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北京北方长城防线的南移

2023-09-25 00:16唐晓峰
环球人文地理 2023年8期
关键词:北齐燕山防线

唐晓峰

北京地区的北方地带,战国时期的燕国始创长城。《史记》中记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至秦代,燕长城继续被利用,故这一长城被连称燕秦长城。经考古学考察与研究,燕秦长城遗址尚存,大致在今内蒙古多伦、河北围场、内蒙古赤峰、敖汉一线。从自然地理特征来看,燕秦长城的位置,是设在了燕山山地的北部,也有在燕山山地与坝上高原的交接处。总的形势是,燕山山地基本被包括在了长城之内。

此期间的蓟城(今北京城前身),距离长城较远,且隔以一系列郡县。燕国始设五郡,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一字排开,在蓟城的北面。这些郡县是长城守卫责任的直接承担者,或者说,是长城防御体系的实际组成部分。蓟城则并不直接属于长城防御体系。例如在汉代,蓟城常为封王驻地,这些封王并不是长城防线守军的指挥者。长城防线的战斗,由一批以郡太守为代表的朝廷命官及特派的将军率领。这一点对于理解当时的蓟城历史地理特征极为关键。

到北魏时期,其与北方柔然的对立防线也是偏于大北方。西段是重点段落,即以六镇为代表的防线,这六镇自西而东是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此六镇分布,甚至达到阴山北部(例如武川镇等)。东段的怀荒镇在今张北县一带,与燕秦长城线大体对接。这一偏北的防线,反映了中原势力的强大。而当中原形势衰微时,这条防线则随之动摇。北魏后期,因都城南迁洛阳,北方六镇地位下降,加上经济日益残破,最终引发起义。六镇起义,以及随后的河北起义,致使北魏政局大乱,终于分裂为东魏、西魏。

随着北魏的解体,北方柔然乘机南侵,原燕秦长城——北魏六镇防线被突破。蓟城所在的幽州地区,甚至更南部的易县一带,也成为柔然侵扰之地。据《北史》记载,东魏元象元年(538 年),柔然首领阿那瑰率众侵扰范阳(今涿县),深入幽州腹地,南至易水。

东魏权臣高欢根据新的南北对峙形势,提出在燕山南部边缘地带修筑新的防线。东魏武定三年(545 年),高欢上言,“幽、安、定三州北接奚、蠕蠕,请于险要修立城戍以防之,躬自临覆,莫不严固。”高欢之子高洋代东魏建立北齐,则继续在这一线大举修筑新的长城。

这一连年修筑的新的北齐长城,位于燕山南部边缘,相对于原燕山北部的燕秦长城,从历史地理學的角度,可看出两个新的特点。首先是优化防御体系。原来的燕秦长城在燕山北部,致使整个燕山山地成为后援地区。这一格局对于长城沿线的后勤支撑非常不利,山地崎岖,调动人员,运送物资都十分艰难。长城防线本来漫长,必须具备快速反应的能力,但山地在这一点上却是低效的。北齐新长城防线设在燕山山地南部边缘,接近平原地带,以富庶的平原为后援地区,首先在物资供应上便利了许多。此外,集结军队的速度也提升了很多。这些都有利于长城防守战略战术的改善。

北齐新长城防线引起的另一个重要地理格局变化是,原来远离长城的蓟城,变为长城近前的重镇,这使蓟城并入了长城防御体系。此一变化提升了蓟城的地位,特别是增强了军事属性、军事地位。可以说,这时的蓟城才真正融入北部边疆,并成为边疆军事首长首选的驻地。

这里,本文讨论了两个人文地理概念:边缘与边疆。边缘是指特定区域的周边,其属性(例如社会文化特征)基本上与本区域一致。边疆则是指两个不同区域的交接地带,呈现两个区域特征的混合状况,具有过渡性、两面性。蓟城此前主要是一个边缘城市,是一座典型的华北城镇,但由于与北齐长城的结合,日渐转变为一座边疆重镇。一方面其军事属性日益加强,另一方面,在社会面貌上开始出现民族杂居的情形,这一特征在唐代已经十分明显。对边缘、边疆两个观念的仔细分辨,有利于理解北京地区后来的历史地理发展。

猜你喜欢
北齐燕山防线
北齐·墓壁画 仪卫出行图
燕山水库
涉县中皇山摩崖刻经
做好三道防线,孕育完美“天使”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腊节
燕山水库
家在燕山
晋阳开化陶俑 来自地下的北齐人装束
燕山秋意图