目标建构:家校社协同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科学探索职业与社会、初步确定生涯目标、掌握实现目标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是高中生生涯教育目标的集中体现与精神表达[22]。如何将静态的生涯教育目标融入动态的生涯教育实践中,则需要家庭、学校与社区三方在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过程中兼顾目标的预设与生成。

高中生生涯教育目标的预设能够为生涯教育实践提供价值取向与操作指南。高中生生涯教育的目标应该从根本上打破家校社三方分离的局面,从而摆脱由于立场不同而形成的差异,使生涯教育目标在三方协同的过程中寻求统一。具体而言,构建高中生生涯教育目标应该将学校作为主导,并辅之以家庭与社区的力量,三方在对生涯教育的本質以及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有深刻且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校、家庭与社区的资源,从而开发出科学的、适切的高中生生涯教育目标。然而,家庭经济水平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家庭对生涯教育目标的解读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学校需要为家长在生涯教育方面出现的困惑或偏差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家庭、学校、社区秉持一致的生涯教育目标。比如,面对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对高中生生涯教育的腐蚀,学校需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价值观,养成积极的生涯态度并寻得生命的意义[23]。

实时观测高中生对于生涯教育的反馈才能在动态协调中实现生涯教育教学目标的最大达成。高中生生涯教育并不是仅仅包含选科选考、填报志愿等预期性价值,还涉及发掘自我、树立理想、长远发展、助力幸福等关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生成性教育。学校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生涯知识与解决生涯困惑的技能方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对于生涯教育的认识与反馈,将生涯教育中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是否唤醒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是否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发展理念等作为衡量高中生生涯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24]。如建立学生的生涯发展档案,通过为每位学生创建个人成长档案,将其参加的生涯教育活动及其与之对应的成长状况加以科学分析,从而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从学校外部主体来看,家庭与社会应该对高中生关于生涯教育方面的态度进行及时的反馈。社会可以通过实验调查等方式对我国高中生生涯教育效果进行追踪性调查,了解高中生生涯教育的现状,进而对生涯教育做出调整与落实。例如,有学者以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发了一套生涯教育课程方案,该方案采取了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追踪后测的实验设计,探讨父母参与的生涯教育课程能否对学生的生涯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为我国生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效借鉴[25]。家庭方面,家长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正式的渠道或参与学校活动、为学校志愿服务等非正式育人渠道,对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开展效果进行即时反馈,从而促进高中生生涯教育质量的提升与改善。

2.平等协作:家校社权责分明

建立高中生生涯教育主体间平等协作的关系需要家校社三方树立平等协作的教育理念并厘清权责边界,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为三方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构筑互动的基础,促进高中生生涯教育新格局的形成。

树立平等协作的理念是高中生生涯教育中家校社互动的前提。家校社三方并不存在隶属关系[26],三方在教育过程中应形成学校主导下家校社平等协作的格局,为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互动环境。一方面,家庭、学校与社区在生涯教育的过程中要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合作基础上构建一个稳固的生涯教育共同体,在互相支持、平等沟通的过程中形成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协同育人需要的是家校社三方都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在家庭与学校之间,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家长课程、培训或讲座等形式,尽可能削减由于经济条件、阶层环境等原因造成的家长意识断层,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家庭特别是弱势家庭提供相应的指导,鼓励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的生涯教育活动中去,进而减轻那些处在边缘位置的家庭的教育担忧,使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在学校与社会之间,学校可以通过与当地机构、企业、工厂等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共同组织生涯教育活动,如通过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开展企业主题巡展系列活动、建立生涯教育基地等举措,提高高中生的生涯能力,实现校社协同育人的目标。

厘清家校社责任边界是高中生生涯教育中家校社互动的基础。在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过程中,三方都应按照各自的权利与责任行事,明确各方的行动范围,防止出现某一方僭越的情况。首先,学校可以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初心,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理论架构下对高中生的生涯教育进行校本化建设。比如广东省惠州中学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基础,设计了生涯启航、生涯探秘、掌握生涯、生涯自信四个维度的高中生生涯教育校本课程,不仅契合了生涯发展阶段性、循序性的特点,还为校本化生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27]。其次,家庭的责任主要是配合学校合理的生涯教育教学工作规划,履行属于自身的教育职责。比如,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对家长参与学校生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严格的规定,防止家长在参与学校生涯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盲目性、随意性等问题[28]。最后,社区应为高中生生涯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在社区中进行的生涯教育对学生的社会化、全面化发展具有重要重大意义。比如,校外各类机构主动与学校沟通合作,建立学生职业体验基地,通过丰富学生的社会体验,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生涯发展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内驱力[29];亦或通过在社区中挂职锻炼,让学生对社会与人生有更多的体验。比如,可以协助居委会对居民进行政策宣传工作,还可以协助做好居委会改选的组织工作等,引导学生对国情、民情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还可以借助社区微信群或宣传栏等渠道向家长普及高中生生涯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与生活技能。

3.达成共识:家校社统一观念

构建育人共识下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格局需要从认知与实践两个层面出发,将育人观念的协同、凝聚作为前提,将育人阶段的合作、互动作为基础,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推动家校社协同式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有效实施。

结合我国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家校社在育人观念上达成共识是三方有效协作的先决条件[30]。促进学生发展是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共同指向,也是家校社有效合作的耦合之处,是构建家校社协同生涯教育体系的基础[31]。家庭教育为高中生生涯教育奠定基础,学校教育为高中生生涯教育搭建平台,社区教育为高中生生涯教育提供养分,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区协同参与的教育范式是高中生生涯教育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32]。家、校、社三方应正确认识“生涯教育”,高中生的生涯教育绝不局限于帮助学生选科选课、选专业、选大学,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适应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为他们在以后人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夯实根基,实现自我发展与终身发展。

家校社在育人阶段上形成共识是三方合作的基础。一方面,学校为家庭和社区提供生涯教育的支持,帮助家庭和社区创建一个能为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成长服务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具体而言,学校可以让家长与社区工作人员在了解高中生生涯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育人知识和育人技能。比如,学校为家长及社区工作人员普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涯发展任务,使他们能够更科学地参与到生涯教育中: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主要着眼于帮助他们克服在学业与生活转换方面出现的不适应,并唤醒他们的生涯规划意识,引导他们增进自我了解,使他们找到未来自我发展的初步方向;对于高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偏向于减轻他们在科目选择上的疑惑与迷茫,帮助他们加深对职业群的了解,将高中學科与专业职业建立联系,同时,进一步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以便于理性地进行生涯规划;对于高三年级的学生,主要侧重于帮助他们解决心理调节方面的问题,为他们开设一些关于压力管理、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咨询或训练,引导他们从容地进行生涯选择与规划[33]。针对上述情况,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应在高中生生涯教育阶段上形成共识,帮助高中生应对不同发展时期所面临的困惑。另一方面,学校要善用家庭资源与社区资源。具体而言,可以在家校社之间建立生涯教育的联动机制,疏通三方的交流障碍。比如,通过生涯教育会议、家庭回访、社区书面调查等多种沟通途径提高家校社三者之间的交流频率,从而消除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因交流欠缺而产生的互动隔阂,加快家校社协同育人局面的形成[34]。

家校社三方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的逻辑具有多维、立体的特点,协同的方式与形态也随着教育实践的情境变化而发生与之相适应的改变。交叠影响域理论为当前我国家校社协同推进高中生生涯教育格局的构建提供了重要视角,有助于协同式生涯教育从理论和政策走向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当中。与此同时,高中生生涯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不仅需要家校社协同目标、权责分明、统一观念,还需要具有专业化的生涯教育师资队伍、多样化的生涯教育体验活动、系统性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等作为保障。因此,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发展路径由于家校社三方的关系博弈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尚需更多理论研究者、实务工作者与政策制定者不断探索,以期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涯教育体系,推动生涯教育的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11)[2023-02-11].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6/t20190619_386539.html.

[2] 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EB/OL].(2023-01-17)[2023-2-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301/t20230119_1039746.html.

[3] 宋健平.家校社协同视域下高中生涯教育的模式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2023(01):54-59.

[4] 杨剑.家校合作提升学生生涯教育质量[J].人民教育,2020(Z1):94-95.

[5]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生活·讀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23.

[6] 刘静.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重新审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10):32-38.

[7] 姜子豪.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的生涯规划教育[J].教学与管理,2018(09):67-69.

[8] 肖巧玲,范白雪.狭窄化·形式化·功利化: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主要问题[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09):12-15+129.

[9] 杨燕燕.普通高中生涯教育:问题、经验与策略[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0(06):126-133.

[10] 滕洋.试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边界[J].当代教育科学,2022(02):17-24.

[11] 雷望红.竞争性合作:城市教育中家校关系的互动逻辑——基于江浙两地城区学校的实证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9(09):55-65.

[12] 刘钧燕.我国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需求的家长因素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02):83-95.

[13] 李润洲.从“选考”走向“优质”:何以及如何可能——兼论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的发展之路[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22):25-30.

[14] 高靓,王学男.我国培育“时代新人”理念下的生涯教育反思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04):81-87+95.

[15] 吴重涵.从国际视野重新审视家校合作:《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伙伴:行动手册》中文版序[J].教育学术月刊,2013(01):108-111.

[16] 唐汉卫.交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中小学协同育人的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4(04):102-110.

[17] Epstein J L.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s: Caring for the children we share[J].Phi delta kappan, 2010,92(03):81-96.

[18] Epstein J L.Advances in Family,Community,and School Partnersh-ips[J].Community Education Journal,1996,23(03):10-15.

[19] 林间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9):59-62.

[20] Khong L Y L,Ng P T.School parent partnerships in Singapore[J].Educational Research for Policy and Practice,2005,4:1-11.

[21] Palts K,Kalmus V.,Digital channels in teacher-parent communica-tion:The case of Eston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using ICT,2015,11(03).

[22] 索桂芳.普通高中生涯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1):98-105.

[23] 高静.从职业决策到社会自立:日本生涯教育及启示[J].高教探索,2021(09):95-101.

[24] 王建忠,吴颖惠,王笑梅.高中人生规划教育:问题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1):75-80.

[25] 邓林园,熊玥悦,梁洁姗,等.基于家校合作的高中生生涯课程体系建立及有效性验证[J].教育科学研究,2020(04):35-44.

[26] 胡金平.家长参与教育的政治社会学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2-17.

[27] 李玥璇.生涯教育理论下高中生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02):56-59.

[28] 单志艳.家校共育的权责边界[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0,34(06):1-8.

[29] 潘松.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核心问题与有效对策[J].教学与管理,2020(04):23-26.

[30] 庞春敏.70年回眸:新中国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发展之路与未来走向[J].当代教育科学,2019(06):61-64.

[31] 邱慧燕,柴江.家校合作体系构建的要素、困境及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42(06):179-186.

[32] 王浩宇.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应为、难为与有为[J].教学与管理,2022(12):47-49.

[33] 贾彦琪.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与路径选择[J].重庆高教研究,2018,6(06):60-71.

[34] 陈晓慧.“双减”时代智能技术的可为与能为: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22(04):40-47.

[作者:罗颖(1997-),女,江西吉安人,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生;曹宇(1972-),女,江西宜春人,南昌医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生涯高中生协同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吐槽退役生涯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